机械考研专业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学科基本概况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经过9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今天的机械工程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机械工程领域享有盛誉的教师与科研人员,为我国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本学科是1998年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和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
本学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1988年及2002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2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位,2007年教育部首批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研究方向涉及广泛、特色与优势突出。
近年来,在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设计及摩擦学动力学研究、机械故障诊断、制造系统、微机械电子系统(MEMS)与微纳制造技术等六大领域发展迅速,既注意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又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相应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期积累的雄厚科研实力和不断努力的创新发展,使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科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长期保持本学科在全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前列。
师资队伍:本学科点现有人员150人,包括正高职称40人,副高职称69人,初级与中级职称41人。
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人才10人,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4人;教师与科研人员中博士学位获得者为80%,形成了一支有一定国际影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科学研究:在上一期学科建设中,承担科研项目556项,科研经费1.3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3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6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2000篇,其中SCI收录198篇,EI收录877篇;出版专著与教材62部;实现了21项研究成果的转化,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本学科每年培养本科生约240人,直接攻读研究生比例约50%,直接就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8%(2%继续考研或自主创业),供需关系在1:10,2003年本学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
本学科每年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250人;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约60人,2003年全国工程硕士质量评估获得第一名。
本学科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60名。
育人环节中,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与树立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理想,长期以来培养出以熊有伦院士、温熙森校长、电力专家张晓鲁等代表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科研基地:依托本学科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CIMS质量控制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现代设计与制造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润滑理论及转子系统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CIMS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本学科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重要支撑学科,近年来学校在“211”工程和“985”计划实施中均对本学科进行了重点建设,并投入18500万元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目标构建“机械制造科学和技术创新平台”,旨在形成满足重大装备需求、引领装备技术发展的国家科研基地。
本学科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制造业进步和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尤其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援西部高校建设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通过学术带头人与教师、科研人员的创新与踏实工作,本学
科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学科单位。
二、本学科当前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学科作为传统学科经历了长期发展,产生了强大的科技动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进入21 世纪, 随着电子、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世界已进入了信息、生物技术主导的新时代,机械工程等传统学科的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依托新兴学科与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中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国际上制造技术的发展体现出与信息技术、微纳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交叉结合的发展趋势。
(1)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进步的趋势。
信息技术向机械制造技术注入和融合, 促进着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促进着设计技术的现代化, 制造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 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全球化。
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 也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
(2)机械工程向微纳尺度拓展
传统机械工程学科是宏观领域的设计制造技术,微纳器件以极小的物理尺度提供了比宏观产品更为强大的功能,成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尺度效应和跨尺度研究正在引领制造学科的前沿发展。
微纳产品与系统也正在成为高技术竞争的热点。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超精密加工成为决定电子制造技术和装备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超精密加工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 即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超精切削厚度由目前红外波段向可见光波段甚至更短波段靠近;制造设备正向着极端精度发展,带动了加工机理、装备科学及检测力量的深入发展。
(3)机械工程与生物技术的交叉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要求制造业能制造取代某些失去功能的器官和组织替代品,提供能形成微创手术及精准治疗的高技术器具与系统,这些需求与仿生制造一起形成生物制造新方向。
随着生命科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促进了生命科学和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使制造科学发生一场新的革命。
基于生物的进化的自组织、自生长、自生成、遗传等制造机理,以适当方式将它用于制造业,无疑将会大大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三、本学科国家(含部门、地区)需求分析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和“十一五”科技计划制定了“八大目标”及“十六个重大专项”,本学科涉及“高性能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三个国家重大专项,学科将以此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是机械工程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和目标;“大飞机”项目的大型运输机研制已定位于陕西,我校具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大飞机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如,超高强度钢及太合金加工技术、整体壁板成形技术、复合材料的制造与检测技术和飞机装配及总装技术等,均为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中,关于下一代(45nm以下)集成电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研制,是电子制造和装备的前沿方向,本学科已进行了前期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大型燃气轮机、超高压输电设备、风力发电机组等重大装备,我校在核心技术上具有技术优势,相关制造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
在瞄准国家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如陕西石油、煤炭化工所需装备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装备需求。
为此,本学科依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及重大装备制造的国家目标,来聚集高层次人才,构建瞄准国家需求的科研创新平
台,规划学科发展,支撑我校“装备制造科学和技术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