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古代史提纲
2011年中国古代史纲要
2011年中考中国古代史纲要班级姓名七年级上册1、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是人,距今已有年。
2.北京人距今年,使用石器和火。
4、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尧、舜、时期产生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后来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成为第二代国王,从此,________制代替了制,这种“家天下”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
6、在夏朝之后,又分别产生了由建立的商朝和建立的西周,西周为巩固统治而采取“授民授疆土”制度是。
7、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是,他任用为相进行改革,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8、战国七雄指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影响最大的改革是秦国变法,经过各国的变法, 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了。
(内容在页)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朝,建立于年。
10、.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巩固其统治.(1)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制。
(2)经济文化上:统一、、、__________(3)思想上:实行“”(4)国防上:修建长城,西起,东到。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公元前209年的起义。
12、西汉在时达到了鼎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以下措施: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上: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同时强化了监察制度。
13. 汉代的西域指今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______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使新疆地区第一次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14、发生在安徽东晋与前秦之的一场战役是之战,成语、均出自这场战役。
15、北魏时期的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16.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七年级下册1.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_______,南至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四段,沟通了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2011年徐州历史中考考点整理
★(1)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识记)(理解)(应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①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促进)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产生②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1912年)后鼓励工商业发展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914-1918)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其间发展最快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④抗战前夕(1927-1936)发展较快抗战时期(1937-1945)日本侵略沉重打击民族工业抗战胜利后(1946-1949)内战和美货泛滥,民族工业频临崩溃。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尤其是侵华战争的直接摧毁)2、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3、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4、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5、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根本原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富强。
(2)张謇兴办实业(识记)P127①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②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③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和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识记)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传入中国,洋务运动中首次造出铁甲船,★(4)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识记)★(5)娱乐方式的变化(识记)★(6)社会习俗的变化(识记)(理解)7、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1)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2)詹天佑与京张铁路(3)魏源与严复P1451、魏源:鸦片战争时,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我国第一本介绍世界各国的著作。
对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有一定影响。
2、严复:译述了《天演论》,介绍进化论观点,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两人都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下考点(中国现代史)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1)《共同纲领》(识记)P3新中国成立前,《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一.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距今约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迄今为止,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已经会制造使用工具和使用。
人们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3.山顶洞人,距今约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已会人工取火;二、原始农耕时代居民1.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年,生活于,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住房屋。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年,生活于,种植,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式房屋。
三、华夏之祖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传说继黄帝以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更替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一、夏商西周的兴亡1.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年,禹建立,定都阳城。
其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后来商王迁都于殷。
最后一个国王非常残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西周实行,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公元前灭亡。
4.青铜文化: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世精美。
著名的青铜器有等。
5.文字: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二、社会变革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分为两个时期;2.春秋争霸⑴春秋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⑵任命管仲为相,以“”为号召,通过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⑶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商鞅变法:⑴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2011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
2011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1.专供尖子班内部使用,不用外泄。
2.国家级示范高中教导处历史科组集体整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2、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3、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5、分封制的特点?为什么说分封制并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1)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2)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6、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011年高中历史 复习提纲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先秦时期主要王朝是怎样更替的?先秦主要王朝有夏、商、周(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三个朝代合称三代2.宗法制实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基本内容(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稳定。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统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对中国后世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秦朝是何时统一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4.皇帝制度的开创者是谁?特征是什么?秦始皇。
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裁,皇位世袭。
5.秦朝在中央上开创了什么制度?三公九卿制。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虚设);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监察。
6.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特点?有何重要意义?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巩固了国家统一,后世沿用;但使地方缺乏自主性。
7.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消极:以专制王权为中心,表现出极大的残暴性,易激化社会矛盾。
8.汉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结果怎样?制度:郡国并行制结果:诸候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证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9.唐朝为加强皇权,在中央推行什么制度?它的具体职能有哪些?这一制度有何作用?制度: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是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作用:分散相权,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使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中国古代史提纲
中国古代史提纲中国古代史提纲中国古代史提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主线索)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始作俑者:秦1.秦统一六国:①政治上:长年战乱,人们渴望和平,渴望统一。
(1②经济上:经过商鞅变法,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3)建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咸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战乱的局面。
(4②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秦巩固统一:为适应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而形成方方面面的集权①中央: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1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全国分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先小篆,后隶书)。
(4)思想上: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控制)。
(5①北击匈奴夺河套,修筑长城临(洮)到辽(东)。
②统一开发大南疆,兴修灵渠连二江(长江、珠江)。
3.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峰:明清1.明朝建立:1368;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南京);同年灭元。
2.专制统治的加强:(1)明太祖时期:唯我独尊,皇权最大①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高中2011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复习讲义
建邺高中2011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复习讲义 2010、5专题一先秦时期【时空框架】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6-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4)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2)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小农经济形成。
(3)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4)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重点解析】1、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家国合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1)确立原因: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②私田的开垦——直接因素(2)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第3分册 复习提纲2011.3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的建立
960年 赵匡胤(后周禁军将领) 事件:陈桥兵变 都城:开封
宋建国后,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 本实现统一 宋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二、文官体制 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目的:防范武将专权,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1、军事 杯酒释兵权——解除高级将领兵权、确立枢密院 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实行内重外轻,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进军,老 弱士兵留地方厢军。 采取更戍法,防止将领分立根据 2、政治 科举提拔大量文臣 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员 ——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三、皇权的加强 目的:对地方实行严密控制 手段: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 “厂卫”机构:锦衣卫(朱元璋设)东厂、西厂、 内行厂,由皇帝直接指挥 结果: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程度空前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清朝建立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 清军入关,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军机处
时间:雍正帝设立,乾隆帝加强 原因:应对西北战事 职能: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如: “廷寄”、“交片”) 成员: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 作用:精简行政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君主专 制上升到顶峰
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抗击沙俄(东北) 沙俄于17世纪中叶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俄军 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巩固西北 历经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时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管辖当地军政 3、治理西藏(西南) 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 乾隆时,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 世程序 4、台湾回归(东南)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康熙时,清军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
2011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P2~321、581年杨坚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2、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P4: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这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隋文帝、隋炀帝)启示:成由俭,败由奢。
4、“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劳役;提倡节俭,整顿吏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和魏征);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
他的统治促成唐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为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奠定基础。
唐太宗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皇帝,也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P96、唐玄宗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他的前期统治称为“开元之治”(“贞观之风,一时复振”),杜甫《忆昔》诗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
唐朝改进农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唐代瓷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
唐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有市、坊)。
P12~157、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17~21: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改善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8、隋唐的民族关系和P22~2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中国古代史上部分提纲
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艺术1、锄耕农业的发达和犁耕农业的新兴2、轮制陶器和冶铜术3、玉器和丝织4、绘画和雕塑,原始音乐和舞蹈,图像文字和占卜,男性祖先崇拜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1、一夫一妻制2、阶级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3、炎黄传说和尧舜禹禅让思考题:1、论我国氏族制度的产生及其特点。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经济基础是什么?3、我国原始公社是怎样解体的?第二章夏商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一、夏王朝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朝的建立:大禹治水和“启代益作后”2、夏代的阶级结构与国家制度二、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二里头遗址2、夏代的天文历法与文献三、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1、商人的兴起与汤灭夏建商2、商代前期的发展和“九世之乱”3、盘庚迁殷与武丁极盛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三、商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四、商末的社会矛盾与商纣的灭亡思考题:1、论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011年第一轮历史复习提纲(1)
2011年第一轮历史复习提纲(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禅让制——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民主“传贤”:(1)含义: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
禅让制时代,是指的“五帝”的时代,即尧舜禹的时代。
按儒生们编造的神话,尧年老之后,自动让位给舜,而舜年老之后,自动让位给大禹。
从而,表现出这些氏族领袖们的大公无私。
(2)禹的功绩:①治水有功;②部落联盟中威望高;③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引导学生看《戴冠冕的夏禹》图画,并指出“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持的玉器;此图已不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形象,而是表示其帝王身分。
2、夏商的政治制度:(1)中央: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等设立;王位世袭制:建立:夏启实质:政治权力由“传贤”→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公天下→家天下)特点:具有神秘的王权色彩(天的意志,占卜;以宗法制为核心;提供统治的理论依据。
)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相卿士等设立:夏商时期,最高统治者为王,身边辅佐自己的重臣往往被赐予“相”“尹”“保”等官名,是当时最高的政务官。
下面的官员可大致分为事务官(如臣、尹等)、武官(师)和史官(如卜、册、史等)三类。
(2)地方:封侯、伯。
夏商时期方国林立,周王或商王可封赐方国首领为“侯”“伯”等,并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
如周方国的首领文王就曾被商纣王册封为“西伯”,并赐弓矢斧钺,赋予其征伐的权力。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内服u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
西周时,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经济上实行井田制)(1)分封制:(周武王首创;周公旦推行。
2011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提纲
2011届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古代古代中国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可补充与之相关的井田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三)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四)王位世袭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二)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皇权至上。
(三)原因: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四)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011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_人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死后埋葬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穿着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磨制石器耒耜耕地干栏式房屋(水井)制造陶器玉器乐器学会纺织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第1、2课看一下《精析精练》中和原来测试卷中的改错题型。
第3课华夏之祖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
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2011初二历史会考提纲
2010——2011学年度初二年级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中国史部分:1、远古农业生产:长江流域河姆渡氏族从事农耕生产,我国是世界最早人工种植水稻的国家。
黄河流域半坡氏族最早种植了粟。
2、思想:“百家争鸣”道家:老子,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辩证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对立与变化)。
庄子,战国时期人,著有《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儒家: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核心思想“仁”,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状况。
其学生将他言行编著成书《论语》。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醒统治者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强调“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精神。
墨家:创始人墨翟,又称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倡节俭。
法家: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法治。
3、两宋社会生活:《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繁荣的商业和城市风貌;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有戏剧、说书、小唱,还有卖药、算卦、卖旧货、卖小吃等;体育活动“角抵”又叫“相扑”“争交”“交力”;“蹴鞠”类似今天的足球。
(上海世博会花式蹴鞠)4、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拥有至高无上地位,自称“朕”。
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设“省”开始;还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事务;在江浙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
明朝废丞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皇帝总揽大权。
5、丝绸之路p46地图长安(西安)—西域—西亚—欧洲6、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主张:以求强、求富为目标戊戌变法:1898年,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主张:变法图存,百日维新辛亥革命:1911年,领导者:孙中山等,主张:新文化运动:1915年,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主张:前期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及90年发展:1921年7月建立,开天辟地,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1924年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北伐;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1934-1936年长征,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1935年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挽救中国革命;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重庆谈判;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1966——1976文革十年动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走向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古史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动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的思想就文化4.秦汉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东汉的政治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秦汉的民族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一、问答题1.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40背景:客观:1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各国变法,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3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4华夏各族之间通过经济交流和战争,民族间、地域间联系加5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主观:1秦国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具备统一战争的条件2广泛收罗任用人才3秦始皇雄才大略4正确的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统一过程:前230-前221,先后灭掉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1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1立帝制○2设三九(三公九卿)○3行郡县2扩大军队,制定秦律3毁城防,修驰道4迁富豪,收兵器5北征匈奴,南服夷越经济1令黔首自实田,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2三统(文字,货币,度量衡)文化1焚书坑儒统一需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形成社会有机体,才能稳固。
评价:1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2. 汉承秦制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
411政治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西汉后期,三公政治地位和职责也发生变化,九卿职责大致相同,只是名称略有不同)地方:郡国并行制(分封异姓王和诸侯王,未分封地区实行郡县制)2军事系统(中央常备军和地方预备军)3法律(萧何据《秦律》制《汉律》兴户厩、九章律)4编户制度(户籍是收取租税,征发徭兵役的依据。
负担有三:田租,人口税和更赋)3. 文景之治的内容及评价。
背景:面对社会经济衰弱情况,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内容:1入粟拜爵(文帝晁错提出:使民以粟为赏罚。
用粮食买官和用粮食赎罪)(促产粮)2禁网疏阔(刑)3轻徭薄赋(促产粮)4修马复令(马一匹,三不役)(军)5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商)6节俭从事(控出)评价:1第一个治世2本质不是对农民战争的消极让步,而是鉴于秦亡于政所做的积极有为的调整;目的是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
对农民有利,对地主和商人更有利。
3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条件4. 汉武帝时与东汉时期的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1.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
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
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巡郡县,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察。
刺史品级不高,代表中央官监察高官。
总隶于御史中丞。
2.东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
东汉末年刺史又掌有兵权,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最高长官,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
东汉末年刺史与地方实力相勾结,后发展成割据势力。
3. 监察制度的异化是封建封建专制主义中集权的结果,摆脱不了封建官僚制的弊端。
腐败成为必然。
启示:监察、行政、军事权利不可集于一人。
5. 东汉大地主田庄的特点。
501. 东汉的豪族政治-度田2. 豪族田庄的特点:宗族、宾客、徒附部曲、生产3. 影响。
6. 对西域的经营541. 地理范围2. 2世纪初匈奴占领3. 张骞出使西域:两次4. 91年班超出使西域——龟兹——西域都护5. 93年班超——控制焉耆7. ★宦官与朋党斗争经过及对党锢事件的评价。
481. 外戚擅权2. 清议3. 党锢之祸8. 简述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特点及其历史危害。
501. 东汉的豪族政治-度田2. 豪族田庄的特点:聚族而居、私人武装:部曲、生产3. 影响。
9.简述王莽改制。
46……10. 两汉的今古文之争。
55背景:汉武帝时、五经博士、今文经、古文经、刘歆、许慎、郑玄焦点:立官学、刘歆:立古文经为官学、汉章帝:白虎通义——合流本质: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表现11. 汉武帝时对匈奴的几次大的战争。
历531. 和亲、战、和睦2. 序幕:马邑之战前133年、匈奴袭扰代郡……王恢、诱敌深入:3. 第一次大战:前127年河南之战:上谷,渔阳。
卫青,李息出云中。
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长安的威胁。
4. 第二次大战:前121年河西之战:上谷,霍去病,入境千里,大胜,浑邪王降汉、五属国、河西四郡5. 第三次大战: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长途奔袭追击。
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北迁漠北。
6.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伐匈奴失败评价:12. 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和措施。
47政治:(退功进武,事归台阁,强监察,控军权)1退功臣,进文臣2扩大尚书台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1设置御史台3强化监察制度2置司隶校尉3设置州刺史4加强军权:削弱地方军权经济:(释奴囚,安流民;军屯田,行度田)1释放奴隶和囚徒(解决劳动力的问题)2组织军队屯田和精兵简政3安辑流民:赐爵、假民公田、赈济、减刑戍边(解决劳动力和土地结合的问题)4度田-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以失败告终13. 汉朝对西域的经营541. 西域的地理范围。
2.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138、大月氏第二次:119,乌孙大乱意义:3.班超对西域的经营——背景:明帝时,窦固91年,于阗支持,杀匈奴使,控制南道。
龟兹降汉、西域都护。
94年,控制焉耆,至此,西域重新被纳入汉朝统治。
5.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一、问答题1. 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69★1. 察举制的弊端、曹丕、陈群,九品官人法、品评、中正官、作用、蜕变2. 科举制2. 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
701. 永嘉之乱——移民浪潮——安置移民——北方故郡之名2. 作用:稳定政局,在促进江南的开发、加速经济重心的转移3. 设置的原因有三:北方战乱、永嘉南渡、王导:镇之以静、另立白籍,减免租税3. 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兴衰。
711. 兴起:东汉始,豪族地主发展(土附展,经强大,政位升,累世卿)魏晋成,政律确(吴领兵,晋荫客,官九品),社位殊,严等级2. 鼎盛:东晋兴,王谢庾恒四大家族的支持下建立1.政权被门阀所把持,四大家族轮流执政,2.门阀土地所有制3.门第观念南朝落3. 衰落:门阀士族的腐朽——高谈清议,不乐武位寒门兴(掌机要:中书舍,执兵权,任典签)(外因)4. 试论寒人掌机要现象。
1. 门阀士族的腐朽——高谈清议,不乐武位2. 军工、寒门兴(刘裕、掌机要:中书舍人,执兵权,任典签)(外因)5.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74★背景: 1. 民族矛盾(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2. 阶级矛盾豪强地主与拓拔贵族矛盾(宗主都护制:任豪强,督百姓)3.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拓跋贵内部矛盾(开明与保守)过程:魏改制,分两期;冯太后,变政经;孝文帝,革习俗;传统束,旧势阻。
1整吏治2均租调(均田制和租调制)3行三长(486,李冲议,废督护)4都洛阳5革习俗评价:应要求,符规律,促文明,速融合,复经济1顺应了2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3大大提高了,促进4加速了5推动了注:【均田制】(485),李安世;民奴牛,露桑麻;明均田,实有限;抑兼并,调积性;租调制(486),克赋随。
6. 六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72★1 南方战乱较少。
2.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3. 历史影响:奠定基础。
7. 魏晋南北朝时南北方经济各呈什么特点?原因?72北方:反复的破坏和恢复南方:持续的开发8.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73★历491. 三国吴对江南的开发2. 魏晋时永嘉南渡后的开发3. 隋唐安史之乱。
完成4. 五代史南方经济的发展。
5. 两宋-靖康之变9. 曹操统一北方。
1. 董卓之乱2. 官渡之战3. 曹操的政治经济举措政治:限制豪强、任人唯贤,改善吏治、经济:屯田,改革税制。
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与覆亡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隋及唐朝前期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一、问答题1. 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
(唐承隋制)92★1. 中央和地方官制:三省六部、州县制、府、道2. 国子监和科举制:六学、生徒3. 府兵制4. 均田制5. 租庸调制6. 唐律2. 贞观之治。
91辅臣:政策:影响:3. 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备。
92★1. 隋文帝:州县地方官、秀才、明经2. 隋炀帝:进士科3. 制举、常举、铨试4. 简述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
93★与隋代相比,唐朝均田制的新变化。
1. 授田对象的变化。
2. 对贵族授田的变化。
3.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租庸调制的变化输庸代役不受年龄限制5. 简述唐代的府兵制。
93★十二卫、鹰扬府、折冲府、6. 评价武则天。
93★(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打击士族势力:修订《姓氏录》,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广开仕途,殿试、狄仁杰重视生产,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消极面:酷吏滥杀,放手招官;大肆佞佛,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7. 安史之乱。
95★1. 背景: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
2. 过程: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史、思明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
次年正月,自称帝,玄宗逃往蜀中,途中发生马嵬坡之变。
太子李亨(肃宗)于武灵(今属宁夏)即位。
叛军进入长安,所至烧杀抢掠。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
759年杀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
761年,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763史朝义势穷自缢,叛乱始平。
3. 影响: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经济重心南移。
8. 藩镇割据;中央与藩镇的斗争。
97★藩镇割据的形成:1. 安史之乱2. 各地刺史3. 河朔三镇中央与藩镇的斗争1. 平定四镇之乱——泾原兵变2. 平定淮西之乱9. 唐后期军事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95★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的形成——外重内轻10. 唐后期宦官专权。
98唐太宗唐肃宗——李辅国唐代宗——内枢密使唐宪宗——左右枢密使德宗——神策军——护军中卫、中护军【四贵】11. 南衙北司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