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23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
1.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文中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3.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
4.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B.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C.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5.小明的爷爷退休前是市人大代表,小明在帮爷爷整理书籍时看到一部国家宪法,其中第五条第一款写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部宪法颁布实施的时间应是
A.1997年B.1999年C.1982年D.1954年
6.8月8日,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华台北代表团的入场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欢声雷动。

“中华台北”这一名称的使用从本质上表明
A.台湾方面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B.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一个独立的政权
C.台湾以独立身份加入了国际奥委会D.台湾方面已接受了“一国两制”构想
7.11月3日至7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

11月5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台北圆山饭店设午宴
欢迎陈云林一行。

宋楚瑜说,“两岸要和平发展,必先要发展和平,两岸必须放下干戈,才能追求和平与发展;两岸合则两利,两利则合。

”这说明了①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③祖国统一的方式只有实行“一国两制”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导。

下列外交活动与外交方针政策不成对应关系的是
A.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边倒”方针
B.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取得重大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结盟”政策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政策
9.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你知道这是哪一次会议吗?
A.德黑兰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10.关于下列美国总统在位时中美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罗斯福——中美为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 B.杜鲁门——对中国实施“冷战”政策
C.尼克松——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克林顿——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11.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2.下表反映了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外交关系的变化情况。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
A.苏联成为西欧国家强有力的后盾B.西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西欧取代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D.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壮大
13. “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
共处原则”。

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联合国的建立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4.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

这些外交举措的基
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15.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省,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一直处于联合国托管下。

科索沃占人口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坚持要求独立,但塞尔维亚方面坚决反对。

在由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三方代表组成的“三驾马车”斡旋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代表就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举行了多轮谈判,但没有取得成果。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12月8日说,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是通过谈判解决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的主要障碍。

这表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国际社会已就民族自决原则达成共识
C.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矛盾不可调和
16.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马桥文化,其遗址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州,距今40)
马桥文化石镰马桥文化石犁马桥文化石耜
①农业是当时的最重要的经济部门②牛耕已经出现③社会生产力提高④江南地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
农业生产工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商品经济的发达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18.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19.下列属于土地所有制的是:
①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租佃制④均田制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
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21.,《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

其中有一项发明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

”该项发明应该是
A.瓷器 B.丝绸 C.青铜 D.造纸印刷
22.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23.苏轼有诗歌云:“吴国晚蚕初断时,占城早稻欲移秧。

”“江东贾客木棉袋,会散金山月满楼。

”从中可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A.冶铸业发达 B.丝织业 C.引进了占城稻 D.种植棉花
24.美国波斯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和民窑精品。

由此推断
A.从晋代开始,中国瓷器远销美国
B.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水平备受西方人士敬慕
C.中美贸易的最主要商品是瓷器
D.中国瓷器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25.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26.“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27.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28.《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 D.唐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
29.明清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纺或布,候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些城市发展以棉纺织业为中心D.商品经济渗入到浙江农村
30.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C.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D.自始至终实行海禁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21分,32题19分)
3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91年,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8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9分)
(3)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先年人少田多,一亩之田,其值银不过数钱。

今因人多价贵,一亩之值,竟至数两不等。

即如京师近地,民舍市廛(房屋),日以增多,略无空隙。

今岁不特田禾
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如此丰年,而米粟尚贵,皆由人多地少故耳。

——《清圣祖实录》卷256
材料二米谷为民生日用所必需,而迩年(近年)以来,日见腾贵,穷黎何以堪此!……夫商贩流通,贵则征(购买)贱,间或暂时翔涌,何至连岁递增,有长(涨)无落。

——《清圣祖实录》卷259
材料三盖户口多,则需谷亦多。

虽数十年荒土,未尝不加垦辟,然至今日,而无可垦之荒多矣。

——《清经世文编》卷39
材料四首先,大一统的、长时期的和平安定环境,是清代人口飞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推广,使清代的粮食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加之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为清朝人口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次,清朝所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赋役政策,一方面刺激了人口的自然繁殖,同时也使百姓不再刻意隐匿户口,则是清代人口大发展的促进因素。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回答:
①依据前三则材料分析清代人口问题对当时经济生活的影响。

(5分)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人口问题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6分)
③结合教材四分析清代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