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一:如何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想了各种办法,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又担心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只是片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追求学生的外在表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锻炼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深层思考。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有掌握,学生反馈也听不明白,知识掌握不牢固。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何才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呢?我认为数学本身是有魅力的,要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才能让他们保持长久的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深层思考至关重要。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方向。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提出问题。
在教材中直接描述数学概念、原理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正无疑。对于这些内容,若能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认识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既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也了解数学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在无疑中设疑导思,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课标精神,吃透教材内容;二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无疑处设疑导思,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抓“点”设疑导思。“点”即教材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处。在此处,要精巧地设疑,并注重抓住教材关键,去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锻炼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知识提取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的目的。
在学习误区设疑导思。所谓“误区”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误区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误区。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而且对所学内容不容易忘记。参与活动过程,有利于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联系实际设疑导思。搜集整理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事例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设疑导思时,不要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置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但又不能将问题设置得过“大”,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
果关系,要让学生站高点就能看得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并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广度拓展。
二:如何开展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手段,以及一个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课堂中的被动性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一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问题来自学生,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老师仍然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问题的表层,并没有作深入的探究。二是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老师仍然站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那么教师应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
(1)监督学生行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大部分时间都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有二:一是找到一个可以观察学生思想的“窗口”,以看清他们哪些弄懂了,哪些还不懂;二是找出他们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会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接受老师的检查和指导。(2)提供学习帮助:老师监督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时,要把要求讲清楚,完成任务需运用的重要步骤和策略,解答学生的问题以及必要时教授学生一些技巧。(3)建议学生用一些更有效的合作方法,进行一些更有效的活动。老师也要强调一些学生已觉察到的特别有效的、有技巧的行为活动,高效率的小组合作中所需的社交技巧。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技巧,培养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由于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对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探讨,课堂上学生思维很活跃,迸发的火花在课堂得以碰撞,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把观点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让他们课后继续合作探究,最终可以把结果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增大,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当他们在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了数学素养,也就达到了数学教学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