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启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初一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3分)
每一次深刻的国家记忆面前,总有许多平凡的身影出现。

我们无法一一报出他们的名字,很难分清前方还是后方,但正是这些了不起的普通人,以最chìrè的心肠献出爱心,以并肩互助 A 共渡难关的精神让无数人qīn pèi。

前路有多凶险,他们的无畏就有多珍贵;平凡有多伟大,他们的身影就有多动人。

他们是一个民族的jǐliáng,B他们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受种种考验而决不屈服!
1. 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词语。

2. 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符号是
3. B处划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1. 炽热、钦佩、脊梁
2. 、
3. 在最后加上“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炽热”在这里指感情和情绪热烈,“炽”是火字旁。

“钦佩”意思是尊敬,佩服,注意“钦”的偏旁不要写错。

“脊梁”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梁”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木”字,而不是“米”字。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

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

此题中“并肩互助”和“共渡难关”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顿号。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
数要尽量少。

划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句末补充上“的精神”。

4.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

请你参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对联主题:“孝亲敬老”,请对照已给上联,从备选词中选出合适的,搭配好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风尚好国泰民安孝亲敬老脸上开敬老如花岁月新
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下联:(7个字)
(2)请结合下边“孝行天下”这幅画,写出对这幅图的理解。

(3)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主题,请你在设计一个活动项目。

活动一: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时间,向全校师生宣读《孝亲敬老活动倡议书》。

活动二: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孝”的内涵。

活动三:
【答案】(1)敬老如花脸上开
(2)此标志是以“孝"为主题,整体构图是一个心。

右边孩子遵守孝道,向母亲(父亲)鞠躬,左边的父母扶起孩子,整幅画洋溢着家庭和谐的味道。

(3)示例:以主题活动为内容,布置宣传栏、黑板报,制作海报条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

“孝心似籽”对应“敬老如花”,同为比喻修辞,“籽”是埋在土里的,这里比喻的是内在的孝心;“花”是看到的,这里比喻的是敬老,表现在外在形象上;“籽”对应“种”,“种”是动词,“花”对应“开”,“开”也是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图,仔细看图,分析图中每部分的意义,即可作答。

这个图形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心”形,旁边配有文字“孝行天下”,可见此标志是以“孝"为主题,图形像母亲或是父亲扶起给自己行礼的孩子的形象,给人一种和谐温馨的感觉。

(3)考查活动的设计能力。

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拟写即可。

示例:开展“亲情伴你我”征文活动,记录“孝”的点滴;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作有关“中国孝文化”的主
题讲座;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践行孝道。

等等。

5. 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4)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错喜欢。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5)赵师秀的《约客》中,表现候客时长和焦躁无奈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答案】(1). 苔痕上阶绿(2). 草色入帘青(3). 莫笑农家腊酒浑(4). 丰年留客足鸡豚(5). 自缘身在最高层(6). 莫言下岭便无难(7). 有约不来过夜半(8). 闲敲棋子落灯花(9). 则素湍绿潭(10). 回清倒影
【解析】
【分析】
【详解】“痕”“青”“豚”“自”“湍”“清”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阅读理解(共62分)
(一)(7分)
阅读《江雪》和《渔家》,完成下面小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①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①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6. 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_________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_________的态度。

7. 结合《渔家》前两句,用自己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渔家》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细节描写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的冬夜景象,凸显出渔家的___________。

【答案】6. (1). 孤寂(2). 批评
7. (1). 手指冻僵(2). 呵气取暖(3). 天寒地冻(残月在天)(4). 船上积雪斑驳(5). 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

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中的“独”表现了钓翁之孤独,也即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孤独之情;孙诗则用“画家不解渔家苦”的“不解渔家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渔家的同情,对画家不能共情的批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分析。

《渔家》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撑船篙的手冻僵了,呵气取暖也没有好,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只见一片模糊的雪影。

诗句描绘在一个雪霁朗月的冬夜,迫于生计的渔夫撑着小船颠荡在浪尖上。

江上北风凛冽,船板上涂满了清冷月光。

遥看岸上厚厚的雪,在月色下闪着模糊的寒光。

在阴冷的背景映衬下,凸显出打渔人家的辛苦。

一个“呵”字,一个“提”字,生动逼真,人物神态毕现。

呵一呵冻僵的手,试图让体温来驱走些弥漫的寒气,再拿起结满冰霜的竹篙来撑船,一股凉意直透心底,手还是麻木的,渔夫艰难地撑着篙,费力地撒着网,生活的小舟随波逐流飘荡着。

(二)(20分)
阅读《爱莲说》和《养竹记》,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尘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砥砺:磨练,锻炼⑤庭实: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欣赏。

8. 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蔓.不枝(2)可据理臆.断欤
(3)则思中立不依倚.者(4)人多树.之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莲,花之.君子者也/故君子人多树之.
B. 何.陋之有/竹似贤,何.哉
C.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D. 求之下流,固.颠/竹本固,固.以树德
11. 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12. 比较分析甲乙两文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完成下面的表格。

【答案】8. 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
9. 生枝蔓臆断倚靠种植10. C
11. (1)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12. (1). 洁身自好(2). 刚正不阿(3). 坚定不移(4). 托物言志(5). 以莲自喻,表达了作
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态度【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
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话的意思是: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

根据句意可知,应该在主语
“予”和谓语“爱”的后边停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
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
断。

(1)句意: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生枝蔓;
(2)句意: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臆:臆断;
倚:倚靠;(3)句意: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4)句意:君子都喜欢种竹。

树:种植。

【10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
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竹子;
B.什么/为什么;
C.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D.固然/稳固;
故选C。

【11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是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2)“本(根)”“建(培植)”“不拔(坚定不移)”是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12题详解】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即“洁身自好”,“中通外直”的意思是“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象征君子的“刚直不阿”;乙文中“竹节贞”的意思是“竹子的节坚定”,对应君子的品质应该是“坚定不移”。

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甲文作者以莲自喻,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突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和鄙视。

据此可作答。

甲:选自《周敦颐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乙: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年代:唐
参考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

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三)(20分)
阅读《海底两万里》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1)
①珠母沙洲,一片澄净
②我们像真正闲逛的人那样彼此离得很远地走着,谁愿意停谁就停下来。

我呢,也已经不再担心,危险被我的想象力可笑地夸大了。

③十分钟后,他突然停下。

我以为他是停下来往回走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打个手势,命令我们藏在他身旁一个很大的洼坑里。

他手指着水里的一个点,我注意地看了看。

④那影子显然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许是一个印度人,或者是一个黑人,总之是一个不幸的采珠人,他不等采珠季节就来采珠了。

一个不幸的采珠入,他不等采珠季节就提前来采珠了。

我看见他的小船就在头顶上方几尺的地方停泊着。

他不停地潜.下水来,一会儿又浮.出水面。

他用脚夹着一块大石头,
石头呈圆锥形,用绳子拴.好,另一头系牢
..。

这是他所依靠
..在小船上。

他便利用这块石头帮助自己快速下潜
的唯一的下潜工具。

潜到五米深处,他便立即跪.下去摸.珠母,往网袋里放.。

不一会儿又浮.出水面,把网袋
里的收获物倒.进小船里,再度夹.住那圆锥形石头,沉.到水里,继续摸找
..珠母,如此往复,间隔只有三十秒。

⑤那采珠人没看见我们,岩石的阴影把我们遮住了。

(2)
⑥就在这时,突然之间,在那印度人跪在地上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个受到惊吓的动作,站起来就往水面上蹿。

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了,一个巨大的阴影出现在那个不幸的采珠人上方。

这是一条大个儿鲨鱼,斜着就扑过来了,眼睛里冒着火,嘴巴大张着!
⑦我吓得说不出话,动弹不得。

⑧凶猛的鲨鱼晃动一下有力的尾鳍,径直向那印度人扑去;那印度人往旁边一闪,没让鲨鱼咬着,但没能躲过鲨鱼尾巴;他被鲨鱼尾巴当胸扫了个正着,倒在地上。

⑨这个场面也就持续了几秒钟,鲨鱼游回来,翻了个身,准备把那印度人咬成两段。

说时迟那时快,我觉得蹲在我身边的他噌地站起来,拿着匕首径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鱼进行肉搏。

⑩大鲨鱼正要咬不幸的采珠人时,发现这个新对手,于是又翻身过去,迅速朝对手扑去。

他俯下身去,以令人赞叹的沉着和冷静,等着那可怕的鲨鱼;鲨鱼扑过来,船长灵巧地一闪,躲过冲击,却把匕首插进鲨鱼肚子。

鲨鱼吼了起来!血从它的伤口突突往外冒,海水颜色渐渐变红。

他紧紧抓住鲨鱼的一个鳍,接着一刀一刀往它肚子上戳,但一直没能给它致命一击。

鲨鱼挣扎着,怒气冲冲地搅动着海水,搅起来的漩涡差点儿把我冲倒。

⑪我真想过去助A一臂之力,可是我像被恐惧钉在了那里一样,一步也迈不动。

⑫斗争形势发生了变化,A倒在了地上,是被压在身上的大鲨鱼打翻在地的。

接着,鲨鱼张开像一台剪切机似的血盆大口,向A咬去,要不是手持捕鲸叉的B像闪电似得冲向鲨鱼,刺中鲨鱼的要害,A就完了。

⑬鲨鱼心脏被击中,奄奄一息。

他与印度人都得救了。

13. “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经过了许多地方,也经历了很多险情。

请把下列冒险经历和其所发生的地点对应。

(填写序号)
冒险经历:①冲撞冰盖②触礁搁浅③遭遇巨型章鱼④击杀儒艮
托雷斯海峡—_________红海—_________南极海域—_________大西洋—_________
14. 请结合选段内容①-⑤和⑥-⑬,各拟一个小标题。

(1)_______(2)_________
15. ⑩-⑫小节中,人物A是___________,人物B是_____________。

16. 说说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7. 选文⑦小节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18. 结合整本书和下面的材料,具体分析科幻小说中科学和幻想的关系。

(创作时间)
《海底两万里》先以连载的形式,从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在艾泽尔的《教育和娱乐》杂志上与读者见面。

(构思来源)
鹦鹉螺号的构思来自在塞纳河进行的潜水艇试验以及1867年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潜水摩。

(科技之光)
(1)1875年,约翰·霍兰成功研制了第一艘机械动力潜艇。

(2)1879年,电灯问世。

(3)1897年5月,约翰·霍兰又研制成功了一艘汽油发动机推进的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用电动机,蓄电池一旦用完,必须浮出水面充电。

(4)2017年,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其性能基本接近“鹦鹉螺号”,而当时距离1869年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已有149年。

【答案】13. (1). ② (2). ④ (3). ① (4). ③
14. (1). 示例:采珠人采珠(2). 示例:营救采珠人
15. (1). 尼摩船长(2). 尼德·兰
16. 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采珠人技术的娴熟和采珠过程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采珠人的同情。

17. 划线句子写出了我看到鲨鱼扑过来时的紧张情态,制造紧张氛围。

为下文我见到“他”被鲨鱼压倒却不能相救做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他”的沉稳和勇敢。

18.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

例如鹦鹉螺号的构思来自在塞纳河进行的潜水艇试验以及1867年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潜水摩。

②科幻小说往往也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推理和预言。

书中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如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

把握。

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时,经历了许多险情,对照题干顺序,他们的经历是:
托雷斯海峡:潜水艇在托雷斯海峡中触礁搁浅,阿龙纳斯教授等三人趁机在一座荒岛上游玩,遭遇土著人袭击;故填②。

红海:在红海,他们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儒艮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故填④。

南极海域: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

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顺利突破冰山,逃上大海﹔故填①。

大西洋: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惨死。

故填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

可按“人物+事件”的格式进行拟写。

①-⑤段,主要人物是“采珠人”;事件,结合④段“他不停地潜下水来,一会儿又浮出水面……沉到水里,继续摸找珠母,如此往复,间隔只有三十秒”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可知是写采珠人在海里采珠,故拟小标题为:采珠人采珠。

⑥-段,主要人物是“尼摩船长和采珠人”,事件,结合⑩段“大鲨鱼正要咬不幸的采珠人时,发现这个新对手,于是又翻身过去,迅速朝对手扑去。

他俯下身去,以令人赞叹的沉着和冷静,等着那可怕的鲨鱼;鲨鱼扑过来,船长灵巧地一闪,躲过冲击,却把匕首插进鲨鱼肚子”等内容可概括为:尼摩船长营救采珠人。

意近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⑩-⑫小节,是《海底两万里》中“珠母沙洲遇险”的情节。

主要内容当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

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

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

在尼摩船长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

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


文中A是尼摩船长,B是尼德·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结合“潜、浮、拴、系牢、下潜、跪、摸、放、浮、倒、夹、沉、摸找”等动词分析,这是采用了动作描写。

写出了采珠人采珠技术的娴熟;根据“如此往复,间隔只有三十秒”分析,写出了采珠人采珠的辛劳;结合“是一个不幸的采珠人,他不等采珠季节就提前来采珠了”分析,表达了作者对采珠人的同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吓得说不出话,动弹不得”独句成段,突出了我看到鲨鱼朝采珠人扑过来时的紧张,制造紧张氛围;我的紧张也反衬了下文尼摩船长与鲨鱼进行肉搏的沉稳与勇敢;从情节发展上看,因为我“吓得说不出话,动弹不得”,也为下文“我真想过去助A一臂之力,可是我像被恐惧钉在了那里一样,一步也迈不动”做了铺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性阅读。

解答时要明确“科学”“幻想”在文中的体现,再分析它们的关系。

(1)从创作时间看,《海底两万里》从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在《教育和娱乐》杂志上与读者见面;而鹦鹉螺号的构思,是来源于在塞纳河进行的潜水艇试验以及1867年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潜水摩。

构思来源的时间早于了小说创作时间,表明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

(2)根据“1875年,约翰·霍兰成功研制了第一艘机械动力潜艇”“2017年,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其性能基本接近‘鹦鹉螺号’”可知,书中介绍的潜水艇等已成为现实;根据“1879年,电灯问世”“1897年5月,约翰·霍兰又研制成功了一艘汽油发动机推进的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用电动机,蓄电池一旦用完,必须浮出水面充电”可知,小说中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因此,科幻小说往往也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推理和预言。

(四)(15分)
阅读《倾听草木的呼吸》,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复瓣梅花等,以前从未见过。

不言其他,单名字就已是绝代天香了。

这梅的名字真是好。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④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⑤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

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坐在青柳里,眼前是绿的,水里是绿的,朱自清先生的眼睛也成了
绿色。

在自清
..,休息凡尘倦意,那倦怠轻飘飘的,被绿色淹没。

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的光阴里自清
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⑥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

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

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⑦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

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⑧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

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

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的,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

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须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⑨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19. 结合文章,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在自清的光阴里自清,休息凡尘倦意,那倦怠轻飘飘的,被绿色淹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