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思想浅议《死亡诗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盛宴灵魂的悲歌
——从主题思想浅议《死亡诗社》
影片《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主要讲的是在传统教条主义思想禁锢下的预备学校里,一位名叫基丁的老师反对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自己自由灵动的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学生,这是对以传统、纪律、优秀、荣誉为四大支柱的传统教学体制的冲击。他的学生在他的教育下开始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开始追寻自己内心向往的东西。但由于这种教条主义思想理念根深蒂固,这种激进自由的思想势力弱小,最终被现实所击溃,最后,学生中的一人为追寻梦想而牺牲,基丁老师也因触犯校规而被迫离开,但他的思想教育却深入人心。全片用很简单的校园生活画面来阐述教条主义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生命与死亡中选择,在梦想与现实中选择。纵然结局是悲哀的,但人们从中得到了觉醒:梦想的觉醒,意识的觉醒,爱情的觉醒、生命的觉醒。
基丁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的场景,他让学生把书的前言讲的那些没有意义的废话撕掉。学生们撕书时镜头是缓缓移动的,不是固定的呆板的,是老师自由灵动思想灌输到学生呆板模式化的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电影不像是小说那样可以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事物,但它可以用自己的镜头语言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
基丁老师一直试图让他们明白“顺从的悲哀”,他希望他们能逆流而上,而自始至终一直坚持逆流的没有放弃的、在现实中反抗教条主义思想的恐怕只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纽旺达的查理•多尔顿。在因“上帝给你打电话”事件而被诺兰老师惩罚之后,多尔顿回头对叫自己查理的尼尔说:“见鬼,尼尔,我叫纽旺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反叛的,但他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反叛的意义,没有用心用脑子,就像“船长”说:“做事用点脑子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灵魂自由做出反叛的只有尼尔,在影片中,尼尔说:“我平生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是第一次决定做什么。”通过他对理想的追寻,从而表现出影片中现实与梦想的冲突,理想被现实束缚,自由被教条框住的现状。尼尔是生命盛宴中的烟火,用生命追寻绽放,哪怕一瞬也在所不惜,他又是灵魂悲歌的绝唱,是高调的回响,华丽的陨落。他用鲜血染红了可贵的梦想,用生命的结束来维护自己灵魂的自由。人只有在梦想中才是真正自由的,而追逐真正的自由和梦想代价是惨痛的,甚至付出的是年轻的生命。这正是验证了影片中人们对梦想觉醒的认可。
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是托德••安德森。在影片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基丁老师让他到讲台上念诗的那一段,托德以为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一直都是维诺的、自卑的、渺小的,不敢写诗也不敢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展露在大家面前。基丁老师让他看墙上惠特曼的照片,问托德看到了什么,托德说“他是一个疯子”,他只有在黑暗中闭上眼睛摒弃周围的一切才能找到自我。特写镜头中,基丁老师捂住托德眼睛的那双手,是替他摒弃外在教条化的各种因素,带他回到最初我们存在于世的最祥和的状态:安静、无它、唯有自己的声音。而此时,移动的镜头犹如托德自我意识觉醒的律动、兴奋、冲动、激情,终于,他第一次叫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自己的野性:“真理就像一条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它怎么拉,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泣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哭,如何让叫喊。”这些话就像是托德的自由宣言,但也暗含了导演的理性,冷酷的观点:无论我们怎么挣扎,如何膨胀,最终我们还是被大众认为的权威的“真理”所束缚,哪怕窒息也无能为力,一如最终尼尔的死亡,基丁老师的离开,这是生命的盛宴,同时也是灵魂的悲歌。
教条主义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不敢真正面对爱情,影片中的诺克斯第一次见到克里斯便爱上了她,克里斯是他生命中第一首诗,唤醒了他生命中爱的觉醒。爱情是整个人类生命中最激情浪漫无法驾驭的冲动,最终诺克斯也喊出了他的爱的宣言:“我冷静了一辈子,得有所改
变才行。”所以纵然是被打的鲜血直流,也依然无视切特的威胁,执着着自己的爱恋,这就是爱情永远是血色的浪漫,纵然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决不再妥协。影片最终也没有对这场爱恋给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这场生命盛宴中唯一没有明显冷却的羹炙。虽然,希望如同克里斯眼睛中躲闪的爱情,也许,导演也想留一点希冀给生命,给灵魂,给那些同样执着追求自由的年轻的我们。
在影片中,他们踢足球的那场戏里的光线是全片中最温暖的,经过光线的特殊处理,超乎异常的温暖、温馨,这是一种生命的膨胀,青春的洋溢。影片中,当尼尔主张要去寻找死亡诗人的那个山洞时,他们追逐自由梦想时的影子像黑夜的精灵在森林里穿梭,整个场景被淡蓝色的光笼罩着,蓝色在电影影像语言中代表的是恐怖、忧郁、冷漠和悲剧,这就预示着他们的梦想注定会被扼杀,生命的盛宴最终会以灵魂的悲歌收场。
影片中有两个明显的对比,一个是基丁老师的口哨声与学校铃声的对比,基丁老师的口哨声在片中多次出现,它唤醒灵魂自由,而学校的铃声是限制自由的枷锁,口哨声是渺小微弱的,最终势单力薄的口哨声销匿在来势汹汹的铃声中,如同狰狞的洪水,吞噬了鲜花的芳香,摧毁了生命的城堡。另一个是死亡诗社的小团体思想与整个学校传统思想的对比。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人类的精华,他们是激进的,充满浪漫与自由精神的象征,但在影片中只有极少的学生去推崇他,就连自己团队里的人最终也背叛了自己,更何况面对的是实力强大的当时整个社会的传统思想的阻碍,最终,这群充满激情追寻梦想的小组势力被强大的传统势力所淹没,被扼杀在摇篮里。
在教育体制方面,家长与学校都把自己的理念强制于孩子的生命中,不管他们是否能接受,都要强行执行自己的意念,就算有自己的思想也都是枉然,梦想永远都不会实现,永远都是现实的牺牲品。通过影片,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教育是自由开放的,这种顽固的传统的模式化的教育体制最终会被自由开放灵活的教育理念所替代。
影片中尼尔死后,托德奔跑在白茫茫的雪地中,镜头像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冷冷的毫无感情的看着托德的宣泄崩溃。大远景中的他如同蝼蚁那么的渺小,甚至是微不足道,任你如何挣扎都挣脱不了现实的藩篱,天地如此之开阔却没有他们舒展梦想的自由空间。所以,他们最终要回归到传统、纪律、优秀、荣誉的框架之中,被那些超脱肉体的自由的灵魂俯视着,怜悯着看着他们痛苦的挣扎,被另一个他们自我嘲笑却无处排泄,内心深处的恐怖最终只能颓废的遵循着现实的条条框框。
影片结束在高潮之中,死亡诗社的所有的人像最初基丁老师教他们“站在世界的屋脊上呼喊出自己的野性”那样,无视诺兰老师的狂怒与吼叫,站在自己的桌子上对着离开的基丁老师喊:“船长,我的船长!”智慧的导演以托德激动含泪的脸部特写淡出屏幕,结束故事,但却传递给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号:一旦自我意识觉醒,无论现实如何残酷,都无法扼杀生命最本质的反抗,也许会短暂的屈服,但绝不会永远的妥协。一如惠特曼的诗:“呵,自我,呵,生命。因为你存在,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