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
1. (6分) (2017高二下·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的毁灭、改良与重生
在远古时代,基本不能理解一切带有灾害性质自然现象的人,相信在天地之间,除了有超越自然的神掌管着世间万物与人之命运,还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作祟。
而没有任何超自然能力的人,只能以虔诚的态度,用各种形式向神鬼跪拜敬礼,祈求祥福。
所以在远古时代,人们“行礼”的对象主要为神鬼,并在长期持续的祭拜活动中,将各种程序与形式逐渐完善与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
在私有制与阶级、国家等制度出现之后,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礼仪也随之从原始性的敬神仪式,发展至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
诸位神明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奴隶主贵族则取而代之,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
也正是在这个社会阶段,古代华夏族以丰富的礼仪文化成为“礼仪之邦”,并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
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由周公主持定下的《周礼》更是成为中国最早和最为重要的礼仪论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礼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主要作用变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周礼》、《仪礼》和《礼记》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礼制经典,从唐朝开始即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基本科目,位列九经中的三篇。
宋朝之后,朱熹将解说《周礼》与《仪礼》的《礼记》重新编撰,并将其列为儒家五经之一,进入科举考试科目。
封建时代的礼更像是一门“人治之法”,能够通过礼稳固世袭的阶级结构,在保证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之礼是建立在君权和父权的基础之上,那么西方封建社会之礼则建立在君权和神权的基础之上。
而这两者也因为“君权神授”的观点有所关联。
在封建社会式微、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时,西方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以神为本”转换成“以人为本”。
以出生定阶级、以阶级定行事标准的礼仪系统,以及贵族与仆役之间不相容亦不平等的“互相对立”的人际关系,在文艺复兴时代均被重新审视。
贵族并不天生高人一等,仆役亦有权选择学习与实现阶级上升。
属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式礼仪标准”,被逐渐转换成为“人人平等式礼仪标准”。
进入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充分继承了封建君主的“征服”美德——大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与老钱阶级相对应的new money(暴发户)群体的出现,使得看似“人人平等、自我实现”的资产
阶级式处世之礼有了变化:在英国与法国,出现了一批用钱买贵族名头的“伪雅族”,在美国,出现了用不同价钱隔离不同收入人群的商业形式。
虽然一度只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奢侈品产业,在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的阶层下放,但它也同时转换成为了“有钱才能买到”的新式礼仪准则:财富取代了阶层,成为新的“敬仰”对象。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盛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消费主义社会。
在这个神权不存在、阶级被消灭、人本主义盛行的阶段之中,无处不在的商品造就了以金钱为基准的新式社会阶层:贫穷阶层,中产阶层,以及富人阶层。
而因经济危机与抢夺资源催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则让人们开始反思以金钱为本的社会体系之中,曾经被神权与阶级所压制的人权是否又陷入了对于人性新的压制怪圈:消费至上。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时期,消费主义与反消费主义同时盛行,精英团体与嬉皮士团体相安无事。
在经历无数次的社会与文化解构之后,需要正装出席的礼仪场合依然存在,只是“正装”的概念变得五花八门——你当然可以穿着三件套配双运动鞋,也可以套着华美长裙外搭一件朋克小皮衣。
多形式的生存理念、多方式的生活选择,都被逐渐的尊重和扶持起来——在这个时代,礼所构建的基础并非社会付诸与人的一切名头与称号,而是人类彼此之间所天然拥有的尊重、理解与相互独立。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礼仪”的养成永远与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变迁有关。
奴隶时代的敬神礼仪被封建时代毁灭,并建立一套以人之阶级为重心的礼仪系统。
封建时代的等级礼仪被资产阶级毁灭,在保留王室的基础上进行了看似“人人平等”其实“尊重资本”的新式礼仪系统。
两次世界大战又让人们全面反思资本对于人性的毁灭,重新建立一套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礼仪(日常礼貌)系统。
不同时代,“礼”所需要尊敬的对象、“礼”的概念的构成也有所不同。
但它永远是人类的执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远古时代,人们只能以虔诚的态度,向神鬼敬礼,并将各种程式完善并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
B . 私有制出现之后,礼也有所变化,诸神变成了精神寄托,奴隶主贵族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
C . 华夏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中国有夏礼、殷礼、周礼,而且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
D . 西方封建社会的礼建立在君权和神权基础之上,但两者因“君权神授”而有所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礼”在奴隶社会是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进入封建社会,它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B .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重新审视以出生定阶级,以阶级定行事标准的礼仪系统,礼仪标准也逐步转换成为“人人平等式礼仪标准”。
C . 进入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之后,财富成为新的“敬仰”对象。
礼仪标准也随之变化,表现为“人人平等”原则的大规模下放。
D . 因经济危机与抢夺资源催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开始反思金钱对人性的压制,“消费至上”的衡量标准受到人们的质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礼”能够使社会阶级结构变得十分稳固,保证社会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能建立起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
B . 在经历了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演变之后,人类彼此之间拥有的尊重、理解与相互独立成了“礼”构建的基础。
C . “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特点分别为:“敬神”“以等级为重心”“尊重资本”以及“以尊重人为基础”。
D . 人类社会之中,“礼”永远是人类的执念,它的发展与演变基本上是与社会阶段的演进同步的。
2. (13分) (2019高二上·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眼
聂鑫森
季兴决定今晚去叩访曹真。
临出门时,老婆对他说:“你提点什么东西去吧,几年没上曹真家了。
”季兴说:“俗!我们是大学的同学,而且玩得挺铁,提着东西去像什么?”老婆讥讽地说:“我听说他家那条哈巴狗,见了送东西的人就格外亲热。
”
“胡扯!”
季兴就这样潇潇洒洒地出了门,然后走在社区铺满灯影和树影的大道上。
十年前,在大学念中文系时,他们住在同一间宿舍,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毕业后,一起分到市里惟一的一家党报工作。
干到第五个年头,跑党政报道的曹真,突然调到市税务局去任办公室主任,很快就当上了副局长,副处级待遇。
而季兴呢,还只是报社新闻部的主任,但他不后悔,他喜欢新闻这个行当。
季兴和曹真几年前都先后搬到了这个社区,偶尔在路上碰到了,寒暄几句,就匆匆而别。
曹真永远是一副忙忙
碌碌不容人打扰的模样,而季兴则全身透出一股清高自居的劲儿。
当然彼此都知道对方家里的电话和手机的号码,彼此也会轻描淡写地说“什么时候闲了,我来拜访你”之类的客套话。
今晚季兴要去曹真家,目的不是要去叙旧,而是有一件事要当面通报一声,要不老同学的面上说不过去。
季兴所主持的新闻部,底下有一个“内参”小组,早几天写了一篇《长兴街税务所白吃白要成何体统》的批评性稿件,作为不公开发表的“内参”已分送给市委各个常委。
季兴今晚揣着这个用信封装好的影印件,就是想拿给曹真看一看,也让他知道某些部下的劣迹,赶快进行严肃的治理。
季兴在二十分钟后,按响了住在八栋中门二楼曹真家的门铃。
门徐徐打开,胖胖的曹真大声说:“快进来,快进来。
”
紧接着一只浑身洁白的哈巴狗蹿了过来,并张着嘴亲热地叫了两声,然后立了起来,两只前脚在空中摆动了几下,分明是表示欢迎的意思。
季兴暗笑老婆的无稽之谈:我手上什么东西也没带,这狗照样对人亲热!
曹真让季兴在大客厅正中的真皮沙发上坐下,沏上一杯“特级龙井”茶,递过一枝“大中华”香烟。
季兴问:“嫂夫人和孩子呢?”
“她爸住院了。
她领着孩子去看看。
”
那只狗此刻安静地伏在季兴的脚边,狗的身上分明飘逸出香水的味儿,季兴忍不住用手去抚抚它柔细的毛。
季兴说:“这是一条挺可爱的狗。
”
曹真笑了,然后问道:“怎么今儿来看我了?”
“想念老同学呗。
”
假话,假话。
这么多日子不想,今晚想了?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只管说。
”
“没有事找你帮忙就不能来看看你?当官的思维就和我们不一样。
”
曹真似乎有些遗憾,嘴角扯了扯,又扯出一脸的笑,说:“季兴,你来了,我倒有事要找你帮忙哩。
”
“行,你说。
”
“长兴街税务所是我‘蹲’的一个‘点’,税收任务完成得好,作风也正派,你能不能派几个记者,搞出一个典型报道,当然,你大驾光临更好,我来亲自接待怎么样?”
季兴说:“我回去向总编汇报一下,好不好?”
“行。
”
季兴本想立即把那个“内参”影印件拿出来,但又忍住了。
他心里想,是曹真高高在上,根本就没下到长兴街税务所去呢,还是下去了,却对那些歪风邪气姑息纵容?要么就是自个儿有所染了。
季兴真的没有想到长兴街税务所是曹真的“点”,原以为他不过是个副手,这事与他没有直接的联系,现在看起来,他真是个当事人了。
如果猛地一下把影印件抛出来,会大扫曹真的面子,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季兴此刻极想换一个轻松的话题,比如谈一谈大学的生活,谈一谈孩子什么,曹真的手机却响了。
“我是曹真。
啊,半个小时后来我家,谈点工作上的事?好吧,我等着。
”
季兴松了一口气,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辞了。
于是他站起来,说:“曹真,以后我再登门拜访,好吗?”
“好。
真是对不起。
这些人也是,非得上家里来谈工作。
”
季兴走向门边。
那只狗突然蹿过来,一口咬住了季兴的裤管,咬得紧紧的。
季兴一下子愣住了。
曹真的脸变得通红,说:“宝宝,让客人走,听话。
”狗就是咬住不松。
季兴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装着影印件的信封,说:“曹真,忘记把这个东西给你了。
”
“这是什么?”
“看了你就知道了。
”
“哎,老同学,还这么客气。
”
狗松开了咬住的裤管。
这狗眼倒是挺亮,这样的场景它定是见得多了,可它不知道那信封里装的只是一份稿件!
季兴逃也似的离开了曹真的家。
(《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小说主要塑造了季兴、曹真两个人物形象,特别对曹真作了比较精细的刻画,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了曹真虚伪的性格。
B . 小说开头写季兴和老婆的对话,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设下了悬念,“季兴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得益于老婆的提醒。
C . 小说中讲到季兴和曹真是大学同宿舍同学,关系融洽,这一背景的交代,旨在说明现实生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
D . 曹真“忙忙碌碌不容人打扰”,季兴“清高自居”,两人不同的性格形象,暗示他们之间矛盾的发生不可避免。
E . 报社的新闻稿件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季兴去曹真家拜访是因为稿件,离开也是因为两人对稿件内容的看法不同。
(2)文章开头写季兴“潇潇洒洒地出了门”结尾却“逃也似的离开”,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3)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狗眼”为题的好处。
3. (18分) (2017高三上·肇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在李可染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世纪来艺术的长河,真可谓千帆竞发。
可染先生的出现,有他的历史背景,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由于本能的拒绝鄙俗,可染以无待的心境在喧嚣的世态中独立而不倚,自强而不息,谦仁而不傲。
当可染先生朝斯夕斯、胸无旁骛地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画作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
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
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着直接的目的性。
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更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先生对大自然潜在密码的破译,直接与他的道德向善的趋向不谋而合,而于此时,李可染的艺术与道德合而为一。
当李可染先生叹赏大自然,如此深沉地倾注自己的对祖国大地山河的刻骨铭心的热爱时,他显然站在了民族文化捍卫者的前列。
可染先生有一种表达超越感观尺度的能力,这就是他内心所具有的崇高感使然的能力,他对大地山河仰之弥高,而这种情怀的恃守,表现为他“大”的艺术。
宛若语言的表达,与表达的意义,都有相关的音调,这就是艺术家所独有的风格。
或沉雄博大、或清新俊逸……只要是与崇高相连,他们都是美的,虽情态万殊,而其艺术已如自然。
可染先生大宗师一样“来吾导夫先路”,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应该,也必然如此。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在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
这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这不是每一个苦学者所可达致的。
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作画,在朋友与来客寒暄片刻回到画室时,可染竟已画毕,主人大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
先生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
我知道了先生所说的“慢”非只指时间,更重要的是用笔的品质。
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竟至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显得那样的庄肃和神往。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之中总会不期而至地遇到这样突兀的心灵感悟,仅这一次,足以改变艺术家一生的道路。
研究艺术家的心灵历程,那些遽然蜕变和瞬间重生,有时来得迅猛近乎禅家的顿悟。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的下笨功夫。
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
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的、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说用笔之际虽所向空无一物,然则胸中应觉艨艟之遇浪遏,冲波逆折而前,当此之时,笔锋必有生涩出焉,必有稚拙出焉。
有生涩稚拙矣,然后再求大巧,则大巧即在其中。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三十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五十岁后一扫而空,石破天惊,创旷古无双之结体用笔,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矫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只觉铮铮其骨、磔磔其态,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可染先生的字我行我素,决不苟合取容,是颇见他笔下之牛“时亦强犟”的性格的。
先生的“学而知之”的部分,当然还包含了他对素描的积年锤炼、对光影的敏锐认识。
在此先置而不论。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的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守干城,“钝者勉为”。
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打进去,致勇也;打出来,夺魂也,这其中数十年苦心孤诣,念兹在兹,朝斯夕斯,方才有了又一次的伟大。
诚如可染先生题赐予我的“七十二难,玄奘西天取经不畏七十二难,今以此四字书赠范曾同学”。
我们一代代都抱着跣足苦行的宏愿,在艺术征途上踽踽而前,“困”者,“难”也,是深觉万难之下的渺小与决绝。
至此,我们可得如下之结论,可染先生的经历包含着谦逊和伟大,正如泰戈尔有言:“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
”
(转载自《新华文摘》,《中国文化》2007年秋季号,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可以说艺术是供人们来欣赏的,它的创作意图不是用来教化人的。
因为艺术对人的教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着直接的目的性。
B . 可染先生洞悉着大自然的规律法则,深为这种魅力所折服。
这些领悟转化到他的画作中,体现出自然与他的追求的深深契合。
C . 画作传达的意旨宛若表达的语言,画作的内容宛若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和意义由音调连接,画作的内容和意旨由风格相连。
D . 曾经的可染先生因为作画神速而令人赞叹,自己也颇多自喜之情,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先生却要“慢”下来,花时间才能做出好作品。
E . 文章是为画家李可染先生做的传,但是却在先生对于书法的研习上花了大量的笔墨,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回忆了先生是如何“学而知之”的。
(2)先生的画作有何独到之处能够产生“来吾导夫先路”的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这篇传记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成文,这样写在有哪些方面的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这篇传记以泰戈尔的名言“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结尾,可染先生是如何以谦卑接近伟大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20高一上·伊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诞,字茂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兄也。
诞少有才藻,晋孝武帝崩,从叔尚书令珣为哀策文,久而未就,谓诞曰:“犹少序节物一句。
”因出本示诞。
诞揽笔便益之,接其秋冬代变后云:“霜繁广除,风回高殿。
”珣嗟叹清拔,因而用之。
袭爵雉乡侯,拜秘书郎,琅邪王文学,中军功曹。
隆安四年,会稽王世子元显开后军府,又以诞补功曹。
寻除尚书吏部郎,仍为后军长史,领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
转龙骧将军、琅邪内史,长史如故。
诞结事元显嬖人张法顺,故为元显所完。
元显纳妾,诞为之亲迎。
随府转骠骑长史,将军、内史如故。
元显讨桓玄,欲悉诛桓氏,诞固陈修等与玄志趣不同,由此得免。
修,诞甥也。
及玄得志,诞将见诛,修为之陈请;又言修等得免之由,乃徙诞广州。
卢循据广州,以诞为其平南府长史,甚宾礼之。
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亦为循所拘留,诞曰:“将
军今留吴公,公私非计。
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
”于是诞及隐之并得还。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七年,以诞为吴国内史。
母忧去职。
高祖征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固辞军号,墨绖从行时诸葛长民行太尉留府事,心不自安,高祖甚虑之。
毅既平,诞求先下,高祖曰:“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
”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眄,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
”高祖笑曰:“卿勇过贲、育矣。
”于是先还。
九年,卒,时年三十九。
以南北从征,追封作唐县五等侯。
(节选自《宋书·王诞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B .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C .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D .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崩”即“死”,常用于皇帝。
古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 . “拜”,文中指由平民之身而被授予官职,又如授、除、擢、拔等都是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
C . “母忧”,母亲的丧事。
我国古代,母亲去世后,为官者一般要离任为母守孝三年。
D . “侯”,古代时期的爵位。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世其制多因时而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诞富有才华。
他小时候才华就已显现,特别是帮堂叔王珣写的哀策文添加佳句,受到王珣称赞。
B . 王诞历任多职。
他跟随元显任功曹,后任军长史、镇蛮护军和龙骧将军等,其间,多次立下战功。
C . 王诞见解中肯。
他针对卢循强留广州刺史吴隐之的事情,向卢循陈述自己的见解,他和吴隐之得以归还。
D . 王诞深受恩宠。
他尽职尽责而深受高祖的器重,高祖夸赞他“勇过贲、育”,死后被追封为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修,诞甥也。
及玄得志,诞将见诛,修为之陈请。
②长民知我蒙公垂眄,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5.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旅次朔方①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②,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朔方:古都名,自西汉始建,至唐代,辖区多变,治所不一。
桑干河以北,属朔方地区。
咸阳是刘皂的故乡。
②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
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1)请简要分析本诗塑造的诗人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首句中“霜”字的好处。
四、默写 (共1题;共2分)
6. (2分)《后赤壁赋》初冬独特的夜景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写出“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五、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 (2019高二上·宁波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