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关系及其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关系及
其相关性
赵喜连;郗彦凤;白文启;吴月琴;步鹏
【摘要】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MMRP)及p53蛋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进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对980例CRC中4种MMRP及p53进行检测,将4种MMMP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定为MSI组,全部阳性表达定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组.结果 (1)MMRP表达缺失率为11%,MLH1 、PMS2、MSH2及MSH6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3%、7.1%、2.0%及1.9%;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LH1-PMS2、MSH2-MSH6者分别为52例、14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呈正相关(ra=0.712),4种蛋白均缺失者3例.(2) p53阳性率为59.1%.(3)MSI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Ki-67有关(P<0.05).(4)p53与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Ki-67有关(P<0.05).(5)MSI与p53呈负相关(rs=-0.118).结论 MLH1、PMS2缺失表达较MSH2和MSH6多见.MLH1与PMS2、MSH2与MSH6常常协同表达或缺失.MSI及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对预测CRC的风险、恶性程度的评估等具有指导意义.MSI与p53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参与CRC的不同发生、发展过程.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4
【总页数】6页(P370-374,379)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错配修复基因;p53;MSI
【作者】赵喜连;郗彦凤;白文启;吴月琴;步鹏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太原0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第3位[1]。
我国CR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目前认为CRC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条[3-5],即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IN)途径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途径,其中CIN途经约占80%,发起始动因素是癌基因(Ras等)、抑癌基因(APC、p53、DCC、MCC等)突变,经过多阶段、多因素而致癌[4-6]。
而MSI则由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 MMR)缺陷造成,包括90%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和10%~15%的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 SCRC)[4,7]。
本实验分别选取代表CIN途经的p53和代表MSI途经的4种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 MMRP),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其在CRC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CRC 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为CRC的诊断治疗、风险评估及发病机制等提供实验依据。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1~2013年山西省肿瘤医院存档的手术CRC切除标本980例,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信息,且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
每例
标本均经两位资深的病理医师复诊,参照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进行分类。
1.2 HE及组织芯片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
根据HE切片选取病灶区域,用记号笔定位。
用采样针从标记好的蜡块
组织中取2~4 mm长的组织条,打入42孔(6×7)蜡块微阵列中。
其中第一行后2个孔作为空白及定位标识(图1)。
1.3 免疫组化采用BenchMark XT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对有代表性的4种MMRP(MLH1、PMS2、MSH2、MSH6)、p53及Ki-67进行染色。
操作步骤按
照Roche程序执行,上述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1.4 判读标准(1)MMRP:MLH1、PMS2、MSH2和MSH6均定位于胞核,
采用半定量积分法,阳性细胞百分比:无阳性细胞为0分;≤10%为1分;11%~50%为2分;51%~80%为3分;≥80%为4分;染色强度:无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将两种得分结果相乘:≥2分为蛋白阳性,1分为蛋白低表达,0分为蛋白缺失表达,其中蛋白低表达和表达缺失均按阴性进行统计。
将4种MMMP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定为MSI组,全部阳性表达定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 group, MSS)组。
(2)p53:定位于
细胞核,核呈黄色或棕黄色定为阳性。
(3)Ki-67:参照Martins等[8]评判标准进
行计数和评分。
每张切片选取阳性率高的区域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MRP在CRC中的表达980例CRC中MMRP阳性者872例(89%),表达缺失者108例,缺失率为11.0%,其中MLH1、PMS2、MSH2及MSH6表达
缺失者分别为72例(7.3%)、70例(7.1%)、20例(2.0%)及19例(1.9%),MLH1
与PMS2共同表达缺失者52例(5.3%),MSH2与MSH6共同表达缺失者14例
(1.4%),4种均表达缺失者3例(0.3%)(图2)。
2.2 MSI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SI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Ki-67增殖指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性别、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累犯、远处转移、CEA含量等均无关(P>0.05,表1)。
2.3 p53蛋白在CRC中的表达980例CRC中p53阴性者401例(40.9%),阳性者579例,阳性率为59.1%(图3)。
2.4 p53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53蛋白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大体
分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累犯及CEA含量等均无关(P>0.05,表2)。
2.5 相关性分析MSI与p53表达呈负相关(rs=-0.118,P<0.001,表3),MLH1与PMS2表达呈正相关(rs=0.712,P<0.001),MSH2表达与MSH6表达呈正相关(rs=0.712,P<0.001,表4)。
CR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肿瘤,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CRC的发病率与病
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2]。
目前虽然在合理的手术、放化疗和靶向药物的作用下
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有了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手术效果差、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易复发甚至在发现时已到晚期,所以有必要对CRC的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为CRC的预防、筛查、诊断及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CRC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近年来MSI途径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微卫星[4,9]是广泛存在于原核及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短串
联重复核苷酸序列,由2~6个核苷酸组成。
MMR突变或启动子甲基化可以引起
DNA错配修复功能的降低,导致MSI[4]。
MMR系统作为人体细胞内的一种安全保障体系,可对DNA碱基错配进行修复,使遗传物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得以保持。
MMR系统[5,7]包括MutS(MSH2、MSH6、MSH3等)和MutL(MLH1、PMS2、PMS1等),通常MSH2和MLH1分别与其同源性MMRP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
研究发现MSI与10%~15%的SCRC以及90%的HNPCC有关[4,7],而目前关
于MSI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相关的CRC,且大多为小样本分析,缺乏系统性,尤其国内尚缺乏大宗文献报道。
本实验通过扩大样本量对CRC中MMRP进
行检测,结果显示MMRP表达缺失率为11.0%,与Jung等[10]的结果较接近(12.5%)。
另外,国内对CRC中关于MLH1、PMS2、MSH2和MSH6等4种MMRP同时检测的大宗报道较少见。
国外学者Amira等[11]曾报道MLH1、PMS2、MSH2和MSH6的缺失率分别为15%、15%、21%和13%,本组实验
结果显示MLH1、PMS2、MSH2、MSH6缺失率分别为7.3%、7.1%、2.0%和1.9%,Kim等[12]对韩国人的研究结果显示MLH1、MSH2及MSH6的缺失率分别为3.7%、2.0%、5.2%。
可以看出各研究间缺失蛋白的种类及比例不同,我国
以MLH1及PMS2多见,提示不同人种不同地区发生突变的基因有所不同。
本组实验经统计分析发现MLH1与PMS2、MSH2与MSH6均呈正相关(rs=0.712),提示MLH1与PMS2、MSH2与MSH6常常协同表达或缺失,这可能与DNA在损伤修复过程中MLH1和MSH2分别与其同源性MMRP形成复合体机制相吻合。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MSI CRC好发于右半结肠,组织学类型以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最为常见[4,10,13]。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MSI与肿瘤发生部位相关,MSI组发生
于升结肠(17.6%)及横结肠(5.6%)者明显高于MSS组(4.8%及0.9%),而发生于直肠者(55.6%)明显低于MSS组(77.8%),提示结肠癌和直肠癌在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
本组实验亦显示MSI组发生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者多见。
研究显示在MSI CRC中,特别是HNPCC患者,其发病年龄小,多发生于50岁之前[10]。
本
组实验结果显示MSI与患者年龄相关,这对于筛选遗传性CRC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实验亦显示MSI与临床分期、Ki-67增殖指数及淋巴结转移相关,MSI组临床
分期早、Ki-67增殖指数低且淋巴结转移较少,这可能与MSI CRC患者预后好有关。
CRC中CIN途径遵循正常黏膜-腺瘤-腺癌多阶段、多步骤过程,在此过程中p53
发挥着重要作用[14]。
p53为17号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研究显示在所有恶性肿瘤中,50%以上会出现p53基因突变[15],在大肠癌中突变所占比例报道不一,
为40%~75%[6]。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p53阳性率为59.1%(579/980),与大量报道的平均值接近。
近年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p53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组织浸润
肠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呈正相关,并认为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患者预
后的一项预测指标[6]。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p53与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Ki-67有关,提示p53突变者肿瘤的增殖活性增加,同时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浸润和转移能力。
另外本实验结果亦显示p53与组织学类型及大体分型有关。
p53与MSI对于CRC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二者在CRC中的相互关
系尚不明确。
Bond等[16]报道MSI CRC中p53的突变率较低(17%),本组实验
结果显示p53在MSS组阳性率为61.1%,而在MSI组为42.6%,且经相关分析显示MSI与p53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可能是在不同的发病机制上参与了CRC的
发生、发展过程。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p53、MSI与CRC患者预后相关,p53突变者预后差[17],而MSI患者其预后好,且显示MSI CRC患者不能从5-FU化疗药物中获益[18],所以联合检测p53与MSI可以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同时能够预
测患者对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辅助化疗药物的疗效。
综上所述,MSI及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密切,而组织芯片与免疫组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对MMRP及p53蛋白的快速检测,通
过对二者的检测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CRC的特点,为CRC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
预后预测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的诊断、治疗规范等提供参考。
【相关文献】
[1] Liu S, Zheng R, Zhang M, et 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2011[J]. Chin J Cancer Res, 2015,27(1):22-8.
[2] 陈万青, 张思维, 曾红梅, 等. 中国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J]. 中国肿瘤, 2014,23(1):1-10.
[3] Bogaert J, Prenen H. Molecular genetics of colorectal cancer[J]. Ann Gastroenterol, 2014,27(1):9-14.
[4] 石雪迎, 郑杰. 系统筛查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的意义和策略[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5,44(1):9-14.
[5] Zhang X, Li J. Era of universal testing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J].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13,15(2):12-9.
[6] 项芳芳, 毛高平. 大肠癌与抑癌基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20(5):394-8.
[7] Boland C R, Goel A.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J]. Gastroenterology, 2010,138(6):2073-87.
[8] Martins S F, Amorim R, Mota S C, et al. Ki-67 expression in CRC lymph node metastasis does not predict survival[J]. Biomed Res Int, 2015,2015:131685.
[9] 陈红锦, 林秋, 曾莉, 等.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20(29):2806-11.
[10] Jung S B, Lee H I, Oh H K, et al. Clinicopathologic parameters for prediction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J]. Cancer Res Treat, 2012,44(3):179-86. [11] Amira A T, Mouna T, Ahlem B,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pattern of MMR protein can specifically identify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J]. Tumour Biol, 2014,35(7):6283-91.
[12] Kim H R, Kim H C, Yun H R, et al. An alternative pathway in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based on the mismatch repair system and p53 expression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J]. Ann Surg Oncol, 2013,20(12):4031-40.
[13] Karahan B, Argon A, Vardar E,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LH-1, MSH-2, PMS-2, MSH-6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colorectal cancer[J]. Int J Clin Exp Pathol, 2015,8(4):4044-53.
[14] Manning A L, Benes C, Dyson N J. Whole chromosome instability resulting from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pRB and p53 inactivation[J]. Oncogene, 2014,33(19):2487-94. [15] López I, P Oliveira L, Tucci P, et al. Different mutation profiles associatedto p53 accumul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J]. Gene, 2012,499(1):81-7.
[16] Bond C E, Umapathy A, Ramsnes I, et al. p53 mutation is common in microsatellite stable, BRAF mutant colorectal cancers[J]. Int J Cancer, 2012,130(7):1567-76.
[17] Li X L, Zhou J, Chen Z R, et al. p53 mut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reactivation[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21(1):84-93.
[18] Laghi L, Malesci A.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therapeuticconsequences in colorectal cancer[J]. Dig Dis, 2012,30(3):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