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于死亡的反应
人们对于死亡的原始反应就是恐惧. 即便在今天这样文明的时代,人类仍然害怕面对死亡. 死亡是未知的.当然也没有人死过并且回来告诉我们死亡到底是怎样的. 人类生来就害怕他无法理解和无法控制的事情.有一种叫濒临死亡的体验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死亡体验.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正的死亡到底是如何,所以我们也无法真正的理解它.因此我们从未停止对于死亡的恐惧.
大多数我们对于死亡的回应是回避。

死亡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 当死亡必须讨论的时候,它往往被一些术语替代.在私下谈话的时候,死亡话题的讨论往往让人觉得不舒服.在谈论死亡的时候,说起 “谁谁走了” 比说 “有一天我也会死”要容易得多.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 很多人都已经写过关于死亡和濒临死亡. 常常会让人感觉到每个人只要经历过死亡的伤痛都写了一本书关于死亡.
然而每一个人的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

正是如此也让这些素材很难被用作其它人失去亲人伤痛的教材。

实际上有一些忠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每个人必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治疗他们自己的伤痛。

二、痛苦周期
Elisabeth Kubler-Ross 博士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

她在1960年研究疑难杂症晚期病人时发现每个病人都要经过一个痛苦周期。

这项研究成果也在心理学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第一个反应是震惊。

病人对听到“死亡宣判的”的普遍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

第二个阶段病人开始拒绝这个事实。

常常会听到“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样的陈述。

第三个阶段就是气愤。

这种气氛往往是针对上帝、大自然、老天爷或者运气等。

这个时候家属要理解,因为这个时候的愤怒也往往会因为某一问题发泄在家属身上。

第四个阶段是讨价还价。

病人往往希望上帝能够延长他们的生命周期,常常许愿以改变某种行为为代价。

第五个阶段是感到悲伤。

这个时期经历的时间最长。

这个时候的病人主要特征是深度的沮丧、抑郁和脾气改变。

这个时期延续的时间最长。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接受。

一旦这个阶段到达,病人往往尽可能的完成未达成的夙愿。

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平静,并且不再恐惧死亡。

这种对死亡的痛苦历程的体验也发生在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中或者至亲好友中。

预期说是周期性变化不如说是成心理层次的变化,因为人们有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按照上面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同样第一个阶段的反应是震惊。

类似于得知自己已经到了疾病晚期的患者一样,对于亲属来说第一个反应是对自己深爱的人已经死亡的消息表示难以置信,“不可能”。

有的人会体验到麻痹的感觉。

有些人会认为生活不真实。

第二个阶段是拒绝。

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死亡是持否认态度的。

即便我们的语言也避免承认死亡而使用了“人走了”这样的词汇。

我们想避免承认死亡已经发生。

在这个否认阶段,人们总是希望这不是真的。

人们会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噩梦,等到醒来一切都会照常。

然而,受伤心灵的不会痊愈直道人们真正接受死亡这个事实。

第三个阶段是生气。

一旦我们的大脑接受了这个事实死亡已经发生,悲愤就会爆发。

同样这种悲愤会针对上帝、老天爷或者医生、药品、家庭成员、或者自己(如果我做了什么……)。

另一方面内疚也会产生。

这种悲愤会也可能是针对整个外界。

例如“当这样的惨剧发生,每个人怎么可能还安然无事的做他们自己的事情?”
第四个阶段就是悲痛。

这也常常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

这个阶段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感到压抑、持续的自责、身体疾病、孤独、恐慌和无缘无故的哭泣。

第五个阶段就是康复。

有些人不会用康复这个词,因为一个人永远不会从失去亲友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死亡会永远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事情永远不会像以前那样。

虽然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但是永远不会消失。

我们会永远的怀念我们深爱的那个人。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常常发现我们自己可以重新安置自己的生活,并且继续前进。

这就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这个“痛苦周期”里其实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这个痛苦周期过于简单。

这些不同阶段的特点往往部分重叠。

一个人可以在没有进入拒绝阶段的同时直接进入愤怒阶段。

真正生活中的痛苦并不像这个周期所陈述的。

另一个里程碑是Eric Lindemann研究的在2-5年内表现的六个痛苦阶段。

躯体的痛苦(称波浪状,持续20-60分钟)
喉咙紧闭
胸闷
呼吸短促
叹气
感觉胃里空
体力下降
紧张
对于死亡全神贯注
幻觉(看到已故的人活着感觉到他的存在)
感觉到不存在的事物
内疚
仇恨
举止习惯的改变
焦躁不安
无目的的
缺乏专注
对于死者的认同
呈现出一些死者的特点
呈现出死者的一些疾病症状
三、正常的悲痛
如前面提到的,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悲痛。

悲痛常被看作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并不是一味固定的模式。

虽然每一个人面对死亡的反应是不同的,但是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指导大家走出来。

谨慎接受建议。

每个人都会给你建议。

有的人会说“不要试图通过换一个环境来逃避死亡的事实,根本没用”。

有的人则会建议你“离开几个星期”。

这些建议都是来自个人的不同感受,但真正接受时要去选择那个你觉得适合你的。

接受自己的情感。

你可能感觉到前面提到的恐慌、内疚、生气等等。

这都是面对死亡的正常反应。

原谅别人。

许多人会说“如果需要什么,给我打电话”。

然后这些人会快回到自己的生活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他们离开你,让你单独承受痛苦。

对于这些人他们会很快恢复正常生活,而你常常要持续一段时间。

接受一些陈词滥调。

例如很多人会用词不当的表达同情。

“我知道你的感受”当然是一个不真实的表达。

没有人会真正知道你的感受。

你想尖叫而那不是别人想要的。

又或者你刚刚失去了一个孩子而别人安慰说你可以再要一个。

表达你自己的情感。

当你和身边的朋友谈论死亡时,很多人当然会觉得不舒服。

但是不要管这些,去表达你的情感。

找一个知心朋友,愿意听你倾诉的人。


果必要,可以和长者、医生、宗教人士以及心理医生去表达你的感受。

或者到相关团体去寻求心灵疏导。

哭泣。

眼泪被认为是心灵减压阀。

尖叫也可以。

发泄出来对身体有好处。

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悲伤。

不要让别人阻止你体验这样悲伤,并且压抑它。

避免用酒和药品。

任何一种不会减轻你的疼痛。

注意你自己的饮食。

吃的健康才能保持健康,即便这个时候往往没有食欲。

做一些事情分散注意力。

比如散布,看电影。

做好情绪会反反复复的心理准备。

即便有时你认为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而突然你会忍不住的哭泣。

这都是正常的。

只有时间能够治疗这种悲痛。

一般会持续1-2年或者更长。

不要期望几个月内就可以恢复正常。

三、不正常的悲痛
许多人认为对于他们的一些经历,可能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但是一般来讲,只要这个人在通过了不同的痛苦历程,他们会好起来的。

许多对于悲痛的反应被认为是正常的,除非他们这些特点持续的超长的时期。

比如,想到自杀是正常的。

但是试图自杀是不正常的。

感到绝望是正常的。

但是这种感觉持续几周几个月而且没有什么改变,那就是不正常的。

需要外部救助。

有了希望,人才会生活下去。

情绪低沉是正常的。

但是情绪低沉几周甚至几个月并且没有进展就是不正常的。

看到或者听到已故的人是正常的。

但是这种症状持续并且变得强烈就是不正常的,应该考虑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拖延处理死者遗物或者拒绝处理死者遗物是正常的。

试图保留他们房间原貌就是一种拒绝承认死亡的信号。

但是悲痛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无法恢复的。

应考虑专业人士的帮助。

在这段时间里,每个人都想独自呆一段时间。

一个痛苦的人也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痛苦的迹象。

这都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这种现象持续,这也是一个信号这个人有必要在专业的帮助下经历这种痛苦历程。

四、孩子和痛苦
孩子感受痛苦和大人很相似,但是孩子还不是很懂。

当对孩子处理这个问题时,重要的是认识到他们可能知道的多过我们给予他们的。

很多家长自然的想“保护”他们的孩子免受伤害。

但是即便最小的孩子也知道有什么很严重、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同时他们也想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哭。

其实这种过分的保护仅仅剥夺了孩子在今后生活中应对和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

到那时没有人能够保护他们因为他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学龄前的孩子看待死亡是短暂的。

他们常玩一种游戏就是谁死了,然后又活过来了。

孩子5-9岁看待死亡是永久的,最终的,和普遍的。

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倾向于一个人或者鬼把人们生命带走了。

当然有的大人也这样认为。

孩子从10岁到青少年时期可能表现出不愿谈论他们的感受。

作为年轻人,他们认为死亡里他们很远,常常不会往自己身上想。

怎样帮助孩子处理死亡:
对孩子的问题真诚的回答。

在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完整真实的回答他们的问题。

如果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包括孩子,如果他想参加葬礼,就让他参加。

如果他想看亲人遗体,就让他和其他的家属一起看。

让他感觉到他是家庭成员的一部分。

但不要强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要拒绝委婉的说法。

注意你说话的术语。

不要把死亡等同于旅行。

孩子会怕父母外出旅行再也不回来了。

不要将死亡等同于睡觉,有的孩子会害怕上床睡觉。

确认孩子明白普通疾病和绝症。

孩子可能会认为它们会死,因为得了感冒。

接受适当的幽默。

我们经常用微笑来掩饰紧张。

允许孩子这样表达。

不要轻易斥责。

给孩子更多关爱。

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尤其是失去任何一方父母。

要让孩子认为他仍然被关爱和照顾。

尽可能的解释一切。

不要期待孩子会有所有的问题,更不要说所有的答案。

五、婴儿猝死综合征
婴儿猝死综合征是目前仍然难以解释的难题。

这类婴儿往往是表现出健康婴儿的特点,但却突然死亡。

刚开始婴儿猝死综合征被认为是虐待婴儿造成的。

这个说法更加剧了生身父母的精神创伤。

事实上,婴儿的死亡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也没有任何失误。

发生这些症状的婴儿从2周到1年不等。

高发期是在2-4周内。

据估计每年大概6500-8000个婴儿死于这种疾病。

大概是1000个婴儿中有1-3个。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高风险婴儿是一些呼吸曾经突然停止过,而后又被父母或者医疗人员拯救过来。

这些婴儿被送到监护室来防止孩子心跳突然停止,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孩子的心跳突然停止。

将这些婴儿放到监护室里来防止孩子发生猝死综合征不仅经济上是难以承受的,而且许多医生发现这会使父母处于一个不必要持续紧张的状态。

同时也不知道这种突然停止呼吸是这种猝死综合征还是其它的相关症状。

研究者也发现当孩子睡觉把孩子放到背上要比把孩子抱到怀里更能够减少这种风险。

但是却无法知道原因也无法消除这种症状。

对于这种由于婴儿猝死综合而失去孩子的家庭成员在处理这种失去婴儿问题时要避免一些词语让生身父母觉得是一种责备和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