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度”把握
作者:魏波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9年第10期
自新课改以来,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出了许多新方法、模式。
但无论怎样创新与开拓,语文课堂的本色特征是不能丢的,理应把握得更好,比如对语文课堂的“三度”,就应把握好。
那么何谓语文课堂的“三度”呢?它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达到的“深度”“宽度”和“温度”。
“深度”指教学中能揭示文本的逻辑内涵,能对文本进行文化或人本等层面的解读和把握;“宽度”指能立足于生活这个大背景来与之加强联系、拓宽教学;“温度”指语文课堂中对情感、情绪的把握火候要恰到好处,既不可过分又不可矫揉造作。
(以下以《行路难》一课的教学为例来探讨)
一、“深度”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这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逐步深入的教学进程,就是准确把握课堂深度的体现。
在《行路难》一诗的教学中,我分五个环节教学:诵读—译读—品读—赏读—延读,诵读让学生口齿留香;译读让学生理解加强;品读让学生神情飞扬;赏读让学生才思灵动。
这几步“读”的设计就是语文课堂深入的过程。
还有两个环节的教学在“深度”上也很有张力。
一个是对诗的中心的把握。
我用一张图示将李白的心路历程清晰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既有苦闷,又有自信、乐观的信念,使学生对李白当时的心声有了深刻鲜明的印象。
第二个就是巩固拓展环节两个问题的设计,一是对余光中《寻李白》一诗的欣赏,一是穿梭时空隧道与李白面对面的对话。
欣赏诗歌让学生情感得到激发,让学生心灵受到诗歌的洗礼,对李白的命运有了更多、更深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把自己的感慨说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李白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李白所有诗歌的学习都会有帮助的,这就是课堂的深度之所在。
二、“宽度”
美國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必须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它深刻地说明了语文教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新课标中也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体地说是“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深深地植根于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背景之中,才能使语文课堂“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生活”这一源头,语文课堂才会常教常新,才会总是“清如许”。
而这源头也正是语文的宽度,语文的外延。
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语文的宽度就有多宽。
在《行路难》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另外在对文本的解读和问题的设计中我也力图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掌握知识。
2.巩固拓展环节是语文教学中拓展宽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一环节本身就是为了拓宽语文的知识面,我们在设计时就应充分地运用。
《行路难》中我对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李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对李白作品的解读上了一个台阶。
这既是课堂的“广度”,又算是课堂的“深度”。
总结提高环节也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知识,这是学生自我拓宽知识、提升知识的好机会。
三、“温度”
语文课程中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这样描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而语文课堂的“温度”正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关乎“情感”、关乎“心灵”的因素。
语文课堂的情感渗透、场景再现、人文境界都可以引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这“情”只要是自然流淌的、恰如其分的,不管是音频还是视频,无论是图片还是声音,只要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有何不可呢?《行路难》的课堂中我在朗读时配音二胡与钢琴合奏的《风居住的街道》,是我在网上搜到的感觉最能反映李白跌宕起伏、百步九折心情的一首曲子,配合图片的展示,学生在感知阶段就已对李白的情感有了基本的理解。
在巩固拓展环节,欣赏余光中的《寻李白》,学生对浪漫的“诗仙”一生的命运际遇充满了感慨,这时候的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情感的激发下妙语连珠,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达到了课堂的“高温”。
最后一点,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若能运用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评价,对课堂的温度也会起到催化的作用。
语文课堂的温度决定着学生的情绪、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个擅于掌控温度的教师在课堂效率上,他永远是一个赢家。
总之,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这“三度”的把握上,有更多的感触、体会、经验与收获,他就会越多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更多地生成语文课堂的“美丽”,更多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深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