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行业现状:想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在国内有多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行业现状:想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在国内有多难?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和标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目前,有关心理咨询的热度持续高涨,一边是抑郁症、焦虑症相关的社会新闻频发,社会关系与职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日渐严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也越与日俱增。

一边是影视剧对心理学相关从业者的塑造刻画也越来越多,在年底同期上映的影视剧里,就有三部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女心理师、谁是凶手、沉睡花园。

国产剧对职业形象的刻画往往不够细致,但三位以心理师为职业的主角形象似乎正好一一对应了大众对该职业的普遍印象:专业、神秘、精英。

而这也恰恰说明,大众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和职业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目前,心理诊断和治疗主要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领域:偏临床医学的心理治疗,和偏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

专业的心理诊断和治疗需具备职业医师资质,属于医学范畴,与精神科医师性质相近,可以对心理或精神疾病诊断并开药。

而处于泛心理保健的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主要以咨询者和来访者的谈话治疗为主,2013年《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因此心理治疗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的概念应分属明确,不能混淆。

2001年4月,由原劳动部(后并入人社部)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

2002年起,全国统一的职业鉴定考试正式开启,原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在列。

但于2017年9月,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考试,从2018年开始心理咨询师由中国职业技能培训协会负责认证,需要通过全国统考(基础+实操)才能获得认证。

对于此行为的目的,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不应该通过书面考试来认定从业资格,由于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从业者不光要具备专业知识,更应该在与来访者交流的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

二、心理咨询的历史和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解放,十九世纪初心理学正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开山立派,在仅200年短暂的历史里,心理学从生物学、医学、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众多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中相互汲取养分,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在心理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上,也有众多流派分庭抗衡又相互融合,发展至今已经体系完善,心理治疗范围广泛且行为规范。

发达国家对心理治疗从业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

在欧洲,临床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要求至少是硕士,专业学习时长达5年到7年,最后一年投入临床实习训练。

在医院或者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人员1年到2年,积累一定来访者接待时长后,才可能成为正式的心理治疗或咨询人员,并且在整个从业生涯中,为了保证咨询师本人的心理健康和客观性,仍要定期接受专业的督导老师对自己的督查和疏导,判断咨询师是否有帮助其他来访者的心理条件,甚至每年也要满足累积一定咨询时长的要求。

在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它已包括了对专业人员的心理专业水准的要求。

而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由行业协会和各州政府共同进行,有关的行业协会包括:美国心理学会(APA)、美国咨询学会(ACA)和美国医学会(AMA),而光APA一个协会就有53个学科分支。

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有临床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28万人,平均美国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并且心理治疗已被纳入医保体系。

每年有约8000万美国人求助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即平均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接受咨询和心理治疗。

其中30%的人会定期看心理医生,许多家庭还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

而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由于心理学发展历史断层、长期缺乏市场监管和规范、群众认知误差等等历史遗留问题,心理咨询行业一直处于鱼龙混杂的阶段。

但随着国家和群众的重视、行业的自我规范,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有参照发达国家标准的趋势。

三、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1、心理咨询行业的需求增长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压力的增高,近年来,精神和心理疾病发病率一直在攀升,心理健康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其中,抑郁和焦虑症发病率最高,发病率达7%以上,是精神科门诊中占比最大的病种。

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2018年数据显示,国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城镇居民占比73.6%,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患者达2.25亿人,占比16.1%,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

其中婚姻家庭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为显著。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统计,全球约10亿人群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而抑郁症发生率约为3.5%,全球抑郁症总人口已超过7亿,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

《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重度抑郁障碍占2.0%,同时,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仅为24.6%。

且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但当“焦虑感”升级成为“焦虑症”,胸闷、恶性、四肢僵硬等身体患病症状也将随之出现。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科学院调查报告显示,疫情期间中国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高达30%。

2020年2、3月疫情爆发阶段,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发起的线上调查中发现,27.9%的人报告了抑郁症状,31.6%有焦虑症状,29.2%有失眠症状,24.4%有急性应激症状。

布里斯托大学研究显示,首次疫情封锁期间,英国27-29岁年轻人的焦虑症人数几乎翻了一倍,由13%跃升为24%。

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即使新冠疫情结束,对民众带来的精神影响也会持续2年以上。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还有大量亟待解决的人际情感、家庭关系、职业压力等公共心理问题。

此外,对老年人、特殊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
关怀,重病、意外人员的创后应激治疗,也需要更多专业心理咨询人士的帮助。

2、心理咨询行业的缺口
而与我国近2.5亿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人口需求相对的,是严重短缺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在临床心理治疗方面,据《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计划(2015-2020)》分析,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精神科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级市,精神卫生供给不充足也不均衡。

目前临床精神科心理科的执业医师仅4.5万名左右,每10万人平均拥有精神科医师尚不足国际标准的1/4。

而在心理咨询方面,2008年心理咨询的概念得以普及后,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数攀升,到2017年9月这一考试被取消,人社部已经颁发107万份左右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持证心理咨询师达到90多万。

尽管持证人数并不在少数,但投身心理咨询行业的持证人员却十分稀少。

2017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主办的第十一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公开表示,我国超过百万的获证心理咨询师中,仅有三万人左右在从事心理咨询专职或兼职工作,仅有3%左右。

而据业内人士估算:2017年行业从业的三万多人中,其中真正严格符合标准的咨询师不超过3000人。

2021年,预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达10万人,其中符合行业标准的咨询师可能不超过8000人。

若按照每千人配备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国际标准,则还需要130万心理咨询师的缺口去匹配。

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联合国要求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为1:500,而我国高校公示该比例仅为1:4000,现实情况可能更不乐观。

不少高校任职的心理老师表示不仅需要忙于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帮助前来咨询健康问题的学生,分身乏术是常态。

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观念都在提高。

2020年,有调研显示有78.3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
会常关注这类新闻或内容,相对于2016年的50.5%有了明显的提高。

3、心理咨询行业的混乱
据2020年全球健康研究所(GWI)发布的研究报告《定义精神健康经济》显示,全球心理健康市场规模已达1210亿美元规模。

站在国内心理健康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国内市场乐观来看有望达到千亿级以上的市场,但现实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行业市场规模还不过百亿。

究其原因,一个是需求方面: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聊天”上,既不认可心理咨询产生的效果,更没有花钱去购买心理服务的意愿,并且专业的咨询师要求高,收费不菲,不少人缺乏就医意识的同时也缺乏就医条件。

此外,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讳疾忌医,以及媒体、影视剧对心理学人士的拔高甚至妖魔化,导致公众对心理咨询期待值与实际模样之间出现了巨大鸿沟。

据平台壹心理2018年的测算,愿意了解心理学,并为心理服务付费的人,整个中国大约只有400万,相对比下,除心理亚健康群体外,中国仅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就已高达1600万。

供给方面的问题也不容轻视:早期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定价缺乏标准,按咨询时长计费的服务费用可能出现较为极端的差距,并且也存在心理咨询师故意拖延时长、诱导消费、违反职业伦理等问题。

此外,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证的取消还引发一系列新的后遗症,在具有绝对公信力的行业资格认证重新出现之前,执业、求助均无证可依的情况让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更加混乱,让不少想要求助的来访者望而却步。

星座占卜、情感博主、语音陪聊、冥想,甚至成功学和宗教,这些行业的迅速扩张侧面反映了心理咨询潜在的来访者们无法得到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而将心理需求大量转移到了这些更具蛊惑力的行业中。

诚然这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真实解决了受众的心理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心理健康压力,但更加科学、严谨、系统的心理咨询仍是无可替代的存在,行业自我规范后的市场教育刻不容缓。

四、我国心理健康相关政策
随着国家对民众心理健康的重视,相关的政策发布也越来越频繁和细致。

2020年4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2020年心理服务建设重点任务,强调要继续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2021年3月,全国卫生大会上提出了“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的方针。

卫健委等八个国家部委还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辖区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2021年5月,广东省医保局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诊疗项目目录》),明确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自2021年8月15日起执行。

在广东之前,北京、深圳也曾展开试点,把面向普通人的心理咨询和面向心理障碍者的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2021年8月,浙江省便民窗口“浙里办”上线舒心码,引入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服务。

舒心码拥有体系化心身健康服务系统,内置AI心理咨询、AI心理评估、AI心理教育、AI心理训练四大核心功能,能够运用科学诊断量表、自主研发的评估系统和人机交互评估民众的心理健康状态、构建个人心身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大数据的运用和智能化分析提供针对性的数字化管理方案。

此外,还专设有老人专区和学生专区,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五、心理咨询主要平台情况
1、线上化趋势
按照来访者通过何种渠道预约心理咨询的相关调研来看,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最主要的渠道,这与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来访者普遍较为年轻不无关系。

占比38%位列第二的学校咨询中心也验证了这一
点。

在国外作为主流的咨询机构和医院,二者相加才约与互联网渠道相等。

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线下交流能够更好地感知到来访者细微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信息,更好的做出判断和调整。

对于来访者而言,线下交流也能更好的与咨询师亲近,接受咨询师的沟通和治疗,条件允许下面对面的咨询沟通是更好的咨询方式。

但心理咨询的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来访者受到地域或者时间限制,线上咨询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成为被来访者广泛接受的主流咨询模式。

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但由于资源和地域限制,心理咨询线上化的趋势不可逆,心理咨询行业内线上平台最受资本青睐。

目前国内受众较多规模较大的心理咨询领域平台情况如下:
简单心理
2021年12月13日,简单心理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沙特阿美旗下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P7)领投,老股东长岭资本增持、恩颐资本跟投。

此前,简单心理曾获得华创资本的天使轮、A轮投资。

简单心理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全周期心理健康管理,在全球117个城市拥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超过百万人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壹心理
壹心理成立至今,已完成4轮融资:2019年获枫海资本数千万B 轮融资;2017年获头头是道基金战略投资;2015年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赛富亚洲基金领投、北极光创投跟投;2014年获得北极光创投A轮融资。

目前壹心理全网注册会员超过2200万,受众主要为18-40岁的成年人,百分之七十以上为女性用户。

据其官网资料显示,平台拥有500余名专业咨询师。

2020年3月份壹心理推出“盘古计划”,帮助机构将线下工作室“搬到”线上,帮助通过审核的线下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免费的线上系统,实现线上咨询自主预约、视频咨询、咨询师线上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线上咨询操作系统。

壹心理对入驻咨询师的硬性条件包括:咨询师咨询时数达800小时以上,累计接受60小时以上的个体督导或120小时以上的团体督导,有接受过完整系统培训。

若为精分流派的咨询师,还需一定的个人体验时数。

好心情
2021年9月7日,专注于CNS(中枢神经)及精神心理健康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心情,正式宣布完成2亿元C轮融资,由字节跳动领投,复星健康、德诚资本、兴富资本等知名机构跟投,老股东通和毓承、KIP中国超额认购。

成立于2015年的好心情主要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数字化诊疗服务,不仅是互联网诊疗平台,还开办了线下实体心理诊所。

2019年,好心情首家精神心理专科诊所在北京试点落地,2020年好心情又在北京、江苏建了2家中高端精神心理专科诊所,并计划2021年好心情将增扩至30家共享诊所。

壹点灵
2021年4月底,数字化心理服务平台壹点灵宣布完成来自58产业基金的数千万B轮融资。

此前,壹点灵曾于2019年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投资方为元生创投。

壹点灵是国内科技赋能心理行业的创业企业,经过五年发展,壹点灵已拥有2000万用户体量,汇聚行业3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遍布全国284+个城市,已累计向近240万人提供综合心理服务,3亿+分钟咨询时长,平台用户满意度达到99%。

据悉,心理服务市场空间潜力巨大首创标准化、专科化,壹点灵跻身行业头部企业区别于医院模式的病理性心理治疗,心理服务适用于每个生活中经历困扰的人,年龄层覆盖广。

2、行业融资情况
目前,海外已有5-6家心理企业融资规模超10亿美元,国内虽没有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但资本也已将目光纷纷投向国内的心理健康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开始,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共发生近60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

仅2021年至今,包括Flow冥想、壹点灵、小懂健康、hope.....相继完成融资,背后投资方不乏经纬中国、复星健康、德诚资本、通和毓承、KIP中国、荷塘创投等VC/PE机构。

2021年心理健康领域企业部分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六、总结
在心理学业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只是她的黎明还远在将来。

市场需求亟待满足,资本蠢蠢欲动,但心理服务人才严重稀缺,无论想要培养一位具有临床经验的临川心理医师,还是一位拥有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职业心理咨询师,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心理咨询是否能率先迎来黎明的太阳,为公共心理健康投下曙光,还需每一位从业者的全心奔赴和用心耕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