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第【1】篇〗《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
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2《石灰吟》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2《石灰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明代文学家于谦所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歌通过石灰石的烧制过程,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清白正直的品质。
本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到做人要有坚定信念,要有正直品质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还不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做人要有坚定信念,要有正直品质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歌的意义。
3.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诗人简介、图片等。
2.资料:准备关于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歌全文,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石灰吟》,提问:“大家猜猜,这首诗为什么会以‘石灰吟’为题?”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为理解诗歌的意义做好铺垫。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歌的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进行赏析。
4. 诗歌拓展:对比其他咏物诗,探讨《石灰吟》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作者于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句,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哲理等方面进行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撰写诗歌鉴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2. 诗歌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诗歌鉴赏: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4. 诗歌拓展:咏物诗对比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
2. 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诗歌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咏物诗,与《石灰吟》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作者故事、解析诗歌内容、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石灰吟》的知识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第【1】篇〗《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课前预习:1.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2.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作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疏言:理解诗歌的意思1.导入解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例:生当作人杰----(2)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
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诗题。
(强调“吟”不要多加一点)(3)同学们对石灰了解吗?说说看。
什么颜色?(4)在中国白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干净、纯洁、清白)(5)再看这个“吟”,什么意思?往往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思?(赞颂)(6)我们有没有接触过带有“吟”的古诗?古诗题目中有“吟”字的?(7)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导入: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目标:1.朗读《石灰吟》,要做到正确、流利,努力做到有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句,理解“锤、击、若等闲、粉骨碎身、清白”等词语的意思。
3.把词语的意思带入诗句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交流展示,矫正反馈①展示课文朗读(师注意评价)师精讲七言诗的停顿、节奏。
师点拨:我给大家提个建议,看最后一句,应该读得慢一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第1篇】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
“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咏物抒石灰——于谦——清白墨梅——王冕——清气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1. 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吟诵,赞美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3、预期效果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
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民主导学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任务呈现: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
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2、指读,评价。
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教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情景创设方面,我力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所描绘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导向方面,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方面,我组织学生相互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反思与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总之,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4.运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石灰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
2.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石灰烧制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文所描绘的场景;
2.创设石灰工人辛勤劳动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工人的艰辛和坚韧;
3.通过音乐、图片等辅助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
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
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
(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
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
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
(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
“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在所不惜,视若无睹)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要留清白在人间”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3)、清气是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指导朗读(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指导朗读、背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一、疏言:理解大意1、导入解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写的《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
在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赞颂墨梅(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
(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2)谁知道石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石灰是将石灰石放入窑中用烈火煅烧而成,它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我们叫它生石灰。
生石灰加水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
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用熟石灰粉刷出来的。
“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1)通过自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教师相机正音,重点订正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1)讨论: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师生订正、补充。
(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
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显象:感受品格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一、梳言:读通诗句1.导入解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
(板书)(2)吟,吟诵之意,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还记得吗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这首《石灰吟》,其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
(板书)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来到一个石灰窑前,此时师父们正在烧制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后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感慨万千,稍加思索后便吟诵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翻开书P100,自由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
学习生字:焚。
读音:前鼻音。
是一个会意字。
火烧丛木。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
注意“粉骨碎身”和平时读的“粉身碎骨”不一样。
(3)还要读出七言诗的韵味,师生进行平仄韵律的接读。
(4)学生自由再读后齐读。
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1.请看一段石灰的介绍(1)指名读(2)听明白了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一说吗石灰岩被千锤万击运出深山,然后在烈火中焚烧,成为白色的生石灰,再放入水中爆裂解体,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
(3)说说你的感受。
(千难万险,不易)2.理解诗意(1)师: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想想刚才的文字,读好这三个词语)(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学生交流:若等闲全不怕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若:好像。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2《石灰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2《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明代文学家于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吟咏石灰,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
全诗如下: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此诗的寓意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作者于谦的人生经历和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仰。
3.学习诗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案例分析法:介绍作者于谦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生字词、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关于作者于谦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背景资料。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分组讨论、分享心得等互动环节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呈现(10分钟)板书课题《石灰吟》,带领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逐句解析诗文,讲解生字词和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享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下12.2《石灰吟》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下12.2《石灰吟》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文,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这首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仰和高洁的品格。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古诗文中的意境和寓意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和高洁的品格,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寓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中的意境和寓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介绍、图片等。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朗读等音频文件。
3.黑板:准备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石灰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特点,从而引出《石灰吟》这首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石灰吟》,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2《石灰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2《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石灰工人在开采石灰过程中的艰辛以及石灰的珍贵。
课文通过石灰工人的辛勤劳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和石灰的重要价值。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石灰开采过程以及石灰的价值,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和石灰的珍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石灰开采过程,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石灰的珍贵和劳动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石灰开采过程。
3.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石灰开采过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读,以读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石灰开采过程等。
2.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石灰开采的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石灰开采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石灰是怎么来的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了解石灰开采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2《石灰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2《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石灰工人在开采石灰过程中的艰辛以及石灰的来之不易。
本文通过石灰工人的工作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物质财富,懂得感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对古诗文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懂得珍惜物质财富,培养良好的感恩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3.培养学生珍惜物质财富,感恩的心态。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石灰工人的工作场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感恩。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分组讨论的道具和工具。
3.课文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石灰工人的工作场景,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解释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如“石灰石”、“煅烧”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石灰工人的工作场景,体会他们的艰辛。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如石灰工人的工作条件、工作过程等。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教案部编版石灰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3)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及其用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持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灰吟》;(2)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石灰的制作过程及其用途;(2)引导学生思考石灰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石灰吟》,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句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2)教师讲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与诗歌内容相结合。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并背诵《石灰吟》;(2)学生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比喻和象征意义;(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石灰吟》;2. 深入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及其用途,下节课分享;3. 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创作一首小诗,下节课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教案部编版石灰吟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教案部编版石灰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寓意和意象的领会。
2. 古典诗歌的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灰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喜爱之处,以及诗歌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5. 拓展延伸(1)教师分享与石灰相关的趣味知识,如石灰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石灰使用场景。
6. 小结作业(2)布置作业:背诵《石灰吟》,写一篇关于石灰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互动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作业、测验和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技能提升情况:通过学生的朗读、分析和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方面的技能提升。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作业,评估学生在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认识本课“锤”“凿”“焚”三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并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2、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重点
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
2、课件展示诗题----《石灰吟》。
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一)读古诗、识字词、感悟停顿。
1、师范读《石灰吟》,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师相机指导。
(连麦学生读诗)
3、引导学生识字词:锤凿焚
(二)知作者----简介于谦生平。
(三)了解石灰的煅烧过程,为学诗打下铺垫。
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2、下面让我们一起结合四组画面来看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并将画面与诗句对应起来。
①开采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
②烧制石灰----烈火焚烧若等闲
③熟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
④石灰作用----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过渡:面对生活中最常见的石灰,作者于谦到底要赞美石灰什么呢?这字里行间又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三、理解古诗意思,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一)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师课件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连麦学生)
3、师小结古诗大意。
(二)知识链接:于谦12岁作诗----《石灰吟》的故事。
过渡:12岁的于谦就写下了这样慷慨激昂的诗,难道他只是在赞美石灰吗?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猜一猜!(连麦学生尝试回答)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石灰吟》,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于谦的身影。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品味: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石灰石要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之后,又要经过烈火焚烧才能形成石灰,因此磨练出坚强、坚韧的品质。
“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看作平常轻松之事,同时这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临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
2、品味: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后两句中,“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承。
“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对前三句的总结,既是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根本原因,也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清白”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从全诗看,要成就清白,何其不易,要保持清白,又何等艰难。
生命可以消逝,躯体可以抛弃,但精神、气节却要长留天地。
)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4、梳理学习内容,小结古诗主题。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故事链接:于谦被害,百姓悲痛。
2、教师小结:
3、再读古诗,升华主题。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4、情景朗读训练: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
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
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学生线下轻轻吟诵《石灰吟》)
此刻,于谦很坦然。
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学生线下轻轻吟诵《石灰吟》)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学生线下轻轻吟诵《石灰吟》)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
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石灰(白色)---------------------------于谦(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