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 月~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6 h~48 h。偶尔长达4 d。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 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
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 3 d~7 d。
2.2.2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 倍)。
3.5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4789.4 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ggEC) 等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
1.4 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2.1.1 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的潜伏期为1 d~3 d,最短10 h~12 h。
2.1.2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的潜伏期为1 d~3 d,最短10 h~18 h。
2.1.3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的潜伏期为1 d~6 d,最短12 h~36 h。
2.1.5 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2.2 主要症状
2.2.1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是婴儿(2 周~18 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 2 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2.2.2 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出现。常为自限性,一般 2 d~3 d 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2.2.3 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2.2.
3.1 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为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出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出现水样便,1 d~2 d 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病程一般为 2 d~9 d。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动脉透明血栓。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2.2.4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水样性腹泻2 次/ d~5 次/ d,并有肠鸣、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部分有恶心、发热(39℃)。
2.2.5 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以成人旅游者腹泻为主。病程较短1 d~2 d,症状较轻、中度腹泻,偶有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有关,其特征为病程长,大于14 d,发热(>38℃)、呕吐、血便。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和呕吐物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三者之一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3.2 不同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3.3 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凝集效价测定,呈4 倍以上升高。
3.4 检验方法
3.4.1 按GB4789.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
3.4.2 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按GB/T4789.3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 检验》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和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别的大肠埃希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4.3 其它情况按GB14938.1 执行。
附录1-1-3 食源性志贺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 月~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志贺氏菌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1.3 致病食品:主要有是被志贺氏菌污染的熟肉、生食蔬菜、瓜果或未煮熟食品。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发病急,潜伏期最短半小时,一般1 d~3 d,最长7 d。
2.2 典型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多次腹泻。初期为水样便,以后可出现带黏液的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伴有高热。一般持续数天至数月。食源性志贺氏菌病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或抵抗力下降或耐药等原因可导致慢性志贺氏菌病。约2~3%病人可出现并发症(红斑性结节、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