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4.长亭送别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4.长亭送别名师说课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名师说课
教材
《长亭送别》这一折主要描写莺莺送张珙进京应考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莺莺在送别环境中的微妙心理。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作者突出地刻画莺莺的叛逆性格。

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唯一“试金石”,因此,临别时直抒胸臆地嘱托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摆脱了只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俗套,使艺术形象迸闪出民主思想的火花,使人耳目一新。

《长亭送别》一折之所以脍炙人口,取决于作者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

首先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反复及设问等修辞手法,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再者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文中【端正好】、【朝天子】及【滚绣球】等曲,都有体现。

教法
1.诵读法:开头三曲、结尾两曲要求背熟,还可选背其他曲子。

不但要背单支曲子,还要注意整体诵读。

2.鉴赏法:选择几支曲子,有侧重地分析其艺术技巧。

3.借助多媒体,观看《西厢记》资料。

板书设计
基础整理
1.字音认读
(1)重点字音
憔悴
..(qiáocuì)筵.席(yán)余荫.(yìn)
蹙.愁眉(cù)经忏.(chàn)杯盘狼藉.(jí)
暮霭.(ǎi)玉醅.(pēi)泠.泠(línɡ)
胸臆
..(xiōnɡyì)金钏.(chuàn)长吁.(xū)
谂.知(shěn)恓.恓惶惶(xī)保揣.(chuǎi)
(2)多音字
2.字形辨识
筵席:宴饮的酒席。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余荫:原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

比喻前辈惠及子孙的恩泽。

4.文学常识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妓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重难突破
1.以【端正好】一曲为例,分析本剧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本剧是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的?
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修辞方法。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湿”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在本文中,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本文突出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

在莺莺心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莺莺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表现了对爱情的执著。

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典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碧云天,黄花地”是出自北宋著名文人的《苏幕遮》,原句为。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识记。

答案: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2.这支曲子里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历来为人传诵,你最欣赏的是什么?请简
解析:此题考查词句的艺术技巧,具体来说是“炼字”的妙处。

答案示例:“染”“醉”用得好。

“染”不仅将外在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3.这支曲子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8个字),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作品的抒情方式。

《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融离别之情于惨淡悲凉之景中。

答案:暮秋郊野景色,这些景色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抒发了莺莺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本课小结
巧借典故表感情
诗的语言需要精练,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

在这样一折精心构思的戏剧场面中,当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务于情感表达的宗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须如此。

情感表达是统帅,词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

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

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那个时代的反叛,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

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4《报任安书》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
一、专题内涵解说: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

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探究意识。

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

三个板块互相补充,层层深入。

形成一个整体。

第一板块围绕“生存与毁灭”组织学习材料,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第二板块是通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经典文本的学习,对前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学习问题探讨的方法。

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探讨,提高问题研讨的能力,加深对人生的认识,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⒈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⒉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

⒊学生能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⒋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

⒌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着眼于培养探究意识。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本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

探讨的空间很大,“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浅一点说,可以用原文回答他们为什么择生,为什么择死。

深一点说,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

还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

探讨重点也可以放在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上。

两篇文章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应该督促学生熟读成诵。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
本板块在第一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问题,看看鲁迅笔下“三一八”这个历史瞬间中种种的人生造型,在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学会人生的选择。

《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名篇,被公认为比较难教的课文。

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欲言又止,欲止又言”行文方式,探讨它产生的原因和特殊的效果;也可以从对刘和珍片断描写入手,概括刘和珍的精神品质,研读文中充满抒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引导学生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

本文中的教学难点较多,但许多难点都蕴藏着探讨的契机,是教学中值得花力气挖掘的语文富矿。

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
本板块选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安排学生自读,教师对两文的观点和说理方式,适当点拨指导,然后对顺境展开探讨。

应该抓住文本内容,以此为支撑,引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

四、课时安排:(总计9课时)
“生存选择”4课时
“真的猛士”2课时
“苦难中的尊严”1课时
“写作实践”2课时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⒈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⒉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⒊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⒋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与讨论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体裁及背景:
⒈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⒉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
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研习课文
⒈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⒉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⒊内容与形式梳理。

体展开的呢?
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梳理如下:
1段)
2段)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3、4段)
5段)
四、课堂小结:
《报任安书》感情悲愤沉郁、纡徐曲折,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

惟其如此方能真正体会司马迁的痛苦和伟大人格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⒉预习课文第1-3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串讲课文第1-3节。

教学步骤:
一、继续研习课文: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㈠学习第一段:
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

“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㈡学习第二段:
⒈教师范读第二段。

⒉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圜墙(yuán)
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
⒊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⒋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⑴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⑵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轻重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⑶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⑷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⒌深入探讨:
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㈢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㈣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许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㈤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布置作业:
⒈朗读并翻译1-3段。

⒉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串讲4-6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⒈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⒉翻译第2段重要语句。

二、研习新课:
㈠研读第四段:
⒈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

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⒉思考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
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㈡研读第五段:
⒈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
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⒉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㈢研读第六段:
⒈本段作者的思路又是如何展开的?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二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照应开头。

⒉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

“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

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㈣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㈤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

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

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体会性阅读:
⒈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以第2段为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

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