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以北极环境国际法治为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期
2018年10月阅江学刊
YuejiangAcademicJournal
No.5Oct.2018
㊃专题研究:创新社会治理㊃
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
环境共同体的构建
以北极环境国际法治为视角
冯寿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摘要:随着北极冰盖的减少,北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上国际治理机制的局限性引发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安全等领域不稳定性和风险性㊂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利益
共同体,又是责任共同体㊂2018年出版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界定了北极地
理位置㊁面积和范围,明确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主张,提出北极生态环境共
同体理念㊂这为应对北极气候变化㊁保护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涉北
极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价值指引㊂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国尤其北极
八国通过加强北极环境法治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共同推动北极
国际法治与时俱进㊂作为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国
际法权利以及作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与担当,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具有正
当性和合法性㊂今后,中国应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落实到北极国际法制的
演变进程中,在北极国际法治框架内提倡㊁践行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加强国
际经贸合作,平衡自身与北极国家间的外交利益,推动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的
构建与贯彻㊂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北极环境变化;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中国的北极政策“
中图分类号:DF93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8)05⁃0096⁃13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南海历史性权利问题及所谓 南
海仲裁案 之后中国的应对研究 (17BFX142)
㊀㊀作者简介:冯寿波,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㊂
㊀㊀一㊁引㊀言
随着北极冰盖的减少,北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上国际治理机制的局限性引发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安全等领域不稳定的风险㊂人类科技发展水平和北极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让北极成为探险家热衷的圣地㊂直到冷战时期,北极军事化问题才日益突出,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意识形态对立的前沿阵地㊂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加上苏联解体,北极诸议69
冯寿波: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
题成为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博弈的重要领域, 2000年以来,由于气候变化㊁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可开采以及更短的航线,在全球范围内北极地区的规模㊁重要性日益增加㊂ ①北极议题主要包括北极外大陆架划界㊁北极航道的国际法地位㊁北极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㊁军事化等㊂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 清洁美丽的世界㊂ 2018年1月,‘中国的北极政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下称‘政策“)白皮书明确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主张,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北极生态环境变化与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也是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中国的北极政策进行的综合性㊁前瞻性布局㊂就地域范围㊁所涉领域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不同层次:国家㊁双边㊁区域㊁全球;政治㊁军事㊁经济㊁宗教㊁外交㊁环境等,例如, 命运共同体 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其次是东亚命运共同体,然后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㊂ ②该白皮书的重要政策主张对推动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㊂如何基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新理念,促进北极国际治理机制与时俱进,是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洋法学界面临的挑战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责任共同体㊂北极环境变化关涉世界各国的重大利益,北极是北极国家的北极,同时也是其他利益相关国家的北极㊂‘政策“表明,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意为北极的可持续发展㊁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为北极的构建提供中国智慧,是其在应对人类面临挑战性的全球治理中具有国际性公共思想产品的实践价值㊂
㊀㊀二、应对北极自然环境变化需要构建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
国内外学界尚无对 北极 的概念及范围的一致认识㊂对 北极 概念及范围的不同界定关涉各国利益㊂ 由于北极(theArctic)和北冰洋(theArcticOcean)都无确定或明显的范围,因此,理解北极一词在地理学上的不同界定是重要的㊂北极最常见的定义是,北极圈以北所有陆地或水域,但也存在其他一些不同界定,这些不同界定能适合单个国家或科学方面的需要㊂关于北冰洋,1953年国际海道测量组织采纳的一个定义现在被广泛采用㊂ ③‘政策“界定了北极地理位置㊁面积和范围㊂④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的北极自然环境变化的应对需在国际法制中践行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㊂
㊀㊀(一)北极自然环境变化及影响包括北极环境变化在内的共同挑战使得各国命运休戚相关,形成北极生态环境79①
②③
④BennettMM, HowChinaSeestheArctic:ReadingBetweenExtraregionalandIntraregionalNarratives, Geopolitics,vol.20,no.3(2015),p.649.黄仁伟㊁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汇报“,2016年1月22日㊂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62.‘中国的北极政策“界定了北极的地理位置㊁面积和范围: 北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㊂地理上的北极通常指北极圈(约北纬66ʎ34ᶄ)以北的陆海兼备的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㊂在国际法语境下,北极包括欧洲㊁亚洲
和北美洲的毗邻北冰洋的北方大陆和相关岛屿,以及北冰洋中的国家管辖范围内海域㊁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 北极的大陆和岛屿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有关大陆和岛屿的领土主权分别属于加拿大㊁丹麦㊁芬兰㊁冰岛㊁挪威㊁俄罗斯㊁瑞典㊁美国八个北极国家㊂
阅江学刊:2018年第5期
共同体㊂北极环境变化关涉全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影响乃至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㊂1.北极冰盖在减少北极诸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改变㊂就北部海冰㊁海洋酸化㊁水文变化和洋流模式的范围㊁季节变化而言,目前,北极海洋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㊂①气候变化导致北极环境在变化,全球气候已发生显著变化的事实已成国际社会共识㊂北冰洋是体现气候变化最敏感的 显示器 之一,同时,北冰洋本身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㊂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在加快,国内外有一系列研究报告证实了该事实的存在㊂ IPCC提出证据证明, 气候变暖是明确的 ㊂2007年9月冰层面积大约为370万平方千米,比2005年要少100万平方千米㊂具有更大重要性且更值得关注的是旧的㊁多年冰层的大量减少㊂在1998年至2000年间,北冰洋大约30%的冰龄超过两年;2009年,少于10%的冰龄超过两年㊂ ②在2007年,海冰面积为历史纪录中最少,仅为平常最低值600万 700万平方千米的一半 接近350万平方千米㊂根据气候变暖的主张,目前冰层的范围可能进一步减少㊂该变化的目前速度并无先例,这事实上可能使自然环境不能跟上该变化的步伐㊂最糟情况是,北冰洋面临着许多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和物种的大量灭绝㊂③到2060年,在短暂的极地夏季,北冰洋可能会丧失其所有海冰㊂不过,北冰洋海冰的长远情势是其面积将会继续减少㊂④北冰洋海冰可能会在七十年内消失,由此,包括某些海洋哺乳动物 例如北极熊 在内的对冰层存在依赖的动物,进行狩猎或依赖冰盖进行产卵或繁育的某些鱼类种群,将受到影响 北冰洋大概25%的初级生产与冰有关㊂⑤冰盖的融化使动物和鱼类种群受到的威胁程度不断加深, 以前从未见过的北极地区物种现在正向北迁徙得越来越远㊂冰层融化在改变北冰洋的同时,正在融化的永久冻土也在改变着该地区风景㊂ ⑥
北极海冰的融化使新贸易航道成为可能,航行在北极航道的船舶数量已显著增加,由此将对北极环境保护带来更多压力㊂船舶发生碰撞㊁噪声㊁在海洋生物栖息地下锚以及其他打搅都可能会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影响㊂北极地区石油勘探㊁开采㊁运输使得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增大,且并无清除和治理污染物的简单方法, 这些有害物质在北冰洋可能存留数十年之久㊂2006年8月,由于通向阿拉斯加石油管道受腐蚀,泄漏原油约5000桶㊂即使收集和补救最小的泄漏所面临的困难都显而易见㊂ ⑦
89①


④⑤

⑦CarlssonP, InfluenceofClimateChangeonTransport,Levels,andEffectsofContaminantsinNorthernAreas, AMAPTechnicalReport,no.10(2016),p.3.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p.91-92.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110.GautamNaik,ArcticIceGrowsAgaininAugustAfterRecord2012Melt,WallSt.J.,Sept.11,2013,A5.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113.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p.28-29.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109.
冯寿波: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
2.北极气温上升北极被认为是世界上其他地方与气候变化影响有关的 早期预警系统 ㊂仅数十年以来,北冰洋的气候条件已发生改变㊂在北极已观察到的导致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是开始测量气温以来的最高点㊂①在下一个50至100年间,随着全球气温将上升1ħ至4ħ,存在着下列可能性:格陵兰岛的冰川消失和南极西部冰原的消失将会发生,海平面由此最终将上升4至6厘米或更高㊂②北冰洋气候变暖的影响之一是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由此 会淹没许多低洼的海岸和潮间带区域㊂这可能会对依赖这些区域的生命体产生重要影响,包括在冬季迁移期间处于迁移中需依赖该区域作为栖息地的鸟类㊂ ③目前,成百上千种鸟类物种,涉及数百万计的鸟,将北冰洋海岸地带用作繁衍后代的场所㊂假定全球气温上升2ħ,那么,在下半个世纪,将很可能会失去主要的海岸栖息地,北冰洋度夏之用的这些栖息地为鸟类提供巢穴和抚育场所㊂海冰的后退加上沿海岸鱼类的提前迁移可能会增加鸟类觅食压力㊂随着鸟类北冰洋栖息地的进一步变迁或丧失,这些正在减少或正面临威胁的迁徙者将会面临严重后果㊂北冰洋气温的上升已远超过世界气温上升的平均值㊂随着海平面上升,将可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受到影响并从其家园迁移,沿海城市将遭遇洪灾 北冰洋海岸带的严重丧失已在发生㊂④学界普遍认为,北极气温上升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其环境变化包括海冰和冰川的融化加剧㊁永久冻土的解冻㊁海水温度升高㊁部分海洋生物向北迁移及海洋污染程度加深等㊂
北极自然环境变化关涉国家安全㊁海洋科研㊁海洋环境保护㊁北极居民和土著人的人权保护㊁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管理和养护㊁大陆架划界等诸多领域㊂该变化一方面可能会为航行㊁资源开发㊁旅游业提供契机,但另一方面,也对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新挑战㊂人类的影响极有可能是导致上述变化的首要原因㊂北极环境变化的有效应对需加强国际协调,构建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存在必要性㊂
㊀㊀(二)北极国际治理机制存在局限性北极具有与其他海域有所不同的特殊性脆弱环境,适用于一般海域的海洋环境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应北极环境保护需要㊂ 甚至数量非常少的污染物都很可能对北冰洋生态环境和/或物种产生重大影响㊂由于存在冰盖,MARPOL的通常排放规则可能会存在问题㊂ ⑤国际法制在有效应对北极环境变化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性㊂
99①②③④⑤
CarlssonP, InfluenceofClimateChangeonTransport,Levels,andEffectsofContaminantsinNorthernAreas, AMAPTechnicalReport,no.10(2016),p.2.与s1850 1900年期间相比较,在21世纪末(2081 2100年),全球表面温度
的上升幅度很可能要超过1 5 2ħ;与1986 2005年期间相比,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可能在0 3 4 8ħ之间(IPCC,2007,2014)㊂科学家们认为,相较于20世纪,21世纪将会出现气温最大幅度的上升㊂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速度和幅度将比地球上其他地区要更快㊁更大㊂在人类影响最大化情形下,21世纪末(2081 2100年)北极地区平均地表气温的上升幅度,与1986-2005年期间平均地表温度相比较,将会超过9ħ㊂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110.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p.113.
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108.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p.187-188.
阅江学刊:2018年第5期
1.作为北极治理主要组织机制的北极理事会的局限性
在北极环境国际治理方面,北极理事会的局限性在于其区域性㊁排他性与软法性㊂ 现存机制最多可被视为一个不成熟的㊁碎片化的㊁发育不良的区域性制度㊂这种情形很可能会在未来继续存在㊂ ①一直以来,缺乏规范北极法律地位的有约束力的综合性多边协定㊂ 北极理事会并非通过条约作为硬法而存在的协定㊂它还依赖其成员国的慷慨,因为成员国提供北极理事会从事活动所需资源,包括人力和财政资源㊂ ②北极理事会还只是一个国际论坛,难以有效应对具有潜在威胁的传统安全挑战㊂③此外,一些成员国对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戴着有色眼镜看待㊂ ‘努克宣言“被认为是北极版的‘门罗宣言“,是北极国家试图将区域外国家和国际组织排除在北极治理进程之外的尝试㊂ ④北极国家应增加其相关组织的开放性㊁活动的透明性,为其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便利㊂2.北极环境国际法制之局限性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军事安全问题在北极处于主导地位㊂目前尚无统一适用的㊁单一的‘北极条约/法典“㊂北极法律地位主要由‘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UNCLOS)等条约确定㊂‘中国的北极政策“指出了北极自然环境国际法制的主要渊源 数个国际条约加上一般国际法㊂北极自然环境国际法制呈现出碎片化特点㊂
既存国际法制在解决北极面临的法律挑战方面仍存在局限性: 几种适用模式对北极均表现出不足和局限性㊂ ⑤目前来看,将南极模式适用于北极难度很大,因为冻结北极国家对北极的主权要求不会获得其支持㊂诸如‘生物多样性公约“㊁UNCLOS等多边条约未能针对北极敏感㊁特殊的环境规定一定数量的特殊的㊁更具针对性的条款㊂‘北极环境保护战略“之类的宣言虽针对性强,但缺乏法律约束力,实施效果受到明显制约,该战略的 最大问题不是缺乏成员国行动的意愿,而是缺乏能够解决问题的独立资金来源㊂ ⑥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或通过的绝大多数海洋环境保护条约都缺乏强制力㊂UNCLOS具框架性,许多环境保护条款对北极来说欠缺针对性,需补充和完善㊂国际环境条约的适用范围要受缔约国范围的限制: 在北极国家中唯有挪威批准了‘2001年准燃油公约“,只有俄罗斯加入了‘1996年国际海上运输有害有毒物质责任和损害赔偿公约“㊂ ⑦因没有规定有关 冰封区域 航行的避碰规则和缺少 冰区航行船舶船员统一培训标准 ,会致使‘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和‘海员培训㊁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无法很好地适用于北极航线㊂所以,海事公约的技术性规范不宜直接适用于北极航道㊂⑧
规制北极海洋环境的国际法 碎片化 现象的存在以及相关国家国内立法与国际法之间的不协调妨碍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㊂ 从国际实践角度分析,船舶进入北极水0
01①


④⑤⑥⑦⑧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27.NordquistMH,MooreJN,HeidarTH,ChangesintheArcticEnvironmentandtheLawoftheSea,Leiden:MartinusNijhoefPublishers,2010,p.40.阮建平:‘北极治理变革与中国的参与选择 基于 利益攸关者 理念的思考“,‘学术前沿“,2017年第10期,
第54页㊂肖洋:‘北极理事会 域内自理化 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路径探析“,‘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第53页㊂黄志雄:‘北极问题的国际法分析和思考“,‘国际论坛“,2009年第6期,第10-11页㊂陈亦彤:‘国际环境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遵守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9页㊂李志文㊁高俊涛:‘北极通航的航行法律问题探析“,‘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第63页㊂
李志文㊁高俊涛:‘北极通航的航行法律问题探析“,‘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第64页㊂
冯寿波: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
域不同国家的EEZ,就要遵守不同国家的标准 这会严重影响到船舶的航行㊂ ①综上,北极环境法制仍存高度碎片化现象,现有北极国际治理机制与理念已不能较好适应北极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亟须国际社会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更高层面构建北极治理机制,形成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共识并付诸行动,寻求适当路径来解决面临的问题㊂
㊀㊀三、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
必须以公平方式来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北极利益冲突㊂因此,确立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通过多边谈判,使相关国际法治与时俱进,以国际合作取代国家/集团间的冲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减少诸如 美国利益优先 之类的单边主张对国际环境法治的消极影响,符合所有主体的共同利益㊂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体现冷战思维的零和博弈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弥补现代国际法原则㊁规则的缺陷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还需要运用法治及其方法来塑造㊂ ②作为近北极国家,中国长期以来对北极议题处于边缘化的困境,北极环境科研和国际治理的理念变革是中国积极参与北极国际治理的重要抓手㊂中国应对北极国际法制演变施加积极的影响,推动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际环境法律规则与法律实践㊂
以 全球治理 为核心目标的世界秩序与中国提倡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㊂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国际法的新发展㊂在国际法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国际法的价值观相符合,体现为人本意识㊁合作意识和共进意识三个层次,以维护或推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其最高宗旨㊂④2018年,中国提出的 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 决议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获得通过,该决议第一次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予以明确规定㊂北极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应对北极气候变化㊁保护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涉及北极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价值指引㊂
㊀㊀(一)加强北极环境法治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北极面临新的环境挑战,需加强北极环境法治的区域性㊁全球性协调㊂北极八国对北极享有特殊利益并承担特殊责任,也注重北极环保方面的协调与合作㊂例如,美国之前积极参与并支持加拿大主导的IMO2009年通过的‘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㊂除俄罗斯外的所有北极国家都加入了IMO1990年‘溢油应急反应和合作国际公约“㊂美国㊁加拿大于2009年4月提出将其沿岸的特定海域确定为控制排放区域的建议,但上述海域并不包括北极海域,这也是相关国家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加强合作的一个事例㊂此外,1992年加拿大加入‘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㊂再如,俄罗斯㊁加拿大和丹麦在收集北冰洋大陆架数据方面进行了技术合作㊂北极理事会成员国间还签署了不少保护北极海洋环境方面的双边条约: 如1988年美加签订的‘北极合作协议“㊁1994年‘美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防止北极地区环境污染的协议“㊁1998年挪威与俄罗斯签订的‘环境合作协议“等㊂ ⑤在区域立法层面,北极理事会通过了三个区域性条约:‘北极海洋石油污染防范和1
01①②③④⑤王泽林:‘北极航道法律地位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78页㊂陈金钊:‘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法理解释“,‘法学论坛“,2018年第1期,第11页㊂黄仁伟㊁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汇报“,2016年1月22日㊂黄德明㊁卢卫彬:‘国际法语境下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84页㊂
李振福㊁尤雪㊁王文雅:‘中国北极航线多级战略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4期,第31-32页㊂
阅江学刊:2018年第5期
反应合作协定“‘关于北极地区空中和海上搜救的合作协定“‘加强北极国际科学合作协定“㊂
域外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北极的区域治理,正如‘政策“指出,在区域层面,中国积极参与北极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㊂中国认真履行作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肩负的国际法律和道德义务,通过参加几乎所有的北极环境科研组织,积极参与北极环境事务的国际合作㊂ 从2016年开始,中㊁日㊁韩北极事务高级别对话,每年举行一次,到现在为止已经举行了两次㊂ ①此外,IMO㊁世界气象组织㊁国际水文组织间在进行合作,试图建立一个覆盖北冰洋的海上安全信息广播系统,将全球范围内的航行预警服务扩大到北极水域,以提供航行㊁气象等信息服务㊂‘中国的北极政策“指出,中国建设性地参与IMO事务㊂㊀㊀(二)善意履行条约义务,推动北极国际法治与时俱进各国应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尤其是具有区域或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更应如此㊂中国切实履行国际环境条约义务,同时积极推动涉及气候变化㊁全球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法制与时俱进㊂
当前,北极国际环境法律制度是以UNCLOS为基石,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环境公约为支撑,以软法类规范和相应的组织合作机制为重要内容的综合体㊂②目前,保护北极生态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相关国际条约主要有:UNCLOS㊁‘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WTO协定“‘1995年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协定“‘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95年修正案)“‘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3/78,MARPOL)以及联合国大会的相关决议;北极理事会通过的2011年‘北极海空搜救协定“㊁2013年‘北极海洋石油污染预防和应对合作协议“㊂总体来看,北极环境法制呈 碎片化 状况㊂
为保护南㊁北极环境,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典,以确立保护极地环境的整体战略和较详尽的具体规则㊂UNCLOS第234条中的 模糊性和争议性成为IMO理事会作出旨在达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极地法典“谈判的重要驱动力,该过程仍在进行之中㊂ ③ 加拿大对在IMO支持下针对北极航运制定‘国际极地法典“表现出兴趣㊂该法典被认为是协调与北极有关的航行㊁船舶建造和控制海洋污染的规则的手段㊂ ④与南极国际法制进程取得的成就相比,北极环境保护条约体系的构建明显滞后㊂由于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兼具地域性和全球性特征,基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推动北极环境国际法制与时俱进不仅必要,而且可能㊂因为北冰洋是开放的,大量的船舶登记㊁船东㊁船舶建造商等处于北极国家领土之外㊂因此,制定一部效力范围广泛的保护北极环境的法典具有必要性㊂自2009年以来,IMO已在致力于制定有法律拘束力的‘北极法典“工作㊂北极理事会也就该工作加强了与IMO的合作㊂IMO组织缔结的大量指南㊁公约㊁条约,是对UN⁃2
01①
②③④‘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出席 中国的北极政策 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2018年1月31日,ht⁃tp://www.fmprc.gov.cn/web/wjbxw_673019/t1529358.shtml,2018年6月18日㊂陈亦彤:‘国际环境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遵守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6页㊂StokkeOS, AsianStakesandArcticGovernance, StrategicAnalysis,vol.38,no.6(2014),p.776.JohnstonDM, TheNorthwestPassageRevisited, OceanDevelopment&InternationalLaw,vol.33,no.2(2002),p.159,footnote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