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藏毛窦的诊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病因学的讨论
1.2 获得性原因 直至1946年Patey和Scarff报告1 例理发师手指上发现藏毛窦以后,先天性病源论 受到了严重打击。Patey的发现提示本病是毛发 穿入皮肤并留置于皮肤内,引起皮化而形成窦道, 或是皮肤原发感染,继发毛发植入。对于发病机 制,RogarBearley提出,开始毛发尖端刺入附近皮 肤,形成短管道,而毛发仍然与其根部相连,短管道 随即皮化。当毛发由原来的毛囊脱落后,被皮化 短管道产生的引力吸入。第1阶段为刺入性窦道; 第2阶段为吸入性窦道。并认为本病在吉普车乘 员中发病较高,是与这些人长途跋涉中臀部经常 受到强烈颠簸、摩擦和扭动等作用有关。他曾测
4 治疗及进展
防腐生肌药物,留等二期愈合或行根治性手术治 疗。 4.2.2 切除病灶后一期缝合:适用于窦道较小并且 尚无感染、窦道口附近没有形成厚重的纤维化垫 状物的患者。术中要避免切开骶筋膜,因为它是 抵御感染向深部蔓延的屏障。尽量采用尖头止血 钳止血或电凝止血,减少埋在创口内的线结。在 创口下游离两侧肌肉和皮肤以减张。做逐层缝合, 皮下脂肪以羊肠线或可吸收线缝合,皮肤行间断 垂直褥式缝合,使皮缘对合准确固定,以防术后伤 口与床褥难以避免的摩擦活动,造成伤口皮缘对
尾部藏毛窦的诊疗进展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 尹辉
关键词:尾部藏毛窦;诊断;治疗
前言
藏毛窦(pi1onida1 sinus)是指皮肤上含有毛发的 窦道而言。这类窦道多见于肛门后方骶尾部,称 尾部藏毛窦(coccygeal pi1onida1 sinus)。本病 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多发疾病,早在1847年和1854 年,Auderson和Warren就曾分别报道过这一疾患。 1884年Hodges正式采用尾部藏毛窦这一名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英美军人中,本病发病率远 远高于一般人群的发病率。这些患者都有长时间 乘坐吉普车的历史,所以人们称之为“吉普车 病”。本病既往在我国的发病率不高,国内的文 献亦少有报道。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有明 显的增高。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下。结核性肉芽肿与骨相连,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 坏,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病变。梅毒性肉芽肿有 梅毒病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骶前畸胎瘤或囊 性肿物感染破溃的窦道口较大,其中充满肉芽组 织,窦道很深,走向不规则。囊性肿物如果是皮样 囊肿,可能有毛发存在,但数量多而且与皮脂混成 一团。X线检查可见骶前有占位病变,直肠前移, 有骨骼,钙化点阴影。
4 治疗及进展
由于本病的复发率高,因此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人 们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试图根治它。 4.1 非手术方法:主要为硬化疗法。硬化疗法是向 窦道内注入腐蚀药物,破坏窦内上皮,使窦道闭合。 1946年Maurice采用注入酚溶液的方法获得了 81%的疗效。当时硬化疗法曾一度盛行。因为应 用的是纯酚溶液,疼痛剧烈,偶可引起脂肪坏死,故 应用者不多。后改用80%的浓度,并在全麻下进 行。窦内注入胶状物,以保护皮肤。1987年 Hegge用80%酚溶液l-5ml缓慢注入到窦内,约需
1 病因学的讨论
量臀裂开张时的压力变化。当臀部向两侧分开时, 局部压力变化达0.784kPa,因而臀沟有一定的吸 引力。Karydakis提出病因三要素为:松动的毛发; 导致毛发进入的吸力;皮肤的损伤。
2 病理学进展
尾部藏毛窦主要病理表现包括原发管道、窦腔、 次发管道以及毛发。原发管道在皮肤开口,向下 延伸3-5cm,末端有小腔,管道内有毛发,有时伸出 管道外,切除后敞开标本时发现,毛发全然是游离 的,两端尖细,毛根部一般都指向“颅侧”方向。 根部未发现有毛囊、汗腺或皮脂腺。次发管道由 深部发出,再向上方经皮肤开口。管道和与之相 连的深部小腔下丰富的肉芽组织,镜检可见原发 窦道浅部鳞状上皮为衬里,但深部和次发管道都 被覆肉芽组织。此种上皮衬里很少超过 2mm,Spencer经过仔细的连续切片检查,发现有 的标本有毛囊存在。
4 治疗及进展
为6.9%。 4.2.6 不对称切除皮内缝合术(Karydakis术 式):Karydakis提出预防病因是疗法的重要组成部 分。发病三要素中,第l种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卫生 习惯来克服,第2,3种因素则需要通过手术来排除。 只要精确地阻止毛发侵入~就有可能预防复发。 自1995年6月以来,Akinci采用不对称切除皮内缝 合手术方法,治疗尾部藏毛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其方法是:做一个纵行的偏离中心的梭形切口`游 离皮下的增生肉芽组织直至骶筋膜,伤口的下段 尤其是靠近臀沟的部分应向深部分离约4-5cm, 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切除的范围依增生的肉芽组
前言
本文就尾部藏毛窦这一疾病做一综述。
1 病因学的讨论
一个多世纪以来,尾部藏毛窦的病因一直是人 们争论的论题,时至今日,病因学说也存在着许多 等待解释的问题。 1.1 先天性原因 19世纪后半叶由于胚胎学的发 展,对于在这一特定部位发生的窦道,怀疑是由于 某种发育上的原因所引起的,提出的假说有3种: 骶尾部髓管囊性残留学说,1847年由法国学者 Tourneaux和Hartmann提出;骶尾区中央缝畸形 发育导致皮肤内涵物形成囊肿的学说,由Fёrё于 1878年提出;类似鸟类尾羽腺结构的退化残 迹,1931年由Stone提出。
4 治疗及进展
4.2.3 广泛切除部分缝合:适用于窦道较大、多发 管道及外口较多的病例。在广泛切除病变组织之 后,尽可能缝合创缘,中央一部分创口经肉芽组织 愈合。其复发率约为5.8%,但这种木式愈合时间 长,形成的瘢痕广泛。如有损伤,瘢痕容易破裂,此 法目前已较少采用。 4.2.4 切除病灶伤口开放:适用于伤口过大,手术 后复发或伴有局部炎症者。将窦道和继发窦道侵 犯区域做整个切除,使伤口由肉芽组织的填充而 逐渐愈合。复发率较低,为1.13%,因缺点较多,故 应慎用。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侧,尤以偏向左侧者居多。因此20岁左右,特别是 体健多毛的男青年,发现在骶尾部有急性脓肿、 硬结或存在有分泌物的慢性窦道口时应考虑本病。 如发现有小窦道口并有毛发钻出时不难做出诊断。 3.2 鉴别诊断 应与疖、肛瘘、肉芽肿、骶前畸胎 瘤和骶前囊性肿物感染破溃相鉴别。疖生长在皮 肤,由皮肤突出,顶部呈金黄色,痈有多个外孔,内 有坏死组织。肛瘘的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走向肛 门,触诊有条索状物,肛管内有内口,有肛门直肠脓 肿病史。而藏毛窦的走行方向,多向颅侧,很少向
4 治疗及进展
15min。缓慢注射可防止并发症发生,如皮肤烧伤 脂肪坏死或剧烈的疼痛。此法4~6周重复l次,约 半数病人仅1次注射后便可痊愈,12%的病人需注 射5次或更多 4.2 手术疗法 手术是藏毛窦治疗的主要方法,其 方式较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凡种。 4.2.1 切开引流:急性脓肿形成时,即在局麻下行 十字切开引流。化脓性藏毛窦采用切开引流不能 得到根治,据Eftaiha统计,25.7%的患者有过切开 引流史。因此在感染控制后,如窦道范围较小,可 以切开所有原发和继发管道,清除肉芽组织,外敷
2 病理学进展
Sondeneaal的报道更证实了这一点。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3.1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病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 主。据Kooistra收集的350例统计,平均年龄为 21.5岁,多见于黑发白人。本病在发生窦道感染 之前很少出现症状。典型的病例是在尾部中线有 细小凹坑,凹坑有细孔,此为原发窦道。感染后局 部形成表浅脓肿,自行破溃或手术切开后流出脓 液,一二周后渐愈,遗留一硬结。再次细菌感染后 可以出现另一脓肿。上述症状反复出现,以至局 部出现几个窦道口。多数窦道口可容细探针通过, 窦道深浅不一,最深可达数厘米。继发的窦道多 在原发窦道口上方即“颅侧’’,据观察常略偏 向一
4 治疗及进展
织的多少而定。但一般长7~8cm,宽3-4cm。创 面深部放置负压吸引,用可吸收缝合线缝合皮下 组织,皮肤用聚丙烯缝线作皮内缝合。缝合伤口 后中线被牵向一侧, 约偏离1.5-2.0cm。木后给予 第3代头抱菌素和甲硝唑治疗48h。如有微生物 生长,抗生素的冶疗至少维持5天。负压引流需放 置2-3天。实行不对称切除皮内缝合术后.伤口瘢 痕由中线被牵向-侧,使臀沟和(或)后正中沟变平。 因此局部所能产生的吸力被消除了。同时采用皮 内缝合术.避免了因传统的间断缝合法使缝针多 次刺入皮肤所导致的早期毛发附着而复发。手术 过程简单,并发症和复发率很低(0.9%),目前在国
4 治疗及进展
合不齐而导致复发。如伤口张力较大,可加用减 张缝线。如切除范围较大,为避免伤口裂开,须用 全层皮瓣转移缝合术(Fashibein和Handels man 法)或用Z字形皮瓣缝 合术(Middleton法)。 Gabriel强调采用一期闭合手术必须仔细选择病 例以免后患。并提出禁忌症:以前曾做过一期闭 合手术;病变范围超过7.5cm;离中线外2-3cm有 继发外口;体毛太多的患者。本法的优点是愈合 时间短,臀裂内形成的瘢痕柔软活动,在瘢痕和骶 骨之间有软组织,可耐受损伤,不影响起坐,复发率 低(0~16%)。目前为小型藏毛窦的首是尾部的藏毛窦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
5癌变
藏毛窦癌变曾有报道,病变多为分化良好的鳞状 细胞癌,伤囗改变(如溃疡易破,生长很快,出血及 霉菌样边缘等)应怀疑癌变。-经确诊宜进行广泛 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应作活检以便决定是否作清 扫手术。若有转移则预后不佳。据报道5年生存 率为51%,复发率50%,在初诊时发现腹股沟淋巴 结有转移者占14%。
4 治疗及进展
4.2.5 袋形手木:Buie和Curtiss设计的这种术式, 近年来被较多采用。方法为将窦道顶部皮肤切除, 清理腔内肉芽组织、毛发和皮脂等物,创缘皮肤 与窦道残腔做间断缝合。对侧支窦道需分别切至 末端,同样袋形化。一般用羊肠线或可吸收的人 造缝线。手术后仔细处理颇为重要,常是开放性 藏毛窦愈合的关键。用细纱布敷料填塞在窦道上。 一定要使创口边缘分开,保持平整,注意局部卫生。 创口发现有架桥时,应立即用棉签分开,经常剃除 周围过多的毛发。过多的肉芽组织生长可予刮除, 或用硝酸银烧灼,直至伤口完全愈合。其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