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
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作业纸、小正方形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动物世界”视频、图片)
一、激趣导入,体验依存
课件出示:牙签鸟和鳄鱼的图片。
谈话:神奇的大自然,存在互相依存的好朋友关系。
在数学里,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着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因数与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达到课始趣生之效。
】
二、操作体验,建构概念
1.动手操作,合作探索。
出示例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
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并与同学交流。
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在小组内摆一摆,合作完成。
最后反馈学生想法。
2.自主学习,构建新知。
(1)自学课本。
通过刚才的合作,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
以4×3=12为例,4和12, 3和12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0页,找一找。
反馈学生自学的成果,明确概念。
4×3=12,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小组交流。
请你根据6×2=12,12×1=12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教师指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
课件呈现7×3=21 和5×5=25 两道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2)变式练习
课件呈现36÷2=18这道除法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3)游戏互动。
学生体验因数和倍数不能独立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感性认知开始,利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概念学习的抽象性。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探索一个数的因数。
(1)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①12的因数有哪些,引导学生小结()×()=12,看12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
②自主探索36的全部因数。
出示例2:找出36的所有因数,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作业纸上完成。
反馈学生各种方法。
③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有序列举,并且在找36因数的过程中,因数都是一对一对地出现。
我们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④用集合圈呈现36的因数。
⑤比较两种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这样有序的方法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在作业纸上完成。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启发: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它自己。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探索一个数的倍数。
(1)探索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①自主探索3的倍数。
出示例3:你能用列举的方法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能找出多少个?
学生自主探索,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
小结:可以用3依次乘1、2、3、4 ……
②用集合圈呈现3的倍数。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有序的办法,独立找2和5的倍数。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引导: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有序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四、巩固提升,拓展视野
1.观察一个数的因数的分布特点。
提问:100之内的自然数的因数都会这样吗?100之内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哪个数?
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研究。
2.介绍“完美数”。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
五、梳理总结,升华感悟
引导: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