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再次愤而辞职, 次日在《晨报》上刊发声明: “元培为保持人格起见,不能与主张干涉 司法独立、蹂躏人权之教育当局再生关系, 业已呈请总统辞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职, 自本日起,不再到校办事,特此声明。”
蔡元培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 61岁最后卸任,共在任十年,但 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五年,期间 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有人 曾做过统计,说蔡元培一生辞职 了24次。
国立大学 5、武汉大学 1893年国立 自强学堂——国立武汉大 学 6、北洋大学 1895年国立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 大学 7、交通大学 1896年国立 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 学 8、浙江大学 1897年国立 求是书院—浙江大学 9、北京大学 1898年国立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10、清华大学 1911年国立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
这一阶段大学的问题
1、院校设置过与地理布局问题 1917 年颁布的《修正大学令》允许单设一科 者称某科大学,1922 年的壬戌学制重申这一 规定,于是新的大学纷纷设立,并引起专门 学校的升格运动,“一时大学之发达有如经济 兴旺时期之股份公司”
以1931 年为例,全国共计专科以上学校103 所,北 部平、津、冀、晋、鲁各省市共计32 所,东部京、 沪、苏、浙、赣、豫、湘共计11 所,东南、西南地 区共计15 所,广大的西北、东北地区仅4 所,而热 河、绥远、陕西等10 个省竟无一所专科以上学校。 面积远远小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北部、中部和东部 共达84 所,占全部专科以上学校的82%。这些高等 院校又主要集中在某些大城市。其中上海24所,北 京 15 所,广州8 所。仅这三座大城市就集中了全 部专科以上学校的近一半。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出任北大校长第一年,蔡元培就主持制定 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同时组建了大 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 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凡 学校法规、学科的设立与废止、课程的增减 与改革、聘请新的教授等重要事项,均须经 评议会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到1920年9月,蔡元培已在北大建构了颇为 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当时数千人规模 的北大,只有一位校长,没有副校长,校长 办公室也只设秘书一人,处理日常往来函件。 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三足鼎立,职 责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民主高效的管理 机制。
民国大学发展主要阶段
第一个时期(1912-1927) 中国的大学格局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覆盖南北 的大学群和知识共同体。 第二个时期(1927-1937) 史称“黄金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达到顶峰,出现 若干所国际高水平大学。 第三个时期(1937-1949) 中国大学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程度上,战争为真正 中国化的现代大学体制奠定了地理和文化上的基础。
第一个时期(1912-1927)
至1915年,有人问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中国有 大学乎?”胡无言以对。 1921年,北大校长、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纵论中国 大学时说:北洋、山西、东南等3所国立大学“幼 稚程度可以想见⋯⋯量较大者,唯一北京大学⋯⋯独 立承担全国教育”。 可仅仅四五年后,蔡氏却说:东南、武昌、清华、 广州诸大学,“都有了很好的开端。”
改变学生的观念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对学生 说“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 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 既定,自趋正轨。”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要整顿北大的陈腐陋习,蔡元培认为“只有从聘请 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陈独秀
对于蔡先生改造旧北大、建构新北大的伟业, 陈平原教授有过这样的解释: “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识,有其识者不一 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时 ——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可能有蔡元 培出掌北大时之挥洒自如。”
3、明确了大学的办学宗旨,“大学以教授高 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宗 旨”,彻底摒弃了封建教育的宗旨,引入了 西方教育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方法。
这些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大学和专门学校的 分工,“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 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专门学校以教 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大学 分预科、本科两级。预科分文、理、医三类, 本科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 专科学校分为法政、医学、药学、美术、音 乐、商船等专门学校。
1917年以前的北大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进行过初 步的民主改革,到1916年,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 化,学生数量增加到1500人。但由于继承了“老爷” 式学堂的传统,加上受袁世凯搞帝制复古这种政治 气候的影响,校内民主思想受到压抑,改革成效不 显著,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表现为校政腐败,学 校制度混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封建 文化泛滥,不少师生品行不检,为社会所菲薄等。
第一个时期(1912-1927)
1、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 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 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 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确定了大学教 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合法地位。
2、 制定了新的学制,将大学教育列为我国 教育的最高层次,确定了高等教育的分层体 系。 1912《癸卯学制》 1922 《壬子学制》
中国早期10所大学发展概要 教会学校
1、澳门圣保禄学院 1594—176 2 天主教耶 稣会 澳门圣保禄学院是一所西式大学。 2、之江大学 1845——1952 美国基督教北长 老会—之江文理学院 3、圣约翰大学 1879—1952 美国圣公会 圣 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 4、岭南大学 1888—1952 美国基督教格致书 院——私立岭南大学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 忆: “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文科 那边有一个学生坐自用人力车(洋车)来上 课……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 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两院是国会的参众 两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蔡元培与北大改革
1.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2.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3. 改变学生的观念 4.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5.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 趣 6.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 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 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 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 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 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
蔡元培的主要贡献
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 众的学者。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 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 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 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 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 建立了资产阶研究高等学术之圣地,并非养成官僚 之所。要发展学术,没有自由思想的环境是 不行的,被禁锢的思想不会有创造力。因此 他对各种学说“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倘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 听他们自由发展。”
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 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 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 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 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 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 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 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 统。
以1934 年为例,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哲学、 教育学系被裁撤,国文、史地两系合并,商学院与 法学院合并; 清华大学:法律系被裁撤; 北平师大:社会系被裁撤; 暨南大学:教育学系、法学院被裁撤; 河南大学:社会学系停止招生,土木工程系被裁撤; 四川大学:教育学院被裁撤; 河北商学院:全部停止招生。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 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 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蔡元培一直希望教育独立,脱离政治,他最 不能容忍官僚政客对教育的百般干扰,甚至 不惜辞职以抗争。
1919年6月15日,蔡元培发布《不肯再任北 大校长的宣言》: 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 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天 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说稍微破 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我是个痛 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 蔡元培还在宣言中表示:“我绝对不能再做 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我绝对不能再到北 京的学校任校长”。
作为一名革命家,以一名翰林的身份投身反封 建斗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仅此一人。 作为一名教育家,以领导好一所大学进而对一 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在二十世纪 的中国,仅此一人。 作为一名文化人,在100周年诞辰之际,被联 合国冠以“世界文化名人”称号的,在中国现代文 化人中,仅此一人。
民国前高等教育状况
1909年,中国总共创办了3所大学(有学生 749名),24所省立大学(学生4203人)和 101所专业学院。在地区分布上,这些高校主 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黑龙江、新疆、 贵州和广西等内陆省份只有一些小型的政法 学院,连一所大学也没有。 1911年以前,只 有少数教会学校的办学水平达到了大学标准。
?2之江大学18451952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之江文理学院?3圣约翰大学18791952美国圣公会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4岭南大学18881952美国基督教格致书院私立岭南大学?国立大学?5武汉大学1893年国立自强学堂国立武汉大学?6北洋大学1895年国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交通大学1896年国立南洋公学?7交通大学1896年国立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7上海交通大?8浙江大学1897年国立求是书院浙江大学?9北京大学1898年国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0清华大学1911年国立清华学堂清华大学民国大学发展主要阶段?第一个时期19121927?中国的大学格局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覆盖南北的大学群和知识共同体
2、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问题
1930 年,文类(文、法、商、教)学生达 17,000 人,而实类(理、农、工、医)学生 仅7,000 人,文类学生占总数的71%,而实 类学生还不到30%。
课程设置“西化”严重,不切合中国实情。 如哲学系讲康德、黑格尔多,庄子王阳明少; 讲中国外交史的奉英国人Morse 的《中华帝 国外交史》为权威;政治系中,设有“欧美 比较政府”,甚至“美国最高法院宪法判决 例”,却没有“中国政府”。
1929 年7 月,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 严格大学设立程序,提高大学标准,规定 “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不 合上项规定者,为独立学院,得分两科”。 这就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研究所下分大学与 专科两级的局面,改设大学、独立学校和专 科学校三级,使高教体制更趋科学。
(二)调整院系结构,提倡实用科学
3.教学经费问题
1919 年前,教育经费还能“勉强维持”,此 后,则开始“陆续积欠”,甚至连北洋政府 教育部也曾因欠薪而停止办公,进而酿成 1923 年4 月“教育部部员且并北京国立八校 教职员联合向教育部长索薪”的怪事。
第二个时期(1912-1927)
(一)平衡院校设置,统制私立学校 平衡院校设置主要表现为加强政府对各类 院校的宏观控制。为限制滥设大学,加强对 私立学校的统制,将教会大学纳入国家的教 育行政体系之内,同时注意院校的地理布局。
不得不说的人和事:蔡元培和北大
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 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 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 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 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 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 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杜威
中华民国时期 的大学
1912-1949
民国大学印象之总印象
名校林立,人才济济 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精神
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 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 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 祥云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