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
一、视听语言建立的基础——人的视听感知特性
1、视觉暂留原理
2、似动现象
3、心理补偿机制
(完型心理学)
二、视听语言符号系统的建立——人的视听思维的形成
(形象化的表现和暗示)
1、理解视听语言符号
符号是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它是人类传播的要素,它单独地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
——施拉姆
a) 符号均能代表一定的意义;
b) 符号是传——受之间的一个中介,是传播信息的中介;
c) 符号包括语言及其形式要素
符号=能指+意指
比较文字语言(抽象)和视听语言(具象)
●篇章—段落—句子—词汇(语素)
●影片—段落—场面—镜头(画面元素
✹视听语言的界定:
是影视作品用以展示形象、叙述事件、表达情感、传播意义的影像与声音等符号,按照特定的叙事方式组织安排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
✹理解:
影像具有纪录性和幻觉性的双重特性
视听语言没有为每一个影像规定固定的含义,带来能指的无限性和所指的多义性
视听语言的表达和感受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的。
2、把握视听语言系统
(一)声音:
1)人声:包括:l 对话、l 独白l 旁白
2)音乐:
l 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配乐)
l 器乐和声乐
3)音响:(自然音响和人为音响)
l 动作音响l 机械音响l 自然音响l 背景音响l 特殊音响
☆同期声(现场声)=现场语言+现场音乐+现场音响
概念(以电视新闻为例):拍摄人物讲话的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包括现场采访同期声(新闻现场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说话声)和现场效果同期声(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
意味着真实感和现场感、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观众的参与意识。
✹(二)图像符号:
1、活动影像:
1)变化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2)活跃的角度:
*平——仰——俯*正——侧——背
*客观性角度(主流、基础)
*主观性角度包括1、主观视点:模拟画面主体的视点或视觉印象
2、主观心理:主体心理投射出来的视觉印象
3)运动的镜头:
✹推:突出人物主体或事件细节。
✹拉: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
✹摇:环顾四周,交代环境;或在一个镜头里展示“戏剧性的对比、比喻”,应有合适的和一定时长的起幅、落幅。
✹移:“机随人动”,边走边看,多个主体的变换、寻找
✹跟:所定一个主体,角度多变地跟踪。
✹升降:(航拍)展示规模气势。
4)蒙太奇(montage)组接装配,符号编码
A:叙事蒙太奇:用以交代情节,展示主题,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
是影视最基本、最主要的表述方法。
B:表现蒙太奇: 以加强内在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不注重事件的连贯性或时间的连续性,而是注重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对照、冲击,从而形成丰富的含义,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长镜头(镜头内部蒙太奇)见“运动”一章
5)特技:特指除“切”以外的用电子特技的镜头转换技巧,如淡入淡出、化、叠、划、定格等
2、照片、图片:
作为影像的补充,用于没有、无法或不宜拍摄活动影像的情况。
3、示意图、图表:
简化、形象、直观地展示内在状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息简明化,繁琐关系条理化,较适用于传达内在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对比性的信息。
4、人体语(表情和表演)
(三)文字符号:
即屏幕文字(不含画面内文字),以其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发挥除视、听以外的“读”的功能,有利于受众接收,加深记忆。
1、电视字幕新闻:
1)独立型字幕:独立传播信息的字幕形式
A 固定播出
B 随机播出
2)主导型字幕:以文字为主导要素,以声音、照片、图片、影像等为辅助要素。
2、说明字幕:
1)辅助型:
配合节目的其他构成要素来提供同步的相关客观信息的字幕形式。
2)表达型:
与其他声音、画面等要素同步发出的评论、惊叹等主观信息。
3)伴随型字幕:
台标、栏目标识、记者名字等
3、谈话字幕或唱词:将节目中的有声语言“转译”成文字同步播出的字幕形式,使之清晰易懂,避免歧义。
第二章画框与构图
一、画框
1、画框的概念:美术名词,封闭的四边框,又称景框,大致相当镜头的“取景框”,从而产生——入画/出画,画左/画右,画内/画外
2、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画内空间= 平面视觉实景+深度空间幻觉
画外空间:画框以外的所有故事情境与人物,开放式构图,借助想象,虚实相生 丰富影视空间的主要方法(属场面调度范畴)
▪1)直接法:拍摄对象的出入画
▪2)指向法: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和动作,对话等,常和画外音(对白)合用▪3)光影法:画外人物或物体的在画内的投影,恐怖悬念效果
▪4)反射法:镜子、窗户、水面的间接反射,丰富了影响空间表现力,
▪5)局部法:画外人物的局部出现在画内
▪6)延时法:固定长镜头,引发观众的心理期待
▪7)运动法:摄影机调度,横向平移镜头的“卷轴”效果
▪8)跨空间法:跨越多个空间的场景,通过人物调度实现
▪9)画外音法:画外旁白、独白或画外音乐音响
二、构图
1、构图的概念
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形状、线条、光线、色彩、景深、透视等)的位置及其相互的联结关系和组合结构。
2、构图的主要材料
点的位置与组合:重心或重点
线的位置、长短、方向与排列:
水平/垂直/倾斜、汇聚/发散
面(形状)的面积、光色与重量
3、构图的重要原则
1)平衡原则(常态原则)
——协调合理、法无定法
2)变化原则(艺术效果)
——静中之变、稳中失衡
3)动态原则(剪辑意识)
——活动影像、综合运动
第三章景别
一、景别的定义: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画面景别及其排列、变化从根本上形成了镜头画面最外在的语言形式和画面造型风格。
二、景别的划分:(无严格的标准,只是习惯性描述)从截取高度和呈现面积两方面综合划分。
1、大远景:主体高度占画幅1/4
特点:人往往从属于景(主体)和环境,以景为主,以景抒情、表意。
——史诗风格
2、远景:主体高度占画幅1/2
特点:人物的视觉重要性提高,强调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依存性、相关性、人物存在的方
式和形式的合理性)一般注重表现环境的全貌和空间的具体关系,使主体行为和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3、大全景:人物主体高度占画幅3/4
特点:从效果上看,人与景物平分秋色,所以人物的动作更为清楚、变化更为具体,重点开始以人物为主,环境范围的表达是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的。
4、全景:又称全身镜头,
特点:充分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和动作范围,同时还可看清人与环境的关系。
此时人成为画面的绝对主体,环境空间成为造型的补充和背景。
5、中景:以膝或腰为界,又称半身镜头
特点:重点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绪交流是表演场面、叙事场面常用的镜头,例如人物对话。
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景别,缺乏倾向性,易表达不清,难于构图,“最乏味”。
6、近景:胸以上,占画幅面积1/2以上,又称“肖像画面”
特点:头部和眼睛成为表达的重点,背景往往虚化为光斑或色斑。
“近取其神(质)”——用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情、神态,细微动作(手势)等。
7、特写:人的肩部以上头像或某些被摄主体,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造型渗透力,准确叙事、抒情,并影响、冲击观众心理。
注意:构图不要卡脖子
大特写:景别的极致,着重表现人物的某一局部细微的表情,视觉上更具强制性,专一性和表现力,一定要选取具有造型性和动作特征
8、满景镜头:
一个被摄对象占据全部或绝大部分画面空间的镜头,不论对象的体积大小,都以其体积占满画面为度。
●近似全景但不表现环境,
●近似特写但保持形象的完整。
在一系列镜头的组接中,满景镜头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三、两个景别系列的比较
四、景别的作用
1、集中规范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对场景、画面中的环境空间及构图进行有机的取舍,展现场景空间、交代人物关系、体现场面调度关系
2、表现戏剧情节的内容重点,强化演员表演的重点
3、体现影片的叙事风格
4、形成影片节奏的重要因素(除人物动作、摄影机运动以外)
1)渐进式(远离式;接近式)2)跳跃式3)混乱式
第三章角度与视点
一、理解概念:又称摄影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和机位高度等。
是摄影机与拍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
1.是拍摄时的镜头位置和高度;
2.是以一种视觉形式给观者确定的视觉发源点和发源方式,即视点关系
3.是影响人物造型的手段和主要元素
4.是导演的语言形式和影片叙事风格的综合表现
二、角度的种类和划分
(一)水平角度:
1、正面:介绍人或物的全貌,表情角度”
特殊处理:视中镜头
2、侧面:(前侧、后侧)也称“运动/动作角度”
3、背面:适合表现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含蓄地引发观众想象,制造悬念。
在纪实性节目(新闻或纪录片)中,采访者的背面镜头+跟镜头=引导感
在影视剧中,人物的背面角度+无人称视点跟拍=悬疑恐怖
(二)垂直角度
1、平角度:正常视点,画面平稳,视觉端正平衡,透视感不明显,表达平等与尊重
2、仰角度:地平线一般处于画幅下方,高大气势,还可消除前景、后景中杂乱的景物或人物
仰角度+广角:强调近大远小的距离感和透视感,甚至变形扭曲
3、俯角度:强调环境的空间概念以及人物在其中的位置关系,体现宏观表述的意义;客观公正、严肃规范的形式象征、压抑低沉的氛围。
4、其他:
1)斜角度:特殊叙事或风格化处理的主观角度,
2)鸟瞰角度:“上帝视角”,高高在上,全知全能,极具表现力,体现命运感。
三、角度的基本功能分析
1、夸大和强化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
2、体现人物的位置关系和叙事关系。
3、表达人物形象:用视觉形式揭示表达人物形象、形体动作,从而传达其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
4、对导演的主观感受进行视觉形式的处理,形成影片风格(或叙事或造型)
四、角度的决定因素及其处理
1、风格:
1)以平角度为主,注重其他造型元素;
2)以各种角度变化为主,追求视觉造型的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总角度——场景中景别最全、角度最佳、空间关系最明确、光线效果最鲜明、人物调度最清楚的拍摄的主要角度和方向
2、场景:
1)内景:(棚内)以平角度为主,不宜大俯大仰(以防穿帮)
2)外景: a.有客观存在依据的机位空间调度 b.导演特殊风格处理
3、人物
1)主体形象2)形体依据3)强化动作效果
注意:角度变化不要盲目而随意,应该
有逻辑、有规律、有节奏
第四章光与色
第一节光
一、电影史上光线创作的三个阶段:
1、初创期:“无光影阶段”,自然光状态,机械写实——技术和意识的双重束缚;
2、无声片后期:(1930-1940`S)
戏剧电影的黄金时代,人工布光、戏剧性光效为主导;
3、二战后,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自然光效为主导,并进行艺术化的创新。
二、光的类型
1、光源:自然光/ 人工光
2、性质:硬光(直射光)/ 软光(散射光)
3、方向:
正面光(平角度)——平面光,把人脸扁平化
侧面光——立体光,加强立体感、深度感
逆光——轮廓光,在背景中突出主体,制造剪影效果
顶光——蝴蝶光,突出脸部骨骼的阴影,骨感美
底光(脚光)——魔鬼光,造成反常规的视觉体验,塑造恐怖冷酷形象
4、功用:
主光(塑型——决定效果)
副光(显神——决定感觉)
轮廓光、背景光
眼神光、修饰光、效果光
经典好莱坞三点布光法:主光—副光—逆光,
刻意强调灯光照明效果,体现了主观化、戏剧化的电影美学倾向。
三、光的功能:
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形与神及心理情绪)
推动剧情发展(或本身构成情节因素)
创造环境氛围,形成情绪节奏
象征意义,深化主题
第二节色彩
▪色彩的本质即光波,是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最有吸引力的视觉元素之一。
▪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浮华世家)问世,是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彩色表现手法将与形象和主题,内容和戏剧性,动作和音乐等有机融合,成为电影语言新的强有力的(造型)因素”
——爱森斯坦
一、色彩的类型和特征
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度称为颜色的三要素。
1、色调: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以某类颜色为主导的色彩倾向.
由色相决定: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色彩所呈现的质的面貌,是色彩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暖色调:红、橙、黄
冷色调:青、蓝、紫
中间类:绿
消色类:黑、白、灰
二、色彩的心理倾向和语言功能
2、明度:决定于物体的受照明程度以及自身对光的反射系数。
色彩深浅明暗的特征,直接体现为画面的影调层次,是制造影调风格的色彩因素。
暗调/亮调
3、纯度:色彩的饱和度,鲜艳程度。
画面色彩美感和影调方面。
三、色彩语言的构成:
1、确立色彩基调
* 总基调——某影片的全片、段落或场景中多色彩关系的总和,或全片在色彩感觉上和构成上的总倾向,即主导色调。
色彩色调
色彩情绪高昂、积极、热烈、幸福
宁静、祥和、忧伤、沉郁
痛苦、愤怒、仇怨、恐惧…
色彩形式:色彩的匹配、组合和调和
2、建立色彩结构:
性质:
谐调结构
对比结构
角度(拍摄或叙事)
空间结构(重点色)同一镜头(画面)或场景空间内的结构关系,即色彩的位置、面积、色调、明度和纯度的配置组合
时间结构(贯穿色)影片前后演进过程中的色彩关系,色彩的纵向分布的对比、更替或转换等组合方式和规律。
第六章镜头
一、镜头的含义:
1、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小单位
2、摄影机在空间场景中的位置和对空间的表达。
以形成角度等
3、在视觉含义上:代表观众、剧中人(主观)、或第三者(客观)的视点
4、代表导演的艺术视点和创作观点
二、镜头的三种典型类型
(一)关系镜头
1、特点:又称场景主镜头、交代镜头、空间定位镜头,贯穿镜头或整体镜头。
以全景系列的景别为主(大远、远、大全、全)等,一般占全片镜头数的5%—10%。
2、作用:交代场景的时间、环境、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以及规模气氛,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物大面积的位移,人物动作过程及结果。
3、视觉风格:节奏舒缓、强调造型效果和场景的写意功能,抒情性风格。
(二)动作镜头
1、特点:又称局部镜头、小关系镜头、叙事镜头。
以中近景系列景别为主(中近、近、特、大特),一般占全片镜头数的60%—80%。
2、作用:主要表现人物表情、对话、反应、再现和强调人物动作及动作过程的细节、动作方式、动作结果,表现交流者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
(三)渲染镜头
3、视觉风格:节奏较快,不过分强调造型元素,具有可视性,在镜头排列(剪接)之后,强化叙事基础(对话)、叙事重点(动作细节)和叙事渲染(动作方式)
注意:
1)空镜头景物的选择的存在合理性
2)空镜头景物的选择应别具匠心,不落俗套
2、作用:增强情绪渲染和写意效果,在视觉上削弱叙事效果。
3、视觉风格:讲究光色、构图等,具有绘画性和形式感。
用来调整叙事、情绪和视觉的强度和节奏,强调影片风格。
三、镜头的基本空间构成
机位——镜头——画面——视觉
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人物交流形式是双人对话,从而形成一个场景中表现人物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的9个基本镜头,其他的多人交流形式都可以由此演变而来。
好莱坞三镜头法:
一般先用一个关系镜头把空间关系交代清楚(镜头1),然后分别切人物A和人物B的正反打或外反拍,体现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空间观念以及叙事策略上的封闭性、连贯性和时空的统一性。
四、轴线与越轴
(一)轴线:在镜头转换中制约视角180。
变换范围的无形界线。
理解:
1、在影视的场面调度中,人物的运动方向或人物之间互相交流的位置关系构成的
一条无形的轴线。
关系轴线(由人物位置关系产生)
●即A、B之间的假想虚线,两者的交流视线构成人物关系线。
方向轴线(由人物行动方向产生)
2、总角度所在的轴线一侧180度范围内,无论摄影机的角度怎样变换,所拍摄的
不同视角的镜头连接起来后,都不会在画面上造成方向的混乱。
●当面对群体对象时,以距离摄像机最近的两人建立轴线
3、遵守轴线的规律来变换视角,可以保证人物行动路线和人物位置关系始终清楚、
明确。
保持轴线关系:在镜头变化时,保持上下镜头中人物的位置关系,视线左右关系,运动朝向关系的统一性,避免产生视觉混乱。
(二)越轴(又称“离轴”)
定义:在镜头转换改变视角时超越轴线一侧180度范围界线,背离了轴线的规律 目的:突出某个重点或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变位置、变背景、变视线、变角度、变光线……)。
1、合理越轴的基本方式有:
1)利用中性镜头过渡越轴:即空间方向感不明确的镜头——空镜头、人物特写镜头、视中镜头等
2)人物视线暗示镜头越轴
3)利用枢轴镜头越轴:以门框、窗框等为参照物,标示空间的统一完整
4)人物位移、运动换位越轴(假越轴):实质上是改变原来的轴线,重建新的轴线关系。
5)双轴线越轴:越过一条轴线,由另一个轴线完成空间的统一。
6)摄影机位运动越轴(真越轴):展现视觉流程的变化,有一定长度
7)跳轴(硬越轴):出于特殊的剧情或电影观念的需要淡化轴线意识
2、越轴注意事项
1)注意剧情需要和节奏
2)注意场景空间存在的可能性
3)最好有双人镜头的全景画面,使观众明确人物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
4)一场戏如果有两次以上的越轴,不要重复其越轴方式
5)双人拥抱镜头可越轴正反打
第七章运动
一、运动概念的理解
1、运动本质:电影24格/秒,电视25帧/秒
2、人的运动:演员在表演中的形体运动和其所塑造的人物的心理运动
3、物理运动:摄影(像)机的运动
4、叙述运动:蒙太奇的剪辑、组接
固定镜头:固定机位、固定视角、固定焦距、固定光轴方向的固定拍摄(可调度人物)。
二、运动的形式及其作用
(一)镜头内部的主体运动方式(一般与事件内容和导演调度相关)
1、横向运动:突出主体与背景的空间同一关系、突出空间的平面开阔度、突出人物或事物的运动速度和力度。
2、垂直运动:
向上——升华、快乐、高尚
向下——压抑、悲哀、卑下
3、纵深运动:大景深、纵深感,立体感。
减弱主体的运动速度和力度。
4、环形运动、综合运动——主体活动范围广阔,画面内容丰富,空间既有平面度又有纵深立体感;呈现出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空间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关系。
推/拉、摇、移、(跟)、升/降
(二)摄影机运动的方式
(更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强制性)
1、推镜头:摄影机沿着光轴向前移动的接近式的拍摄。
变机位:视点不断变化,很强的运动透视感,画面意义:从远处逐渐走近主体 变焦距:视点和透视关系不变,只有画面景别逐渐变小,画面意义:从远处视线把视线集中或投射到主体。
功能:
(1)从群体重突出主体,从全局中突出重点。
落幅成为向观众提示强调的重点,目的明确。
(2)模拟剧中人物视线的集中与投向。
与主观视点镜头结合使用,模拟出主人公的发现——注意——审视的过程及其心理变化。
(3)强化人物情绪。
关注度越来越高。
景别的递进是连贯的完整的。
快推、急推表现兴奋、惊讶、急切、激动和有力等情绪;慢推表现低沉、压抑、怀疑、肃穆和无力等情绪。
(4)表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或未知的神秘世界,或从宏观到微观。
多用于由客观转入主观想象、回忆、幻觉的过渡
2、拉镜头:摄影机沿着光轴向后移动的远离式的拍摄。
变机位和变焦距两种形式
变机位:视点不断变化,很强的运动透视感,画面意义:从近处离开主体
变焦距:视点和透视关系不变,只有画面景别逐渐变大,画面意义:把视线从主体收回扩大视野。
机位和焦距的同时变化:方向一致或逆向而动,造成特殊视效,表现人物急遽深陷重围或心理困境
功能:
1)拉开呈现出环境和某种特定的情境,交代典型细节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
(2)模拟剧中人物视线由聚焦到视野扩展。
与主观视点镜头结合使用。
(3)建立纵深空间中两个或几个人物间的联系,构成故事叙述的新的动力关系,创造戏剧效果。
(4)造成剧中人物(主观镜头)或观众(客观镜头)对主体物的远离感,赋予画面一种抒情色彩。
(5)结束一次叙述,进行“换场”和收尾。
3、摇镜头:扩大镜头的表现视野,常用来介绍、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给观众以完整、全面的空间感。
(1)模拟主观视线,在固定视点上“环顾四周”
“甩镜头”——快摇、闪摇,通常表现一个动作及其产生的快速反应,如抛物/接物(2)建立同一空间中各形象间的关系。
视线关系:镜头不切割,空间完整同一
并列关系:重复累积的效果
因果关系:产生于起幅和落幅的时间
•起幅(因)+落幅(果)= 揭示后果
•起幅(果)+落幅(因)= 制造悬念
对比关系:形态、情绪、性质等差异
隐喻关系:本体和喻体在同一画面中
(3)跟摇镜头展示主体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运动状态,保持动作的真实感和纪实性。
4、移镜头:摄影机架在运动着的工具上,视点不断运动,强烈的动感。
包括横移、纵深移(前后移)、曲线移
(1)进行全景式的铺述:获得全方位的视觉效果。
多造成长镜头,具有真实感和流畅感,(2)在画面上建立微观的全景场面。
推镜头的是由面至点,移镜头是汇点成面
(3)化静为动,使不动的人或物由于背景和视点的不断变化而产生运动感。
通常为“跟移镜头”(移镜头的特殊方式)
•前跟(主体的形貌和细节)
•后跟(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侧跟(主体的动态和速度)
5、升降镜头。
“侧跟”镜头的垂直运用
(1)视点产生高低变化,表达剧中人或事的心理情绪,并对其进行主观评价
(2)展示场景、事件的规模和气势。
产生新鲜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抒情意味,不拘泥于一定的空间依据,具有很大的综合性、灵活性和随意性。
全方位的空间调度营造出大气磅礴或行云流水的语言风格。
补充:运动的工具
一、固定与摇摄装置
三脚架、云头
二、推轨与摄影台
三、推车
四、升降臂台:吊臂、摇臂
五、各种海陆空的车载支架
六、手持摄影机:斯坦尼康steadicam
三、运动的技巧
●1、动静对照
●2、点的位移
●3、逆向运动
●4、综合运动
镜头内部蒙太奇(机内剪辑)——
通过一个变化摄影机的角度、景别、焦距等或者调度拍摄对象等方式所形成的一个长镜头,它能完成一组分切镜头所承担的叙事任务,以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
通常长镜头会包含丰富的镜头运动:既包括摄影机运动和主体运动的组合,还包括运动的各种元素的组合,如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形式等等的组合。
四、运动的意义:
1、展示环境空间,突出动作重点,
2、表现人物情绪,揭示心理
3、阐释哲理
4、体现节奏(连贯或间歇)和风格
第八章场面调度
蒙太奇
三层含义:
1、作为影视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对镜头画面、声音等元素的编排组合的手段;
2、作为影视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式,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
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
3、作为影视反映现实的艺术方法——独特的形象思维的方法(蒙太奇思维)。
场面调度
一、概念:借用舞台艺术的术语,即影视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拍摄基础,通过对场景设置、演员的行动、走位、交流等表演活动和摄影机的运动的安排或调动,拍摄出富于动态和造型效果的影像。
理解:
(一)场面调度是影视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