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手术后镇痛疗法的规范和操作
手术后镇痛疗法的规范和操作1. 引言手术后疼痛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效的镇痛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术后恢复。
本文档旨在阐述手术后镇痛疗法的规范和操作,以提供指导和建议。
2. 镇痛疗法的原则手术后镇痛应遵循个体化、多模式、按时给药的原则。
2.1 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疼痛阈值和敏感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2 多模式采用多种镇痛方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常见的镇痛方法包括:- 药物镇痛: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神经阻滞:如硬膜外腔阻滞、周围神经阻滞等;- 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电疗等;- 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2.3 按时给药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给予镇痛药物,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3. 镇痛疗法的操作3.1 术前评估术前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预期、疼痛敏感度等,以制定合理的镇痛方案。
3.2 术后监测术后应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生命体征等,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3.3 药物给药方式常见的药物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硬膜外腔注射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3.4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可以通过阻滞疼痛传导途径,减轻疼痛感。
常见的神经阻滞包括硬膜外腔阻滞、周围神经阻滞等。
3.5 并发症处理镇痛治疗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及时处理。
4. 镇痛疗法的评估应定期评估镇痛效果,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
5. 总结手术后镇痛疗法是手术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遵循规范和操作原则,实施个体化、多模式、按时给药的镇痛方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术后恢复。
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镇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患者手术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法来减轻或者消除术后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术后疼痛是患者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镇痛管理,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
因此,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对于提高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控制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提供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2.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后康复水平。
3.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怖感。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如药物镇痛、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以提高镇痛效果。
3. 安全性: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方法,并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4. 教育与沟通: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合作。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具体措施1. 评估疼痛程度: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包括疼痛强度、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等,以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2.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
3. 物理疗法:如冷热敷、按摩、理疗等,可以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
4. 心理支持:通过心理咨询、音乐疗法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怖感,提高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接受度。
5. 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需要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6. 教育与沟通: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术后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合作。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效果评估1. 疼痛评估:通过疼痛强度评分工具,如VAS评分、NRS评分等,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以评估镇痛治疗的效果。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或者消除手术后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镇痛治疗。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手术类型和患者的个人需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3. 安全性优先:在进行镇痛治疗时,要注重患者的安全,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4. 教育和沟通:术后镇痛团队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沟通,使他们了解镇痛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评估疼痛程度:在手术后的早期,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和持续时间等。
2. 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3. 使用合适的镇痛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包括口服镇痛药物、静脉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
4. 定期评估疗效:在镇痛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 监测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在进行镇痛治疗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
6. 教育和康复指导: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镇痛治疗的教育和康复指导,匡助他们理解和配合治疗。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常用方法1. 口服镇痛药物:常用的口服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和酮类药物等。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镇痛药物。
2. 静脉镇痛药物:在严重疼痛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静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吗啡、芬太尼等。
在使用静脉镇痛药物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
3.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来达到镇痛效果的方法,常用的神经阻滞包括硬膜外阻滞、神经丛阻滞和神经单支阻滞等。
术后镇痛疗法规范
术后镇痛疗法规范
1. 评估和监测
在进行术后镇痛之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疼痛程度、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是制定个性化镇痛计划的基础。
监测患者的疼痛反应和不良反应是术后镇痛疗法的重要环节。
2. 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是指结合不同药物或治疗手段来实现疼痛缓解。
常
见的多模式镇痛疗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
根据
患者的特定情况,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多模式镇痛策略。
3. 科学合理用药
在术后镇痛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科
学合理地选择药物。
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特点和不良反应,并遵
循药物使用规范和剂量指导。
4. 镇痛学术培训与团队合作
医护人员应受过相应的镇痛学术培训,提高对术后镇痛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团队合作是术后镇痛疗法规范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密切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个性化镇痛计划。
5.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是对镇痛疗法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
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并调整镇痛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6. 风险评估和预防不良反应
医护人员应对术后镇痛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是术后镇痛疗法的首要目标。
以上是术后镇痛疗法规范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医护人员应遵循这些规范,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治疗。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合理的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的不适感,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术后镇痛目标、评估方法、镇痛药物选择和非药物镇痛措施等内容。
二、术后镇痛目标1. 疼痛评估: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摹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镇痛计划。
2. 疼痛缓解:术后镇痛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缓解患者的疼痛,使其在术后恢复期间能够舒适地进行日常活动。
3. 减少并发症:术后疼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抑制、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因此,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三、疼痛评估方法1. 视觉摹拟评分法(VAS):要求患者在一条直线上标记出自己的疼痛程度,其中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医护人员根据标记的位置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 数字评分法(NRS):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选择一个数字,其中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3. 面部表情评分法(FPS-R):适合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程度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程度。
4. 行为评分法(CPOT):适合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程度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反应来评估疼痛程度。
四、镇痛药物选择1. 非处方药物:对于轻度疼痛,可以选择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乙酰氨基酚等。
2. 镇痛药物:对于中度到重度疼痛,可以选择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吗啡、氢化可待因等)或者非阿片类药物(氯胺酮、布洛芬等)。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疼痛评估结果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3. 控释制剂:对于长期术后镇痛管理,可以选择控释制剂,如雅片类制剂、丙泊酚等,以保持持续的镇痛效果。
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术后镇痛操作规范术后镇痛操作规范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技术的改进以及人民日益提高的健康意识,大部分手术患者在术后都需要进行镇痛治疗,以缓解手术后的疼痛感,促进康复恢复。
然而,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医护人员在术后镇痛操作中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规范的操作,导致患者疼痛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术后恢复。
因此,规范术后镇痛操作规范的意义具有意义,本文将就此作一详细介绍。
一、基本概念术后镇痛是指手术后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的方法,是一种旨在改善患者舒适度和解除疼痛的治疗模式。
术后镇痛方法有多种,例如口服镇痛药物、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硬膜外镇痛和经皮降温、理疗等。
二、操作规范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类型在术后镇痛操作之前,必须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
临床上多采用可视化模拟评分(VAS)或面容行为量表(WBS)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该是客观、准确、量化的,以便为术后镇痛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2.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及适当剂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适当剂量进行镇痛治疗。
药物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有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局麻药等。
对于不同种类的疼痛和患者的不同情况,应选择恰当的药物及制定合理的用药剂量,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镇痛针对患者不同的疼痛程度和体质状态,医护人员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镇痛。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式有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硬膜外镇痛等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治疗。
4. 镇痛药物的输注方式医护人员应该对镇痛药物的输注方式进行选择和掌握。
静脉注射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避免药物过量输注。
硬膜外注射过程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操作中应注意掌握适当的深度和角度,以避免误刺和发生并发症。
5. 评估镇痛效果及监护患者在进行术后镇痛治疗时,应该要时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调整药量和方式,以取得最佳镇痛效果。
【VIP专享】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术后镇痛操作规范1 目的:针对不同患者个性化镇痛,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不良反应,避免并发症发生。
2 应用范围:住院手术患者,住院非手术患者。
3 使用人员:麻醉科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术后镇痛的相关规程及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并经过科主任考核认可。
4 实施步骤:4.1 术前评估:麻醉前一日,根据住院总医师安排,由麻醉医师访视患者,术前除常规评估外应注重与术后镇痛有关的评估:4.1.1患者体质的强弱,是否为敏感体质;4.1.2 心肺功能情况;4.1.3 有无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凝血系统疾病等;4.1.4 既往用药史、手术史、疼痛史;4.1.5 医生应仔细分析具体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利弊,有无禁忌征,术后自控镇痛禁忌征为:4.1.5.1.6岁以下患儿;4.1.5.2.睡眠呼吸暂停患者;4.1.5.3.有药物成瘾史的患者;4.1.5.4.循环功能不稳定者;4.1.6 应仔细评价具体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利弊;硬膜外自控镇痛禁忌证为:4.1.6.1.凝血障碍;4.1.6.2.糖尿病控制不佳;4.1.6.3.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4.1.6.4.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4.1.6.5.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4.1.7 估算术后镇痛药剂量的主要参考因素:4.1.7.1.年龄:年龄与所需镇痛药量之间呈负相关;4.1.7.2.麻醉药史:麻醉药成瘾使患者术后所需阿片类药量增加;4.1.7.3.其他中枢作用药物:酚噻嗪、MAO抑制剂、抗抑郁药、苯二氮罩类和抗组胺药增强并延长阿片类的中枢抑制作用;4.1.7.4.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如焦虑、处事方式以及控制力;4.1.8 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术前评估情况,使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4.1.9 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可选择的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4.1.9.1.静脉自控镇痛(PCIA);4.1.9.2.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4.1.10 对患者简单介绍自控镇痛泵使用方法;4.1.11 如实告之可能面临的情况及并发症;4.1.11.1.与穿刺及导管有关的如:硬膜外血肿、感染、导管迁移、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在椎管内的位置不当、穿刺部位疼痛等;4.1.11.2.与药物有关的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神经毒性、运动阻滞、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4.1.12 在获取患者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术后镇痛;4.2 术后镇痛治疗用药原则:4.2.1.轻微疼痛:由非阿片类至弱阿片类至强阿片类;4.2.2.中度疼痛:由弱阿片类至非阿片类至强阿片类;4.2.3.重度疼痛:由强阿片类至非阿片类;4.3预先镇痛或初始镇痛剂量:4.3.1药物:曲马多4.3.2剂量:2-3mg/Kg4.3.3用药方法:关胸时或麻醉结束前30分钟前缓慢静脉推注4.4术后自控镇痛方案4.4.1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情况及患者要求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和用药量:4.4.1.1.静脉自控镇痛(PCIA)4.4.1.2.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4.4.2静脉自控镇痛(PCIA)方案之一:芬太尼1.0—1.25mg(10—12.5μg/ml)(年老体弱用10μg/ml)氟哌利多5mg总量100 ml背景剂量2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min方案之二:芬太尼1.0—1.25mg(10—12.5μg/ml)(年老体弱用10μg/ml)枢丹8mg总量100 ml背景剂量2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min4.4.3硬膜外PCA (PCEA)布吡卡因0.1-0.125%(年老体弱用0.1%)芬太尼0.6-0.8mg(2.4—3.2μg/ml)(年老体弱用2.4μg/ml)总量250 ml背景剂量5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30min4.5术后镇痛泵的使用4.5.1术后镇痛管理医生在手术结束前根据麻醉医生要求配制镇痛泵并设定参数;4.5.2麻醉医生在手术结束前在检查镇痛泵配制和设定参数,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床位、术前诊断、病变部位、手术名称无误后连接和开启镇痛泵;4.5.3由麻醉医师护送患者到病房或监护室,并向病房或监护室医生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4.5.4术后镇痛管理医生每日查房巡视,记录镇痛情况,处理各种问题;晚上由值班医生负责处理各种问题;4.6术后镇痛的评估:术后由疼痛管理医生随访,进行评估并记录。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1. 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一项关键的医疗措施,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疼痛管理,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2. 定义2.1 术后疼痛:手术后患者出现的疼痛感觉。
2.2 镇痛管理: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减轻术后疼痛的过程。
3. 术前准备3.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类型、程度、持续时间和患者的疼痛敏感性。
3.2 镇痛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4. 术中镇痛4.1 麻醉管理: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疼痛敏感性,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脊柱麻醉。
4.2 镇痛药物: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或局部麻醉药物。
4.3 监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5. 术后镇痛5.1 镇痛药物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局部麻醉药物或镇痛贴剂。
5.2 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输注、皮下注射或局部应用。
5.3 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特点,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
5.4 镇痛监测: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效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5.5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应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物理疗法、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6. 并发症预防6.1 呼吸抑制: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呼吸情况,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
6.2 恶心和呕吐:合理选择镇痛药物,以减少恶心和呕吐的发生。
6.3 皮肤过敏:对于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或镇痛贴剂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皮肤过敏反应,并及时处理。
6.4 镇痛药物滥用:严格控制镇痛药物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患者手术后,通过合理的药物或者非药物措施来缓解术后疼痛的一种临床管理方法。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术后恢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要求。
二、术后镇痛管理规范要求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
同时,还应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
2. 术中镇痛管理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术中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以确保患者的术中舒适度。
3. 术后镇痛方案制定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医务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
方案应包括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措施。
药物镇痛可选择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但需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禁忌症进行合理选择。
非药物镇痛措施可包括冷敷、热敷、按摩、物理疗法等。
4. 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镇痛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禁忌症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同时,应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5.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术后镇痛效果评估是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定期问询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记录相关数据,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
6. 术后镇痛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术后镇痛相关知识,包括疼痛的认知、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同时,还应告知患者如何正确使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并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
7. 术后镇痛团队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
各科室应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术后镇痛方案,及时交流患者的疼痛情况和镇痛效果,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的照应。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恢复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流程和标准,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镇痛效果。
一、患者评估1.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疼痛史问询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可能的镇痛需求。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可视摹拟评分法)或者NRS(数值评分法),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二、镇痛方案制定1.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考虑镇痛药物的种类、途径和剂量,以及非药物镇痛措施的应用。
2. 镇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和其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镇痛方案应明确镇痛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及镇痛效果的评估时间点和标准。
三、镇痛药物应用1. 根据镇痛方案,及时赋予患者镇痛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贴剂等。
2. 给药途径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包括口服、静脉输液、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应注意给药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四、非药物镇痛措施1. 除了药物治疗,还应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放松疗法等,以增强镇痛效果。
2. 在术后镇痛管理中,还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手段,如电疗、超声治疗等,以促进组织修复和疼痛缓解。
五、疼痛评估和记录1. 在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及时记录疼痛评估结果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
2. 疼痛评估记录应包括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主观感受等内容。
六、镇痛效果评估和调整1.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评估镇痛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手术后急性疼痛限制了病人的活动,而且过度的疼痛不仅使病人遭受痛苦,还可致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术后并发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术后镇痛的要求日益增加,术后镇痛技术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为了提高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加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规范。
一、授权我院麻醉科对我院的术后镇痛进行实施和管理。
二、麻醉医师在进行术后镇痛的过程中遵循以下规范:1、在实施术后镇痛前应与手术医师协商讨论,评估患者状况,确定术后镇痛的具体方式和镇痛起止时间,确保患者术后的安全康复。
2、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作有关术后镇痛的宣教工作,取得其知情同意权。
接受镇痛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包括:①术后镇痛有那些方法及各有何利弊;②应用术后镇痛的优越性和不良反应;③术后镇痛的费用;④术后镇痛设施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宣教后要取得患者及其委托的直系亲属的书面同意。
3、在麻醉医师实施术后镇痛时,应本着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进行。
4、建立术后镇痛登记制度。
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镇痛药配方、镇痛模式、镇痛起始时间至终止日时间、不良反应及处理过程,配制者和实施者姓名等。
5、在术后镇痛设施上加贴标签制度。
在每个使用的镇痛设施上贴上标签,标明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镇痛药配方、镇痛模式、镇痛日期及配制者姓名,以便随访、维护和调整用药;随访者可从标签上明确了解终止镇痛的病人和有关隋况。
6、实行术后镇痛定期访视制度。
每天由麻醉医生负责定期访视,内容包括镇痛效果、呼吸循环变化、有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等,并负责镇痛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镇痛过程中,凡接到病区有关镇痛泵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如镇痛泵报警、病人反映镇痛效果差等)的电话,无论何时,都应及时应诊,为患者排除故障、调整配方、维护功能,并向患者作出解释。
7、对实施术后镇痛的患者应进行远期随访,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疼痛缓解措施的一种管理方式。
术后疼痛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如果不得到有效的管理,会对患者恢复和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患者的手术后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一、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既往疼痛经历、疼痛敏感性等方面的评估,可以确定患者的疼痛风险,为术后镇痛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术后镇痛方案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的结果,结合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方案。
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案包括药物镇痛、神经阻滞镇痛和局部麻醉等。
选择合适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三、药物镇痛管理1. 药物选择: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等。
2. 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输液、皮下注射等。
3. 给药剂量和频率: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药物的特性,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和频率。
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神经阻滞镇痛管理神经阻滞镇痛是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或局部麻醉药物来阻断神经传导,达到镇痛的目的。
常用的神经阻滞镇痛技术包括硬膜外镇痛、腰麻和周围神经阻滞等。
选择合适的神经阻滞镇痛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手术部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和医生的经验等因素。
五、局部麻醉管理局部麻醉是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麻醉药物,达到局部镇痛的目的。
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包括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
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手术部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和医生的经验等因素。
六、镇痛效果评估术后镇痛管理的最后一步是评估镇痛效果。
通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判断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疼痛强度评分和功能评估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术后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适当的缓解。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多学科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参预,包括麻醉科、疼痛科、外科等。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镇痛方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
3. 安全有效: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匡助他们理解并配合治疗。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
2. 制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术后镇痛方案。
可选择药物镇痛、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方法。
3. 实施:在手术结束后及时开始术后镇痛治疗,根据方案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4.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评估效果:在术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常用方法和药物1. 药物镇痛: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疼痛神经传导,常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等。
3. 物理疗法:如冷疗、热疗、按摩等,可以缓解术后疼痛。
六、术后镇痛管理的风险和并发症1. 药物相关风险:药物过敏、药物滥用等。
2. 神经阻滞相关风险:神经损伤、感染等。
3. 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术后镇痛管理是手术后疼痛控制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和术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点。
一、术前评估和准备1.1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在手术前,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程度、类型和持续时间等。
通过评估,医务人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以确保患者在术后获得适当的疼痛缓解。
1.2 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手术类型,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
常见的镇痛方法包括局部麻醉、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等。
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疗资源的可行性,选择最合适的镇痛方法,以提供最佳的术后疼痛控制。
1.3 术前教育和沟通: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术后镇痛管理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
通过教育和沟通,患者和家属可以更好地理解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医疗团队的工作。
二、术后镇痛药物管理2.1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等。
在选择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和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2.2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要,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的控制,以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
2.3 多模式镇痛管理:为了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缓解,医务人员可以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
多模式镇痛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三、术后镇痛团队合作3.1 多学科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麻醉科、外科、药学和护理等。
各学科应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和执行术后镇痛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全面和个性化的疼痛管理。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术后疼痛是患者常见的不良感受之一,而规范的镇痛管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术前评估1.1 疼痛评估:通过疼痛评估工具,如VAS评分或者NRS评分,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1.2 疼痛类型评估:根据不同手术的特点,评估患者可能浮现的疼痛类型,如刺痛、针刺等。
1.3 疼痛敏感性评估:了解患者对镇痛药物的敏感性,以便个体化制定镇痛方案。
1.4 其他评估: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以确定最适合的镇痛方法。
2. 镇痛方法选择2.1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2.2 局部麻醉:对于某些手术,可采用局部麻醉技术,如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等,以减轻术后疼痛。
2.3 镇痛泵:对于需要长期镇痛的患者,可使用镇痛泵来控制镇痛药物的输注速度,提供持续的镇痛效果。
2.4 物理疗法:如冷疗、热疗、按摩等,可作为辅助手段来减轻术后疼痛。
3. 镇痛药物管理3.1 给药途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3.2 给药时间管理:根据药物的作用时间和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以保证持续的镇痛效果。
3.3 药物剂量管理: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足。
4. 镇痛效果评估4.1 疼痛评估:术后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4.2 不良反应评估:定期评估患者是否浮现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
4.3 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问卷等方式,了解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
5. 镇痛管理团队合作5.1 医护合作:医生、护士、药师等多学科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术后镇痛方案。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旨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本文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镇痛评估、镇痛方法选择、镇痛药物使用和镇痛效果评估等内容。
二、镇痛评估1. 术前评估: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疼痛影响等方面的评估。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术后评估:术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评估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普通为术后1小时、4小时、24小时等时间点。
三、镇痛方法选择1.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
2. 神经阻滞镇痛:对于某些手术,可以选择神经阻滞镇痛方法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腰麻等。
选择神经阻滞方法时应考虑手术部位、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也可以作为辅助的镇痛方法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四、镇痛药物使用1.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确定药物的剂量。
普通情况下,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
2. 药物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途径。
常用的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3. 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某些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五、镇痛效果评估1. 疼痛评估: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镇痛治疗的效果。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不良反应监测:在进行镇痛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标题:术后镇痛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的规范和标准化管理。
合理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包括术后镇痛的目标、方法选择、镇痛药物的使用、镇痛效果评估以及术后镇痛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术后镇痛的目标1.1 减轻疼痛感: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合理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促进康复: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1.3 减少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镇痛管理要求在减轻疼痛的同时,尽量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方法选择2.1 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如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等,以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2.2 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自控的镇痛方法,通过患者自行控制镇痛药物的输注速度,以满足个体化的镇痛需求。
2.3 镇痛药物的局部应用:在一些手术中,可以选择将镇痛药物直接应用于手术切口或局部,以减轻术后疼痛。
三、镇痛药物的使用3.1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但应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监测不良反应。
3.2 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降低组织水肿来减轻术后疼痛,但应注意肾脏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3.3 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术后切口或局部,提供局部镇痛效果,但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四、镇痛效果评估4.1 疼痛评分工具:术后疼痛评分工具是评估术后疼痛强度的常用方法,包括VAS评分、NRS评分等,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4.2 镇痛效果的观察:除了疼痛评分工具,医护人员还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指标,以评估镇痛效果。
4.3 患者满意度的评估:患者满意度的评估是评价术后镇痛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的方式进行。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过程。
为了确保术后镇痛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流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的内容。
一、患者评估和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1. 患者评估: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信息。
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数字评分(NRS)等工具进行评估。
2. 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
常见的镇痛方法包括静脉镇痛、口服镇痛、椎管内镇痛等。
选择镇痛方法时应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
二、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清空胃肠道、禁食禁水等。
同时,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镇痛药物和设备。
2. 术中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镇痛治疗。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镇痛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等因素。
三、术后镇痛的监测和管理1. 术后监测: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术后监测,包括疼痛程度、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可以使用VAS或NRS等工具进行监测。
2. 镇痛管理:根据患者的术后监测结果,医务人员应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可以逐渐减少镇痛药物的剂量。
如果患者的疼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或给药途径。
四、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1.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术后镇痛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
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镇痛药物的特点,合理选择镇痛药物和给药途径。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如给予抗恶心、抗呕吐等药物。
2. 感染和出血的预防:在术后镇痛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可以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消毒操作和规范的穿刺技术来降低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术后镇痛处置规范
术后镇痛处置规范一、背景在术后阶段,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保障其恢复过程的顺利进行,采取适当的镇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制定了以下术后镇痛处置规范,以确保术后患者得到合理的镇痛。
二、目标本规范的主要目标是:1. 通过术后镇痛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2. 减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3. 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三、术后镇痛处置规范1. 评估术后镇痛需求在术后患者恢复室或病房入住后,首先需要进行术后镇痛需求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患者对疼痛的忍受程度;- 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疼痛对患者生活活动的影响。
2. 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
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患者对各种镇痛方法的接受程度。
3. 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根据术后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
常见的镇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非药物镇痛,如冷疗、按摩等;- 药物镇痛,如镇痛药物的口服、外用或静脉注射等;- 神经阻滞镇痛,如脊麻、神经阻滞等。
4. 注意镇痛效果的观察和评估在实施镇痛措施后,需要注意观察和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
观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的缓解程度;- 患者的舒适程度;- 患者的镇痛药物需求情况。
5. 定期复评和调整镇痛方案根据镇痛效果的观察和评估结果,定期进行复评和调整镇痛方案。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需求情况,对镇痛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四、总结术后镇痛是保障患者术后恢复和舒适的重要环节。
根据本规范的指导,医务人员可以评估术后镇痛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并定期观察和评估镇痛效果,最终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术后镇痛处置。
这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镇痛操作规范
1 目的:针对不同患者个性化镇痛,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不良反应,避免并发症发生。
2 应用范围:住院手术患者,住院非手术患者。
3 使用人员:麻醉科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术后镇痛的相关规程及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并经过科主任考核认可。
4 实施步骤:
4.1 术前评估:麻醉前一日,根据住院总医师安排,由麻醉医师访视患者,术前除常规评估外应注重与术后镇痛有关的评估:
4.1.1患者体质的强弱,是否为敏感体质;
4.1.2 心肺功能情况;
4.1.3 有无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凝血系统疾病等;
4.1.4 既往用药史、手术史、疼痛史;
4.1.5 医生应仔细分析具体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利弊,有无禁忌征,术后自控镇痛禁忌征为:
4.1.
5.1.6岁以下患儿;
4.1.
5.2.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4.1.
5.3.有药物成瘾史的患者;
4.1.
5.4.循环功能不稳定者;
4.1.6 应仔细评价具体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利弊;硬膜外自控镇痛禁忌证为:
4.1.6.1.凝血障碍;
4.1.6.2.糖尿病控制不佳;
4.1.6.3.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4.1.6.4.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
4.1.6.
5.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1.7 估算术后镇痛药剂量的主要参考因素:
4.1.7.1.年龄:年龄与所需镇痛药量之间呈负相关;
4.1.7.2.麻醉药史:麻醉药成瘾使患者术后所需阿片类药量增加;
4.1.7.3.其他中枢作用药物:酚噻嗪、MAO抑制剂、抗抑郁药、苯二氮罩类和抗组胺药增
强并延长阿片类的中枢抑制作用;
4.1.7.4.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如焦虑、处事方式以及控制力;
4.1.8 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术前评估情况,使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
4.1.9 麻醉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告知可选择的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
4.1.9.1.静脉自控镇痛(PCIA);
4.1.9.2.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4.1.10 对患者简单介绍自控镇痛泵使用方法;
4.1.11 如实告之可能面临的情况及并发症;
4.1.11.1.与穿刺及导管有关的如:硬膜外血肿、感染、导管迁移、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在椎管内的位置不当、穿刺部位疼痛等;
4.1.11.2.与药物有关的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神经毒性、运动阻滞、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
4.1.12 在获取患者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术后镇痛;
4.2 术后镇痛治疗用药原则:
4.2.1.轻微疼痛:由非阿片类至弱阿片类至强阿片类;
4.2.2.中度疼痛:由弱阿片类至非阿片类至强阿片类;
4.2.3.重度疼痛:由强阿片类至非阿片类;
4.3预先镇痛或初始镇痛剂量:
4.3.1药物:曲马多
4.3.2剂量:2-3mg/Kg
4.3.3用药方法:关胸时或麻醉结束前30分钟前缓慢静脉推注
4.4术后自控镇痛方案
4.4.1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情况及患者要求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方式和用药量:
4.4.1.1.静脉自控镇痛(PCIA)
4.4.1.2.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4.4.2静脉自控镇痛(PCIA)
方案之一:
芬太尼1.0—1.25mg(10—12.5μg/ml)(年老体弱用10μg/ml)
氟哌利多5mg
总量100 ml
背景剂量2 ml/h
PCA量0.5 ml
锁定时间15min
方案之二:
芬太尼1.0—1.25mg(10—12.5μg/ml)(年老体弱用10μg/ml)
枢丹8mg
总量100 ml
背景剂量2 ml/h
PCA量0.5 ml
锁定时间15min
4.4.3硬膜外PCA (PCEA)
布吡卡因0.1-0.125%(年老体弱用0.1%)
芬太尼0.6-0.8mg(2.4—3.2μg/ml) (年老体弱用2.4μg/ml)
总量250 ml
背景剂量5 ml/h
PCA量0.5 ml
锁定时间30min
4.5术后镇痛泵的使用
4.5.1术后镇痛管理医生在手术结束前根据麻醉医生要求配制镇痛泵并设定参数;
4.5.2麻醉医生在手术结束前在检查镇痛泵配制和设定参数,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床位、术前诊断、病变部位、手术名称无误后连接和开启镇痛泵;
4.5.3由麻醉医师护送患者到病房或监护室,并向病房或监护室医生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4.5.4术后镇痛管理医生每日查房巡视,记录镇痛情况,处理各种问题;晚上由值班医生负责处理各种问题;
4.6术后镇痛的评估:术后由疼痛管理医生随访,进行评估并记录。
24小时查房一次,连续三天;
4.6患者术后自控镇痛副作用、并发症处理程序:
4.6.1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如果发生以下情况:
4.6.1.1.患者进行性嗜睡,沉睡,呼之无反应(Ramsay镇静评分6分);
4.6.1.2.呼吸抑制,吸氧时SaO2<90% ,不吸氧时SaO2<88%或呼吸频率〈8次/分;
4.6.1.3.心动过缓HR﹤60次/分,低血压;
4.6.1.4.肋弓水平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如为硬膜外镇痛);
4.6.1.
5.进行性运动阻滞,下肢难以移动(如为硬膜外镇痛);
4.6.1.6.技术问题,如泵报警等;
4.6.2 处理程序:
4.6.2.1.立即停止使用镇痛泵;
4.6.2.2.维持生命功能;
4.6.2.3.紧急通知麻醉科;
4.6.2.4.纳络酮1支稀释于10毫升生理盐水备用;
4.7 术后自控镇的副作用、并发症及防治:
4.7.1镇痛不全,如患者静息状态下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Prine-henry镇痛评分4分);
防治:A术前正确评估,选用合适的给药方式和剂量
B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发现情况,如有剧烈疼痛,可给负荷量一次,给药后须密切观察病人,根据药物特性,平稳后方可离开
4.7.2呼吸抑制,吸氧时SaO2<90% ,不吸氧时SaO2<88%或呼吸频率〈8次/分时为呼吸抑制;
防治:A常规监测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B立即停用PCA泵
C予以面罩吸氧,必要时可给予加压氧罩
D呼吸严重抑制时可给以纳络酮拮抗
4.7.3恶心和呕吐,患者持续有恶心存在(恶心评分3分),或有呕吐时就应给予药物治疗;
防治:A手术结束前恩丹西酮8mg静脉推注
B术后恶心呕吐,可予以灭吐灵10mg静注
C如仍有恶心呕吐,可予以安定5mg加恩丹西酮8mg静注
D必要时可6-8小时追加恩丹西酮8mg 4.7.4 内脏运动障碍便秘和尿潴留;
防治:A灭吐灵能促进胃肠运动
B术前导尿
4.7.5 睡眠障碍和镇静不足;
防治:A曲马多50mg静注
B小剂量安定静注
术后镇痛评估指标:
Prine-henry镇痛评分
0分:咳嗽时无疼痛
1分:咳嗽时有疼痛
2分:深呼吸时有疼痛,安静时无疼痛
3分:静息状态下有疼痛,但较轻可忍受
4分:静息状态下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1.1.1Ramsay镇静评分
1分:清醒,烦躁不安
2分:清醒,安静合作
3分:欲睡,对指令反应敏捷
4分:入睡,呼之能应马上反应
5分:入睡,呼之反应迟钝
6分:沉睡,呼之无反应
1.1.2情绪评分(Emotional scale,ES)
0-2分:情绪良好,面容安静,应答自如
3-5分:情绪安静,面容淡漠,指令回答
5-8分:情绪焦虑或抑郁,面容痛苦,勉强应答
﹥8分面容痛苦呻吟,强迫体位,无法应答
1.1.3睡眠评分
0分:睡眠良好
1分:睡眠一般
2分:睡眠较差
3分:睡眠极差,无眠
1.1.4恶心评分
0分:无恶心
1分:稍有恶心
2分:时常有恶心
3分:持续有恶心存在
1.1.5呕吐评分
0分:无呕吐
1分:轻度呕吐,每天呕吐1-2次
2分:中度呕吐,每天呕吐3-5次
3分:重度呕吐,每天呕吐﹥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