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韶关市乐昌市廊田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韶关市乐昌市廊田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现代学术不断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追求“高精尖”对学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相比之下,文化科学普及工作显得有些简单。
无论在学者的科研项目里,还是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普及都是一个不那么“高大上”的领域。
有意思的是,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却空前强烈——他们期待了解科技新发展,希望掌握经济、法律、心理相关知识,愿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界的“高冷”和大众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出当前我国学者撰写的科学普及读物缺乏。
在科学领域,以天文学为例,在近年译介的普及读物中,我们看到包括引力波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名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方面,近年来我们取得不小进步,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比如,目前学者撰写的汉字普及读物中,影响较广的是瑞典学者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国作者在创作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文化科学普及是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关乎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的树人大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一个领域上,亟待中国当代学者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高水平作品。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
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
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朱光潜、李长之、陆宗达,他们笔下的科普读物篇幅不大、内容平易、语言轻松,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教育热忱。
朱自清《经典常谈》,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为初学者娓娓讲述传统文化要义与精神;李长之《孔子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讲述孔子生平,展现孔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理想与坚持;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从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的方法与世界观……无论“常谈”“故事”还是“纵横谈”,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在这一传统中,我们发现,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科学普及,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绝非“小儿科”。
这对学者提出更多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专业知识,需要透彻的本体研究,一针见血指向关键之处,否则容易在知识海洋中徘徊打转;想充分吸引初阶读者,不仅要有优美清晰的文笔,还要把握时代文化脉搏,不断尝试新颖多元的表现形式。
有学者提出一个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学标准,小学趣味。
”在为孩子讲解古诗词时,既要保持大学教学标准,知识准确、思想端正、审美纯正,又要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
既保持学术品质,又放下学者架子,这种心态尤为可贵。
从一定程度上说,全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本。
让人欣喜的是,在社会需求带动下,大批专业人士尤其青年学子走向文化科学普及领域。
他们受过严格学术训练,又适应普及话语方式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优质的创作队伍。
近年来,普及读物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质量水平和原创性都明显提升。
有专家指出,学术普及是教育和科研单位重要社会职能,能否在学科设置、职称评定等机制层面有所安排有所鼓励,同样关系这项事业的发展前景。
期待中国当代学者能以别样方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大文章。
(孟琢《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大文章(书里书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科学普及工作相比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学术而言,不太受部分学者欢迎。
B.文化科学普及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树人大计有重要影响,中国学者需拿出好作品。
C.朱自清、王力等名家笔下科普读物讲解科学的方法和世界观,有着深厚的积淀。
D.大批专业人士走向文化科学普及领域,使得近年来普及读物数量繁多、质量更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结合历史与现实论证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必要,最后提出呼吁。
B.文章以瑞典学者《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为例,说明了西方对我国科普作品的影响。
C.文章使用举例论证,来说明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D.文章论证了要把学术讲给青少年绝非易事,既要保持学术品质又要放下学术架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空前强烈,是受到了学者对高精尖热烈追求的影响。
B.科学领域和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普及的对比,突显出学界和大众的鲜明反差。
C.学术大家从事文化科学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良传统。
D.学术普及是教育单位的重要职能,也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关系教育事业的前景。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关雪
余秋雨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
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儿首不必引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
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
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
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 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月光。
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远处已有树影。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
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己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
但是,长安的宮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为后面的论述埋下伏笔,留给读者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让全文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B. 本文题名“阳关雪”,实际写到雪的地方并不太多,雪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
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C. 倒数二、三段,作者虚实结合表述,使阳关超出地域学的意义,使它和“废墟”“荒原”都成了一种象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D. 作者由艾略特的《荒原》联想起-幅幅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5. 文中画线句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有何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认识那根木头
刘亮程
也是沉闷的一声,在几年后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惊动了村子。
土地被同一件东西又震动了一次。
紧接着,细密的雨声中传来一个女人尖厉的哭喊。
“快,醒醒,出事了。
”是母亲的声音。
她在喊父亲。
父亲嗯了一声,哭喊声又一次传进屋子。
这个夜里我母亲没有睡着,她十二岁的儿子也没有睡着,在这张大土炕上我已清醒地躺过了好多个寂寞长夜。
父亲穿好衣服出去了。
我听见他关门的声音,脚在雨地里啪嗒啪嗒踩过窗根的声音。
狗出来叫了两声,又钻回窝里了。
我悄悄爬起来,套上衣服,黑摸着下了炕,找到鞋穿上。
“你不好好睡觉干啥去?”母亲说话了。
我没吭声,轻轻拉开门,侧身出去。
“快回来。
”母亲压低嗓门的叫喊声传到耳朵里时,我已经走到门外窗户边。
雨越下越大,路上黑黑的,父亲已经走得不见。
我正犹豫着去还是不去,又一声尖叫喊破夜空。
“救人啦。
”我像被喊叫声拉扯了一把,一头钻进雨中猛跑起来。
人们把雨忘记了。
雨啥时候停了都没觉着。
地上满是泥水,乱糟糟的。
黑夜像水一样一层一层渗到了土地里,村子渐渐浮现出来,先是房子、树,接着是人。
天亮了。
睁大眼朝周围看,这才看清刚才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来的一家人,全光光地站在泥水地里。
刚刚过去的一阵慌忙让人把啥都忘了。
我跑来时这里像有很多人,雨哗哗地往下泻,啥也看不清。
只听见一个女人不住地哭叫,“全埋在里面了。
”“全埋在里面了。
”感觉有许多人围着倒塌的房子,乱哄哄的。
“你们都傻站着干啥,赶快挖呀。
”这是另一个女人的喊声。
人们像突然酲过来,一齐拥向倒塌的房子。
啥也看不见,用手摸着扒拉,摸到啥搬啥,土块、椽子、土块。
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
又往上摸。
“檩子,檩子。
”我喊了两声,好多人拥过来。
天亮后人们才看清,房子倒了三堵墙,前后墙和一个边墙。
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一家人的命。
也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
幸亏塌落下来时,一家三日正好睡在檩子的弯弓处,女人先被惊醒,她身子小,扒开土块,从一个椽缝里钻了出来。
“我认识那根檩子,是河湾里长的那棵歪榆树。
”要离开时我悄悄对父亲说。
“再别胡说,”父亲压低嗓子呵斥我,“皮都剥光了,你咋能认出就是那棵树。
”
“剥再光我都能认出来。
就是那棵榆树。
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
”
“再胡说我扇你。
”父亲一把抓住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来了。
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我听见一件东西碰响大地,声音沉闷而有力,我的心猛地一震。
外面狗没叫,也没人惊醒。
想出去看看,又有点怕。
躺到半夜时就觉得要出事情。
怎么也睡不着。
那时风刚刚吹起来,很虚弱,听到风翻过西边沙梁的喘息,像一个软腿人面对长路。
当它终于穿过沙梁下的苞米地走进村子,微弱得推不动草屑树叶。
后面更强劲的风已在远处形成,能听见天边云翻身的声音,草木朝这边弯腰点头的声音,尘土走向天空的声音。
过了一阵,那场大风到达村子。
它呼啸着漫卷过西边那片无边大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经过的荒野、山岭、沙漠和大小村落的形状。
我在黄沙梁见过两种风,一种从地上往天上刮。
风在地上成了形,借着地力朝上飞升,先蹿上房顶,再一纵到了树梢。
那时树会不住地摇动,想把风摇下来。
如果天空有鸟群,风会踩着鸟翅迅速上升。
然后风爬上最低的云,可以看到云块倾斜,然后跌跌撞撞,不一会工夫,整个天空的云都动起来。
风上升时带着地上的许多东西,草屑、叶子、纸、布片、头发、尘土……风每次把它们带到半天空,悬浮一阵又落下来。
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风空空上行,最高的天空里没有黄沙梁的一粒土一片叶子。
另一种风从高空往下掼。
我们都不熟悉这种风。
一开始天上乱云翻滚,听到云碰撞云的声音,噼噼啪啪,像屋顶断塌。
地上安安静静的。
人往屋里收东西,地里的人扛起农具往回走。
云在我们村子上头闹事情。
有时候云闹腾一阵散了。
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人变得急匆匆,关窗户,关门。
往回赶的人,全侧着身,每人肩上像扛着很粗的一股子风,摇摇晃晃走不稳。
那声沉闷巨响是地传过来的。
它在空气中的声响被风刮跑,没有传进村子。
那时大风正吹刮我们家院门。
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
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偷砍了。
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善用短句,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安排上也有多处呼应。
B. 文章从“我”听到“沉闷的一声”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民一家的过程。
C.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分别写从地上往天上刮的和从高空往下掼的两种风,旨在通过对比含蓄表达主题。
D. 文章结尾“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棵树”暗示河湾曾经有很多树,而那棵歪榆树是最后被伐倒的。
7. 请从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8. 文章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昕,字元景,北海剧人。
六世祖猛,秦苻坚丞相,家于华山之鄜城。
父云,仕魏朝有名望。
昕少笃学读书,太尉汝南王悦辟骑兵参军。
旧事,王出射,武服持刀陪从,昕未尝依行列。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悦曰:“府望惟在此贤,不可责也。
”悦数散钱于地,令诸佐争拾之,昕独不拾。
悦又散银钱以目昕,昕乃取其一。
悦与府僚饮酒,起自移床,人争进手,昕独执版却立。
悦于是作色曰:“我帝孙帝子帝弟帝叔,今为宴适,亲起舆床。
卿是何人,独为偃蹇!”对曰:“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
”悦谢焉。
坐上皆引满酣畅,昕先起,卧闲室,频召不至。
悦乃自诣呼之曰:“怀其才而忽府主,可谓仁乎?”昕曰:“商辛沉湎,其亡也忽诸,府主自忽,微僚敢任其咎。
”悦大笑而去。
武帝或时袒露,与近臣戏狎,每见昕,即正冠而敛容焉。
昕体素甚肥,遭丧后,遂终身羸瘠。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迁秘书监。
昕少与邢卲俱为元罗宾友,及守东莱,卲举室就之。
郡人以卲是邢杲从弟,会兵将执之,昕以身蔽伏其上,呼曰:“欲执邢子才,当先杀我。
”卲乃免焉。
昕雅好清言,词无浅俗。
在东莱,获杀其同行侣者,诘之未服,昕谓之曰:“彼物故不归,卿无恙而反,
何以自明?”显祖以昕疏诞,非济世所须,骂之曰:“好门户,恶人身。
”又有谗之者曰:“王元景每嗟水运不应遂绝。
”帝愈怒,乃下诏徙幽州。
后征还,除银青光禄大夫,判祠部尚书事。
帝怒临漳令嵇晔及舍人李文师,以晔赐薛丰洛,文师赐崔士顺为奴。
郑子默私谓昕曰:“自古无朝士作奴。
”昕曰:“箕子为之奴,何言无也?”子默遂以昕言启显祖,乃曰:“王元景比陛下于殷纣。
”杨愔微为解之。
帝谓愔曰:“王元景是尔博士,尔语皆元景所教。
”帝后与朝臣酣饮,昕称病不至。
帝遣骑执之,见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天保十年也。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B.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C.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D.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诏”是古代一种由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B. “士”是中国古代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社会阶层,不同时期,“士”的定义不一,有高门、寒门之分。
高门士族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有重大影响。
C. “清言”,又称清谈、玄言,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积极入世、崇尚理性的社会风气。
“兰亭集会”饮酒赋诗、读玄说理,即是这一种社会风气的体现。
D.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到了唐朝,把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之为“博士”。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 王昕任诞简傲,不事权贵,汝南王悦曾多次将钱抛撒在地上,命令僚佐们争抢,唯有王昕不为所动。
悦散银钱,用眼神示意昕,昕才拾起一枚。
B. 王昕性情方正,落拓不羁。
汝南王悦曾举办宴会,赴宴的人们都毫无顾忌地大吃猛喝,王昕却最早离席,躺进闲室,悦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C. 王昕待友挚深义重。
他做东莱太守时,郡人认为刑邵是刑杲的从弟,聚集兵士想把他抓起来,昕用身体遮挡住刑邵,使其免除了一场祸害。
D. 王昕被杀害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显祖同朝廷大臣们畅饮,昕却称病不去参加,显祖派骑士去抓他,发现他竟然正摇头晃脑地吟咏着诗歌。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