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头纯种母猪扩繁场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1000头纯种母猪扩繁场新建项目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1.1.1 概况
安康市汉滨区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原种猪选育、生猪育种、育肥猪规模养殖、现代农业、饲料研发生产为ᅳ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成立于2007年,位于安康市汉滨区陈家山村,总占地面积600余亩, 公司现有员工450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08人。

企业性质为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发起成立。

肩负着带动地方生猪产业发展、全国生猪繁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以及储备肉活畜储备的使命。

企业现属国家级农业产化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明星企业、全国养猪行业百强企业、全国生猪育种协作组成员单位、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安康市汉滨区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走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有效的带动了我市养猪产业和现代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己形成了从种猪引进到扩繁推广应用ᅳ套完整
第一章总论
的产业体系,安康第一家培育拟上市企业。

公司发起的生猪产业联
盟模式已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陕西省生猪产业发展推广模式。

1.1.2财务状况
近年来公司依靠其种猪和技术优势不断发展,生产经营正常,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近两年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下(见下表1-1):
表1-1 近两年财务状况
1.1.3法定代表人基本情况
安康市汉滨区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杨运早,男,现年60岁,安康汉滨人,高中毕业,畜牧师,省人大代表。

自八十年代末从事养猪项目开发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无破
第一章总论产和银行欠款等不良记录,年年被评为“诚信企业”。

自1988年以来,探索践行省、市养猪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多方奔走,认真研究
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趋势,聘请了省、市强有力的专业技术力量,组建了安康市汉滨区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杨运早现担安康市汉
滨区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通过几年的发展公司
已成为国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明星企业。

1.2项目建设方案
1.2.1 项目名称及项目负责人
1、项目名称:安康市汉滨区年存栏1000头纯种母猪扩繁场新建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地点:安康市汉滨区晏坝镇黄坪村
1.2.2 建设规模及产品(经营)方案
产品经营方案是利用公司从美国引进500头原种经过选育提高
生产性能(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进行扩繁推广,建设圈舍面积14274 平方米,年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年生产能力20000头,其中:二元种猪7000头, 商品仔猪14000头的生产能力,仔猪由产业联盟户和农
户育肥,公司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的方式。

1.2.3技术、设备、建筑物
1、主要技术来源的可行性、可得性
该项目技术由公司技术委员会和公司研究院专家教授经过多
年的研究攻关,采用现代育种技术,通过引种选育研究取得《引进种
第一章总论
猪的选育提高与产业化推广》省科术成果三等奖,市科术成果一等奖,进行产业化推广,形成了“阳晨生猪配套系”,技术成熟可靠。

2、主要设备名称、数量
项目购臵满足生产工艺方案要求,选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共购臵设备1437台(套)(见下表1-2)
表1-2 种猪繁育场设备一览表
台(套)、万元
3、主要建筑物类型、面积
项目主要建筑物为猪舍,总建设圈舍面积14274平方米,分类(见下表1-3):
表1-3 1000头纯种母猪繁育场项目主要建筑一览表
第一章总论
配套的的公用工程主要库房300平方米以及粪污处理和道路等工程。

4、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1年,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1.3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227.1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62.13万元,建设期利息65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

资金来源企业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50万元,其中:省级配套135万元,市级配套15万元;企业自筹777.13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000万元。

1.4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经测算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总额为2050万元,计算期内年平均销售收入2012.73万元.总成本1642.25 万元,实现净利润277.86万元,上缴所得税92.62万元,总投资收益率 17.29%,财务净现值税前1893.03万元,税后1236.34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21.2%、税后16.6%,投资回收期6.43年。

第一章总论
2、社会效益:良种猪繁育基地的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优质畜牧科技发展规划和陕西省畜牧产业规划,不仅强力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对于振兴陕西畜牧业和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和经济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带动作用,对于加快实现陕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能力20000头 ,其中:二元纯种母猪7000头, 商品仔猪 13000头。

为阳晨产业联盟户提供优良品种,建设年出栏14万头绿色富硒优质猪基地,提升畜牧产业发展在国内、国外的市场竞争力,打造陕西富硒畜牧品牌,真正把安康畜牧业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本项目将涉及直接安排就业人数量为50人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由产业联盟、合作社和农户负责13000头商品仔猪的育肥,可直接带动近1200余户从事养猪(户均养殖5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种猪通产业联盟猪场扩繁可生产14万头商品育肥猪,各项目区由联盟户间接带动农业人口从事养殖业5000人(2500户);同时可示范带动农户从事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生产以及屠宰加工、运输物流等行业的发展。

项目直接解决就业50余人,年工资福利总额300余万元。

3、生态效益:项目通过对粪污进行发酵处理实现沼气发电,副产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畜-沼-茶”循环经济模式。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通过对养猪场的污染综合治理,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形成一个经济、合理、完整、多层次、多功能的良性循环系统,最终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的建成,将对猪粪便采取“畜-沼-茶”的循环模式进行治理,实现养殖粪污零排放,沼液、沼渣用于茶园、林果
第一章总论园和农田施肥,大大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作物绿色产品生产能力,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确保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2、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大纲。

3、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
4、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5、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7、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8、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决定》。

9、国家计委印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0、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案与参数》。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

1.6综合评价
种猪扩繁场的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优质畜牧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陕西省畜牧产业规划,不仅强力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对于振
第一章总论
兴陕西畜牧业发展, 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农村社会经济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对于加快实现陕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该项目选项准确、选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工艺成熟、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看好,投资回报率高。

项目抗御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在“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目标。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和效益。

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业产业”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经营体系建设,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运作规范、组织带动力强的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具有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解决了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创新,强化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

2、畜牧业是安康立市产业,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

“十二五”期间 , 市委、市政府把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工厂化养殖与适度规模养殖并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举,扩张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水平并重,提高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实施无公害生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跨越发展, 使农产品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的突破发展。

按照市政府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具有极大的政策优势,项目建成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给地方经济、社会效益带来极大的好处。

3、优越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生猪产业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为秦岭、巴山腹地,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

安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10小时,年总辐射106千卡/平方厘米。

0℃以上持续期320天 ,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汉江穿流全境,水资源丰富,境内基本无大型重工业污染,秦岭巴山两大天然屏障阻碍了畜禽疾
病的传播,使安康成为全省无特定疫病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安康绿色无公害生猪养殖、肉类产品加工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安康生猪快速发展。

养猪产业是安康市的立市产业。

截止2014年底,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518.3万头、出栏279.6万头、生猪饲养量突破500万大关居全省第二位。

生猪出栏、商品量和肉类总产量,较“十五”末翻一番。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做大做强安康生猪产业为己任,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富硒保健、风味特色、安全放心、可溯源猪肉”供应基地、紧紧围绕安康市政府出台《加快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到2020年实现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的目标任务和安康市生猪产业联盟发展规划,年出栏200万头商品猪产业链为战略目标,解决好生猪产业联盟良种种源环节、通过加快优化调整生猪养殖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溯源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生猪养殖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农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2、阳晨实现自身发展,打造生猪品牌的需要。

阳晨公司是我市一家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和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国家养猪百强企业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生猪繁育核心育种场。

阳晨在发展自身同时,发启成立了养猪产业联盟,建立“五统一”的企业联盟模式,凭借自身的优势,在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给联盟户以帮助,同时借助联盟户聚集力量,壮大自身,运作短短几年时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已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畜牧产业的的推广模式,产业联盟通过合资和控股经营、租赁经营、反担保贷款等形式,发展加盟万头以上养殖企业108家,联盟存栏二元母猪10526头,年育肥猪的生产能力达到50万头。

实践证明,阳晨生猪产业联盟模式既扩张了自身规模,又带动了联盟企业的快速发展,还解决了政府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力地带动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为实现安康生猪产业联盟年出栏200万头生猪目标,以及足额满足目前市场生猪及种猪的供应、养猪合作社及产业联盟的需求,阳晨必须在合理布局建设种猪繁育基地,以满足市场需求,寻求自身发展,打造阳晨富硒生猪品牌。

第三章建设条件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建设地点选择
1、选址原则:
①节约用地,并为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
②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古建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畜禽疫病多发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地区建场;
③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相关法规;
④场址应选择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臵而影响居民区;
⑤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
⑥选址还应注意各地小气候特点,趋利避害;
⑦应避开城市、厂矿、医院、交通要道等污染源;
⑻建立在无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地点;
⑨产地环境必须经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灌溉水(畜禽饮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地周围3-10公里以内没有污染企业;
项目选址在安康市汉滨区晏坝镇黄坪村,属于坡地和荒地,项目占地面积100亩,周边无村庄和厂矿企业,采用土地流转形式。

3.1.2 自然条件
1、地理状况
第三章建设条件
汉滨区属陕南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汉江、月河穿过区境中部,以月河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

地处东经108°30′—109°23′,北纬32°22′─33°17′。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汉江上游安康市腹地,东接旬阳县,西连紫阳县、汉阴县,北靠商洛市镇安县、安康市宁陕县,南与平利县、岚皋县接壤。

汉滨区晏坝镇位于安康市城区西南部,距安康城区30公里,东与田坝镇接壤、南与双龙镇紧邻、西靠瀛湖镇、北与吉河镇相毗邻,晏吉河穿镇而过。

全镇总面积51.5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
汉滨区属陕南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汉江、月河穿过区境中部,以月河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

南北都有2000米以上的高大山峰,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地貌特点,垂直高差达1900米,境内地形起伏,群山叠障,沟壑纵横,本区主要地貌分为川道、丘陵、山地三大自然地貌,“三山夹两川”的地势轮廓。

3、气候水文
汉滨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799.3mm,60%集中在7、8、9月,最低值540.3mm(1966年),最大值为1109.2mm(1983年) 相差568.9mm;无霜期263天,年日照时数1811.5小时,年≥10℃积温为4000℃-4400℃,历时220天;年太阳总辐射量107.53千卡/cm2,全区过境河容水总量为213.33亿m3,自产水13.061亿m3。

良好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畜牧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章建设条件3.1.3 社会经济状况
1、综合
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按照“舞龙头、走前列、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一抓三建一统揽”工作思路,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经核算,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2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4.22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93.99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44.8:44.7。

人均生产总值达24090元,增长10.9%。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1.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11%。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投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
2、农业
2014年,全区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7.69亿元,比上年增长5.0%。

其中:农业产值22.78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2.16亿元,增长3.3%;牧业产值10.09亿元,增长5.0%;渔业产值1.72亿元,增长0.4%。

3.1.4 本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1、安康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建设条件
2014年安康市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在生产总量、经营方式、技术水平、产业链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当家产业,位于“五大”产业之首。

一是产业总量持续增长。

2014年全市生猪饲养量518.3万头,出栏279.6万头,实现肉类总产27.24万吨,较“十五”末翻一番,出栏量占全省的27%。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7%,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猪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

二是规模养殖占据主导地位。

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大场大户达到16500个,其中,万头场58个,千头场563个, 34个规模养殖场被部省授予标准化示范场。

规模养猪出栏比例占全市三分之二以上,已占据生猪饲养方式的主导地位,位于全省前列。

三是良繁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以阳晨公司种猪繁育为核心,辐射带动各县区父母代和商品代良繁场建设,实现了从原种生产到商品代供应的全程良种化生产,不仅满足了本市需求,还向外大量输出种源。

全市能繁母猪存栏23.27万头, 50头以上的生猪良繁大户(场)692个,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发展“模式”得以创新。

积极协助阳晨公司建立推行以“五统一”为核心的生猪产业“联盟模式”,强化调研、宣传、服务和考核等关键措施,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一系列难题。

2014年新发展联盟户32个,累计加盟108个,担保贷款2.5亿元,年出栏生猪达50万头以上。

通过生猪肉产业联盟带动,使石泉明星村成为养猪专业村。

全村万头猪场5个,年饲养生猪10万头以上,被省农业厅誉为“明星模式”。

这两个成功模式为做大做强我市畜牧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第三章 建设条件
第三章 建设条件 五是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标准化养殖技术已在全市广泛得到应
用,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现代装备技术落户我市,以镇坪县生猪良繁场为代表的母猪自动化、智能化电子饲喂站先进技术正在规模场中广泛推广;以汉滨区龙泰养殖公司和旬阳县金龙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跨度圈舍、全自动饲喂、负压式通风、漏粪式地板、规范化操作”已成为我市规模场建设新的亮点,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六是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出台了《安康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安康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在政策保障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工作机制开展“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与防疫员同行”和“规模养殖场官方兽医包联监管”活动,提高了防疫质量和动物卫生监管水平。

全年共免疫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兰耳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共3285.53万头(羽),四种强制免疫病种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100%。

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七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生猪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品牌建设、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逐步完成了以生产环节为主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转变,形成安康特有的猪肉品牌。

“安康阳晨生态富硒猪肉”、“安建福生态富硒猪肉”、“八仙腊肉”、“镇坪腊肉”等一批猪肉产品走进了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四川等大中城市和省份,品牌效应得到显现。

2、阳晨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阳晨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和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国家养猪
第三章建设条件
百强企业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生猪繁育核心育种场,阳晨公司探索性地积极寻求与规模猪场建立“五统一”的企业联盟模式,凭借自身的优势,在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给联盟户以帮助,同时借助联盟户聚集力量,壮大自身,运作短短二年时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产业联盟通过合资和控股经营、租赁经营、反担保贷款等形式,目前发展加盟养殖企业108家,联盟存栏二元母猪42000头,年育肥猪的生产能力达到50万头。

实践证明,阳晨生猪产业联盟模式既扩张了自身规模,又带动了联盟企业的快速发展,还解决了政府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我市生猪产业发展模式上是一大创新。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 政策、资源、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等
1、安康生猪政策是实施项目的保障。

按照省政府畜牧业发展规划,陕南主要突出生猪产业发展,打造陕南绿色品牌,建设陕南生态养猪产业带;安康市在全市“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总结发展“十一五”经验的基础上,把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把现代农业作为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实现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跨越发展。

生猪产业政策为地方生猪产业发展起到经济促进作用。

安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意见》和《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继续将生猪产业作为农业的主要产业来抓,以龙头企业带动为重点,以阳晨生猪产业联盟为突破, 大力推进安康生猪产业的
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