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3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一课
《荷塘月色》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 2018年 12月10 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掌握本文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掌握散文的意境美、场面美、语言美。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导入:
你学习过哪些描写荷花和月色的诗歌和文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四、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3、写作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
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
月色:
5、给加点的字注音
乘凉.煤屑.踱.着点缀.颤.动霎.时敛裾.媛.女蓊.郁脉.脉斑驳.袅.娜倩.影船櫂.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思考问题: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C、作者的行踪如何?
6、梳理文章结构
【问题探究】
█阅读第1——3段,思考: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3、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6、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第三段写独处的心境,作者独处的心情怎样?有什么作用?
8、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课下作业】
1、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2、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3、尝试背诵第四段。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阅读第4——5段,思考:
1、4—5段各描写了哪些主要景色?
2、作者在第4段文字中依次写出了哪些景物?用到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
3、第4段写到月色吗?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4、在第5段头三句,作者选用了精妙的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5、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6、第5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7、第5段中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课下作业】
一、阅读第四段,完成以下问题: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
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5.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另一种是。
7.“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
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
二、阅读第五段,完成以下问题:
1.文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的“这”指代的是()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2.“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3.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4.下列关于词语极富表现力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
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5.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第三课时
【问题探究】
█阅读第6段,思考:
1.本段写了什么?跟哪一段相照应?
2.重点写什么?
3.写作思路如何?
4.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5.景物总体特征如何?
6、“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阅读第7~9段,思考:
7、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8、本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在原来的教材中被删去了,后来又将这一段放了回来。
你认为这一段是保留好,还是去掉好?
9、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概括总结】
1、结构
2、散文《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是如何巧妙地实现感情的两次转变的?
3、写作特点
1、形象美——手法多样(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生动自然,描述传神,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4、融情寓景,情景交融
【小组评价】
【课下作业】
1、背诵课文4—6段。
2、完成练习册作业。
【课外拓展】
荷塘风起
颜元叔
二十年前,还在建国中学背书包的时候,一日至少一次,总得在植物园里吹吐着少年的意气。
而后,便是长期的阔别。
一直到年前,还是事务把我带回去。
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
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塘走去。
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
我走向荷塘间的长堤。
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塘,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
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
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
紫黄耀眼,碧黛深沉。
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
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
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地拉着我的肩膀。
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走过长堤,到塘边的尖顶亭去看荷塘吧。
我注意到靠着塘边的水面是暴露的,覆盖的荷叶不见了,只留下根根尖端结疤的荷秆。
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
于是,从手臂甚至长钩及不着的地方开始,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塘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的碧绿城池。
二十年前,塘的对岸是一栋日式的木头建筑,颜色古黑,并不耀眼,因此荷塘的风光,未曾遭受掩盖。
如今却不同了。
木质的建筑物已为钢筋“历史博物馆”所取代,庄严有余,雄伟有余,却把
荷塘给镇压住了。
最可怜的是,靠近博物馆一边的水面,竟有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定是工程中,大量水泥滑入塘中,把莲藕给封杀了。
我走到荷塘的西侧去,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那千万片荷叶的气息,满溢过来,飘入我的鼻孔。
我把公事包留置身侧,把六时半的应酬暂时忘掉,呆呆坐在塘边,看着荷叶荷花。
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然而,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
由远而近。
五时半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
碾压着花叶。
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
我抬头望过树杪与树隙,但见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
有的公寓甚至厨房的排气孔对着绿树的顶尖。
巍峨的林务局的建筑,在花草树木与钢筋水泥之间作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
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
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塘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美文评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尽现荷花的丰姿神韵,而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则跳出歌咏的圈子,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思。
读《荷塘月色》,那清新美丽的图画立即映现眼前;而读《荷塘风起》,那紫黄耀眼、碧黛深沉的荷花则多彩而豪迈,同时,你又会痛心于清香圆绿的被摧残,你会感受到生存空间的局促仄狭。
颜元叔笔下的荷塘,是内心世界与自然景物为一体的“第二自然”,是一种人化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