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结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中国钢结构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据统计,主体钢结构制造业年产量达800—1000万吨,产值达500亿—600亿元。
钢结构产品涵盖轻型钢结构、高层钢结构(也称重钢结构)、空间钢结构(也称桁架结构)、住宅钢结构和桥梁钢结构五大类;钢结构市场已细分为房屋建筑、塔桅、容器、管结构及管道、海洋工程、桥梁、市政建设、机械设备、家居用品、种植业设施等十大领域。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钢结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结构用钢量已占钢产量的30%以上,而在我国真正建筑钢结构工程的用钢量只占建筑用钢的1.5%左右;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数量占总建筑的比重已经达到30%—40%,高的达50%左右,而我国目前该比例仅为5%左右。
中国钢结构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国际盛会在我国的召开,中国钢结构产业将迎来一个长期的持续快速发展期。
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钢结构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受宏观调控影响,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8%,增幅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回落20.2和3个百分点。
新开工项目同比少增3385个。
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将继续坚持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进一步控制新上项目,合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
二是钢材价格持续上涨居高不下。
2004年钢材价格上涨25.22%,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监测统计,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二月末为132.08点,比年初的125.21点上升6.87点,增幅为5.49%,钢材价格总体上仍处于高位运行、小幅上扬的态势。
特别是我国今年进口铁矿价格涨幅高达71.5%,势必带动钢材价格进一步上涨。
三是钢结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去年以来,我国钢构企业跨区域、大规模扩张之风愈演愈烈,逐渐打破旧格局。
与此同时,巴特勒制造集团等大型外资钢构企业抢滩登陆,宝钢、马钢、莱钢、首钢等上游企业相继染指这一领域,下游地产开发商也有相当一批开始跨入“钢构行业”的大门。
钢结构产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健康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加速行业重组步伐。
我国主营钢结构业务的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集中度较低。
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规模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品牌壁垒将逐步显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将促使行业加速整合。
作为钢结构行业内有代表性的优势企业,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钢结构行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速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无序竞争行为,努力构建机制灵活、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大企业。
第二,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建设速度。
我国钢构行业发展时间不长,大多数企业在管理和生产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建设速度慢、拖延工期现象时有发生。
提高建设速度,对业主来说,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对开发商来说,可以加快资金回笼,降低风险;对钢构企业本身来说,加快建设速度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流动率。
因此,建设速度已成为钢构行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快建设速度,除了要提高设计制造安装能力,还需要在决策力、执行力、协调力这些方面练好“内功”。
第三,大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随着竞争的加剧,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只能被动参与价格战,或沦为单一的承建商,利润受限,甚至被淘汰出局。
目前钢结构行业在结构设计,建筑形式革新,防火、防腐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拓新空间。
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国内市场份额,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在技术研发方面下一番功夫。
一是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关注国外行业进展,加大技术投入,二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做到引进与研发并重,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
三是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开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第四,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中国钢构行业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已从有形的市场竞争步入无形的品牌竞争,但目前我国钢构行业却鲜有知名品牌。
钢构工程属于高端消费品,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已经成为业主们选择承包方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钢结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品牌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
钢构行业只有抓紧实施名牌战略,注重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才能实现品牌的最大化扩张,才能更好地增加客户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作者系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