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_风格嬗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_风格嬗
变
论文导读::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
深刻体现了余华直面死亡的
生命体悟。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
对死亡的书写差不多是所有优秀作家共同的嗜好。
这并不是由于死亡
具有什么诱人的魔力,而是对人而言,死亡最接近生命的本质。
德国生命
哲学家齐美尔认为死亡是生命所固有的,生命与死亡是对立的统一,就如
黑格尔的正题和反题统一于合题中一样。
遵循这个逻辑,我相信一个作家
如果把死亡当作创作的主题,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关怀必然成为其写作的
终极目的。
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就有力证实了这一点。
余华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和悲剧意识极强的作家。
他所理解的现实,是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和死亡的现实。
在他看来人们的相互杀戮并
非源于彼此的仇恨,而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
但是,如果将这一切
简单归之于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食而不化,并轻易断言余华极端地偏
执与虚无,未免过于草率和匆忙。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余华对于现实世界
的深刻发现和独特感受,尽管不无偏狭和极端,充满了敌意与对峙,然而,他的创作灵感与激情就诞生在与这种现实世界的紧张与敌对关系之上,也
内在规定了他的小说的叙事形态和悲剧模式。
他说: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
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
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
对余华而言,日常经验的形式已经丧失
了真实的意义,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
面对这样的实在现实,余华选择了
文学的反抗:借助想象与词语虚拟一个与现实对立的世界,如同福柯所说
的生命权力和生命政治的思想,也就是将文学与生命结合在一起,重构社
会结构、个人主体性和无意识秩序,进入到一个可怕的无法反抗只能诉诸
身体快感的世界。
将小说世界开放为一个斗争的空间,毫无疑问,这不过
是虚幻的乌托邦。
但在余华那里,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便被转
换成一种颠倒的逻辑关系:用欲望对抗性格,用河流阳光对抗人的主体性,用分裂、重叠和颠倒的逻辑对抗时间的洪流。
[③]余华的小说世界里,于
是便有了笔下人物莫名其妙的失踪、死亡、逃离。
虽然彰显了存在主义式
的人与现实的对立关系,但是,并没有激发人的生命自由的选择风格嬗变,而是表现出了生命的茫然与冲动,让现实在想象的世界中死去,而想象的
世界充斥着暴力与死亡,然而,余华却在暴力与死亡的叙述中获得了悲剧
的快感和内心的真实。
但是,深刻的生命体悟与痴迷于生命终结时的美丽无缘,它只能诉诸
于直面死亡的内在超越。
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完成了创作风格的嬗变,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暴力与
血腥仍然不时出现,但是,少了血淋淋的暴力场面的冷漠描写,多了对生
活苦难的温情叙述。
余华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
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④]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
命态度与生存关怀是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这一转变,深刻体现了余华直面
死亡的生命体悟。
事实上在《呼喊与细雨》里,余华就已经流露出对于旧
有的死亡态度的些许动摇,叙述者的灵魂为弟弟的死而震撼,我对养父的
死不再是麻木不仁。
在不断的死亡书写中可以想象余华对于生命理解的加深,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等。
人们都注意到了《许三官卖血记》也是一改一贯的冷郁的叙事语调,
同样饱含激情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幸存经验。
一次次卖血,许三观被一次
次推上极其危难的境地,并与死亡擦肩而过,但许三观直面死亡,与不幸
抗争,用卖血抵御不幸,求得自己和全家的生存,逃离死亡。
福贵、许三
观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现实的种种打击里,以他们柔弱但坚
韧的生命力来对待苦难,进而完成自己的生存,表现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余华对普通人命运的理解和同情,对善良和亲情的尊重,对乐
观豁达态度的肯定,肯定了福贵、许三观们的生存态度,即为活着而活着
的对生命本能的尊重。
所以,绝不能简单理解为余华从形而上的哲思走向
了形而下的聆听与凝视,而是立足于个人立场和民间立场的寓言表达。
余华说: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的。
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无
知者,他们唯一可以真实感受的是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来自夜空和死
亡的力量。
[⑥]死亡的确给了余华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余华也由此获得了
旺盛的创作欲与生命力,但更重要的是,死亡照亮了余华,也提升了余华,经过向死而生的生命炼狱,在死亡的涅磐中,余华获得了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