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水分循环和水量平稳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稳方程
一、水分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
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
全世界水量大约亿km 3。
若是将这些水均匀地散布在地球表面,能够形成一个近3000m 厚的水层。
可是,如此庞大的水量中98%是人类不适用的海水,只有不足3%是淡水。
据专家推算,淡水总量为亿km 3,若是将其均匀地散布在地球表面,水层厚度只有0.32m 。
(一)水分循环的概念
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变
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进程中遇冷凝结成云,
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断的往
复进程,叫做水分循环。
(二)水分循环的种类
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分为水分大循环和水分小
循环。
一、水分大循环
由海洋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一部份被气流带
至大陆上空,以凝结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
这些降
水一部份蒸发还到大气中,一部份形成地表远流,
流入河流,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另一部
份渗入土壤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海洋,使海洋失去的水分取得补偿。
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又叫外循环。
水分大循环是指水从海洋以水汽形式随大气环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凝结成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沿地表或地下流入海洋的进程。
二、水分小循环
由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海洋上,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又叫内循环。
水分小循环是指水在陆地蒸发到大气中,凝结成各类形式的降水(雨、雪、雾、露、冰雹、霰等等)又落到地面的进程,或海洋中的水蒸发到海洋上空,降水后又落到海洋中的进程。
二、水量平稳方程
依照长期观测及物质不灭定律,地球上的总水量大体上是不变的,因此地球上的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是平稳的,但在短时期内,局部地域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则不必然相等,其收支差值造成了该地域该时段内蓄水量的转变,这时水分收人应等于水分支出与蓄水量转变。
这就叫做水量平稳。
水量平稳是水分循环进程的结果。
大陆上的水量平稳方程:
海洋上的水量平稳方程: 上式中,E 陆和E 海别离是大陆和海洋的蒸发量;P 陆和P 海别离为大陆和海洋的降水量;R 为径流量;ΔS 陆和ΔS 海别离为该时段内大陆和海洋蓄水量的转变值。
关于任意地域、任意时段,能够发觉有时水分的收入大于支出,ΔS 为正值,即水分有盈余;有时水分收入小于支出,ΔS 为负值,即水分有亏损。
但对大范围地域,如整个大陆或整个海洋,连年平均的情形下,水分的盈余与亏损相抵后,剩余值极小。
可略而不计。
因此可从水量平稳方程中去掉ΔS 项。
大陆的连年平均水量平稳方程为:
海洋的连年平均水量平稳方程为: 陆陆陆=S R P E ∆±-海海海=S R P E ∆±-R P E -陆陆=R
P E +海海=
上式中, 和 别离为陆地和海洋的连年平均蒸发量; 和 别离为陆地和海洋的连年平均降水量; 为连年平均径流量。
全世界的连年平均水量平稳方程为:
连年平均情形,地球上的总蒸发量与总降水量相等。
整个地球上的水分总量大体上是恒等的。
水量平稳方程各分量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改变下垫面的构造和特点,就能够使水量平稳的各个分量发生转变。
如大面积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使水面面积增大,地下水位提高,径流量减少,蒸发随之增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又如大面积植树造林可减少地表径流,使蒸发量和土壤蓄水量相应增大,从而起到修养水源和维持水土的作用等。
三、丛林的水量平稳方程
(一)丛林对降水的从头分派
由于丛林的存在,使抵达林地的降水与空旷地有专门大不同。
抵达林区的大气降水要发生两次再分派进程。
第一,大气降水抵达林冠作用层以后,一部份被林冠截留,一部份通过林冠间隙直接抵达林地表面,被林冠截留的降水,一部份直接蒸发返回到大气中;一部份顺着枝条和树干流到林地表面,形成树干迳流(茎流或干流),而大部份以水滴或雪团的形式从枝叶上滴落到林地表面,形成滴流,这是降水的第一次再分派进程。
抵达林地的降水,要发生第二次再分派。
其中一部份向地下渗透;一部份沿地表迳流。
在下渗部份中,一部份被土壤吸附,改变土壤含水量;一部份渗入到土壤中,通过地中而流出,成为土壤迳流;一部份渗透到深层去,形成地下迳流;再有一部份被土壤直接蒸发到大气中,或由乔灌木、活地被物的根部吸收,通过蒸腾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林冠戴持降水的蒸发、土壤蒸发和丛林植物蒸腾一起组成丛林蒸散量,林区降水要紧消耗于丛林的蒸散上。
林区的降水量为收入,丛林蒸散量和林地迳流量的损失为支出,收支相抵后剩余部份贮存在丛林土壤中,引发土壤含水量的转变。
(二)丛林的水量平稳方程
依照物质不灭定律,丛林对水分的总收入应该等于其总支出,这种水分收支在数量上的平稳关系确实是丛林的水量平稳方程。
1、林冠层的水量平稳方程
式中:Pf 为大气降水;Q 为乔灌木根系吸水量;E1为林冠物理蒸发量;E1′为林冠蒸腾量;rp 为透过林冠直接抵达林地的降水量; rf 为树干迳流量,ΔS 为植物体含水量的转变;Δq 为林内空气水汽含量的转变。
2、林地的水量平稳方程
式中:E 2为林地表面的物理蒸发;E 2′为林地表面的植物蒸腾;F 1为地表迳流;F 2为土壤迳流;f 为地下迳流;Δw 为土壤储水量的转变。
土壤储水量的转变项Δw 的连年平均值可视为0。
林内空气水汽含量的转变Δq 和植物体含水量的转变ΔS ,依照观测资料估算很小,可忽略不计。
林冠层的水量平稳方程和林地的水量平稳方程可简化为:
3、丛林的水量平稳方程 林冠层的水量平稳方程和林地的水量平稳方程相加,即可取得丛林的水量平稳方程。
陆E 海E 陆P 海P R 海陆海陆+=P P E E +q
S r r E E Q P f p f ∆+∆++++=+)('
11w
Q f F F E E r r f p ∆+++++'+=+)()(2122f
p f r r E E Q P +++=+)('11Q f F F E E r r f p ++++'+=+)()(212
2
林分状况不同,丛林水量平稳方程各分量的大小也不同,丛林对水量平稳各分量都有必然阻碍。
四、丛林对降水的阻碍
林内降水量由直接抵达林地的降水量、从树叶和大小枝条上淌下的降水量和树干迳流三部份组成。
林内降水量在数值上等于林外降水量与林冠截留量之差。
林内降水量的散布是不均匀的。
离树干愈远,降水量愈大,在树冠边缘处达到最大,而根际周围由于树干迳流,降水量也比较大。
林内降水强度一样小于林外,但林内的降水时刻较林外长。
在降水期间,林冠层起着调剂林内降水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紧表此刻使峰值降低,降水强度减小,降水时刻延长,林外降水停止以后,林内还能够取得一部份降水。
(一)丛林对大气垂直降水的阻碍
关于丛林可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那个问题进行过观测和研究。
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观点,归纳起来要紧有两种观点,一是丛林能增加大气的垂直降水;二是丛林对大气垂直降水没有阻碍或阻碍甚微。
一、丛林能增加大气的垂直降水
持上述观点的学者,依照林区降水量较临近无林地域大这一观测事实,以为丛林能增加大气的垂直降水。
理由如下:
(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域,为降水提供了条件。
(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丛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增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增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
(4)丛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丛林上方乱流互换作用增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增进降水。
二、丛林对大气垂直降水没有阻碍或阻碍甚微
其理由如下:
(1)林木蒸腾使大气增加的水汽量是很少的,美国林学家R·Lee 从全世界水量平稳估量丛林对降水的阻碍时指出,全世界丛林增加的蒸发量只占全世界总蒸发量的%。
(2)林木蒸腾的水分不能增加林区及毗邻地域的降水,因为水汽一但进人大气,当即随大气环流,在几小时之内,就抵达数百千米之外,既可不能在原地上空积聚,也可不能在毗邻地域停滞,即便停滞也必需具有降水的条件才能产生降水。
降水就其形成缘故可分为气旋雨、对流雨、地形雨和台风雨,而这些降水与丛林的关系都不大。
(3)丛林是透风体,丛林对气流的抬升作用远不如地形。
(4)实际观测到的林区降水比毗邻的无林地域多的缘故,是由于地形和风的作用造成的。
风能阻碍雨量器对降水的同意量。
风大时,雨滴降落的倾斜角增大,倾斜角愈大,雨量器接收的降水量愈少。
林区的风通常较无林地域小,故雨量器接收的降水较无林地多。
丛林多散布于山地,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使林区的降水增多。
若是消去风和地形阻碍以后,丛林对大气垂直降水的阻碍就不显著了。
丛林只有在对流性降水和地形性降水的场合,略能增加降水量,也只只是增加1%左右,关于大规模的气旋性降水,丛林几乎没有阻碍。
(二)丛林对大气水平降水的阻碍
丛林能增加水平降水,对这一点观点是一致的。
在林区,林内空气湿度大,丛林枝叶的总表面积大,夜间强烈辐射冷却,往往产生较多的水汽凝结物,如雾、露、霜、雾淞等。
丛林的水平降水:丛林中地面及低空产生的水汽凝结物。
丛林夜雨:在夏日午夜以后,林冠由于辐射冷却作用不断增强,丛林中的湿空气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趋于饱和,最后凝结成水滴,附在林木的枝叶上,气温不断下降,凝结的水滴不断增大、增多,最后象降水一样降落,形成“丛林夜雨”。
早晨日出以后,温度慢慢回升,凝结作用停止,水滴开始蒸发,“夜雨”即告终止。
在春秋季节,由于林区湿度大,加上夜间辐射冷却强烈,往往多辐射雾。
日出后,随着温度上升而慢慢消散。
丛林夜雨和辐射雾都使丛林的水平降水增加。
f
F F E E E E P f +++'+++=)()()(2122'11
五、丛林蒸散
丛林的物理蒸发与丛林植物蒸腾二者之和称为丛林蒸散。
它是由林地蒸发、林冠截持水分蒸发和丛林植物蒸腾三部份组成。
六、丛林对迳流的阻碍
沿地表或地下运动的水流,称为逐流。
按迳流的位置可分为地表迳流和地下迳流。
地表迳流是指降水沿地表运动的水量。
地下迳流是指土壤下渗的降水量在地下运动的水流,其中从地中流出的为土壤迳流,下渗到深层变成地下水的成份,又在切割深度比较大的河道中流出的为地下迳流。
某一时段的迳流量(以毫米水深表示)与同期降水量之比,叫做迳流系数。
显然迳流系数是表示某一时段内,降水量中有多少水量变成迳流而补给河流。
(一)丛林能够减少地表迳流
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洗地面的力量减弱,因此形成的迳流较弱。
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
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样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倍,油松林下的则为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倍。
枯枝落叶转变成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
3、丛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
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份转变成地下迳流。
5、春天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样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
因此,丛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
(二)丛林对河川迳流的阻碍
丛林不仅能减少地表迳流,而且对河川迳流也有必然阻碍。
由于丛林有较大的持水能力和蒸散量,从而使河川中的迳流不至猛涨猛落,减弱了洪峰,减弱了迳流速度,延长了迳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