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厂商,起源于1886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城一家药品店。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欢迎阅读!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1:“节点”营销“当我把产品卖给你的时候,我们的关系不是结束了,而是刚刚开始。

”这是互联网时代特别看重的用户理念,即不仅卖产品,而是通过产品这个媒介,和消费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持续的互动,进而完成对品牌的传播。

通常来说,手机、电脑、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更容易做到这一点,现实中也有不少好的案例。

但对于快速消费品却是个天然难题。

因为快消品产品相对简单、购买决策也简单(几秒钟),结束也快(用完就可以扔掉)。

在过去,快消品公司多是寄希望于通过高强度的广告投放等方式来增加消费者的频次,强化品牌形象。

简单说,这种联系更多通过时间节点(特殊时刻,比如节日),空间节点(特定的活动场景)实现,但是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有没有一些新的节点可以挖掘,旧的节点有没有一些翻新的玩法?不妨看看饮料大王可口可乐的一些玩法。

一、内容节点说起可口可乐近年的营销案例,就不能不提去年火了一把的昵称瓶现象,关于这个经典案例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只提一点。

这个案例的传播内容算是可口可乐的原创吗?其实不是,可口可乐所用的那些传播内容,比如“高富帅”,“屌丝”这些词汇,都是网络上早已有之的内容,这些词汇和“不明觉厉”这样的网络缩略语一样,都是当下网络时代的流行标签,也。

可口可乐只是精选了其中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词汇,并且这些词汇符合可口可乐自己的品牌文化,然后把它印刷到可口可乐瓶上。

真正创造这些词汇的,其实就是这个社会上普通的年轻人,他们也许就是可口可乐的消费者,是他们创造了这些词汇表达自己,可口可乐又把这些内容节点“还给了”他们自己。

关键是,看似如此简单的创意,为什么只有可口可乐想到并火了一把?我想《哈佛商业评论》早在2011年的一篇采访解答了这个问题。

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可口可乐营销案例1、昵称瓶、歌词瓶2021年夏天,可口可乐因“昵称瓶”而改变,它成为了全民话题,并飞速地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仅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0%,并且在广告届的盛大节日中国艾菲奖EFFIEAWARDS,大中华区颁奖中摘得全场大奖。

而2021年的“歌词瓶”同样掀起了一场夏日狂欢。

2、直接用冰做的瓶子环保到无以复加地彻底的包装设计,直接用冰做成,然后将可乐直接倒入其中,而你,可以直接拿着这冰做的可乐瓶子饮用,一口下去,从嘴唇到胃,都是彻彻底底的透心凉。

3、双人可乐瓶盖新进大学谁都不认识,难免无聊无互动,于是可口可乐为了能让新近大学生互动起来,开发了这个特殊的瓶盖,只有当两个人一起反向旋转可乐的时候,可乐才能打开。

4、可口可乐社交隔离罩可口可乐发布了一支广告,广告中,可口可乐郑重其事的向人们介绍了一种可以有效阻止Phubbing一族低头族的伟大发明。

其实方法很简单,你需要的只是为他们佩戴上一款名为The Social Media Guard的颈罩。

这款社交隔离罩的原理和猫猫狗狗们使用的伊丽莎白面罩一样,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佩戴在人类的脖子上,并且可以将其与手机世界瞬间隔离。

针对时下人们“社交综合症”的现状,以一种幽默的手法加以表现,瓶装可口可乐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片中,与其说是发明,不如说是更好地又一次为其自身来了一次营销。

5、可以喝的可口可乐广告牌饮料广告几乎随处可见,地铁车站、公交站亭、电视荧幕……无论是静态的平面广告,还是惟妙惟肖的视频广告,对于消费者而言,倘若没有亲自品尝,也很难感同身受。

为此,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推出了一块“可以喝”的广告牌,以创新的形式与消费者互动。

配合这块“可以喝”的户外广告牌,一支“可以喝”的互动广告也同步上线。

观众可以通过下载指定App,把电视荧幕中的大瓶零度可口可乐倒进手机里的杯子中。

当杯子灌满后,用户将获得一张电子优惠券,可在指定零售店换取一瓶零度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作为一个拥有129年历史的全球品牌,可口可乐除了致力于为全世界消费者奉献一流的饮品外,其遍布全球的营销创意,更不禁令人叹服其创新的品牌之道,以下让我们重温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一探百年品牌历久弥新的秘诀。

那么接下来WTT跟读者一起来了解一下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吧。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一可口可乐电话亭:所谓幸福,就是有人为你着想可口可乐向来关怀弱势群体,他们了解背井离乡的务工工人。

这些人为了让家里的孩子、妻子和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从来不舍得乱花一分钱,即使是打一通电话回家,昂贵的电话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迪拜可口可乐洞悉如此,开发出了一个“hellohappiness“电话亭装置。

在这里,一个瓶盖=三分钟国际通话费一瓶可口可乐连接起一家人的思念和幸福,让人动容。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二可口可乐条形码,竟然扫出一首歌来可口可乐的做法,越来越让人惊喜。

通过改装超市条形码扫描系统,在其他商品被扫描时,清一色的“嘀”声后,可口可乐却欢乐的“噔噔噔噔噔”唱起来。

当枯燥一成不变的生活突然来点新鲜的,足以让人欢乐。

几乎每一位听到可口可乐穿过扫描仪时发出的经典音乐,都会开心的绽放笑容。

这种好感度的培养与建立,真心很赞。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三可口可乐,能召唤彩虹出现一直有彩虹之国之称的南非,到今年四月,成立已有20年。

为了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可口可乐竟然可以在约翰内斯堡的上空架起了一座“天然”彩虹。

霸气的创意和强大的执行力让人望成莫及。

执行的原理是根据“水汽经太阳折射形成彩虹”,至于这个角度,工作人员已经反复测算了很久。

最后可口可乐选定在约翰内斯堡城市广场的大楼顶部安装配水装置,喷水装置会根据太阳的角度来洒水,进而顺利形成彩虹。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四怎么拯救世界上雨量最大小镇?远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这里有世界上雨量最大的小镇Floro。

即使这里每年降雨量高达12717毫米,但是住在这里的人却缺少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饮用水。

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

• 3、评估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 收集信息、分析评价、优胜 基准,通过收集信息,分析竞争对手的 优势与劣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百事可乐不惜重金邀请摇滚乐明星 迈克尔.杰克逊,电影演员比利克利斯特 尔等出面大做电视广告,赢得了广大年 轻消费者,面对这一情况,可口可乐也 采取新产品策略,在原有大量老顾客的 基础上吸引了年轻人。 4、竞争者的反应模式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公司,都对对 方的攻击行为做出迅速而激烈的反应, 可口可乐公司对于其他竞争者则比较从 容。

消费者的年龄差别意味着购买力的年龄 结构和商品的需求结构。 • 70年代中后期,它的老对手百事可 乐迅速崛起,1975年,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 仅比百事可乐多7%;9年后,这个差距更 缩小到3%。 百事可乐的营销策略是:针对 饮料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年轻人,以 “百事新一代”为主题推出一系列青春、时 尚、激情的广告,让百事可乐成为“年轻人 的可乐”。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
• 1、 •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 其影响的主要因素 • 2、 •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 程
一、 营销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其主影响 的要因素 1、 心理因素——信念和态度 信念是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总体 看法,它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结果。态 度是一个人对事物长期持有的稳定性 认识评价、感受和行为倾向。 美国人认为可口可乐是其传统精 神的象征,在这种信箱和态度的引导 下, 可口可乐在很长时间内统领市场。
• 2、消费者行为模式——经济学的效用 模式 • 经济学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 是理性的,在自己的收入预算约束内, 他们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 • 为了赢得更多消费者,可口可乐在 与百事可乐进行激烈交战中,进行了几 次谨慎的价格战。
• 3、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习惯性购 买行为 • 消费者只是根据习惯去购买自己熟悉 的品牌。 • 可口可乐以其深厚的市场根基和大规 模的广告宣传,拥有了众多FANS,大 部分人习惯购买其产品。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营销案例珍藏版案例《新可乐的推出》分析一:新可乐推出失败的原因1.营销调研的失败新可乐的失败,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调研上,本来根据调研所的出的结果,新可乐应该是很成功的,然而结果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我们先看可口可乐公司测试的过程,他们在进行口味测试都是在无商标的前提下的,也即他们没有明确告诉消费者这样的新可乐是拿来取代旧可乐的,公司把营销问题限定的太窄了。

调查只限于口味问题,没有考虑用新可乐取代旧可乐时消费者的感觉如何。

它没有考虑无形的资产-可口可乐的名称、历史、包装、文化遗产及产品形象。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可口可乐与棒球、热狗和苹果派一起成为美国的习俗,它代表了美国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

可口可乐一切都考虑周全了,唯一忽略的就是这种“爱”在他们看来可口可乐代表永恒,代表爱心,代表关怀。

所以当这些一旦成为过眼云烟后,他们变的怒不可遏。

所以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的象征性意义比它的口味更重要。

而如果调查的范围能够更广些,能够更深些,是应该能发现这些情感因素的。

2.新可乐的广告策略新可乐的广告是成功是失败,说法不一。

先来看他们的广告策略,他们把观众定位在青少年,并高薪聘请一些青春偶像上电视要“紧跟潮流”。

这些对于正处于偶像崇拜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颇具成效的,在广告播映后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个广告,并由此知道了新可口可乐这个牌子。

也就是说,新可乐在推广其知名度上是成功的,观众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种饮料,不过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这个被不少广告当作结束语的:新可口可乐不仅是滋味,还是你温馨的笑容。

就总给人自吹自擂的感觉。

新可乐广告给了老顾客很多的不快,这也是新可乐失败的一个原因。

总结:可口可乐公司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决策的不当。

首先,在作出决策时,可口可乐公司对市场的预测盲目乐观,对其决策的风险估计不足,并缺乏对付风险的后续计划,最终导致失败。

可口可乐成功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成功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成功案例分析可口可乐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饮料公司,以其标志性的汽水产品而闻名全球。

以下是对可口可乐成功的案例分析。

1.品牌认知和塑造:可口可乐投资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创建和塑造自己的品牌。

他们采用了明快、轻松和积极的形象,通过广告和营销活动来增加品牌认知度。

他们还与全球知名的体育赛事和娱乐活动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赞助活动来提升品牌的能见度和形象。

2.产品创新:可口可乐不断努力创新其产品线。

他们推出了许多新的口味和配方,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喜好。

比如,他们推出了低糖和零糖的饮料选项,以应对消费者对健康和减肥的关注。

他们还积极开发并推广其他类型的饮料,如果汁、能量饮料和茶饮料。

3.全球化战略: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一套全球化市场战略。

他们调整了产品配方和包装以适应当地的口味和文化习俗,并充分利用当地渠道和零售网络来推广和销售产品。

他们还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分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利用他们的市场知识和网络。

4.广告和营销活动:可口可乐以其创新和有趣的广告和营销活动而闻名。

他们的广告通常以音乐和运动为主题,并与流行文化和娱乐界的明星进行合作。

他们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数字营销工具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增加品牌的关注度和忠诚度。

5.管理团队的领导和创新:可口可乐的管理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并保持品牌的领先地位。

他们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资源和支持来实施这些创意。

他们还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和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创新和发展新产品。

总的来说,可口可乐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其强大的品牌认知和塑造能力,不断创新的产品线,全球化的市场战略,有趣和创新的广告和营销活动,以及领导团队的领导和创新。

这些因素使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饮料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1.可口可乐公司在经过全面市场调研后所推出的新可乐为何遭到市场的拒绝?首先可口可乐公司没有考虑到顾客对老可口可乐的钟爱,大部分可口爱好者还是喜欢老得可口可乐,认为老的可口可乐是美国的一个象征和一个老朋友,突然把老可口彻底撤出市场就是背叛了他们。

其次可口可乐在调查过程进行无标识味道测试时,虽然结果很成功,但是公司并没有说明这是可口可乐的新饮料,所以新饮料推出市场后也并没有顾客知道就是它。

最后是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的攻击,以及新闻媒体对可口可乐的负面报道。

2.你认为如果用新可口可乐作老可乐的补充,而不是用它来替代老可乐,这样能成功吗?为什么?我认为能成功。

原因有二,其一:因为案例中提到可口可乐在1984年9月,该公司用玉米糖浆代替蔗糖制造出一种泡沫更少,更甜且带有柔和的刺激味的新饮料,对其进行了无标识味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55%的参加者更喜欢新可乐,这个结果大大地击败了百事可乐,而在以前的这种无标记测试中,百事可乐总是胜过了可口可乐。

其二:我认为虽然案例中虽然有一直提到说顾客对老可乐钟爱,但是也不乏有想尝尝新鲜口味的顾客,既然是老可口可乐的补充,那顾客就还是有选择性的,喜欢老可乐的人还是可以买到老可的。

3.可口可乐公司关于新可口可乐的市场调查应做哪些改进?首先,可口可乐公司对新饮料进行无标识味道测试时应该说明是可口可乐品牌的新口味产品。

其次,调查访问试用新可口可乐的意愿结果出来表明:有10%-12%的可口可乐饮用者将会感到难过,他们中的半数将克服这一难关,但另一半人则不愿意。

另外一些测试却提供了一些相反情况,大小不同的消费者团体分别表明了强烈的赞成和不赞成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结果,技术部门却坚持开发一种新的、令人更愉快的口味,我觉得如果真要开发新口味的饮料,那就应该再进行另外一个问卷调查,内容大致可以为对新老口味可乐的接受人数等……以便更好判断是否要把老可口可乐撤出市场,或者是用新可口补充老可口。

(完整版)可口可乐广告案例分析

(完整版)可口可乐广告案例分析
LOGO
二、可口可乐大事记
1961年 可口可乐在美国推出雪碧柠檬类饮料。 1976年 可口可乐的CEO保罗·奥斯丁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的软饮料消费已
经成熟,可口可乐的最大销售量增长将来自国际市场。 1978年 中美建交当日,可口可乐宣布为首家重返中国的国际消费品公司。 1980年 可口可乐的营业额达到60亿美元,利润达到4.5亿美元,是20年前的10倍
1886年 药剂师约翰·S·彭伯顿发明“coca-cola”。 1888年 亚特兰大药剂师阿萨·甘特拉花了2300美金收购了可口可乐的所有权。 1891年 甘特拉申请成立可口可乐公司。 1892年 可口可乐公司获颁公司章程,正式成立公司。 1894年 可口可乐开始以瓶装出售。 1904年 可口可乐公司产品销量首次超过100万加仑。 1908年 可口可乐产品到达亚洲,在菲律宾销售。 1919年 可口可乐公司被伍德罗夫以250万美元从甘特拉的继承人手里买下。 1923年 罗伯特·伍德罗夫成为可口可乐公司领导人。 1927年 在上海和天津设装瓶厂。 1928年 可口可乐公司支持奥运会。 1929年 可口可乐公司和他的装瓶商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商店和加油站提供顶端开口的冷柜
。 1981年 化学工程师罗伯特·戈伊祖塔被选为可口可乐公司的CEO。 1982年 可口可乐公司动用7.5亿元巨资购下著名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当年该电
影公司盈利9100美元。同年键怡可口可乐诞生。 1984年 可口可乐公司股价暴涨95%,于是购回600万股本,并控制了63%的瓶装
市场。 1985年 可口可乐随挑战者号进入太空,成为太空饮料。 1986年 可口可乐公司购回了其最大的两个特约经营权。 1992年 可口可乐销售量达到100亿标准箱。 2000年 道格拉斯·达夫特先生任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 2002年 4月,可口可乐公司和NBA联合宣布双方签署了一个为期四年的赞助合同

高财案例分析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高财案例分析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案例一: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例1.案件回顾:2008年9月3日上午,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可口可乐公司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未行使可换股债券。

由于该项收购满足了我国《反垄断法》以及《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关于经营者集中事先申报的要求,2008年9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申报材料。

经由初步审查和进一步审查,商务部最终于2009年3月18日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认为该收购会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两个传导效应和一个挤压效应”。

也即是说,集中可能会导致可口可乐公司传导其市场支配地位和品牌,并对中小型果汁企业产生挤压效应。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是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商务部禁止的集中案件,这个案件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所带来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所包含的意义。

2.商务部禁止该收购案件的理由:(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3)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案件相关的反垄断法分析:在本案中,将相关市场界定为饮料市场、非碳酸饮料市场、果汁市场,还是纯果汁饮料市场、中浓度果汁市场或低浓度果汁市场,对市场竞争影响的判断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商务部将此案的相关市场界定为果汁类饮料市场,理由是:果汁类饮料和碳酸类饮料之间替代性较低,且三种不同浓度果汁饮料之间存在很高的需求替代性和供给替代性。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含氯门”1.对可口可乐“含氯门”处理方案的总体评价: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理应遵守法律规范、谨守市场规则、尊重广大消费者,不能依靠平时的成绩而骄傲自大。

从员工微博爆料,到公司高调辟谣,再到质监局介入认定属实,在“含氯门”中,可口可乐公司终于宣布,更换回收已售出的该批次产品并销毁。

然而,客服人员“只能更换不能退货”的表态仍让舆论质疑:此举与之前的简单致歉、“无害”辩词一样,仅是危机公关而已。

“含氯门”曝光18天后才公开道歉,这是不符合正常的危机管理,是错误的,不得不让人对可口可乐产生质疑。

事件的起因来自于4月17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报道,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员工向记者爆料,称公司在管道改造中,将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误混入饮料中,涉及12万箱价值500万元。

此报道出来当天,可口可乐予以否认,声称产品一向安全、高品质。

可口可乐山西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特别强调,这是员工出于私心断章取义。

然而,4月28日晚,质监局通过调查认定媒体报道情况属实。

此外,山西省质监局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以维修电脑为由删除了2月4日-8日期间部分相关生产记录和全部的电子工作邮件,关键证人也以带薪休假为由缺席调查。

山西省质监局局长常高才公开对可口可乐公司遮遮掩掩的做法表达不满,“方法不对头、配合不积极。

”次日,可口可乐对此发声明,一改此前回避、否认的态度,首次承认:我厂确认于2月3日在实施节水项目相关管道改造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含微量余氯的生产辅助用水进入到饮料生产用水中,与之前的态度相差之大让人质疑。

但该公司同时却强调,公司对涉入含氯门事件的产品多次检测和专家组论证都表明,“产品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对于已流通市场的产品“是否召回”、“是否赔偿”的问题,可口可乐给记者的回复中再次完全回避,只是再次强调产品是安全的,未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导致之后事态扩大,发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人们对可口可乐失去信心。

可口可的案例分析

可口可的案例分析

品牌学可口可乐获得成功的案例分析学院:XXXX专业:XXXXX班级:XXXXX姓名:XXX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一、公司背景1886年5月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间实验室里,药剂师约翰·S·彭伯顿试制出一种糖浆,他和助手给这种糖浆起名叫可口可乐(Coca cola)。

1888年,一位名叫阿萨·G·坎德勒的年轻人看到了可口可乐作为饮料的市场前景,遂购买了可口可乐的股份,掌握了全部生产销售权,并于1892年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坎德勒被称为可口可乐之父。

1923年,罗伯特·伍德鲁夫接任公司总裁,他的目标是使可口可乐走向全球。

同时加强质量管理,改进和加强了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

在伍德鲁夫的苦心经营下,可口可乐在全球得到推广,最终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

二、产品定位很难相信一个可乐的品牌可以这样永葆青春。

对于现在我们这些追求变化的年轻人,对于一个就那个味的饮料,何以让我们还要讨钱喝百年都一个味的可乐。

我想,我们可能已经超出了为了解渴才去喝可口可乐,而是可口可乐的精神在刺激着我们去购买它。

正是因为可口可乐的品牌定位,让它屹立于众多的饮料品牌中而不倒。

在可口可乐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去品尝到可口可乐,请喝可口可乐成为其活动的主题,它主要是从产品的功能层面去宣传,解渴、好味道、清凉……如:新鲜美味满意就是可口可乐;口渴时的享受等。

二三十年代,随着可口可乐产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知,广告语的宣传越发趋于感性,在功能性的诉求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如欢乐、友谊等等。

如:充满友谊的生活,幸福的象征等,但这个时期仍是一个产品推广阶段,真正品牌地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战结束后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可口可乐的快速成长期,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其民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则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参与重大体育赛事,进行多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可口可乐在知名度和各地市场的占有率得以巨大提升,品牌价值节节攀升。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公司口味调查出错的原因:一.可口可乐公司上市“新可乐"的决策看似十分合乎逻辑,但实际上调查部门在设计调查问卷和口味测试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他们没有告诉被调查者:如果你选择了一种可乐,那么你将失去别的可乐。

而被调查者却无一例外地以为“新可乐”是对现有“老可乐”的补充,而决不是对“老可乐"的的替代。

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没有在基本框架上达成一致. 二.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调查人员看到百事可乐近年来发展势头逼人,因而主观上先入为主地认为顾客喜爱口味更甜的可乐。

于是,他们把“新可乐”与“老可乐”的区别定位在“更甜"上.在进行口味测试时,他们选择的被测试者多是年轻人。

这似乎又是合情全理的,因为年轻人是饮料市场的最大顾客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口味测试,从两方面进一步引诱开口可乐公司将“新可乐”推向“更甜”的误区:一方面,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喜爱甜口味,他们当然会投“新可乐”的票;另一方面,人们在不被告知品牌而进行品尝的时候,心情是比较紧张的,他们生怕测试者嘲笑自己味觉不敏感,尝不出新产品的特别之处。

于是,当品尝到甜度明显超过现有可乐的“新可乐”时,被测试者马上做出反应,说自己喜欢这种口味,以显示他的味觉是敏感的。

可口可乐公司先入为主的概念此时又得到了“确凿无疑”的市场调查结果的验证,于是口味更甜的“新可乐”出台了,酿下了大错.三.成立于世纪早期的可口可乐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美国的象征,是美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空气那样不易察觉却又不可缺少。

单单因迎合口味而断然停止生产传统可口可乐,如同冒然切断某种精神依托,粗鲁而简单,消费者的愤怒可想而知。

虽然新可乐成了市场分析不足的牺牲品,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极富喜剧色彩的。

消费者的态度调查对消费者态度调查测试时,既要考虑产品方面的问题,也要考虑当地习俗、文化、社会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可口可乐公司有新可乐这个产品概念测试的内容。

在新产品概念的可传播性和可信度,新可乐提供给消费者是一种新的口味,却忽视了消费者对于可乐“老朋友"这个品牌的感情认同;在“决定改变可乐味道并撤旧可乐时观众持否定态度”也说明这个问题.没有就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的需求水平进行预测。

沟通案例分析【六篇】

沟通案例分析【六篇】

沟通案例分析【六篇】沟通案例分析1一、可口可乐中毒事件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

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

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

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

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何鉴别新出厂的可乐和受污染的可乐,如何获得退赔等。

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都牢牢地把握住信息的发布源,防止危机信息的错误扩散,将企业品牌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6月22日,可口可乐行政总裁艾华士直飞比利时接受专访,公开向消费者道歉,并表示了可口可乐对于重塑消费者信心方面的信心和举措。

6月23日,比利时卫生部决定,从24日起取消对可口可乐的禁销令,准许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在比利时重新上市。

法国财政部长斯特劳斯?卡恩24日宣布,从即日起取消对可口可乐的禁销令,批准可口可乐系列饮料重新在法国上市。

可口可乐新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新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新可乐案例分析【篇一:可口可乐新可乐案例分析】logo 策划回顾重大举措巨资调研新罐包装用红色和银色图案替代传统的红白相间的外观改变配方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配方退出市场耗资400 万美元参与人数近20 万logo 分析新可乐推出市场不到 3 个月的时间,新可乐计划就以失败告终。

其原因在于: 1. 对美国精神的背离,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忽视 2. 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定位偏差:对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而言,口味已不是其主要购买动机 3.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只重视口味测试,并没有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及品牌认知度。

4. 盲目冒进。

急着去抢占竞争者的市场,而放弃自己固有的市场启示一、可口可乐不仅是一种饮料,它所承载的那份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的无可替代。

企业应重视产品价值的挖掘和延伸。

二、新产品的上市应该要有一个试销的步骤,选择在一个小范围、小市场、小地域内试销,并根据试销的效果修正营销策略、进一步改进新产品,甚至要做出撤销新产品上市的计划。

而不应盲目冒进。

启示四、新闻媒介的导向力量不容忽视媒体并没有把可口可乐公司的决定当成单纯的商业事件,而是将其解释为美国传统的终结,这对消费者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三、竞争者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要弄清楚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营销策略和自己企业的差异。

在维护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再去抢占新市场。

消费者态度转变一、调研的失误与偏差 1 、少数几次调研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求;2、调研的重点放在口味测试,相比老可乐,新可乐的口味更受欢迎,但是消费者抵制新可乐的原因并不是厌倦了新可乐的口味,而是对老可乐所承载的美国精神的无法割舍二、媒体的宣传与轰炸在一片质疑声中,唤起了消费者对老可乐的怀念、对美国精神的归属感;也使得一批忠实的老可乐消费者的抵制情绪得以扩大蔓延,造成轰动效应【篇二:可口可乐新可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口可乐 2 可口可乐乐简介被誉为“清凉饮料之王”的可口可乐在全世界最流行,每天销售量为亿瓶,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

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1)

11.可口可乐中的创新和合作:真实的案例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含酒精、浓缩、加糖饮料的制造商、推销商和分销商。

可口可乐拥有和维护着450个品牌,包括可口可乐、芬达、Sprite、Minute Maid和Dasani water,有些是通过兼并获得的。

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设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但可口可乐在世界200多个国家运营。

公司的许多成功在于它的知名度和信赖的品牌。

可口可乐品牌常被看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

这个品牌在美国文化中还占有独特的、重要的地位。

可口可乐品牌给该公司在无酒精饮料市场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可口可乐公司即自己销售饮料,也给灌装公司浓缩和加糖。

健康的灌装伙伴对可口可乐的财务健康是很重要的。

每天530亿美元的饮料消费中,1.5亿美元来自Coke贸易标志。

该公司2007年收入299亿美元,70%多是来自美国以外。

然而,可口可乐的持续成功不是一个可预知的结论。

可口可乐的获利性受到威胁,包括:对甜饮料的健康关心和它们对肥胖的影响;在世界许多区域水的缺乏;扩展到发展中区域的潜在能力不足;和灌装伙伴的持续关系,以及美国和全球市场的不景气的经济条件等。

新的CEO穆泰康(Muhtar Kent)于2008年上任,当他由前任CEO内维尔.伊斯戴尔处接手时面对所有这些挑战。

穆泰康和内维尔.伊斯戴尔紧密配合,在许多创新思想上一起工作,并平稳地使公司度过困难时期。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可口可乐比其他公司做得好,但利润在美国和北美其他地区的取得比较费力。

甚至在经济强劲增长的时期,无酒精饮料市场也是变化快、受时尚驱动和商品影响的,很难持续长久。

为了在此市场中维持巨人的状态,可口可乐必须持续利用它的品牌、财务长处、强大的分销系统、全球保持竞争和培育成长的能力。

公司的另一个关键目标是聚焦于创新,与顾客、雇员和伙伴合作。

作为一个全球公司,像可口可乐,这个目标特别重要,并要求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的重大的投资。

对于可口可乐,有效培育创新和合作的变革,以新系统的形式出现。

可口可乐失败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失败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失败案例分析可口可乐是全球著名的饮料品牌,但在一些市场上却曾经遭遇过失败。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新可乐”事件。

在1985年,可口可乐推出了新配方的可乐饮料,试图与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展开竞争。

然而,这一举措却导致了一场失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失败案例的原因。

首先,可口可乐在推出新配方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新配方的可乐会更受消费者欢迎,却没有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这导致了新配方推出后,消费者的强烈抵制和不满,因为他们喜欢的原配方可乐突然消失了。

其次,可口可乐在推出新配方后的宣传推广策略也存在问题。

他们过于自信地相信新配方的可乐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却没有做好危机公关的准备。

当消费者开始抵制新配方可乐时,可口可乐没有及时做出回应,而是继续强行推广,导致了公众对其品牌形象的负面认知。

此外,可口可乐在处理危机时的决策也并不明智。

他们在推出新配方后,一味地坚持自己的决定,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直到市场反馈越来越负面,可口可乐才不得不做出让步,重新推出了原配方可乐。

这种反应迟缓的做法使得可口可乐失去了很多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可口可乐在这次失败中也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他们在处理这次危机后,并没有对自己的市场调研、宣传推广和危机处理策略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改进。

这导致了可口可乐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

综上所述,可口可乐在推出新配方可乐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宣传推广策略存在问题,危机处理决策不明智,并且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可口可乐的失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是全球知名品牌,也需要谨慎对待产品的推广和危机处理,以免陷入类似的失败境地。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第2题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第2题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第一阶段销售渠道(20世纪90年代 前后)
时间 90年代初期 90年代中期 90年代末期 前 中间商, 传 中间商 统零售商 传统零售商 现代零售商 批发渠道 批发渠道 零售渠道 零售渠道 现代渠道
主要交易渠 中间商 道 主要营销团 批发渠道 队
可口可乐与 合作伙伴负责功能 可口可乐: 信息传递、客户发展 产品陈列、获取订单

在101销售模式下,随着业务代表对市场的 不断深入,二级经销商环节的不断省略, 直接面对零售终端,巩固了可口可乐的渠 道反应能力。
强化对渠道出货流向的控制和终端价格的 控制。

作用

建立区域合作伙伴(101客户) 以此来巩固市场销售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产品运输、产品存储、 结账
这些101客户主要 由大 的批发商和原 来的区域配送中心 转变而来,转为 101客户后,批发 商们不再需要到处 寻找客户,由作为 可口可乐正式员工 业务代表直接从终 端拿到订单交给 101客户,再由101 客户在最短时间内 及时按单将货送到 每个终端客户。
2003年后经销方式

可口可乐中毒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可口可乐中毒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可口可乐中毒案例分析题及答案1999年6月比利时和法国发生了可口可乐中毒事件。

整个事件都由设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负责新闻发布。

在近一个星期里,公司总部只是在公司网站上粘贴了一份专业调查报道,没有通过媒体向其消费者表示任何对此次事件的关切和其他信息。

这种态度导致比利时和法国政府强烈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收回所有产品,很多消费者拒绝购买可口可乐产品。

请用公共关系危机的相关知识分析该事件。

答案:1999年6月中旬,比利时发生了中小学生饮用可口可乐中毒事件,不久,法国的消费者也在饮用可口可乐后出现不适症状,随即在欧洲大陆引起公众的极度心理恐慌。

比利时和法国政府被迫宣布禁售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股票直线下跌,品牌形象和公司声誉受到极大破坏,已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从未有过的重大危机。

危机处理过程:1999年6月中旬危机发生后,可口可乐公司立即着手调查中毒原因,发现比利时的中毒事件是在安特卫普的工厂发现包装瓶内有二氧化碳,法国的中毒事件是因为敦克尔克工厂的杀真菌剂洒在了储藏室的木托盘上而造成污染。

同时,可口可乐的危机共关在全球展开。

比如在中国,可口可乐积极配合卫生部门检查,与媒体密切沟通。

在事故调查结果出来的当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国重要媒体均发布消息,强调这一中毒事件与所有在中国的装瓶厂无关,因为中国市场上的可口可乐均在中国制造,所用的原材料均不从欧洲大陆进口,所有中国房均装有一至化碳净化系统,故不会出现不纯止。

笔化碳回题,另外中国所有供货商均不使用欧洲厂处理木托板的材料。

中国的消费者在享受到了充分的知情权的同时,也消除了对可口可乐的恐慌。

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各地类似的处理,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记者招待会。

为让公众消除对可口可乐的恐慌心理,依维斯特在新闻发布会上当众喝了一罐可口可乐,并公布了一份由依维斯特亲笔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决定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口可乐全部收回,向消费者退赔,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口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CocaCola社会责任项目案例分析

CocaCola社会责任项目案例分析

CocaCola社会责任项目案例分析引言: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愈发受到关注。

作为世界知名的饮料公司,CocaCola(可口可乐)一直致力于开展各种社会责任项目,以回馈社会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可口可乐为例,分析其社会责任项目的特点和影响。

项目一:可口可乐环保项目可口可乐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通过减少碳排放、水资源管理和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来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该公司设立了一个名为“可口可乐环境委员会”的组织来负责环保项目的执行和监督。

该委员会关注的重点包括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提高包装回收和再利用率。

通过这些项目,可口可乐积极响应环保倡议,并有效减少了公司的环境影响。

项目二:可口可乐社区发展项目可口可乐重视对当地社区的贡献,并努力提升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该公司通过提供教育资源、改善水资源管理和支持社区经济等方式来推动社区的发展。

其中一项著名的社区发展项目是“支持女性经济独立”。

该项目为当地的女性提供培训、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帮助她们实现经济独立,并对整个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

项目三:可口可乐健康项目可口可乐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致力于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该公司通过倡导健康饮食、支持体育锻炼和推广全面健康计划等方式来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其中一个成功的项目是“活力舞”活动,通过在社区开展舞蹈课程和健身运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运动率和整体健康状况。

项目四:可口可乐人道援助项目可口可乐在灾难发生时积极参与人道援助工作,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支持。

该公司通过与各地的救援机构合作,提供食品、水和医疗设备等援助物资,并提供支持灾后重建的资金和资源。

这些人道援助项目在灾难中给予了受灾群众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有效提高了受灾地区的抗灾能力和恢复速度。

结论:可口可乐的社会责任项目体现了其作为一家全球企业的使命和愿景。

通过积极参与环保、社区发展、健康和人道援助等项目,可口可乐不仅回馈了社会,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rporate Level Strategy
Joint strategy - a win-win strategy Localization strategy
BCG
Business Level Strategy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Global Marketing Strategy

Woodruff also developed Cok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the onset of World War II, at the request of General Eisenhower, he promised that “every man in uniform gets a bottle of Coca-Cola for five cents wherever he is and whatever it costs the company.”
11级经贸4班第5组 11级经贸3班第6组
COKE PEPSI
CONTENTS
1. The evolution of Coca Cola 2. SWOT of Coca Cola 3. Strategic management 4. The war between COKE and PEPSI
The Evolution
可口可乐理念:老朋友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
Coca Cola SWOT Analysis
• S--------Strengths • W-------Weaknesses • O-------Opportunities • T--------Threats
Strengths

• • • • • •
advertisement
1998-新一代的选择 1999-百事,渴望无限 快乐无限 2003-百事,这就是可乐
2004-突破渴望(dare for more)敢于第一
Our Mission
•To refresh the world •To inspire moments of optimism and happiness •To create value and make a difference
Our Vision
Our vision serves as the framework for our Roadmap and guides every aspect of our business by describing what we need to accomplish in order to continue achieving sustainable, quality growth. People: Be a great place to work where people are inspired to be the best they can be. Portfolio: Bring to the world a portfolio of quality beverage brands that anticipate and satisfy people's desires and needs. Partners: Nurture a winning network of customers and suppliers, together we create mutual, enduring value. Planet: Be a responsible citizen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by helping build and support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Profit: Maximize long-term return to shareowners while being mindful of our overall responsibilities. Productivity: Be a highly effective, lean and fast-moving organization.

Candler granted CocaCola’s first bottling franchise in 1899 for a nominal one dollar, believing that the future of the drink rested with soda fountains. The company’s bottling network grew quickly, however, reaching 370 franchises by 1910
advertisement
1994-永远是可口可乐 1995-这就是可口可乐 1996-这是可口可乐
2000-心在跳!我们努力活出精彩!
2001-life tastes good 2003-j激情在此燃烧 2010-你想和谁一起分享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 2011-积极乐观 美好生活 2013- open happiness
The best global brand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value World’s largest market share in beverage Strong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Most extensive beverage distribution channel Customer loyalty Bargaining power over supplier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美国采取强势美元政策可谓一箭三雕:一 是美元升值可以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近 10年转入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资本可以回 收利润满载而归,又回收了流动性、刺激 了本国经济复苏,二是再次精准打击了欧 元,扩大了欧债危机的战果,三是同时刺 破了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泡沫,加速了 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
A company's net profit margin tells you how much after-tax profit the business makes for every $1 it generates in revenue or sales. The higher a company's net profit margin compared to its competitors, the better.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Coke pioneered open-top coolers to storekeepers, developed automatic fountain dispensers, and introduced vending machines. Woodruff also initiated “lifestyle” advertising for Coca-Cola,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Coke in a consumers’ life.
• Coca-Cola was formulated in 1886 by John Pemberton, a pharmacist in Atlanta, Georgia, who sold it at drug store soda fountains as a “potion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disorders.”
Opportunities
1.Bottled water consumption growth 2.Increasing demand for healthy food and beverage 3.Growing beverages consumption in emerging markets(esp. BRIC) 4.Growth through acquisitions
Threats
• • • • 1.Changes in consumer preferences 2.Water scarcity 3.Strong dollar 4.Legal requirements to disclose negative information on product labels • 5.Decreased gross profit and net profit margins • petition from PepsiCo • 7.Saturated carbonated drinks market
Functional Level Strategy
E.g.: HR strategy - HR localization
Coke vs. Pepsi
Advertisement competition Market strategy Market positi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its early years, Coke was constantly plagued by imitations and counterfeits, which the company aggressively fought in court. In 1916 alone, courts barred 153 imitations of Coca-Cola, including the brands Coca-Kola, Koca-Nola, Cold-Cola, and the like. Coke introduced and patented a unique 6.5-ounce “skirt” bottle to be used by its franchisees that subsequently became an Americ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