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历史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开卷)
温馨提示120分钟.你可以参考历史教科书和其他責料,希望你仔细审題,认真作答,遇到困难时请不要轻易放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入答题
框内)
1,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这个国家哪些方面的社会状况:【】
④建筑技术②宗教信仰
③自然科学④专制制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图1
2.在图2所示的古代文明区域产生的文字:【】
A.象形文字
B.印章文字
C.楔形文字
D.甲骨文
图2
3.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4.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
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
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
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A.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
B.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
C.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D.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5.公元前4世纪后期,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好战的将领”“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他是:【】
A.汉谟拉比
B.屋大维
C.伯里克利
D.亚历山大
6.在西欧某时期人们常看到“城堡、庄园、领主”等,听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一句规则。
以上内容反映的是西欧:【】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的一座庄园的农奴,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自己带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的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除了拥有一定耕地的使用权外,还可以到“公用地”放牧
C.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均可自己生产,如盐和铁
D.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8.西欧封建庄国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
下列关于庄园法庭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B.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C.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D.庄园法庭只是维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工具
9.“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
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C.罗马法最终带来了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D.罗马法对后世各国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10.“仅1100~1300年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可能:【】
A.由刹帝利把持军政大权
B.仍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
D.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
11.11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大学逐渐兴起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在于:【】
①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②大学的探索精神造就了大批人オ
③奠定了近代西欧的教育体制④促进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产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它是维护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它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关键。
“它”指的是:【】
A.骑士
B.封土
C.农奴
D.国王
13.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相关的因素是:【】
A.封建城堡的修建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铁制工具的使用
D.交通事业的发展
14.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D.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5.根据图3及所学知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B.阿拉伯人篡夺了印度人的成果
C.世界文明在交流和碰撞中发展
D.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无法确定答案
图3
二、辨析改错题(8分。
)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查士丁尼法典》是《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等法律文献的统称,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改正: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被称为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改正:
(3)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政治机构由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官等组成。
【】改正:
(4)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的万神殿是典型代表。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材料一:
材耕二:君臣间相互有义务,但这种君臣关系并不是平等的。
国为封臣的义务是具体的,有详细规定的,而封君的义务却没有明确规定。
所以发展的结果往往是封臣得到的比付出的少。
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
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世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那样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关系,因此封君对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一、二所述的制度名称。
(2分)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两种制度的相同点。
(4分
材料三: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6年接人ロ班田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材料四:“凡天下丁男给田一倾。
老及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
”
——唐朝(622年)武德田令(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的共同点(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四,谈谈你的认识。
(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4
图5
图6
(1)根据村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4和图5所代表的帝国名称(2分)结合图4和图5分析
两大帝国在疆域上的共同之处。
(2分)
(2)比较图5和图6,分析图5所示帝国灭亡的原因。
(2分)
材料二: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
这并不是说它静止不变。
它自始至终都在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
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
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攻官员、军事将領、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材料二中“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保存了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保
存的?(4分)
四、活动与探究题(12分)
材料一:
图7
(1)写出图7中A和C所代表的文明古国的名称。
(2分)
材料二:
(2)结合图7、图8和所学知识分析东西
方文明的产生在地理环境方面的主要差异。
(2分)
材料三: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亚、非、欧三大
洲之间。
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
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
人传到西方。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
文学、医学知识,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
兰文化。
图8
(3)根据材料三,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
(2分)
材料四: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征服与被征服,这种激烈的暴力的交往方式,会在短时期内改变政治地理面貌……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蒙古人在亚欧大陆的纵横馳聘,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诸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4)材料四中对古代的战争是如何评价的?(4分)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何种态度?(2分)
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CBAD 6—10CCDBD 11—15 ABBCC
二、辨析改错题
16.(1)×《查士丁尼法典》改为《罗马民法大全》
(2)×苏格拉底改为亚里士多德
(3)√
(4)×万神殿改为帕特农神庙
17.(1)分封制、封君封臣制
(2)等级森严,以土地为纽带,具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共同点: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4)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借鉴;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18.
(1)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面积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2)原因: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成果;长期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国力日渐衰落;外部势力对拜占庭帝国的攻击,导致帝国内忧外患。
(3)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经典;这种保存有利于古典文化遗产的流传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19.
(1)古埃及、古印度;
(2)东方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属于海洋文明;
(3)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4)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态度: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战争和恐怖主义都遭到人类普遍的唾弃;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和互相促进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