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第一次周测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第一次周测语文试
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连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步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
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操纵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操纵,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能够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妄图。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截了当阻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什么缘故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差不多一去不复返了,关于跨过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差不多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差不多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
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专门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然而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差不多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
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完全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1.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明白得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操纵。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截了当缘故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差不多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缘故和对社会生活的阻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进展的重要意义。
3.依照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可不能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可不能失去对西域的操纵,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可不能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假如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可不能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完全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专门重要。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选择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扩大范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B.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操纵,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操纵。
D.强加因果。
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2.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3.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缘故不止这两点。
课内文言文检测(15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C
①金就砺则利(靠近)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困惑)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哪里)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快,速。
那个地点引申为“嘹亮”)
⑤劝学(劝说)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难道)
⑦圣益圣,愚益愚(更加)⑧余嘉其能行古道(赞扬)
A.①②④⑥⑦B.①③④⑥⑧
C.①④⑥⑦⑧D.②④⑤⑦⑧
C(②糊涂③兼词,相当于“于此”⑤劝勉)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D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A.知,同“智”B.有,同“又”;暴,同“曝”C.輮,同“煣”)
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差不多相同的一项是(3分)B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不齿:不屑一提。
意思是极度鄙视。
古今同义)
7.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A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驴不胜怒,蹄之
A(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一样用法。
)
8.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D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而耻学于师D(D项与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判定句C 项定语后置句)
9.《赤壁赋》一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是指(A)
A.“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因此称“窈窕之章”。
B.“明月之诗”指作者自己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之作,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窈窕之章”同a项所说。
C.“明月之诗”指李白的诗歌。
李白诗篇中有专门多写月的诗句,“窈窕之章”指李白《登泰山诗·其二》中“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之句。
D.“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泛指一切歌咏山川风物.寄情于物.
借物抒怀的优美诗文。
A 解析:文中“明月之诗”出自《诗经》,与李白诗无关。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说明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举酒属客属:致意,引申为劝酒②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B.①白露横江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②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秋风
C.①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先前
D.①苏子愀然愀然:忧愁凄怆的模样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开始
选A B项,①“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C项,①际:交会。
D项,②始:曾。
三、默写
(1)《赤壁赋》中作者与客人共饮秋江之酒时引吭高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赤壁赋》中用比喻正面描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句子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存的重要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6分)
秋阳赋
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③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暨④之涂,目泣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⑤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
浴于旸谷⑥,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⑦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
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能够意知也。
”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
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
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能够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泛。
②后土冒没:古代称大地为“后土”,“冒没”犹埋没。
③生:发芽。
④暨:地。
⑤矧:也。
⑥旸谷:传奇中指日出的地点,亦作“汤谷”。
⑦倒景:那个地点指彩虹。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宅于不土之里宅:居住
B.是犹未足病也病:生病
C.夜违湿而五迁违:躲开
D.此雨止之祥也祥:征兆
解析:选B病:担忧,担忧。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公子亦有此乐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B.计有食其几何其如土石何
C.禾已实而生耳耳得之而为声
D.公子何自知秋阳哉家在梦中何日到
解析:选C C项,“而”差不多上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就”。
A项,前一个“乎”是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后一个“乎”是介词“于、在”意思。
B项,前一个“其”,代词;后一个“其”为语气词,无实义。
D项,前一个“何”是“如何”的意思;后一个“何”的意思是“什么”。
14.下列各句关于文章内容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族公子要写一首颂秋阳的诗,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专门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
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本文仿照西汉大赋假托子虚、乌有对话的方式,泾渭分明地写出了不同境遇之人,对秋阳的不同感受,能够看成是作者贬居生活的曲折反映。
解析:选B“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是创作要缘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要紧目的。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4分)
译文:
(2)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
(3分)
译文: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分)
译文: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厌恶恶行而且期望把丑的东西革除,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
(2)这时我沉醉其间,看起来大梦初醒,像哑巴想高声呼喊。
参考译文:
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专门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因此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爱善行而且关心他们走向成功,就像太阳喜爱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厌恶恶行而且期望把丑的东西革除,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如何样呢?”
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华盛的轿子坐着,回去住在锦绣的帷帐中。
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哪儿明白什么秋阳。
我才是确实明白秋阳。
夏天的太阳,受制于乌云和雷雨,暴风雨中电闪雷鸣,水涨时连江和湖都分不清了,大地被淹,城边都能够划船了,房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进来。
屋里的东西都长了霉,床上有青蛙和蚯蚓等各种小生命。
由于老是漏雨,晚上睡觉一夜得换五个地点,白天要反复替换衣服,这些都还能够不那么介意。
在家乡有块地,谷子成熟而且发了芽,稻子差不多抽穗倒伏在泥水中。
田野里沟坎交错,家里的墙都快倒了。
满面尘灰泥垢,柴专门湿,烟都把我呛哭了。
家里的盆盆罐罐差不多上空的,周围邻居家一片安静。
平常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我家妇人一天到晚都哀息。
运算着剩下的口粮还能吃几天,有的人穷荒之年没有一件衣裳可穿。
突然灶里的柴掉了出来,到处是火星。
不大会儿又到晚上了,从西边吹来了风,到处锣鼓喧天,家中奴仆和婢女快乐地告诉我,这是雨停了后的祥瑞。
占了一卦,说黑夜就要过去了,太阳就要升起来了。
还没回过神,而彩虹挂于屋梁之上。
这时我沉醉其间,看起来大梦初醒,像哑巴想高声呼喊,像半瘫痪的人将就行走,看起来在故乡突然看见了父亲和哥哥。
公子明白这种欢乐吗?”公子说:“明白,尽管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会意。
”
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因此南北天气各有不同。
专门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专门温顺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
今天的温顺舒服,是因为过去曾经炎热。
难道要认为太阳在夏天时我们要防范它而冬天时太阳威力减退了吗?我们这些小民,易喜易怒,像喜怕冬夏一样,只是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
我现在了解了,心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在家里不需要为盖房子发愁,出去不必戴斗笠,夏天也不怕生病,如此才能铭刻秋阳的慈善啊。
”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五、古诗词阅读(10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请从修辞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两句。
(4分)
(2)请简要说明作者有哪些“愁”。
(4分)
(1)运用拟人、顶针(真)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一种即可),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1分);首句抒情(直抒胸臆)(1分),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1分)。
(2)山河破裂的悲愁;年华逝去的苦愁;壮志难酬的哀愁;退居田园的闲愁。
(每点1分)
六、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瞽者
他专门年轻,面容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也许,他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
但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乌黑一团。
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向那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慢慢地,心不在焉地听着的我有些讶异了。
那一段段的琴音,竟是如此的饱满多姿,看起来一只只纷飞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一小片空旷,翩翩起舞。
不时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或许是觉察到了我那个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坐姿,难道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这位朋友,您,是否情愿点上一曲?”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我耳中,“您不必往盒里放钱的。
”
“我?”彩蝶渐舞渐远,我不知所措起来。
“您是外地的?”仍旧是曼声低语,仍旧是如此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子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是的。
”我怔了怔。
“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
我惊呆了,“你是如何明白的?”
他笑了,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您嗓音圆润,我猜,说的该是吴侬软语了。
”
我不禁点头,“你猜得对,你真是太灵敏了。
”
“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
”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他告诉我,十多年前,他十三四岁的时候,邻居家来了江南的亲戚,这首歌谣确实是那时一位专门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的。
关于江南,我们就从《江南可采莲》开始谈起。
但是,我只剩一刻钟的时刻了。
在这座惊人庞大的闻名都市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一无所获。
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就要起程顺流而下,现在应该动身了。
他默不作声,表情看起来一暗。
片刻之后,他又重新摆好架势。
“我给您拉一首您最喜爱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
我差不多起身,不由得又坐了下来。
“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
”
“能不能换一首?”
“什么缘故?”
“《二泉映月》尽管柔中寓刚,然而太辛酸、太悲怆了。
我差不多多年不拉了。
”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的墨镜,“我给您拉一首《春诗》如何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
一段跌宕多姿的旋律,从他的手指间——不,看起来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宽敞,悠远……一片冬去春来、万物清醒的景象,在我俩的眼前铺展开来。
我悄悄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币,轻轻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在这座都市待了这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在立即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突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
曲终,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起身迈步走开。
身后旋又响起一段柔和的琴音,看起来他的曼声低语,“祝您一路顺风……”
17.第二段画线部分描写了琴音,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3分)18.请简要概括瞽者的形象特点。
(6分)
19.简要分析“我”对瞽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6分)
20.文章结尾说“我的遗憾突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结合全文明白得这句话的含意。
(5分)
17.运用比喻手法,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表现了琴音的精妙愉悦。
(每点1分)
18.热爱音乐,技艺精湛;性格温厚,善解人意;遭逢不幸,自立自强。
(每点2分)
19.先是对瞽者的残障和生存状态心生同情;然后被他的琴声吸引,对琴声传达的轻巧情绪感到讶异;被瞽者自立自强、安稳自得的生活态度感动,感激他带给自己的启发和鼓舞。
(每点2分)20.“我”在这座惊人庞大的都市一无所获,不得不带着失落和遗憾离开,(2分)瞽者自立自强、安稳自得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我”,使“我”认识到自己的挫折微不足道。
(2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依照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假如拿橘子来比喻人一辈子,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埋怨酸,拿到甜的又会埋怨小。
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请研读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许多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情感要真挚。
选材要专门,能恰当地运用表达技巧。
[思路点拨]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一辈子是大而甜的橘子,但那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不能绝对的完美。
这就要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手中的橘子。
蔡先生拿到酸的庆幸其大,拿到小的屯庆幸其甜。
他的做法充满了聪慧,而如此的人一辈子确实是一种聪慧的人一辈子。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我们的人一辈子充满了许多个如此的“橘子”,蔡先生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剂良药。
假如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那么我们连一个橘子也拿不到。
因此我们不能奢求人一辈子,不能埋怨生活,相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看待人一辈子。
立意和写作角度确定下来之后,就该选材了。
依照立意,我们能够写一个坦然面对生活挫折的人,能够写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也能够写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写一个聪慧地活着的人。
要写好这些人,关键的一点依旧要选择一些有重量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并通过一些生活场景、细节及其他表达技巧将人物立体地再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