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之死

合集下载

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

雅各宾派下台后,大卫的《马拉之死》被从杜伊勒里宫前 厅摘了下来,该画被大卫用铅白涂盖,保护、收藏了起来。 罗伯斯庇尔被杀后,大卫也被捕入狱,差一点也要步罗伯 斯庇尔的后尘。
雅克 路易· 大卫(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29日),法国新古典 主义的画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是他在法国历史上 的最活跃的时期,成为了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 生涯 1748年,作为巴黎一个商人的孩子,雅克路易· 大卫出生了。9岁 的时候,父亲在与人决斗中去世了,据推测这个事件对年少的大卫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洛可可式的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是大卫的亲 戚(母亲的表妹)。新古典主义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加上希腊和罗 马的复回运动,新古典主义更加受欢迎,而以柔和和享乐为主题的 洛可可式就与新古典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洛可可式的绘画 大师弗朗索瓦布歇是大卫的亲属,所以对大卫的画更感兴趣。当时 50岁的弗朗索瓦布歇没有收一个徒弟,在他的介绍下,约瑟夫,玛 丽维安(1716年-1809年)成为了大卫的导师。
最为鲜明突出表现大卫政治立场的画作是他在1793年创作 的《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雅各宾派另一主要领 导人马拉,在私宅的浴缸里遭刺杀。在马拉遇刺 4个月后, 大卫即向国民公会呈献了《马拉之死》这幅画。在悬挂该 画的仪式上,大卫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要行动起来实行报复 的演说。在画中,奄奄一息却意志坚定的的马拉躺在浴缸 里,如丝绸般光滑的手里拿着写着他最后话语的一张纸, 脸上则如宗教殉道者那样发出圣洁的光
大卫的成名作是1784年创作的《贺拉斯兄弟之誓》。在这幅画中, 英雄主义的主题、庄重的色彩、严谨的构图,已显现大卫画作的特 质。艺术上的成功,加上这幅画所表明的政治倾向是:号召人们为 自由和祖国而奋斗 这与大革命前,广大民众的情绪是一致的。在 大革命初,大卫成为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的成员。1792年, 他当上了国民公会议员,投了处死路易十六的赞成票。在雅各宾专 政时期,他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 最为鲜明突出表现大卫政治立场的画作是他在1793年创作的《马拉 之死》。1793年7月13日,雅各宾派另一主要领导人马拉,在私宅 的浴缸里遭刺杀。在马拉遇刺4个月后,大卫即向国民公会呈献了 《马拉之死》这幅画。在悬挂该画的仪式上,大卫慷慨激昂地发表 了要行动起来实行报复的演说。在画中,奄奄一息却意志坚定的的 马拉躺在浴缸里,着写着他最后话语的一张纸,脸上则如宗教殉道 者那样发出圣洁的光

历史趣谈马拉之死 谁刺杀了激进革命家马拉?

历史趣谈马拉之死 谁刺杀了激进革命家马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拉之死谁刺杀了激进革命家马拉?导语: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死亡在当时引起了一大片风暴,著名的艺术家曾经做出了一幅流传千古的巨作《马拉之死》,那么刺杀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死亡在当时引起了一大片风暴,著名的艺术家曾经做出了一幅流传千古的巨作《马拉之死》,那么刺杀马拉的是谁?她(他)为何要刺杀这样一位革命家?夏绿蒂·科黛简介中指出她于1769年7月27日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地区。

法国大革命时期她支持吉伦特派,1793年7月13日她刺杀了导致吉伦特派倒台的激进派人士马拉,这次事件使科黛于1793年7月17日被送上断头台。

夏绿蒂·科黛简介中介绍她是着名剧作家皮埃尔·高乃依的后代。

她的母亲和她的姐姐在她很小时候去世。

从此以后她的父亲雅克·弗朗索瓦·德·柯尔代把她和妹妹送入一家修道院当学徒。

科黛借此机会在修道院的图书馆中阅读了普鲁塔克、伏尔泰及卢梭的着作。

1791年,科黛在法国的科恩地区和表亲一起居住。

夏绿蒂·科黛从此受到了相对比较温和的吉伦特派思想的影响。

他们反对激进派的山岳党,后者认为防止革命被内战和反动势力扼杀的关键是实行恐怖活动并杀死反对这一政策的人。

科黛支持吉伦特派,反对山岳党的主张,她认为只有吉伦特派能拯救法国。

科黛还认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六不该被处死。

马拉是一名激进派的政治家和记者。

1792年有传言称奥普联军如果进入巴黎就会处决一切善良的共和主义者;9月2日被这一传言触怒的法国部分群众闯入巴黎各地的监狱,杀死贵族与宗教人员。

科黛认为马拉应该为此负责。

科黛认为马拉在危害法国,之后就有了夏绿蒂·科黛刺杀马拉事件。

这就是夏绿蒂·科黛简介中的主要内容了。

生活常识分享。

雅克·路易·大卫油画《马拉之死》

雅克·路易·大卫油画《马拉之死》

18艺术家The artists征税不断攀高,再加上贵族及神职人员可免去赋税,贫富差距更是愈来愈大,这使生活拮据的下层无产阶级人民压力剧增。

受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们开始反抗天主教和贵族。

《马拉之死》中的主人公马拉,是法国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主要负责《巴黎政论家》的编撰、出版等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家中被刺杀,刺客科戴以汇报工作为理由,趁马拉不备将其杀害。

刺杀在当时的法国引起轰动,雅各宾派当即对马拉被杀一事做出回应,决定让大卫画一幅画来纪念伟大的革命领袖马拉。

大卫欣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

一、雅克·路易·大卫简介大卫是法国著名的新古典主义奠基人,其作品结实的塑造、明亮的光线、鲜明的题材、仔细谨慎的画面布局,使他为后人所知。

在他10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也因此而离开他。

他从小在叔父家生活,由于经历了重大变故,大卫从小性情孤僻,比较偏激。

之后大卫无意间接触到了绘画,找到了倾诉的输出口,其后拜师洛可可风格大师布歇,父亲的去世使他对享乐主义无感,因此他考入学院继续学习,之后去意大利留学,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对古希腊罗马的雕塑绘画充满热情,之后回国。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他投入无产阶级革命之中,用其艺术作品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

其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劫夺萨宾妇女》等。

二、《马拉之死》作品详细分析《马拉之死》选取历史题材,以当时的历史事件为主体,描述了雅各宾派领导人马拉被刺杀一事。

大卫早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借用古典题材表现当代思想的,而这幅画选取历史题材,与他的政治站位是分不开的。

大卫具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对革命领导人马拉的崇拜,使他决定画下这幅画。

《马拉之死》画面上方有大面积的留白,下方是画面的主人公马拉,他的遗体斜躺在浴盆中,因患有疾病,马拉需要常年药浴。

画面中,他胸口的鲜血还在流淌,他的右手垂在地面上,手里还拿着工作的笔,顺着手臂可以看到地下的匕首,匕首上还沾着部分鲜血。

马拉之死总结

马拉之死总结

马拉之死总结引言马拉之死是一部由卢瑟福埃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由导演斯派克·李执导。

该电影于1992年上映,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影片以美国黑人社区中由于种族歧视而导致的暴力冲突为故事背景,向观众展现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就电影《马拉之死》进行总结与分析。

内容梗概马拉之死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市的一个黑人社区。

主人公马拉是一个年轻的非洲裔美国人,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境。

马拉的父亲是一位神父,希望儿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并摆脱黑人社区的贫困和暴力。

然而,马拉却身陷困境。

他身边的朋友中有许多人沉浸在犯罪和暴力中,而他自己也深陷其中。

与此同时,马拉遇到了一个名叫杰拉尔德的年轻女子。

杰拉尔德是一个有教养的女孩,她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马拉的兄弟泰瑞被一名警察误杀,引起了黑人社区的愤怒和激动。

社区中的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举行示威活动,要求公正和平等。

随着示威活动的升级,社区中的暴力也变得越发严重。

马拉和杰拉尔德都深受波及,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和决定。

他们决定努力摆脱贫困和暴力的循环,并寻找一种合适的出路。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马拉选择了和杰拉尔德一起离开他们所处的黑人社区,寻求新的生活和机会。

影片主题马拉之死主要探讨了种族歧视、贫困和暴力等社会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电影通过描绘黑人社区中的人物命运和挣扎,向观众展示了暴力和不公正对社会的伤害。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不仅面临外部的歧视和艰难,也面对着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教育的力量。

电影强调了通过教育获得机会和改变人生的重要性。

马拉和杰拉尔德都希望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困和暴力。

另一个主题是社区团结和互助。

在马拉的社区中,居民们面对困境时相互支持,并通过集体行动来争取公正和平等。

尽管社区中存在暴力和冲突,但仍然有着团结和互助的力量。

总结马拉之死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展现黑人社区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挣扎,揭示了种族歧视、贫困和暴力等社会问题的现实。

《马拉之死》赏析

《马拉之死》赏析

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

他七岁时曾亲眼目睹了自己身为铁商的父亲在一场手枪决斗中被打死,年轻的心遭受了不小的冲击,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叔伯希望他能成为律师或建筑师,但大卫一心一意只想作画,他在罗马的断垣残壁中找到了他追求的感觉。

这里改变了大卫的一切,不只是他对艺术的看法也包括他对国家未来的憧憬。

罗马的废墟又究竟跟他说了什么呢?它们说“这就是颓废帝国的下场”世上曾经存在着一个自由的罗马。

罗马共和国曾经简朴、公正、刚强孕育出无数冷酷无情的英雄。

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由向专制暴政屈服,罗马人沦为奴隶。

这个历史的教训回荡在大卫波涛汹涌的脑海中。

于是在他日后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都旨在向祖国自满又娇纵的人们传达和强调着他的这一讯息。

在他的一生中曾创作过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杰作,但是在他所有的伟大作品中唯独有一副画作曾经长达三十年未有面世于众,甚至于他本人都曾不敢将其示人。

那就是他一生创作过的最有魅力却又令人厌恶的作品——《马拉之死》,也是因为此作他的祖国拒绝将他死后的遗体安葬在他的故乡,那这究竟又是为何呢?十八世纪的法国,贵族和平民仍然泾渭分明。

皇宫贵族们过着看似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却没有留意到民主的火种正在平民阶层里悄悄地蔓延。

巴黎的市民们平日喜好观看戏剧,一部博马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数度遭禁后终于开演了。

剧中辛辣地抨击了贵族阶层的所谓尊贵,剧中说道:“除了头衔之外,你不过是一凡夫俗子。

”当时即使是贵族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厄运就快要领头了。

不过这只是刚刚开始,戏剧上演十年之后,雄才善辩的演说家们便开始恬不知耻地操纵民众了。

当时一场血腥的革命正在酝酿中,但文化界如要换起民众的意识那就需要与文字相搭配的图象来推波助澜了。

雅克·路易·大卫就这样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当时大卫画作的目的就是要向人们展示历史上所谓真正的市民的伟大形象,为革命的人们树立光辉的榜样。

当然《马拉之死》也就应运而生了。

《马拉之死》汇总

《马拉之死》汇总

《马拉之死》《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负责处理众多日常事物.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见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使这位革命领导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死去.基本信息油画名称:《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创作时间:1794年作者:雅克·路易·达维特(又译大卫)法国(1748年~1825年)规格:136cm×157cm材料:画布、油彩现藏: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19世纪法国画家达维特所画的《马拉之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达维特(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年)的油画《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评价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马拉之死》是大卫的另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已经爆发了4年,在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斗争中,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马拉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负责处理众多日常事物.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见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使这位革命领导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死去.大卫本来就对革命报以同情,又与马拉有些私交,就在暗杀发生的前几天,他还曾访问马拉,亲眼见到过他在浴缸中办公的情景:“浴缸旁边有一只木箱,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在浴缸外的手却在书写关于人民福利的计划.”死亡的消息传出,大卫便开始着手创作这幅作品,他认为将死者生前为公众操劳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对人们是有益的.画面以它的单纯、简洁打动人心.除了安详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黄色的木箱,再没有太多累赘的图像.构图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马拉如同过度疲劳而静静睡去一样,手中还握着鹅毛笔以及一份正待签署的申请书,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其中,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正是凶手的姓名.木箱上的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那里摆放着墨水瓶、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一封便条,便条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论现实中的样子是否如此,这一切显然都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他意图通过道德和人格的感召来衬托谋杀的罪恶.作为纪念,画家在木箱下部题了两行字:“献给马拉,大卫.”既然这是一张以表现死亡为主题的画,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刻画了死亡本身吧.画家如同现场的目击人,记录下谋杀刚刚发生过后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仍然会带给人时间已凝固的印象.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中,马拉锁骨下的一道伤口以及掉在浴缸边的匕首提示人们这是一次暗杀.血仍在滴,染红了池中的水.在虚空而沉重的黑色背景映衬下,一束光线照到遇难者身上,马拉的头倒向一边,胳膊无力地垂着,那样子很像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件雕塑《哀悼基督》,尽管已经失去生命的知觉,可他的形体仍具有一种高贵的美.画家有意将马拉的死表现得如同基督教的圣人一样,从而使他的死富于不同寻常的含义,他的牺牲是为了善,是为了普通人的福利.画作完成以后,大卫将《马拉之死》递交给1793年11月14日召开的国民大会.作为一张画,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能够博得众多人同情的革命领导人形象,不过在现实中,人们对马拉的所作所为则颇有争议.他的言论过激,煽动性强,革命的狂热往往代替了理性的分析.雅各宾派对旧式贵族和反对派采取的暴力和恐怖措施,与马拉的倡导不无关系.政治,不是一种能用好与坏、善与恶来简单概括的东西,尤其当身陷斗争的漩涡中,公正而恰如其分的表达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立场,便会导致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好在不管怎样,《马拉之死》并没有因为雅各宾派的倒台而过时,它超越了人物和事件本身,成为一次祭奠、一种理想.新古典主义美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达维特早年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被认为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主要的代表之一.1793年雅各宾党的领导人马拉被刺,达维特怀着悲愤的激情创作了《马拉之死》.强调了古典主义庄严、静穆、崇高的特点,而对客观现实真实的刻画,似乎逾越了古典主义的规范.作者简介雅克·路易斯·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雅各宾党执政期间,达维特成为共和政府的文化与教育委员.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网球场宣誓》、《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雅各宾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了《皇帝的加冕礼》、《皇后的加冕礼》、《拿破仑骑马像》等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达维特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有《萨平的妇女们》、《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倦.1748年达维特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BoucherFrancois,1703~1770).1758年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1766年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1774年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美术影响.1780年达维特返回巴黎.1784年再次去罗马并创作了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之誓”.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达维特加入了资产阶级左翼的雅各宾党,并被推举为国民议会主席.达维特因雅各宾党两次入狱.同年,雅各宾党的领导人马拉被刺,达维特怀着悲愤的激情创作了“马拉之死”.1794年7月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因达维特参加了雅各宾党,他被罗列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1799年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同时期他还教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如: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1867年)、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Corot,1796~1875年)等.1814年3月拿破仑失败.1816年达维特作为一个弑君犯而被迫侨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825年客死异乡,享年77岁.拥戴拿破仑的艺术家中,最有名的艺术家,就是大卫.大卫把拿破仑想成是法国大革命的继承人与混乱的终结者,对他非常崇拜,同意做拿破仑的宫廷画师.他画了一系列肖像画和历史画,精雕细琢,有惊人的效果,把我们带到了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与生活中.因为拿破仑不耐久坐,所以画家得掌握另一种画英雄的笔法.大卫说:「并不是非得精确的勾勒轮廓或画出脸上的小疙瘩就表示画的像,应当是要画出其气质、其精神…….」大卫的修辞艺术是思想的、沉静端庄感的,他期望透过绘画感动,教育、促进、引导德行.除此以外,他还是爱国主义的,因此他参与政治,其艺术高峰也是其政治参与高峰.随着拿破仑失败,传奇革命活动结束,欧洲回到复辟保守时代,大卫对革命激情的改革幻想也随之破灭,这时他宁可流亡国外.但远离法国与革命战场,他失去了他的艺术灵感与动能,画作都不佳,1825年过世.大卫还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作品简介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作品赏析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历史背景马拉,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和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马拉之死》背后的谋杀“人民之友”还是“嗜血马拉”?著名历史学家法朗索瓦·米涅在他的《法国革命史》中特别指出,马拉的言论和行径“带有一种毫不顾忌的残酷性,既不考虑法度,也不考虑人的生命.……在革命时期,有过一些完全和马拉一样残忍嗜血的活动家,但是哪一个都没有比他对那个时期起更为恶劣的影响”.一些史料中描述他“个子矮小、形体畸形、面容丑陋”,他还患有学名为“疱疹性皮炎”的皮肤病,这使他在死前的最后几年,只能泡在掺有药水的浴盆里以缓解皮肤瘙痒——他在浴盆边的桌子上处理事务,记下他可疑的“反革命分子”名单,然后迅速审讯,判刑——往往是不加审判便将他们送上断头台.马拉的这种暴戾行为激起激进分子夏洛特·科黛的极度痛恨.“我知道他在扰乱法国……”夏洛特·科黛生于法国诺曼底利尼埃附近的圣萨蒂南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古典主义悲剧大师皮埃尔·高乃依的后代.儿时,母亲和姐姐相继去世,父亲只好怀着极大的悲痛,把她和她妹妹送往她姑母所在的诺曼底冈城,进了冈城隐修院.科黛就在隐修院的图书馆里,第一次接触到普鲁塔克、卢梭、伏尔泰等人的著作,完成自我教育.科黛一直对激进的雅各宾派非常反感,而倾向于温和的吉伦特派.1793年5~6月,吉伦特派被排除后,冈城成为反对国民公会“联盟派”的活动中心.科黛不是保皇党,她憎恨马拉是缘于她认为,1792年的“九月大屠杀”,总计约1200名多数属触犯普通法而被捕的罪犯未经审判便被屠杀,马拉应负主要责任,还有另外几次事变的发生,马拉也是元凶.她还认为,马拉所鼓吹的处决路易十六国王是不必要的,她甚至相信,所有威胁共和国的伟大美德的焦点都在马拉这个人身上.所以他应该被处死.1793年7月13日,25岁的科黛离开冈城,带一册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乘公共马车来到巴黎,她于7月13日午前来到马拉的家.科黛第一次和第二次敲门,都被警惕的房东太太还有马拉的同居情人西蒙妮挡在门外,当天黄昏时她第三次敲门,仍然被拒绝.这次科黛不愿罢休了,双方争执起来,吵闹声传到了正在浴室工作的马拉耳朵里,问是怎么回事.西蒙妮告诉他,一个从冈城来的年轻女人,说有关于吉伦特派的重要情报,要向他当面报告.于是走进浴室的科黛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报姓名,浴缸里的马拉一边用笔记录一边冷笑说:“好极了!用不了几天,他们就在巴黎的断头台上了.”话音刚落,科黛就从她的披巾下掏出那把刀,刺穿了他的肺、颈动脉.马拉的惨叫声传遍了整幢房屋.当西蒙妮冲进浴室时,马拉已经奄奄一息了.科黛没有逃跑,于是当场被捕.在“革命法庭”受审时,科黛声称杀马拉是她一个人的单独行动.她的无所畏惧的答辩有这样几句:“你为什么要刺杀马拉?”“为了平息法国的暴乱.”“这件事你计划很久了吗?”“从5月31日国民代表被处死之后我就有了这种意图.”“那么你是从报纸上知道马拉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吗?”“是的,我知道他在扰乱法国……”接着,她大声说道:“我是为了拯救10万人而杀了一个人,我是为了拯救无辜者而杀了大恶人,为了使我的国家安宁而杀了一头野兽,在革命前,我就是共和派,我从来就是精力充沛,无所畏惧的.”1793年7月17日,科黛被送上断头台.马拉之死,作为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不但被写进每一部法国革命史,甚至法国历史著作中,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激动人心的素材.在林林总总的描述这一场政治谋杀的作品中,最著名的画是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重要画家,同时,他还是以画作投身于政治活动.大卫作为激进的雅各宾派成员,还是该派领袖罗伯斯比尔的朋友.在1792年新成立的国民公会上,大卫作为被新选入的代表,和罗伯斯比尔及马拉同站强硬的立场,也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他这态度为他赚得了一个“凶恶的恐怖分子”的外号.马拉被刺后两小时,大卫赶到现场,为他的这位朋友画了速写,并组织了一次场面宏大的葬礼,将他安葬于先贤祠(雅各宾派倒台后被迁出).随后,大卫又创作了一幅《马拉之死》的油画.他曾经这样说到创作的动机:“公民们、人民都在召唤他们的朋友,他们忧伤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大卫,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复仇……我听到了人们的声音.我听从了.”于是他急速绘画,当年就完成了这么一个有力的形象.大卫用尽一切艺术手段把一次政治上的牺牲描写成一次真正的谋杀.在大卫的笔下,马拉的形象是理想化的:周围的一切都非常真实,马拉被刺杀在浴盆里,凶器掉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左手仍握着“反革命分子”的名单,连字迹都清晰可见.——但看不出马拉患有影响他形象的严重皮肤病,他的原本丑陋的脸也显得清秀可亲.大卫在画中力求用他的笔唤起观众对他心目中的这个革命家产生崇高的敬意,有研究者甚至认为作品具有圣像画的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保罗·波德里同一题材的画作《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他在1861年创作的这部画作是他唯一的一幅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这也表明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要用他的画笔来抒发他的感想.波德里无疑是出于对马拉的愤怒和对科黛的崇敬才画这幅画的.他不隐讳科黛杀死马拉是一次谋杀,但他没有像大卫那样,不让科黛出现在画面上.在波德里的画中,她就站立在被害人的身旁,表现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精神,是一位正气凛然的英雄.。

政治家眼中的艺术——雅克·路易·大卫与《马拉之死》

政治家眼中的艺术——雅克·路易·大卫与《马拉之死》

2019·12一、《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也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新古典主义画派在遵循古典主义的基础上更偏向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浓厚的艺术精神,大卫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所创作的肖像油画《马拉之死》(图1)不仅是新古典主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大卫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品,现今收藏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马拉之死》创作于法国历史上动荡的大革命时期,所描绘的是当时法国激进派领导人保尔·马拉被刺杀的场景。

整个18世纪,欧洲都处于动荡的变革时期,法国也不例外,这场动荡主要是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路易十六资助美国争取独立导致整个法国财政拮据,面对飞涨的物价和巨额税收,平民百姓不堪重负,但王室贵族、神职人员却可以免于税收,日益增加的贫富差距正是这场革命的导火索。

让·保尔·马拉是法国雅各宾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其代表的是法国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利益,被人们称为“人民之友马拉”。

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家中被刺杀,女刺客科黛以向马拉汇报重要事宜为由与马拉会面,并在汇报过程中伺机用匕首结束了马拉的生命,行凶后科黛于案发现场被捕。

党派领导人被刺杀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对当时的法国社会造成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刺杀发生后的第二天,雅各宾党召开会议,在会上一位代表呼吁拿起画笔为马拉报仇,让敌人和民众看到马拉被刺杀的场景,身为马拉好友且同是雅各宾党派成员的雅克·路易·大卫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从而有了这幅堪称经典的画作。

二、《马拉之死》画面解读大卫采用精简的表达方式处理画面内容,除了对案发现场的描述之外,画面中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

整幅画为竖构图,画面上方的黑色阴影压低了画面主体,马拉侧卧于画面底部的浴缸中,胸腔以上袒露在外,胸前的伤口流出鲜血,作为凶器的匕首掉落在画面左下角的地板上。

马拉的面前是放置着墨水和便签的工作台,便签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达维特《马拉之死》油画赏析

达维特《马拉之死》油画赏析

达维特《马拉之死》油画赏析
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画《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

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

马拉之死名词解释(一)

马拉之死名词解释(一)

马拉之死名词解释(一)
马拉之死
相关名词解释
•马拉(Marah):马拉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常常代表着痛苦、哀伤和绝望。

她的存在常常与死亡和毁灭紧密相连。

•死亡(Death):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终结,马拉之死指的是马拉这个角色在故事中所发生的死亡事件。

•痛苦(Pain):在马拉之死中,痛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心理上或身体上的痛苦感受。

马拉可能在其死亡过程中经历了极度的痛苦。

•绝望(Despair):绝望是一种情绪状态,常常与无望和绝望感紧密相连。

在马拉之死中,马拉可能因感受到绝望而走向死亡。

•毁灭(Destruction):毁灭指的是完全的破坏或灭亡。

在马拉之死中,马拉的死亡可能引发了某种形式的毁灭。

例子
•马拉在失去孩子后陷入了长期的痛苦和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坐在病床上的马拉,感受着剧烈的痛苦,却无法寻求到任何的希望和治愈之道。

•马拉的离世带来了巨大的毁灭,让周围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助之中。

•作者通过描写马拉之死的场景,表达了对于痛苦和绝望的思考和探索。

•马拉的死亡是整个故事中的转折点,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和反思。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拉之死所涉及的概念和情感,探索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马拉之死不仅是一个角色的死亡,更是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达维特与 马拉之死 教案

达维特与 马拉之死 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达维特与《马拉之死》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及其代表作品《马拉之死》。

2. 培养学生对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背后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1. 达维特的艺术风格及其在新古典主义绘画中的地位。

2. 分析《马拉之死》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人物表现。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认知和欣赏。

2. 作品背后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师资料:达维特及其作品《马拉之死》的相关资料。

学生用具:画册、笔记本、彩笔。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达维特及其在新古典主义绘画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Step 2:作品欣赏(10分钟)学生欣赏《马拉之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人物表现等方面。

Step 3:作品分析(10分钟)教师分析《马拉之死》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主义绘画风格。

Step 4:历史背景探讨(5分钟)教师介绍《马拉之死》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背后的意义。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马拉之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教师展示达维特的其他作品,如《拿破仑加冕礼》、《荷拉斯三兄弟的誓言》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达维特的艺术风格。

2. 学生创作:教师引导学生以《马拉之死》为灵感,创作一幅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可以是对原作的模仿,也可以是发挥想象力的再创作。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作品欣赏、分析和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给出建议和意见。

《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

达维特的艺术大体分为大革命前期的历史画、大革命期间的历史肖像画、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宫廷肖像画、帝国失败后的历史画。

革命前期(1784 -1789)在法国大革命前,达维特总共画了五幅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在这些作品中,他用一些附件来辅助历史题材的陈述,让人可以辨认出其中具有时代性的事物表征,例如:头盔、罗马式的宽外袍、斜挂在肩上的皮带、古典式的圆柱、柱廊等等。

我们先来看看《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的创作动机,该画本是受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委派而创作的,因此,达维特还享受了在卢浮尔宫居住高级房间的荣幸,不过应该承认,《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客观上还是起到了鼓吹革命道义的作用,散发着一种新道德的热忱。

当时的人们已经把它的展出与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迦罗的婚礼》的上演看成同样是呼唤革命的重大事件了。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沙龙展出中造成极大的轰动,这幅达维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的油画,仍收藏在法国巴黎卢佛尔宫中。

(出于政治争端,荷拉斯三兄弟与邻城阿尔巴三兄弟对阵,结果死伤惨重,唯一生还的荷拉斯在凯旋返回罗马途中,又杀死了他的一个妹妹,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前来哀悼阿尔巴三兄弟之一———自己的未婚夫)该画作结构严谨,透过画面上以剑为誓的荷拉斯兄弟,背后柱廊的阴影以及一旁伤心的妇女,营造出一股神秘的气氛;形成对比的光线与阴影、直线与曲线,不但对照出暴力与怜悯,也让人感受到画布上所透露出的无尽悲凉。

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本是来自他们的父亲,是一种父权下的产物,三兄弟只不过是因为这种来自“独裁”理念而愿意牺牲自己。

不过,再也没有任何美德比爱国心更重要了,就像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为了要改变独裁政体、追求理想的爱国行动。

男人钢铁般坚强的动作和女人悲伤软弱的美形成强烈的对比,酝酿出瞬间的紧张。

充分表现出为共和国而牺牲个人感情与存在的精神,融汇着主题的画风在这个英雄化的世界里唤起单纯质朴的热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马拉之死》作品解析

《马拉之死》作品解析

《马拉之死》马拉:马拉是一名民主主义者,也曾经被称为“人民之友”,他的存在肯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他的手段过于激进和暴力,试图通过屠杀所有敌人来实现他的政治目的。

熟人作案:1793年7月13日傍晚,马拉像往常一样泡在浴缸里办公,突然听到大门外传来吵闹声。

原来是一个姑娘说自己掌握了不得了的机密情报,必须要当面告诉马拉。

马拉把姑娘请进浴室聊了几句,姑娘突然掏出刀刺进马拉胸口,可怜的老马当场毙命。

这里的姑娘指的是科黛,科黛买了把刀,谎称手里有一份反对者名单,独自前往马拉家中。

见面后科黛报出了18个名字,趁马拉记录时冲上去刺死了他。

杀人后科黛没有丝毫慌乱,淡定的留在现场等警察到来。

审判时科黛坦白了刺杀理由:我杀死一个人,是为了救十万人。

科黛:夏洛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1768年7月27日-1793年7月17日),又译夏洛特·科黛。

夏洛蒂·科黛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修道院里长大并接受教育。

由于刺杀马拉,她最终被判处死刑。

美化马拉: 国面中的马拉是被善良无私和爱国情怀美化了的,这明显是有目的的,是一种满怀政治意味和个人情感的美化。

其一,泡在水池中坚持工作的场景以及羽毛笔、墨水和信件等物体,无不在塑造一个勤劳务实、带病工作的马拉,—个完全投入了工作的人民之友但是却掩盖了马拉是个激进的雅各宾派政客这一事实,在他手中上千人被处决。

其二,国面中只有马拉一人,暗示了刺客已然逃跑:这情节和地上的匕首无声地斥责着行刺者的手段,刺客用欺骗和偷袭结束了“人民之友”;马拉的生命,但事实上夏绿蒂-珂黛刺杀马拉之后并没有逃跑,而只是走到了另一向屋子,静静地等待被抓捕。

对比手法:大卫省去了几乎所有环境细节,将马拉安置在舞台布景般的黑暗中,最大限度营造神圣庄严的气氛。

马拉垂下一只手的姿势,模仿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和卡拉瓦乔的油画《埋葬基督》,让当时的观众在潜意识里自动将马拉的形象与神重叠起来,把一介凡人推上了神坛。

新角度马拉之死【-ppt】

新角度马拉之死【-ppt】

Corday 并未逃走,留在现场等候 警察拘捕,经历4天审判,终被送 上断头台,终年 25岁。
画家达维特作为马拉的朋友, 在案发后 2小时赶到现场,画 下这幅素描,同年 11月完成这 幅油画。
达维特的現場素 描
马拉死后石膏翻模面容 马拉的肖像
木箱上的文字: 字体:工整、像雕刻在木箱上
上与下:马拉在上、画家在下
死者性別:男
年龄:51岁
案发地点:浴室 / 浴缸內
死因:被利器刺死 致命伤:胸口
凶器:锋利小刀
为何裹着头:避免弄湿头发
木箱上文字的意义: A MARAT 死者 DAVID 画家
手上纸条记着什么? 谁是凶手?有何动机?
1793年: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法 王路易十六被软禁于巴黎,1793年1
Paul Jacques Aimé Baudry
波德里
《拿破仑过圣班纳山》 1800 达维特
《拿破仑过圣班纳山》184: (May 24 1743 – July 13 1793)物理学
家、哲学思想家及革命倡导者,主编
內容激进的《人民日报》,认为只有 血洗巴黎,杀尽反革命份子,革命才 有成功的一天。
浸浴:由于要逃避政府的追捕,马拉在污秽的 巴黎地下水沟藏匿了三年,染上严重的皮肤病, 每天要长时间浸在一缸药水中治疗和止痒。
1. 案发日期以及纸条上的具体内容 2. 死者性別及年龄 3. 案发地点 4. 死因及致命伤位置 5. 凶器 6. 死者为何裹着头 7. 画中木箱上的文字有何意义 8. 试猜猜凶手是什么人及其作案动机
案发日期: 1793年7月13日
1793年7月13日,玛丽· 安娜· 夏洛蒂· 科黛致 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 善,这就足够了。”其中,玛丽· 安娜· 夏洛蒂· 科黛正是凶手的姓名。木箱上的一些细节也值 得注意,那里摆放着墨水瓶、鹅毛笔、几张纸 币和一封便条,便条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 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 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马拉之死》简介

《马拉之死》简介
● 事件背景
● 1 7 9 3 年 7 月 1 3 日 夜 晚 , 法 国 大 革 命 激 进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 — 保 尔 ·马 拉 遇 刺 身 亡 。 7 月 1 4 日 , 法 国 召 开 国 民 大 会 , 谴 责 保 皇 党 的 反 革 命 阴 谋 。 一 位 名 叫 希 罗 的 代 表 发 言 , 呼 吁 画 家 雅 克 ·路 易 ·大 卫 拿 起 画 笔 为 马 拉 报 仇 , 要 让 敌 人 看 到 马 拉 被 刺 的 情 景 发抖。大卫是法国绘画中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国民大会议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他接受了这一任务后,立即赶到 事件现场,了解情况,为死去的马拉画了头像,下石膏面模作为形象参考。他还把刺客留下的匕首和马拉死去的浴盆搬回 画室,作为创作的依据。科黛以向马拉举报康恩地区的吉伦特党人为名,进入马拉的浴室。事后的审讯记录表明,当时科 黛向马拉举报了18名吉伦特党人,马拉一一记下,并表示第二天就要按名单抓人并送他们上断头台。此时科黛掏出小刀, 一刀刺杀了马拉,然而她并没有逃走,而是静静地等待抓捕。所以,当时马拉手上的便笺,应该是那张他准备处决的18人 名 单 。 因 此,有理由 怀疑, 桌 子 上 充 满 慈 善 温 情 的 钱 和 抚 恤 信 , 也来自大卫 的杜撰而非事 实。马拉死后 ,雅克 ·路 易 ·大 卫 为马拉画了《马拉之死》画作。
《马拉之死》简介
马拉之死
作者简介
●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画家,古典 主 义 画 派 的 奠 基 人 , 艺 术 教 育 家 , 学 生 有 新 古 典 主 义 代 表 人 让 ·奥 古 斯 特 ·多 米 尼 克 ·安 格 尔 , 让 ·巴 蒂 斯 特 ·卡 米 耶 ·科 罗 等 。 画 风 严 谨 , 技 法 精 工 。

美术奖赏 《马拉之死》 《泉》 赏析

美术奖赏 《马拉之死》 《泉》 赏析

二:《马拉之死》赏析《马拉之死》《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传世名作,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传世名作,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

威望。

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

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

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蒂*柯黛以申请困难救务或进行写作。

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蒂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

刺死的两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

马拉的死使巴黎的人民无比悲愤,拉的死使巴黎的人民无比悲愤,有个叫希尔的代表高呼大卫用他的话比为马拉报仇,三个月后,大卫的传世之作《用他的话比为马拉报仇,三个月后,大卫的传世之作《马拉之死》诞生了。

之死》诞生了。

这幅画构图单纯明确,也没有使用繁多的色彩,这幅画构图单纯明确,也没有使用繁多的色彩,方柱形的木箱在画面上占着一定的位置,像纪念碑一样,形的木箱在画面上占着一定的位置,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

木箱上放着墨水,纸和笔,木箱正面有题字:定构图的作用。

木箱上放着墨水,纸和笔,木箱正面有题字:A MARA T.DA VID(献给马拉。

大卫)大卫有意将画面的(献给马拉。

大卫),大卫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分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

上半部分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

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马拉之死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马拉之死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马拉之死的内容及艺术特色1.引言《马拉之死》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于1928年出版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米德兰地区,着重描写了一个女人的性爱经历以及她因此遭受的苦难。

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劳伦斯通过对人性、社会与家庭等问题的深刻处理,使得小说获得了很高的艺术评价,成为了20世纪英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2.主题小说的主旨是展示人性中的赤裸裸的欲望与罪恶,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性关系不仅是身体上的交流,更是精神上的互相了解。

同时,小说也强调了个人自由、尊重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3.内容小说的主角、马拉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人,嫁给了在工厂工作的丈夫汉克。

由于汉克的性别冷淡和生活逐渐枯燥乏味,马拉被迫寻找情感慰藉。

她与一位猎人住在一起,并和他有了性关系。

这导致住在附近的村民们强烈谴责她的行为。

最终,马拉被抛弃并迫臣在生活的压力下,结束了她的生命。

4.人物形象小说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拉和她的丈夫汉克。

马拉勇于追求自我,探究性爱,但是错失了自由并沉迷于狭窄的人生境地。

汉克是一个传统、粗鲁的男子汉,情感冷淡,婚姻也缺乏弹性,对马拉的不解和排斥加剧了她的恼怒和妒忌。

小说还有其他许多复杂的人物形象,如马拉的母亲和其他村民等,这些形象形成了一个具有生动感、丰富感的小说世界。

5.艺术特色《马拉之死》在艺术上是一部力求写实主义的文学作品。

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家庭、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细节,劳伦斯运用丰富的阐释和描写技巧刻画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小说也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道德观念的变革,强调了性别角色的不公和女性解放的必要性。

这些深刻的思想和经历都折射在小说中,反映出20世纪初英国文学的主流思潮。

6.结语总体来说,《马拉之死》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小说,它从不同角度切入人性、社会和道德的问题,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与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尽管小说描述的情节和主题颇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马拉之死的历史事件

马拉之死的历史事件

马拉之死的历史事件马拉之死是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23年。

这个事件标志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去世,也是古代世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马拉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好友和将军,他在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马拉的死亡发生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后不久。

亚历山大大帝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扩展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然而,他的征服之路并不平坦,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行动中,马拉是他的亲密盟友和军事将领。

他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亚历山大的军队赢得了许多胜利。

然而,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行动越来越深入,他的统治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不满。

马拉的死因至今仍然有争议。

有一种说法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因中毒而死。

据传,有人在宴会上向马拉的酒中下毒,导致他中毒身亡。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只是谣言,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另一种说法是,马拉的死因是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嫉妒和怀疑。

亚历山大大帝开始怀疑马拉对他的忠诚度,担心他可能成为一个竞争对手。

因此,他下令将马拉处死,以消除潜在的威胁。

无论马拉的死因是什么,他的离世对亚历山大大帝和整个希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拉的死使亚历山大大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朋友,这对他的征服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马拉的死也标志着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的结束,希腊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马拉之死的历史事件引发了许多后续的争论和研究。

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试图解开这个谜团,找到真相。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资料的不完整,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马拉之死的真相。

尽管如此,马拉之死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事件。

它提醒我们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引发我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研究和了解马拉之死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世界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马拉之死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它不仅标志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去世,也引发了后续的争议和研究。

世界名画《马拉之死》欣赏:人性的光辉是一个无法定义的事情

世界名画《马拉之死》欣赏:人性的光辉是一个无法定义的事情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 法国政治家、医生,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革命家。

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马拉即投入战斗。

他创办的《人民之友》报(初称《巴黎政论家》),成为支持激进民主措施的喉舌。

马拉以惊人的毅力同政治迫害、贫困与疾病作斗争,几乎独自承担撰稿、编辑、出版等全部工作,被誉为“人民之友”。

他猛烈抨击当权的君主立宪派的温和政策,要求建立民主制度,消灭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反对富有者的统治,尊重穷苦人的地位。

马拉是科德利埃俱乐部和雅各宾俱乐部的重要成员。

在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中,他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

主张进行改革,实行累进所得税。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人民之友》报改名为《法兰西共和国报》。

他激烈反对吉伦特派的统治。

1793年4月初,马拉以雅各宾总部主席的身份向全国发出组织控诉运动的通令,1794年被吉伦特派交付法庭审讯,后被宣判无罪。

1793年6月雅各宾派取得政权之后,马拉强调要建立革命专政,用暴力确立自由。

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巴黎寓所被一名伪装革命家的吉伦特派支持者女刺客夏绿蒂·科黛刺杀。

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

7月16日,巴黎人民为马拉举行了庄严的葬礼。

国民公会决定给他以进“先贤祠”的荣誉。

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

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黛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

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马拉之死》鉴赏

《马拉之死》鉴赏

《马拉之死》鉴赏
《马拉之死》是达维特的又一名作1793年创作完成,收藏于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达维特把拿破仑想象成法国大革命的继承人,由于他迫切希望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他对拿破仑的崇拜,他当了拿破仑的宫廷画师,为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其中像《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拿破仑骑马像》等。

作品介绍:
《马拉之死》取材于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故事,作品描绘了大革命中雅各宾派领导人之一的马拉被害的场面。

马拉因其常常为了革命工作躲在地下室,染上了湿疹,因此马拉不得不每天花费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边治边处理公务或者写作。

作品描绘的是保皇党分子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刺杀马拉后的一个瞬间的场景。

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马拉被刺的伤口还在滴血,鲜血已经染红了浴巾,马拉的右手依然握着鹅毛笔,无力的垂落在浴缸边缘。

马拉的左手仅仅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暗下毒手,刺杀马拉于浴缸之中。

整个画面显示出马拉久病后的沧桑和遇刺后的凄惨场面,画面背景为含绿的暗灰色,作品中间是遇刺身亡后躺在浴缸中的马拉,马拉的身体苍白,但是画家把马拉的比例和身体的各部分结构描绘的非常清楚连右手背裸露的筋腱都刻画的惟妙惟肖。

画面的下方是马拉身下的浴缸,浴缸左侧是悬挂的浴巾,浴
巾的洁白与上面鲜红的血迹更加显示出场面的凄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美术奖赏《马拉之死》《泉》赏析二:《马拉之死》赏析《马拉之死》《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传世名作,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传世名作,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

威望。

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

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

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蒂*柯黛以申请困难救务或进行写作。

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蒂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

刺死的两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

马拉的死使巴黎的人民无比悲愤,拉的死使巴黎的人民无比悲愤,有个叫希尔的代表高呼大卫用他的话比为马拉报仇,三个月后,大卫的传世之作《用他的话比为马拉报仇,三个月后,大卫的传世之作《马拉之死》诞生了。

之死》诞生了。

这幅画构图单纯明确,也没有使用繁多的色彩,这幅画构图单纯明确,也没有使用繁多的色彩,方柱形的木箱在画面上占着一定的位置,像纪念碑一样,形的木箱在画面上占着一定的位置,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

木箱上放着墨水,纸和笔,木箱正面有题字:定构图的作用。

木箱上放着墨水,纸和笔,木箱正面有题字:A MARA T.DA VID(献给马拉。

大卫)大卫有意将画面的(献给马拉。

大卫),大卫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分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

上半部分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

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画面的背景是暗淡和低沉的,光线集中在马拉身上,这这种明暗对比的手法,和低沉的,光线集中在马拉身上,这这种明暗对比的手法,使马拉的形象具有了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使马拉的形象具有了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营造了一种肃穆宁静的气氛,通过仔细观赏,肃穆宁静的气氛,通过仔细观赏,我们会发现整个画面色调是偏绿的,绿色是和平之色,是人们极其喜欢的颜色,是偏绿的,绿色是和平之色,是人们极其喜欢的颜色,这些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

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

具体,真实,真实,再现的刻画,都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与哀悼之情,再现的刻画,都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追求一种世道所需要的理想英雄主义精神,渴望追求一种世道所需要的理想英雄主义精神,马拉之死》成为了大卫的传世的杰作,《马拉之死》成为了大卫的传世的杰作,大卫用画笔唤起了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唤起了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使马拉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安格尔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的旗帜之一。

当时,浪漫主义狂飙席卷了整个法国,但如果没有安格尔新古典主义绘画,浪漫主义就不可能在法国继续散发它的魅力。

作为大卫的学生,安格尔继承了老师很多特点,例如,以柔和的光线和明确的轮廓使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而洗练,在构图中制造了高度统一的节奏和秩序感。

与此同时,安格尔有效地维持着画面“高贵的单纯”,舍弃了巴洛克绘画中的许多细枝末节,弱化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和复杂的短缩透视法,沿着狭窄的“舞台来组织人物的活动。

安格尔没有大卫那种对政治的兴趣,他对大卫所钟情的雕塑感并不投入。

在大卫的画室待了不长时间之后,他就因为艺术理念的分歧而离开。

与大卫相比,安格尔对造型的完美性更有兴趣,对纯艺术语言形式,特别是线条的表现力情有独钟。

观其一生,他都以流畅的轮廓作为其对艺术作品中古典型的阐释。

在他著名的IZl号“艺术的写实在于线条”的指导之下,他首要追求的是用不同色调的简约线条来构成轮廓。

安格尔对古典主义的。

理想美”和永恒美的追求,常常由画面中人体流畅而优美的轮廓线表现出来。

这在泉一画中充分体现出来:年轻的裸女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让水倒出来,其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

曲线而更具魅力。

色彩运用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

表现清高绝于变化。

俗和庄严肃穆的美。

俗和庄严肃穆的美。

《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合在一起。

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

春活力。

《泉》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西方一位评论家说:“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她的美姿超过了所有女子。

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形象富有生气和更理想化了。

”确实,画中完美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安格尔已把它改变成一个标准化了的当代少女的形象。

,严谨的素描和平面化的处理烘托出入体,使之具有了恬静、抒情和纯洁的永恒美感,使法兰西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少女的造型在整体上遵循古希腊雕刻的原则,代表釉上彩技法的成熟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右边的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结构,而熟悉工具材料就是技术性问题。

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严格遵守比例对称的原则,但是又具有实用性,遵循古希腊普拉特西克列斯发现并创造的s形曲线美。

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尽管他与以大卫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在观念和创作中都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创作中所遵循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规律却是一致的,都以严肃的神话和历史题材创作了一批作品。

这些作品的特征是,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强调素描和轮廓,减弱色彩对比。

这些特征说明新古典主义艺术是从理性出发,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和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尤其是安格尔在线条运用上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当今中国油画艺术家而言,要比大卫在其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主义”或许更具有“新”的意义。

篇二:从马拉之死看民主流变论文从马拉之死看民主流变摘要: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的试验场,而其中的雅各宾派更是标榜要实现卢梭的共和思想,然而“马拉之死”向我们昭示着那个时代思想的激烈碰撞,真正的民主在大革命中发生了危险的流变,“马拉之死”带给我们很深刻的政治思考,民主平等自由在现实中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那对于如何使民主成为现实,托克维尔的思考则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拉之死民主自由平等马拉·达维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曾经在英国生活过十年,回到法国后成为科学家和著名大夫。

由于当时法国的集权专制,马拉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789年马拉参加了震撼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在此之前直到被杀身亡,马拉一直不断发表文章宣扬革命,其创办的《人民之友》更是只为底层的民众说话,鼓吹不断革命。

1793年为共和主义者夏洛蒂·科黛刺杀。

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法国大革命是在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影响下进行的,从攻占巴士底监狱到拿破仑被迫下台,法国大革命把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带给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人民。

在宏观角度来讲,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革命精神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其具备了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但是我们如果从微观角度来仔细分析历史的角落则不尽然。

卢梭认为,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篇三:雅克·路易·达维特的《马拉之死》教案——人美版初中美术第十三册授课教师授课年级张馨心二年级授课题目:雅克·路易·达维特的《马拉之死》教学年级: 二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想象并简单画出作者的肖像,从而认识作者背景,了解作者画人物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欣赏法国古典主义的主要特征表现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者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提高学生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情感目标:感悟西方知识,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达维特的艺术主张,讨论达维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本课的相关资料、图片、铅笔、画纸、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巡视教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讲授新课:(1)导入语:曾经有个伟人亚里士多德说“力和美是在思想中体现出来的”。

我们都能够强烈的感觉到思想的力量,但我更钟情于那思想指引下的艺术,那种力量更加鲜明,更加强大。

我曾经试图寻找证据证明艺术的力量,但始终未果,直到我重新认识了《马拉之死》这幅画。

到底画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咒语使他有如此的力量或者迷幻色彩呢?有一点毫无疑问,这是达维特创作的最迷人的作品,一幅令观者如痴如醉的画作,这是一幅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任务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吧。

(2)正课:播放幻灯片,附加音乐背景。

1.雅克·路易·达维特的背景简介。

(图1)雅克·路易·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又译大卫。

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重要的美术教育家。

教学意图:初步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简介,让学生产生兴趣。

2.观察《马拉之死》这幅画中的内容及特点。

(图2)①基本信息:是一幅油画,现藏于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是19世纪由大卫所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画中信息: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

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

②作者的这幅画特点:画面的构图极为简练,背景深沉暗淡,光线集中在马拉身上,人物非常突出。

大卫用写实的手法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