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结构分析法分析_等待戈多_之存在主义思想_程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1 -
பைடு நூலகம்
出的选择。”[12]因此,我们可以说整部《戈》剧中的等待都是关 于人在面对必须进行的选择时呈现出的焦虑感,都是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面对不得不进行选择时产生的焦虑 感的放大。他们甚至怀疑一切已确定的事物,比如,弗拉季 米尔怀疑他所等之人的名字,爱斯特拉冈不能确定摆在他 眼前的那双靴子的颜色。最糟糕的是,最客观的时间概念在 他们的头脑中都是一片混乱。这些都表明,他们焦虑不安导 致他们无法分神关注自己周边的客观环境,这也导致了他 们在进行选择时犹豫不决 (比如爱斯特拉冈在第二幕勉强 愿意试穿靴子)。如此他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必 须要选择,他们产生了焦虑感,而焦虑感又使他们对客观环 境疑虑重重,致使他们不敢去选择或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有 读者可能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两人在选择共同离开后却 不见行动?他们离开的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冲动 (passion),而存在主义者根本不相信冲动的力量。“存在主 义者从来不认为冲动可以使人采取任何明确的行动,因此 冲动只是一种借口,存在主义者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冲动 负责”[12]。换言之,对于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离开只是 一时冲动的借口,并不足以让他们放弃承担履行约定的责 任,尽管他们选择继续等待戈多使他们焦虑不安,行为失 常,思绪混乱,但至少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为这个 世界作出了榜样。
第 32 卷 第 3 期 2011年 3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2 No.3 Mar.2011
用结构分析法分析《等待戈多》之存在主义思想
程芳
(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
一旦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意识到限制他们行动的 真正原因,他们的头脑中立刻闪现出轻身之念,换言之,他 们畏惧选择是否该等待的自由。他们的恐惧感与海德格尔 关于焦虑(anxiety)观点如出一辙:“害怕自由并不是害怕任 何一样具体事物,而是对没有方向,没有确定性,没有引导 事物必然发展的方式方法的畏惧。我们不愿意面对必须作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选择;责任;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3-0070-03
萨缪尔·贝克特所作的《等待戈多》(以下简称《戈》剧), 也是作者第一部被搬上舞台的戏剧作品。在 20 世纪,这部 戏剧初登舞台就引起一片哗然。这部荒诞的戏剧与传统的 戏剧理念格格不入—— —角色古怪,对话无稽,人物行为无 常—— —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感知力、接受力与理解力。《戈》 剧令人费解,不仅因为其荒谬的情节与传统剧作大相径庭, 更在于剧中时刻若隐若现又晦涩难懂的哲理与启示,使这 部看似毫无章法可言的戏剧触摸到读者内心深处的某种神 秘的情节与期待。从剧本内容来看,《戈》剧杂乱无章的对话 不断地打消读者回味对话之念,而剧中前后两幕基本对称 的结构也在提示读者放大视角,从其结构的角度进行探索。 本文从《戈》剧结构的角度出发,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剖析剧 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最后探析剧中主人公等待戈多的原因。
- 70 -
神话素,并将它们分成四类,使它们形成两组二元对立,揭 示出古人在创作神话时的意识形态”。[3]结构主义是 20 世纪 颇有影响力的人文主义思想之一,它的出现与盛行恰好与 西方的两次政治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60 年代的左 倾运动时间一致:人们正需要在文本中找到一种没有冲突 又极度可靠的系统来与当时风云突变的历史局面相抗衡。[4]
自由选择 / 客观条件::自由选择 / 主观条件 公式中,斜杠“/”代表对立,与英文中的“versus”相同,而 符号“::”表示“相当于”,也就是说,自由选择与客观条件的 对立相当于自由选择与主观条件的对立。由公式可知,在贝 克特那个时代的人类不断地在自问,他们存在的意义,也就 是自由选择究竟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是主观条件的约 束? 无论贝克特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以上所得结论也 反映了作者在书写《等待戈多》时的时代背景与写作生活。 正如斯坦利所指出:“战争的场景在贝克特的作品中若隐若 现,尽管作品本身很少直接提及战争,但《等待戈多》却出自 于贝克特的战争经历。”[5]这些经历包括“交换秘密信息,在 险境忐忑不安地等待联系,目睹亲友背叛,耳闻他们的折磨 与死亡,藏身于野间战壕之中,忍受着长时间的饥饿”[1]。众 所周知,战争是人类扩大地盘并与所居住环境斗争的一种 方式。然而,扩张的地盘往往满足不了人类日益迅速膨胀的 欲望,这一矛盾不断折磨着人类。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人类 的行为应该受制于客观条件;从主观的角度来说,人类不能 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人类无法随心所欲地自由选择。 这些矛盾导致了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怀疑。正如剧中人物不 断地在问的那样: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戈多是谁?我们可不 可以离开?因为等待戈多似乎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否定了他 们的存在价值。然而,一旦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存在主义思 想,又会发现他们的等待自有其意义。
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的先驱萨特说:“(我们)在行动的过程 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8] 然而,在《等待戈多》中,角色的行动总是不断地受到客观条 件与主观条件的限制。正如空荡荡的舞台上那颗孤零零的 树所预示的,经过战争的摧残后,整个世界一片荒芜,单调 乏味,因此在那个时代的人尽管在思想上想要做很多事,向 往自主选择,但受客观条件所制,他们真正能做到的事寥寥 无几。在剧中,爱斯特拉冈想要自杀,但弗拉季米尔却无法 肯定那颗枯树能否承受他们的体重,也无法找到绳子完成 自杀的行为。从这一点来看,无论舞台布局简单与否,人们 始终无法无视身边环境对于自身行为的限制。这一富有马 克思主义哲学色彩的观点后来也被存在主义先驱萨特所认 同。萨特在阅读马克思的文献后,越来月意识到人类选择过 程中所要面临的限制:出生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家庭环境。 在马克思的影响下,他调整了自己的观点,开始面对这一事 实:人类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必然与周边事物保持着关系[8]。 正是有了这一层关系的约束,萨特的自由选择才被赋予了 新的含义。
尽管萨特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他的影响,他仍然没 有放弃“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这一观点[8],而等待戈多这一情 节就体现了贝克特关于自由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戈》剧中,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并不自由,他们必须在柳树下等 待戈多。尽管读者并不清楚戈多究竟是谁,但读者显然明白 戈多在戏剧发生之日的处理其他事务的自由是建立在两位 主人公的自由之上的。剧末,戈多依然没有赴约,这也暗示 没有人可以明确指出戈多第二天是否仍会违约,戈戈和迪 迪的等待很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之所以说“人生来就是自 由的”,萨特认为:“那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生来就处在这个 世界之中,而自由是因为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们 就必须对自己所做的任何事负责。”[8]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 米尔正是以等待戈多的行为,表现出他们对与戈多的约定 负责的心态,与此同时,他们也创造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创 造了他们认同的“人类本性的形象”①。当爱斯特拉冈询问要 是戈多来了会发生什么之时,弗拉季米尔给予他一个简短 而又坚定的回复: “我们就得救啦。”[9]问题是,弗拉季米尔在 自己都不清楚戈多是何许人物情况下,他却如此肯定他们 会得救呢?对于存在主义作家来说,“他们书写的人物往往 为同一个关键性问题所困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 20 世 纪,面对那种关于人类生活毫无意义或无比荒谬的激进观 念时,能找到信仰”[10]。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寻找什 么样的信仰?萨特认为,追求自由时,我们发现它与别人的 自由不可分割,而别人的自由也离不开我们的自由[11]。因此, 可以推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的并不是一某一 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种信仰,这一信仰相信人类会意识到 应该对他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然而,尽管抱有这种信仰,两 位主角依然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戈多,等待他觉悟的那一 刻。
特拉冈想要吃胡萝卜充饥时,他的欲望选择只是在第一幕 得到小小的满足,而第二天他仍想吃胡萝卜,却不得不与现 实妥协,吃其他的食物;爱斯特拉冈想把鞋子脱掉,可是鞋 子不合脚,最后还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能遂愿。以上三点体现 了两位主角所想做之事总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 面,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外,两位主角的自由选择也不断与 他人的主观意愿相违背(表格内将他人的主观意愿称作“主 观条件”)。弗拉季米尔想要跟爱斯特拉冈讲述圣经里的故 事,但后者却尝试着转移话题;当爱斯特拉冈有意向弗拉季 米尔描绘他的梦境,另一个却拒绝当聆听者;当爱斯特拉冈 想要看幸运儿跳舞,弗拉季米尔却想要看幸运儿思考,但能 决定幸运儿行为的却偏偏不是他们俩;当爱斯特拉冈想要 离开,弗拉季米尔却坚持继续等待戈多。其中的矛盾之处在 于,一方无法决定另一方的意愿,个人的自由选择也处处他 人主观意愿的约束中。以上表格所显示,运用列维斯特劳斯 分析神话元素的方法,可导出如下公式:
摘 要:《等待戈多》的剧中人物为什么等待戈多,戈多又是谁?《等待戈多》对称的结构和时代背景暗示应从结构角度理 解该剧。剧中人物的行动引出了《等待戈多》隐含主题:是什么限制人类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倡导要承担选择的责任,自由选 择产生的焦虑感会使人作出不负责的选择。因此两位主人公正是在等待人类责任意识的觉醒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
二 《戈》剧的作者萨缪尔·贝克特曾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 想的影响,因此,存在主义哲学的思维时常呈现在贝克特的 著作之中。“存在主义哲学于 19 世纪在丹麦和德国兴起,并 于 20 世纪由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发扬光大”[6]。存在主 义者不断思考着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而 贝克特的作品往往通过展示人类现存的生存环境,来探索 人类生存的意义,发现自我的真谛,贝克特的作品所表现的 主题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异曲同工。可以说,读贝克特的 作品,不得不结合存在主义的思想细细品味,这样才能更深 入地挖掘贝克特作品的内涵。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关于“行动的 哲学”[7],但并不意味着存在主义者可以随心所欲,真正做到
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
自由选择 vs.
客观条件
想要自杀 想吃胡萝卜 想脱鞋子 (鞋子不合适)
怀疑自杀的客观可能性 尝试提供正确的食物 想脱帽子 (帽子不合适)
自由选择 vs.
主观条件
不想听圣经故事 想描述梦
想看幸运儿跳舞 想要离开
想讲圣经故事 不想聆听梦
想看幸运儿思考 坚持等待戈多
上表将《戈》剧中的主角的行为素分成两类,一类是主 角的自由选择对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另一类是主角的自 由选择以及他人的主观条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爱斯特拉 冈的三个行动素(想吃胡萝卜,想自杀,想脱靴子)都代表着 他的主观欲望,即他所希望的自由选择,然而他所希望的选 择往往要受到客观条件的束缚。比如爱斯特拉冈想选择自 杀的时候,弗拉基米尔指出的舞台上唯一的一棵树根本就 不能承受他们的重量,或者他们找不到绳子上吊自杀;爱斯
一 整部戏剧仅两幕,前一幕重复着后一幕的故事:爱斯特 拉冈(戈戈)与弗拉季米尔(迪迪)毫不确切把握地等待着戈 多,他们甚至都不熟悉这位戈多,两人在等待过程中都曾试 图放弃等待,但并未付诸行动,剧末,一位男孩带来戈多口 信,告诉他们第二天戈多必定赴约。此剧将等待的行为在舞 台上无限放大,却并未带给观众期望的结局,解开观众心中 的谜团,以至于戏剧终了时,观众仍然迷惑不解:戈多究竟 是何许人也?为何要等待戈多?他第二天真会赴约吗?“在传 统戏剧中的此类问题,总能得以解决,但在此剧中观众的期 待却被无限地延迟了”。[1]然而,这部戏剧前后两幕对称性的 结构似乎在提示读者在观看此类文本时应从结构主义的角 度去探索,而不要一味地照本宣科。 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法是读者剖析此剧最科学的手段, 它剥去文本表面那些光怪陆离的复杂现象,将文本还原成 结构,从而探寻其深层的内涵。结构主义源于亚里士多德的 科学观,是一种探索文本的本结构的思维方式,其关键在于 找出基本要素,即构成文本的单元是如何结合在一起构成 文本结构的。[2]尽管早期的结构主义家的主要关注语言学和 文学,但索绪尔认为结构主义也适用于社会科学。之后,法 国的人类学家列维 - 斯特劳斯发现了语言与人类学之间紧 密的联系。列维 - 斯特劳斯分析了希腊神话中关于俄狄浦 斯的故事,“他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找出十一个
《戈》剧恰好写在结构主义盛行的时代,反映的是战争 摧残后人的心灵状态等一系列的问题,剧中有许多令人费 解的行为与话语,同当时混乱的历史局面异曲同工,因此运 用结构主义方法来解读此剧,恰好可以帮助读者剥开混乱 的表面现象,发现剧中要表现的本质问题。
像列维 - 斯特劳斯那样,若用结构主义分析此剧的深 层含义,就必须要研究剧中人物的行为素(actant)。尽管波卓 和幸运儿的出现是《等待戈多》的一个主要情节之一,然而 执行等待这一贯穿全局主题的行为的仍是主角爱斯特拉冈 和弗拉季米尔。因此,本文将剧中两位主角的行为元素总结 并归类,列在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