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双桂坊历史演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桂坊历史演变分析
第莹(常州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常州 213614 )
【摘要】双桂坊是常州官府为庆祝此处又有两兄弟同科高中进士,将原先的来贤坊更名而来。

寓示“双双蟾宫折桂”之意,自此双桂坊名声大振。

但自清末开始,双桂坊成为常州的商贾云集之地,而其中老天泰、瑞和泰、马复兴等一大批餐饮招牌纷纷打响,并逐步成为百年老店,双桂坊发展至今以成为常州颇具特色的小吃街。

其中的原因涉及社会变迁与文化影响。

【关键词】双桂坊美食街演变原因
据清代光绪年间《武进阳湖志》记载,北宋乾德5年(967年),居住此地的宋维、宋绛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常州官府建造牌坊以示庆祝,命名“来贤坊”。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居住此街的丁宗臣、丁宝臣两兄弟又同科高中进士,地方官府便将“来贤坊”更名为“双桂坊”,寓示“双双蟾宫折桂”之意,自此双桂坊名声大振。

至今已千年,如今的双桂坊以成为常州闻名遐迩的美食街。

双桂坊美食街是由常州市钟楼区政府和江苏汇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久负盛名的常州双桂坊原址上精心打造而成的,于2009年5月正式开业。

本文将从社会变迁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对其变化的原因做一番分析。

一、社会变迁
第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中国历史上推行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人才、举贤任能,巩固统治起过很大作用。

各级地方官府和莘莘学子把科举考试看作大事,一旦金榜题名,不仅本人本族春风得意,即使地方官员、乡里百姓也都感到荣耀。

【1】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双桂坊就是为了庆祝科举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的兄弟而立的,当时的官府,百姓都非常重视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被废除后,自然人们对科举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

以前趋之若鹜的科举,不复存在,双桂坊这一牌坊在学校教育的文化中也失去了原先的意义,人们原先的崇敬感也慢慢地变淡,对双桂坊的理解也随着社会的变迁慢慢变化。

第二,发生的一系列变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们开始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对人们的思想与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发展经济。

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
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由此,更加注重发展经济,而不是局限于种地。

这两次变革极大的改变了社会性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更加注重去发展经济,而不是以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在一系列变革推动下,如今的社会已经很浮躁。

政府注重的是业绩,而不是保留名胜古迹,爱护文化。

更多的人追求的是金钱。

双桂坊周边本已有不少的老字号美食店,再加上靠近南大街,商业价值高。

于是常州钟楼区政府江苏与汇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久负盛名的常州双桂坊原址上精心打造了美食街。

二、文化影响
首先,商业选址需求与商业经营背后文化的影响力
双桂坊的地理位置优越,且是科举及第的吉祥之地。

从《清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中可见,双桂坊东南接西庙沟,东北接打索巷口西至南大街。

与南城厢相连接的有茭蒲巷、后马园巷等,而北向往西有崇法寺、忠义祠、季子庙、真教祠、正觉寺等,还有浴堂弄、回回街、池子弄、黄家弄等等。

图中显示“双桂坊的石牌坊”就耸立在忠义祠东端,双桂坊巷的北向,为四柱石牌坊。

清末民初,老常州饮食业较为集中的商业圈,共有五处:西门怀德桥、东门水门桥、北门青山桥、南门弋桥、城中县巷惠民桥。

其中,靠近弋桥的双桂坊,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气的关系,逐步取代了弋桥,成了城南饮食集中地。

【2】南大街到清真寺段近百米的街区两旁,就集中了数十家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和传统特色店家。

从西向东有:马复兴面馆、兴隆园菜馆、美味斋糕团店、清真双桂麻糕店、清真长兴楼菜馆等等。

老长兴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常州唯一的回教菜馆。

店址在双桂坊中段与公园弄相交的丁字路口,坐南朝北,两层楼面,店西边的一条小弄就是“马园巷”。

始建于1915年的兴隆园菜馆,在“文革”中一度改为“反修路饭店”,1978年恢复原名。

菜肴以江南风味为主,能办高档喜庆宴席。

义隆素菜馆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曾经搬迁到双桂坊弄口的南大街。

素火腿、素月饼是常州人至今还十分喜爱的点心。

每年的中秋节,我都要到这里买素月饼,孝敬老母亲,几乎成了规矩。

建于1937年的马复兴面馆,由名叫马三保的师傅开设。

马复兴的糖醋小排骨曾列入常州名菜,马复兴的大肉面和馄饨为常州人津津乐道。

这些店虽不在双桂坊牌坊处,但分布在其周围,渐渐发展的各具特色,与人们的生活更加的紧密联系起来,生日、婚庆、中秋节等等都涵盖,在常州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双桂坊周边人气更加的高涨。

其次,商业文化与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
在如今服务行业占先锋的社会中,饮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不少人热衷的一项消费项目。

为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可以美其名曰是发扬地方文化。

2009年5月,常州市钟楼区政府和江苏汇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久负盛名的常州双桂坊原址上精心打造了双桂坊美食街,包括地下一层美食工坊和地面美食排档两部分,共50多个独立商铺,推出“常州十大名小吃”,使老百姓在双桂坊美食坊的街区里能品尝到这些昔日的传统小吃,不但传承了地方饮食文化,更赋予了老字号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常州的坊名与科举【N】.中国社会报 ,2005(03)
【2】范炎培.常州老双桂坊的旧事[J/OL]. /s/blog_5f06e1360100isdf.html 2010(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