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管理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管理规程
目的
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
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责任
●质量控制处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
●微生物检验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质量控制处经理:负责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及日常督促检查。
●质量管理负责人: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
●制造中心总监:菌种申购计划的批准。
相关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
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
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
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
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相关文件
无
程序
1菌种的申购
质量控制处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申购计划,由质量控制处经理、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制造中心总监批准后,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
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
购买时,需询问和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同时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保存条件要求进行。
2菌种的验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质量控制处微生物检验人员验收,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从上级药检部门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
储存于2~8 ℃,有效期为3个月。
新购进的菌种斜面应在一周内完成传代。
3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因冻干菌(标准菌种)与传代用菌种而不完全相同。
3.1标准菌种的复苏、确认、传代
3.1.1 标准菌种的复苏步骤如下:
➢把冻干菌种管、灭菌毛细滴管(1ml)、双碟、镊子、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培养基)数支,移入接种室或超净工作台。
➢将冻干菌种管外壁用碘酒擦洗消毒,稍干,用75%乙醇棉擦净,放在灭菌双碟内,待干。
点燃酒精灯,将标准菌种管的封口一端在火焰上,
烧灼红热,用灭菌毛细滴管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养
基),滴在灼热的菌种管封口一端,使骤冷而炸裂。
➢取灭菌镊子,在火焰旁,将炸裂的管口打开,放入灭菌双碟内,另取1支灭菌毛细滴管,在火焰旁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
养基)少许,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块搅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
管内菌液,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养基)内,并根
据不同菌种类型而将其培养于相宜的温度下24~72h(细菌需要 24~
48h的培养物,酵母菌需要72h的培养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则宜保
藏孢子)。
最后将毛细滴管及菌种管经高温灭菌(121℃,30分钟)。
黑曲霉的菌悬液先室温待菌悬液融化后用无菌吸管吸取管内液体1~2
滴滴在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上,用吸管涂布均匀,置23~28℃培养5~7
天,斜面正面为黑褐色厚绒状,色泽均一,不应有杂色,斜面侧面无
色,接近菌层培养基略带黄色。
确认后用含有0.05%(ml/ml)的吐温
-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洗脱到无菌试管中。
➢取经复苏后的上述细菌菌液8-10ml至100ml4.4.2项下液体培养基中按g项操作对菌种进行复壮。
以无菌技术向复壮后的菌种中加
入100ml20%的无菌甘油混匀,1-2ml/管分装于冻存管。
每个菌种
制备10支,按顺序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
即进行相应的确认。
其余作为储备管。
黑曲霉的h项下洗脱液按h
项下方法进行复壮,制成复壮后的孢子悬液20ml。
以无菌技术向
复壮后的菌种中加入20ml30%的无菌甘油混匀,1-2ml/管封存于冻
存管。
制备10支,按顺序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
量控制,即进行相应的确认。
其余作为储备管。
将上述制备好的
冻存管逐支粘贴标签。
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编号、
代次、制备日期、制备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等。
➢储备菌种管制备成功,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取出培养物,仔细观察液体培养基是否浑浊,浑浊说明菌种复活生长,若不浑浊,在将其作为无活菌生长的培养物丢弃以前,细
菌应至少培养1周以上,真菌和酵母菌至少应培养2周以上,并
在丢弃之前应高温灭活处理(121℃,30分钟)。
3.1.2 标准菌种的确认
➢用无菌接种环取上述培养物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或玫瑰红钠培养基(真菌和酵母菌)平板上,或相应的宜于该菌生长的鉴别培
养基平板上,然后在30~35℃下培养1~3天(细菌);23~28℃下培
养5天(真菌和酵母菌)。
培养后,首先观察其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
态,然后挑取生长旺盛的单一的纯菌落,划线于平皿培养基,每种菌
划4个平皿,以便收集较多的生长旺盛的典型单菌落,进行保存和鉴
定。
鉴定时作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形态特征。
最后
再做生化实验以进一步鉴定该菌种。
➢若在该平板上发现有其它菌落生长,则说明操作有污染或菌种不纯,应将此被污染了的培养物灭活处理,并寻找原因。
应根据其原因采取
措施重新分离挑选纯菌落。
➢上述操作完成后,需填写《菌种传代、分离、鉴定记录》。
➢各菌种的复活、划线用培养基、培养条件,见《菌种复活、划线用培养基、培养条件》(附件2)。
3.1.3 标准菌种的传代和保藏
➢按菌种说明书要求复溶菌粉,转种于适宜的增菌培养基内,称第1代(G
),复壮后转接至平板上,并在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分离单
1
个纯种菌落,此为第2代(G
)。
2
➢菌种确认后,挑取平板上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用于制备甘油冷冻管,
),同时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菌种数支,作为工作作为传代用菌种(G
2
用菌种,此为第3代(W
)。
3
➢将第2代(G2)菌种管冷冻保存,将工作用菌(W3)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后用于日常检验。
3.2 传代用菌种的传代和保藏
3.2.1当无标准用菌种时,可从省(市)药检所购买菌种作为传代用菌种,不需经过复溶增菌,但应划线接种确认。
3.2.2将购回无异常的传代用菌种(一般为第3代),根据日常检验工作的需要量,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菌种数支,作为工作用菌种(为第4代),同时,结合菌种的代数和最长保存期限,挑取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制备甘油冷冻管或液体石蜡管数支,作为传代用菌种(仍为第3代)。
3.2.3传代用菌的传代其操作步骤如下(斜面接种法):
➢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菌种斜面后,应在室温放置约30分钟。
➢将装有新鲜配制的培养基菌种保藏管管壁上注明菌名及接种日期,和传代菌种一并移入洁净工作台,打开紫外灯照射一小时。
➢关闭紫外灯。
点燃酒精灯,左手握住菌种斜面,将管口靠近火焰上方,
右手拿接种棒后端,将接种环烧红约30秒,随后将接种棒金属部分
在火焰上烧灼,往返通过三次。
➢右手用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管塞,左手将管口在火焰上旋转烧灼,右手再轻轻拔开管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先在近壁的琼脂斜面上靠一
下,稍冷后再至菌苔上,刮取少量菌苔,随即取出接种棒并将菌种管
口移至火焰上方。
➢塞上管塞,左手将菌种管放下,取营养琼脂斜面(或改良马丁琼脂斜面)条直线,然后从底部向上作连续曲线划线,一直划到斜面顶端,
使细菌接种在斜面的表面上。
➢取出接种环,在火焰上方将培养基管盖上塞子,然后将接种过细菌的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将已接种好的细菌管置30~35℃细菌培养箱培养22 ~24h,真菌管置23~28℃真菌培养箱最多培养7天。
➢按上述规程操作,直至G4转为W5为止,需重新开启冷冻干燥菌种,重复上述规程操作,保存和使用菌种。
➢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在规定保存期限内,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
3.3 工作用菌种的传代: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
3.3.1取在冰箱 4~8℃保存的工作用菌种用普通琼脂斜面传代,并将新传代的培养物替代原有的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
3.3.2也可取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保存的菌种,进行复苏,直接作为工作用菌种。
3.4 传代时注意无菌操作,使菌株不死亡,不污染、不丢失。
同时实验人员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佩带无菌手套,实验完成以后消毒实验进行的区域、实验仪器和器具等。
如发生意外,如菌种泄漏或人员受伤,微生物学检验人员应立即向质量控制处主管报告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3.5传代后,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并在每一支菌种管上贴上标签,标签内容包括:名称、编号、代数、传代日期、操作人、有效期。
交微生物组主办统一保管。
同时及时填写《菌种传代、分离、鉴定记录》。
4.3 各菌种的保存方法、条件及期限,见《传代用菌种保存方法、保存温度、保存期限》。
5 菌种的编号
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
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大肠埃希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枯草芽孢杆菌(B.s)、白色念珠菌(C.a)、黑曲霉菌(A.n)、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p)
代数用一位带有下标数字的字母表示:传代用菌种用G表示;工作用菌种用W 表示;如G3表示传代用菌种第3代;W3表示工作用菌种第3代。
传代日期用6位数字表示:年份取最后两位数,月、日分别用两位数。
如2012年01月12日传代的第一支大肠埃希菌作为传代用菌种的编号为:
E.c-G3-120112-01。
6 菌种的保管
6.1 菌种设专人加双锁保管,并对所保存的菌种建立《菌种保存、领用、发放登记台账》。
6.2 菌种的定期检查与鉴定
6.2.1在菌种的保存期间,应每天(工作日)检查保存菌种冰箱的温度、每周检查菌种管的塞子是否松动或生霉,并及时填写《检定菌种观察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2.2菌种在保存期内均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工作用菌种每转种两代一次、传代用菌种每三个月一次)检查其菌落性状、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菌体形态及生化特性等项目,若发现与原菌种变异较大,应重新分离、纯化、鉴定、再加以保存,并做好《检定菌种传代、分离、鉴定记录》。
6.3 所保管的菌种,不能随意转让其他单位和个人,需要时应有单位证明和批准手续方可供应。
7 菌种的领用与使用
7.1微生物学检验人员根据检验需要,需到菌种保管人员处工作用菌种或传代用
菌种,用于日常检验或验证试验,使用后及时填写《菌种使用登记表》和《菌保存、领用、发放登记台账》,以便追踪菌种使用历史。
7.2 冻干菌种管一旦解冻制备工作菌种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8菌种(废弃)的销毁
8.1下列情况的菌种或培养物或被污染的器具等,必须采用121℃、30分钟湿热灭活处理:
新一代菌种制备成功后的上一代菌种;
使用完后的菌种和带有标准菌种的器具和培养物;
超过有效期的菌种;
凡被污染、变异、可疑等异常情况菌种;
其他应废弃的菌种。
8.2废弃菌种的销毁由质量控制处微生物主办提出申请,交质量控制处主管批准后,由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灭活处理,填写《废弃菌种(物品)销毁处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