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子君与白流苏人物形象的不同点_杨岳华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子君与白流苏人物形象的不同点
杨岳华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鲁迅《伤逝》的子君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白流苏是“五四”以来到20世纪40年代女性主体意
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们在人物个性塑造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比较人物的不同特点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两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子君;白流苏;个性;形象;比较【中图分类号】
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1)10-0044-02
【作者简介】杨岳华(1964-),男,浙江临海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五四”以来到20世纪40年代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她们在人物个性、塑造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子君热烈单纯而盲目脆弱,白流苏执着世俗而精明坚强
子君是一个接受了新教育、新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为了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可以不顾一切。

她为了爱与旧家庭决裂,勇敢面对世人的白眼、嘲笑、讽刺。

她对涓生的感情同样热烈单纯不掺一点杂质,一心一意爱着涓生,没有一点其他想法。

她所做的这一切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她只知道自己要一心一意爱涓生,却不知道封建式的好妻子的爱让她丧失了自我,她深爱的丈夫会有一天抛弃了自己。

她出走后回到旧家庭不堪其辱而死,这体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感性、脆弱的一面。

子君追求个性解放的感情是非常热烈的。

当面对胞叔和父亲反对时,她毅然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当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和鲇鱼须的老东西监视他们的时候,她能目不斜视,看都不看他们一眼,骄傲的走了。

这是她对自由爱情生活执着追求、带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体现。

子君的思想是单纯的。

在她的想象里,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诗情画意、五彩缤纷的,她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拥抱涓生的爱情。

她把涓生当作是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马王子,是自己的最爱,是从骨子里是爱他,是自己一生的依靠。

涓生向他求爱时,尽管他们只相处
了短短的半年时间,但是她还是很羞涩的答应他了。

可以说为了涓生,她是怀着真爱,抛弃了一切,把自己完全交给了他。

涓生的正面形象太光彩夺目、
完美无缺了,她对涓生太崇拜了,以致于子君完全被他的光环迷住了,看不到他的另一面的一点点缺点,毅然、决然把自己一生的幸福押在涓生身上,并把爱情的经营放大为生活的全部。

太注重自身,没有融入整个社会。

因此,当初的勇敢和坚决是一种不成熟的意气行为,至少具有一种冲动的盲目性。

当被涓生抛弃离开后,就没有了其他活路,返回旧家庭以致死亡,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白流苏非常执着、自信。

在知道这个家容不下她以后,为了生存她就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嫁人,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她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找寻下辈子的依靠。

因此,她不惜得罪妹妹宝络。

主动积极地假意帮不会跳舞的妹妹解围,与范柳原跳了一整晚的舞,自信地展示她所擅长的,并在柳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获邀去香港,面对范柳原只要私欲,不愿结婚的想法,她不气馁,继续施展自身的智慧和魅力,并等待时机,她相信她有办法让范柳原与她结婚,最后香港沦陷帮她成就了心愿,让她后半辈子有了稳定的依靠。

作为一个离了婚并不漂亮的女人,白流苏并没有个性自由、美好爱情的理想与追求,而是如何找一个有钱的男人,让她后半辈子生活有靠,过一个安稳的日子。

这个想法尽管世俗,却是当时女人最切实际的想法。

为了能让自己嫁个好老公,得到一个好归宿,过个安稳的生活,遇上范柳原后,她用自身的心机与精明跟家里人斗,跟范柳原斗,时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1年10月总第171期第10期
Oct.2011
Serial No.171No.10
而小鸟依人、乖巧顺从,用低头吸引范柳原,时而吃醋赌气,甚至返回上海,迫使范柳原就范,达到目的。

处处体现一个世俗而精明的女性。

当然,爱情也退到了现实考虑的边缘。

她出走后回到旧家庭,面对他们的冷言冷语顽强地活下来,然后第二次出走,这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者的理性坚强的一面。

二、子君形象相对平面单薄而生硬,白流苏形象相对立体丰满而鲜活
子君在整个小说中,不是一个正面形象,而是通过涓生的回忆,侧面表现出来的一个形象。

她的表情、动作、语言都是通过涓生的口的叙述来告诉我们的,她自己没有正面说过一句话。

她的真实想法,我们只有通过涓生的回忆来了解。

我们只有通过涓生才能了解她。

我们感觉不到她的直接的想法,她在我们面前似乎隔了一层而显得相对平面单薄而生硬。

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受奴役的地位。

在涓生身上,体现着男性所特有的男性意识。

当涓生空虚时,想起了子君,子君最初会面时,脸色“渐渐转成绯红”。

在涓生常常“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的引导下,子君信誓旦旦:“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然后,子君把所有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涓生。

我们通过涓生了解子君的行为表象,却很难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子君是“五四”新女性,她的勇敢和冲动,足可以说明她决不是沉默寡言的平庸之辈,尤其是在同居期间更是不会失语的。

一旦失去语言也就失去了作为存在的意义。

文本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子君对生命存在的麻木和冷淡,她孤独、苦闷,始终处于黑暗的遮蔽状态。

作者有意用相对平面单薄而生硬的形象,来表达女性在男性话语下受奴役的地位。

白流苏则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她的表情、动作、语言都是通过她自己的活动直接、生动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她的一颦一笑留给我们的是那么立体丰满而鲜活,体现了女性视觉下还原世俗女性的存在。

白流苏出身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离婚寄居娘家时,依靠兄嫂,把大笔养老金交给兄嫂,希望在娘家平静地过日子,但钱用光了,兄嫂对她也不客气了,嘲讽、厌恶,赶她走。

她上楼跑到母亲身边“她搂住她母亲的腿,使劲摇撼着,哭道:妈!妈!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

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

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

忽然听见背后有脚步声,猜着是她母亲来了。

便竭力定了一定神,不言语,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是两个人。

”通过幻觉,再现过去的情景画面,利用蒙太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流苏当时痛苦无助的心理。

因此,她要给自己寻求一条出路,至少要在精神上获得重生。

她“跌跌冲冲地爬上楼”,在穿衣镜前端详自己时,依着四爷的胡琴调子“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具体生动,极具画面感,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

看到镜子自己娇好的身体,还存的青春激情,以及独立自主性,她要独立思考人生,寻找自己的幸福。

在替妹妹宝络相亲时,微笑着接受了范柳原跳舞的邀请,这一刻她的命运也开始有了改变。

后随徐太太来到香港,与范柳原交往。

她渴望爱情,但害怕上当受骗,处处防备。

面对范柳原的注视,采取低头的策略。

这种不经意的低头,显得温柔、妩媚、优雅,风情万种,荡漾着范柳原的心。

她知道范柳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为了得到这希望,她懂得利用自己的长处,把握分寸,适时展示自己。

一起跳舞,柔媚低头,若即若离。

让范柳原明白自己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永远不会过时的最美的女人”,总有一天还会回到自己这里来。

寄人篱下的白流苏对孤单无依有切肤之痛,对她而言,“家、获得、满足究竟是什么呢?确切地说,就是房子而已。

这房子也可以作为经济来源、生活归宿、婚姻的代名词。

”因此,送走范柳原后,白流苏“摇摇晃晃走到隔壁房里去。

空房,一间又一间——
—清空的世界。

她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

她在空荡荡的地板上行走,就像是在洁无纤尘的天花板上。

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

”房间是空的,人的心也空了,渴望被填充,有安全感、满足感。

如同物质的空间,只有让人的心理空间有所寄托,装着希望才会觉得踏实、幸福。

白流苏所有的奋斗终归是为了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范柳原就是她的“房子”。

最终,在经历了挣扎、等待、焦灼、不安、恐惧后,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聪明,在战火的撮合下,成功地达到目标。

这种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如何在自我束缚中陷入困顿,在外部压力下惶惑不安,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柔弱外表背后对生命的坚韧与执着。

由于触及人物心灵世界,人物形象就显得相对立体丰满而鲜活。

三、子君给人以启蒙的沉思,白流苏给人以苍凉的同情
子君与流苏的遭遇都是娜拉式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一出悲剧。

有所不同的是子君的遭遇侧重给人以启蒙的沉思,流苏的遭遇侧重给人以苍凉的同情。

这也是二位作者变革社会与无奈哀叹创作思想的体现。

子君被涓生所描述的世界吸引了: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涓生是启蒙者,他启蒙了子君。

她认为她恋爱了,她要争取她的自由。

于是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所谓的“我是我自己的”仅仅表现为自由恋爱。

用自由恋爱的形式来印证他们对启蒙的理解。

落入了实用主义的俗套。

她是一个追求形而下的普通人,是一个不彻底的觉醒者。

启蒙在她不是起点,而是终点。

鲁迅正是通过子君死亡这一现象,来表达鲁迅对启蒙运动(下转第47页)
□编辑/张玉龙
□编
辑/张玉龙
〔参考文献〕
[1]鲁迅.伤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7.
[2]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145.
[3]赵红.婚姻的言说———张爱玲对女性生存状态的解读[J].理论导刊,2008,(02).
(上接第45页)的深刻反思。

子君的出走,不但没有改良社会,更可悲的还搭上自己的命。

子君的悲剧告诉我们,在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是不可能逃脱既定的悲剧命运的。

女性的解放,不仅仅要有个人的思想解放,更要有经济的解放、社会的变革与之匹配。

作者从历史的变迁中梳理女性存在的脉络,从社会制度的联系中考察女性不幸的原因,从个性解放中谴责女性生存的不公,从而达到有必要“解放”、“疗救”启蒙的沉思。

白流苏为女性主体地位而努力,从隶属家族、个人时间抽离出来,活在隶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但依然没有走出传统的婚姻模式,觉醒是自私的、无力的。

她还是没有摆脱附属的命运。

流苏的悲剧给人以苍凉的同情。

中国在几千年形成的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使得女性既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女性要想生存、融入社会,唯一手段就是依附与男人,也就是
婚姻。

白流苏也不例外。


“听不得‘吃饭’这两个字,心里一阵刺痛……”,为了生存不得不竭力追求婚姻,嫁给一个能给自己终身有靠的男人。

于是凭自己残存的青春及女性的精明执着,与范柳原展开了一场并无胜算把握的婚姻大战。

要不是香港沦陷,她至今还是范柳原长期而稳定的情妇。

召之即来,地位全无。

正是这场战争意外地使得男性身上所依附的财产、地位以及文化也变得不确定了,从而使男女实现了平等,也使这对平凡的男女一时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但是,尽管最后白流苏获得婚姻保障,也仅仅是暂时做稳定依附男性的财产、
地位的受支配者的角色而已。

战争的结束意味着男性文明的回复,女性又成为不稳定的受支配的他者。

所以,白流苏也只是争得了一个正当的“吃饭”的名分而已。

个人的努力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苍白可怜,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女性参差存在的苍凉命运的美学阐释。


这种传播功能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会引导社会舆论,促人思考。

因此要抓好DV 影像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功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三、突发事件中DV 影像存在的问题
在突发性事件中,DV 影像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真实性、现场感。

例如地震突发事件的发生现场往往十分惨烈:人的伤亡、
痛苦、慌乱,建筑物的倒塌,公共设施的摧毁……这一切都特别的震撼人的心灵。

美国居民用DV 记录龙卷风袭击堪萨斯州时的情景,让人看到大自然发威时的无情与残酷。

龙卷风所到之处,几乎被夷为平地,房屋如同玩具一样被摧毁,留下遍地的瓦砾。

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爆发时,一位业余人士用DV 记录下的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大楼的镜头让人刻骨铭心。

正当人们准备一天工作之时,高耸入云的世贸中心高楼瞬间被一架飞机“撕”成两半,轰然倒塌,顷刻化为乌有,数以千计的人失去生命。

正是由于DV 拍摄者对突发事件现场的迅速捕捉,才得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记住灾难,起到一定的警世作用。

但是DV 影像在监督管理、影像质量以及拍摄者的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令人深思的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的DV 影像作品出现在互联网上,这些作品里不乏有些糟糠之作。

不仅在题材的选择上需要慎重,在DV 影像拍摄画面的质量上也要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突发事件的一些自身的特点,DV 影像的拍摄者不可能完整的记录影音资料,往往就是这种手法的缺失破坏了新闻的价值,因此DV 影像在突发事件中的运用,必须提高拍摄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培
养有关人员,提高DV 拍摄者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和扩大新闻源,提高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意识,让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至于措手不及。

四、提高DV 影像质量的途径
1.保证内容真实。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

DV 影像运用到电视栏目中,真实性是首要条件,因此DV 影像自身在随心所欲的表达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内容的真实性,然而DV 影像之所以会比其他影像传播越来越受欢迎,原因在于DV 影像传播的生活真实性,它以写实的手法将作品风貌原汁原味地奉献在受众面前。

内容的真实性让人觉得更加的亲切,这也是DV 影像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2.提高拍摄技艺。

现如今,DV 影像之所以会越来越受大众的喜欢,不仅在于它借助于当今快速发展的媒体技术,更得益于自身的创新。

由于DV 影像的拍摄者大多都是一些业余爱好者,拍摄的风格具有自由性,但是拍摄技术却具有局限性。

不好的角度、
构图和不稳定的画面都会大大降低DV 新闻的可看性。

这就要求DV 拍摄者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拍摄技能,在突发事件面前能都从容上手,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也能拍出相对优质的画面。

3.提高道德水平。

好的DV 作品往往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而DV 新闻在坚持真实性的同时也要加强正面引导。

这就要求DV 拍摄者要准确定位社会角色,拥有社会公共道德,加强媒介教育,提高拍摄者媒介素养,提高辨别能力。

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