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 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世界的
本质和规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整理一下唯物
论的主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定义和特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意味着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例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
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因为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
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意识。
比如,我们对苹果的认识,是基于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客观属
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同时,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例如,科学家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和规划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师根据
设计蓝图建造高楼大厦,这些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
性的。
这是因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了
意识的产生、内容和发展。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同时,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
思想意识。
比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人口
等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同时,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
类社会,都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自然界的物质性表现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
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五、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它包括两
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
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
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相对于火车来说我们是静止的,但
相对于地面来说我们是运动的。
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
律的惩罚。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
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遵循农作物生长的规律进行播种、施肥、灌
溉等,才能获得丰收;而如果违背这些规律,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就会导致土地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和运用唯物论的观点,不断提
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