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孩⼦们在学习语⽂的过程中,肯定会学习到成语,成语就是⽤最简短的语⾔,表达最深刻的意思。

下⾯是分享的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明察秋毫
齐桓公⼩⽩、晋⽂公重⽿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

我们只讲王道,⽤道德的⼒量来统⼀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天下呢?”
孟⼦说:“我听说,有⼀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祭钟,您看见好好⼀头⽜,⽆罪⽽被杀,⼼中感到不忍。

凭您这种好⼼,就可以⾏王道,施仁政,统⼀天下。

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在于您⼲不⼲罢了!⽐⽅有⼈说:‘我的⼒⽓能举重三千⽄,但举不起⼀根⽻⽑;眼⼒能看清秋天鸟兽毫⽑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柴。

’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

如今您的好⼼能⽤来对待动物,却不能⽤来爱护⽼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相信。

⽼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的缘故。

显然,这都是⼲与不⼲的问题,⽽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您问能不能⾏王道、统⼀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不是不能⼲!”
2.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个⼈,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可这个⼈不问青红皂⽩让驾车⼈赶着马车⼀直向北⾛去。

路上有⼈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去,他⼤声回答说:“去楚国!”路⼈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你这是在往北⾛,⽅向不对。

”那⼈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他说:“⽅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极⼒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的不是那个⽅向,你路费多也只能⽩花呀!”那个⼀⼼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着呢!”路⼈⽆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的⼿,眼睁睁看着那个盲⽬上路的魏⼈⾛了。

那个魏国⼈,不听别⼈的指点劝告,仗着⾃⼰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向⼀意孤⾏。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越远,因为他的⼤⽅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向,才能充分发挥⾃⼰的有利条件;如果⽅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

3.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井底之蛙
栖在井⾥的青蛙在井边碰上⼀只从东海⽽来的⼤鳖。

青蛙看见⼤鳖,便对它⼼满意⾜地吹嘘⾃⼰的惬意:"你瞧我住在这⼉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壁的缝隙⾥⼩憩。

在井⽔⾥游耍,⽔⾯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

在软绵绵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过脚背。

看看周围的红⾍、⼩螃蟹,它们谁也不能⽐我⾃由⾃在。

"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的安乐:"我独⾃享受这⼝井⼉,得意洋洋地站着,真是快乐极了。

"它对海鳖发话,"先⽣,请问您,为什么不常常来光临咱⽔井,游览观光⼀番呢?"
海鳖经不住井蛙的怂恿,抵不住它的诱惑,也⾛到井边去瞧瞧。

谁知它的左⾜还没踏进井底,右⾜却被井栏绊住了。

它进退不得,迟疑了⼀会,回到了原处。

海鳖算是亲⾃领教了⼀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边环境。

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绍⼤海的景象:"我⽣活的⼤海⽤千⾥的遥远不⾜以形容海⾯的辽阔;⽤万尺深度不⾜以穷尽海底。

在⼤禹时代,10年中有9年遭⽔灾,海⾯也并不因此⽽上涨;商汤时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灾,海⽔也并不因此⽽下降。

你要知道⼤海是不受旱涝影响⽽涨落。

这也就是我栖息在⼴阔东海的乐趣!"
⼩⼩井蛙听了⼤海鳖对⼤海的描述,吃惊地瞪着圆圆的⼩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愧得⼀句话也说不出来……
⼈的⽣存环境决定⼈的思想认识。

通过井蛙与海鳖的交往与对话,告诫⼈们:只有开阔眼界,才能解放思想。

⾃以为是,⾃鸣得意往往是"闭关⾃守"、孤陋寡闻的结果。

4.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车⽔马龙
光武帝刘秀去世后,太⼦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他为了纪念那些帮助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功⾂,命画师在南宫云台中画上他们的像。

在这些功⾂像中,却没有⼤功⾂伏波将军马援的像。

这是为什么?原来,皇后马⽒是马援的⼥⼉。

明帝为了避免亲宠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画的。

马皇后牢记⽗亲遭⼈嫉妒陷害、含冤⽽死的教训,处处虚⼼待⼈。

马皇后那时没有亲⽣⼉⼦,明帝⽴贾⽒的⼉⼦为太⼦,委托马皇后教养。

马皇后把他当作亲⽣⼉⼦⼀般,精⼼培养,母⼦⼗分亲热。

明帝去世后,18岁的太⼦继皇位,就是汉章帝。

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汉章帝根据⼀些⼤⾂的建议,打算把马太后的兄弟封爵。

马太后遵照光武帝⽣前的规定“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坚决反对。

她说:“从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车如流⽔,马如游龙’,如此招摇,实在不好啊!”
后⼈把“车如流⽔,马如游龙”简略为成语“车⽔马龙”,形容车马不绝的热闹景象。

5.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

所以,他下定决⼼,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个⽅法,准备⼀把锥⼦,⼀打瞌睡,就⽤锥⼦往⾃⼰的⼤腿上刺⼀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根绳⼦,⼀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低,绳⼦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6.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

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卧,同被⽽眠,⽽且还有着共同的远⼤理想:建功⽴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次,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好⽂章,⼜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故事出⾃《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喻有志之⼠,及时振作。

7.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胸有成⽵
宋朝时,有个的⽂⼈叫⽂与可,能诗擅⽂,特别喜欢绘画。

他最爱画⽵⼦,他画的⽵⼦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登门求画,⽂与可画⽵的秘诀在哪⾥呢?
原来⽂与可在⾃⼰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论春夏秋冬,阴晴风⾬,他经常去⽵林观察⽵⼦的⽣长变化情况,琢磨⽵枝的长短粗细,叶⼦的形态颜⾊。

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积⽉累,⽵⼦在不同季节,不同天⽓,不同时⾠的形象,都深深的印在他的⼼中。

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站,平⽇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他都显得⾮常从容⾃信,画出的⽵⼦⽆不逼真传神。

当⼈们夸奖他画得好时,他总是谦虚的说:“我只是把⼼中琢磨成熟的⽵⼦画下来罢了。


⽂与可的朋友⼀天来访,看到⽂与可画的⽵⼦,不禁题诗赞扬:与可画⽵时,胸中有成⽵。

胸有成⽵这个成语⽐喻做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经有了⼗分的把握,⼜⽐喻遇事不慌,⼗分沉着。

8.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没有驴。

有个多事的⼈运来了⼀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处,就把驴放到⼭脚下。

⼀只⽼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的家伙⼀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偷偷观察着,后来⼜悄悄⾛出来,⼩⼼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的底细。

有⼀天,驴叫了⼀声,驴叫的声⾳很特别,很恐怖。

⼤虎⼤吃⼀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了,⾮常恐惧。

然⽽,⽼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虎开始⾛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

以后,⽼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下,或者靠它⼀下,不断冒犯它。

驴⾮常恼怒,就⽤蹄⼦去踢⽼虎。

⽼虎⼼⾥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虎腾扑过去,⼤吼⼀声,咬断了驴的脖⼦,把驴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驴⼦看上去躯体⾼⼤,好像很厉害;声⾳洪亮,好像有本事。

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驴⼦的本领不过如此。

不值得畏惧。

9.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磨杵成针
李⽩是唐朝有名的诗⼈。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就不耐烦起来。

有⼀天,他出门去玩⼉,看见⼀个⽼婆婆蹲在⼩溪旁边,拿着⼀根铁棒在⽯头上磨。

李⽩觉得很奇怪,就问:“⽼婆婆,你这是⼲什么?”⽼婆婆头也不回,⼀边磨她的铁棒,⼀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更奇怪了,⼜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听了⽼婆婆的话,⼼⾥像开了窍。

他从此刻苦⽤功,果然成了⼀个很有⽂才的⼈。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定能得到成功。

所以常有⼈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0.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惊⼸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箭⼿,叫做更赢。

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双。

有⼀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群鸿雁。

更赢很⾃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魏王很怀疑。

正在那是,⼀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

鸣声凄惨。

更赢见了,就张着⼸,扣着弦,砰的⼀声,直⼊云宵。

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不明⽩这是怎么回事。

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箭伤;它鸣叫的声⾳悲⽽哀,因为它离了群。

⾝伤⼼碎,突然发出⼸弦的声⾳使它⼼跳加速,极⼒上冲,但受伤的两翼却⽆⼒上升,体重失去平衡,坠落下来。

正如⼈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落地的情况⼀样⾃然⽽平常。


后⼈根据上⾯的故事,做成了“惊⼸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