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百岁访谈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邓铁涛百岁访谈录
本文是《儒风大家》2017年采访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的内容节选。
邓老时
年101岁。
邓铁涛(1916-2019)
广东开平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著名中医临床家、
理论家、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
年,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三
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
邓老精研中医七十余年,提出“五脏相关”理论,
开展系列对中医药传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研究。
■:邓铁涛先生□:《儒风大家》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而现在有人认为五行学说有些神秘,还有人把它看成简单的循环论、机械论,主张在中医教学上废弃阴阳五行学说。
邓老您曾经撰文辨析藏象与五行的关系,能否请您谈一谈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有着怎样的价值?
■邓铁涛:有人说:“中医治好了我,它也不是科学,因为说不出道理。
”其实比如免疫学,实际上它先出现在中医里,对于传染病的免疫接种,中医很早就有了。
我们说,阴阳就是矛盾,五行就是系统。
钱学森先生曾断言“西医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中医理论是从中国文化而来,钱学森是搞系统论的,在他看来中医的基石恰是系统论,而西医的基石是原子论。
金木水火土,这些都是代号。
有些人把代号抹黑,用来攻击中医不科学,这完全没有道理。
五行讲的本来就是五脏。
所以我提出用五脏相关学说代替中医五行学说,我们要认识它的本质,不能只看到外衣。
外衣往往反映那个时代的概念,而本质才是不变的真理。
过去曾强调中医要向西医学习,要以西医的标准为标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出“双向接轨”,就是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中医理论能够指导临床实践,因为这个,它就是有价值的。
一个理论能够指导临床治好病人,哪怕这个理论只有几句话,那也是科学的。
□:重症肌无力是世界性的难题,通过西医治疗,病人要忍受巨大的痛苦,支付高昂的手术费用,还要承担感染以及复发的风险。
而邓老在这方面却成就斐然,请您谈一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关键。
■邓铁涛:重症肌无力治疗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这是一个高风险的病种。
重症肌无力危象可以多次发生,第一次抢救成功相对容易,可是第二、第三次抢救成功就很难。
经过长期研究,我认为重症肌无力的关键在于脾胃虚损,气虚下陷而发病,五脏相关,损及精血。
所以我提出“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必须既辨
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通过辨证-辨病-辨证不断深化。
在辨证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五脏相关之证,从而抓住脾胃气虚这一主要矛盾,适当照顾其他兼证,突破脾胃虚损这个中心病理环节,使其他次要矛盾迎刃而解。
□:邓老您已是“期颐之年”,仍然精神矍铄。
您说过,养生胜于治病。
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些养生的经验?
■邓铁涛:我归纳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养生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
中医很早就说,“上工治未病”。
中医不是把治疗放在前面,而是把健康放在前面。
治病不是目的,健康才是目的。
第二,养生以仁德为先。
《论语》说“仁者寿”,《中庸》说“大德……必得其寿”,都是说怀有仁德之心的人容易长寿。
《备急千金要方》说“养生之道,重在养神; 养神之要,重在养德。
”又说“性既自善,百病不生”,强调了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养德,善德之人身心健康,不易生病。
所以我认为,“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良好的德行是自我修养的根本,也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第三,养生以心神为根本。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修养内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欲望。
养心即养神,心定则神聚,心浮则神散。
读经典、练书法、静坐都可以凝神静心、气定神闲。
第四,养生以运动为辅。
《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同样道理,生命在于运动,常运动就强健,不运动就萎废。
另外,孙思邈说: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想要长寿,一定要经常“小劳”,但一定不要让自己“大疲”。
适量劳动舒展筋骨,过度劳动反而伤筋耗气。
我自己喜欢练习“八段锦”,坚持了四十多年,我觉得八段锦就是一种非常适宜的运动方式,我还对传统八段锦进行了一些改良。
□:能不能请邓老结合您七十多年的中医学经验积淀,谈一谈对中医未来发展的看法?
■邓铁涛: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延续数千年,至今仍然能够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学是从先民的自身实践开始的,医疗实践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轴心。
中医之真理在疗效,而不在实验,要使病人“点头”,而不是征求小白鼠“点头”。
推动中医学不断发展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绝不能丢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系统理论另起炉灶。
我们必须在继承中创新,走中医药自己的路,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