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整体安排:
《答司马谏议书》为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本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教授这一课,我安排用一个课时:
教学步骤:
①文言知识梳理、解读题目
②掌握文中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③总结学习方法
④布置作业
学生分析:
学习该文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如:少量文言字词的积累,文体知识的了解(《论语》的语录体,《游褒禅山记》游记等)。

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任报有一种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心态。

文言文的难度位居首位,主要原因在于,文言教学枯燥,大量字词理解,段落背诵,学生不能从中有所收获,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活跃文言教学课堂,运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学能领会到文言中所体现的道理,并融汇于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完善。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在巩固之前的教学基础同时,要积累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旨的能力,使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积累一定文学常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2.学生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的文章结构。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教学媒体:
1.使用多媒体。

在适当教学点出示教学重点,扑捉学生视觉,刺激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明晰教学内容。

2.设计黑板板书。

可及时为学生整理思路,穿针引线。

教学起点:
课前已布置作业让同学预习,了解字词,疏通文章大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文言讲解,解题(12分钟)
1.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教师抽问重点字词的读音或者字义及重点句的翻译,学生以抢答形式回答。

如果还有不懂的字词,请同学先做好勾画,课后自己查找处理。

抽问内容:
字音:
强聒(guō)辟(pì)邪难壬(rén)人怨诽(fěi) 不恤(xù)国事
字义: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反复:书信反来。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胥怨:相怨。

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区区:情意诚挚。

翻译句子: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以上内容以投影展示)
2.文言部分结束,回到课文题目,教师提问:
①我们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答司马谏议书》,这个“书”字是什么意思?要求全班齐答。

(书信)
②从课前的梳理文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文?
请个别学生回答。

(驳论文)
教师明确: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

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

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设计说明】
以抢答加分为形式来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及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也提高字词教学效率,抽查字词句为常考易错处,运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
吸收更多知识。

再顺势解题,进入文本学习。

二、掌握作者如何驳论(23分钟)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提问: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板书:王安石)
教师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板书:司马光)
2.已明确写信原因——为自己辩解,请同学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屏幕上提出的问题(待同学开始阅读后出示提问):
①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②王安石相对应是如何辩驳的?
问题①请学生B回答;问题②请学生C,学生D,学生E,学生F回答。

教师明确:
①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板书:天下——“怨谤”;众——“汹汹然”以及“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②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板书: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板书:举先王之,政以兴礼)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的韬略。

(板书:为天下理财)
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

(板书:癖邪说,难壬人)
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

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

3.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默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按照自己的思路给第三自然段分层。

以及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着重思考:为什么要用盘庚迁都的典故。

默读后,先小组交流探讨,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发言安排: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一个小组总结
第三自然段怎么写的及分层:一个小组总结,此环节可能出现异议,可及时发表意见大家讨论。

第四自然段的作用:一个小组总结
典故运用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板书: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盘庚迁都的典故运用,是为了借此暗语变法,以稳定皇帝的心,由此可以看出这封信不仅仅写给司马光,也是写给皇上看,以表决心,从而回到上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这封信到底是写给谁的?点出这是一封给司马光的公开信,写作目的是给全天下的人看,更主要的是给皇上看,以坚定皇上支持变法的决心。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设计说明】
该部分以逻辑顺序对文本进行讲解,从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到王安石如何辩驳,然后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点出文章新解,写给司马光的公开信,层层深入。

讲解同时训练学生多种学习方法,默读,勾画重要信息,交流讨论等。

三、总结学习方法(5分钟)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对全文文意进行梳理概括。

2.层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段落前后联系。

3.揣摩词句含义,品味语言风格。

【设计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停留在文本,提炼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后作业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请任选角度,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受命于人主议法举先王之为天下辟邪说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政以兴利理财难壬人众—汹汹然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板书说明】
该板书按文中人物,事件出现的逻辑顺序书写,在教学过程中已逐步标注,
县整理如下:先写课题——答司马谏议书,然后依次是王安石——天下、众——司马光——四个方面——反驳四个方面——王安石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