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硬币》教学设计.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抛硬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必然性;
2、学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一枚硬币、一个纸袋子(装3个白球和3个黄球)、另一个
纸袋子(装6个黄球)
学生:每两人一枚硕币,每个小组一个黑袋子(装3个白球和3 个
黄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初步体验可能、一定、
不可能,能用口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难点: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小朋友们,我的手里有一枚一元硬币,硬币有两个而,正面和反面。
老师这样一抛,硬币落下后哪个面会朝上呢?(学生猜)
有的学生猜正面朝上,有的猜反面朝上,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抛硬币里的学问。
(揭示课题:抛硬币)
二、实践探索
活动1:抛硕币。
1、师示范抛
请一名学生上来,让学生猜,猜后老师抛,看出现什么结果。
2、学生合作抛
大家想试试吗?
请听好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合作。
第一:一人猜,硬币落地后哪面
朝上。
第二:另一人抛硬币。
笫三:两人看抛的结果。
笫四:每人抛三次。
(3)反馈: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抛了这么多次,硬币落
地后是什么情况?
随着学生反馈小结,(出示板书:可能)。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
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它的结果是不能确定的,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
不确定现象。
活动2:摸球。
1、师: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的游戏。
老师手上时一个纸袋,里面装了3个口球和3个黄球,我从袋里任
意摸一个球,你们猜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猜)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来验证一下。
2、学生合作摸球。
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袋,每个袋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
3个黄球。
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第一,组长拿纸袋,依次让小
组成员摸,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第二,每人每次只摸一个
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连续摸两次。
第三,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组长做好记录。
再把球放回袋子里,摇一摇。
3、全班交流。
请i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是什么原因呢?
师: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呢?黑球呢?为什么?
小结: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
(出示板书:不可能)
4、再次摸球。
(袋子里都是黄球)
师:这个袋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
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表现好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
谁愿意上来?(多次猜黄球,引起学生的猜疑)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
小结:对!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
所以,摸出一个球,一定是黄球。
(出示板书:一定)
如果袋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如果是6个红球呢?
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 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牛,有的事件-淀发半。
三、练一练。
1、填一填。
2、连一连。
3、装一装(按要求装球)。
(1)要求: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2)耍求: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3)要求: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
4、机动。
四、课堂总结: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多留心生活中的事情, 看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
华三小杨芬
2012、11
《抛硬币》教学反思
在“抛硬币” 一课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抛硬币、摸球”等实践性强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培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一、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学生只有参与到现实的数
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知识、思
想和方法。
“抛硬币”这节课,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定和不可能
性”,本身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而只有发生在儿童自己
生活中的数学,才能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且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
一种活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
故为了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定和不可能性”这一现象产生初步感知和体验,我设计了“抛硬币、
摸球”两个参与性较强的主题活动,并以“猜一猜”作为活动的契入点,学生在“抛一抛、摸一摸”等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的过程,感受到了
事件发生的一定、不可能及可能性。
二、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抛硬币” 一课中,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件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这种可能、不可能、一定事件,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这样学生能主动、扎实、有效地巩固应用本课知识,更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用数学知识观察身边的事情,培养着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情感。
三、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个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一总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在本课中,各种游戏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有秩序地开展的,各小组分工合作,并享受着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在遵循新课程思想方法的同时,很多细节方面值得我改进:
1、通过抛硬币的实验结果汇报引出“可能”,用“可能” 来描述
事件的不确定性。
但“可能”的出现有些僵硬了,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
到后面的摸球游戏时再出现会更顺畅些。
2、在进行摸球实验探究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没猜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第二问太书面化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致使学生回答不出。
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反思,认真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怀着一颗童心与学生交流数学知识,认真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