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六)
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往往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或基础理论而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应用的范围很广,从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从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
本公众号将每双周与大家分享5个心理效应小知识,日积月累,带领大家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传播学
01
钓鱼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特定的内心强烈需求而产生的相应行为现象,称之为“钓鱼效应”。
这是因为在钓鱼中,人们总喜欢把鱼饵放到鱼的面前,让鱼产生特定的内心强烈需求,因为这是它最喜爱吃的东西,从而产生吃鱼饵的行为,因此,心理学家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为钓鱼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钓鱼效应侧重于“鱼饵”选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即对受众人群的特定心理需求的把握和诱发。
人不仅具有一系列多层次的需要,且需要结构也较为复杂,在具体行为的产生中,可能是多种需要同时作用的结果。
因此,根据受众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和个性等特征,在诸多的心理需求中,具体选择某种特定心理需求作为“鱼饵”,是决定钓鱼效应能否产生的关键。
如果“鱼饵”不具诱惑性,那就等同于没有
鱼饵,更不可能激发受众的强烈内心需要。
同时,钓鱼效应还应重视“鱼饵”的隐蔽性,切忌引发受众的厌恶和逆反心理。
02
定势效应
也称“心向”。
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它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定势”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原来是指对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目前它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活动中。
人的知觉、思维、记忆中都有定势现象,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在新闻写作中,思维定势常以“套路”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一种套路来报道一类现象。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常常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对已有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才能写出精品。
03
东坡效应
“东坡效应”源于苏东坡所作《题西林壁》一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词。
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就是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社会心理学中将这种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为“东坡效应”。
东坡效应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说人有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甚至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因为能正确或准确地认识自我的确很难,如同身在庐山不识庐山,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呢,东坡效应另一点启示就是不要封闭自我,局限在“此山”中认识自我,需要经常“跳出此山”,即通过他人认识自我。
这里的通过他人,实际上是以他人怎样认识他的自我为参照,个体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并形成自我激励。
青年人从学校生活步入社会的转变中,对自我的了解和探寻愿望最为强烈。
除日常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外,新闻媒体在帮助青年人认识自我方面提供了有利信息。
04
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指两种不同事物同时呈现或继时呈现比它们各自单独呈现时所得到的学习效果要好的现象。
对比是新闻采写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法。
把新闻事实中隐藏的内在逻辑性及其价值评判充分地展示出来,把相互对立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矛盾双方的本质特征,就能构成对比。
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出兴奋点,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让观众领悟其思想内涵,从明显的事实中凸现其新闻价值,正是记者吸引受众眼球的秘诀。
凡事一经对比,就给人深刻印象。
在新闻采写中,以对比的方式叙述事件,分析思辨,可以使模糊的变得清晰,隐晦的变得鲜明,平淡无味的变得奇峰突起,从而洞开新的视角,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能言,使新闻作品开掘出给人以启迪的应有深度。
05
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众的心理和行为,犹如多米诺骨牌,在一个很小的初始力量的推动下,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谣言传播中时有体现,不明真相的受众就如同多米诺骨牌,这则网络谣言推倒了第一个受众,也就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紧接着更多的人陷入谣言的攻势和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中,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人们的心理防线被击垮,一个个都倒下了。
此外,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可以运用到广告创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