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塘围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阳江市塘围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完成10—12题(18分);选做第13题(10分)。

寂寞的小石湾(有删节)
夏坚勇
江阴的小石湾依偎在要塞古炮台下。

正值落日黄昏,一切都寂寞在夕阳的余辉里。

衰草
寒烟中,坟堆倒有不少,但细细找过去,始终没有发现一块属于典史阎公的小石碑。

据说当年抗清英雄阎应元被杀之后,一位乡民把他从死人堆中背来,偷偷葬在这里,兵
荒马乱,又加月黑风高,自然没有留下标记。

阎应元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史,却在国家危亡之秋,率六万江阴义民拒二十四万清军于城
下,孤城碧血八十一天,让满清铁骑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余人。

城破之日,义民无
一降者,百姓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

如此石破天惊的壮举,在黯淡而柔靡的晚明夕照图中。

无疑是最富于力度和光彩的一笔。

然而,洋洋大观的《明史》和《清史稿》对此竟不著一字。

只有一个名气不大的文人邵长蘅,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阎典史记》。

顺治二年七月初九夜间,已离任的阎应元应义民之邀悄然进入江阴主持守城军务。

这场
力量悬殊、根本无法打赢的战争,悲壮惨烈地进行了八十一天。

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
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不闪
烁着创造性的光芒……阎应元在城破被俘后挺立不跪,被刺穿胫骨,才“血涌沸而仆”。


应元和江阴义民用喷涌的热血和强悍的生命作为牺牲,去祭奠那生生不息、怆然傲岸的民族
精神。

然而,同为南明①英烈,史可法死后封忠烈公②,名垂青史,而阎应元的光芒却要黯淡
得多。

这种死后哀荣的差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其实也无需深思,归根结蒂,恐怕还是两人生前的地位使然。

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朝的兵
部尚书,大人物以气节自许,相当难能可贵。

阎应元是个粗人,他担任那个典史只能称为“吏”。

阎应元站在江阴城头上回答清将刘良佐③劝降时说了句大白话:“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但这句话却石破天惊地撩开了历史的面纱:太平盛世,天下是达官贵人的天下,可到了国将不国的时候,那些旧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屁股转得比谁都快,而小人物则合当提着脑袋去冲杀。

但是阎应元毕竟“略输文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本身固有的光芒,因为史书都
是文人写的,他们更欣赏那些富于文化气质的志士贞臣。

儒将张煌言④被清军俘获,临刑前
举目吴山,长叹道:“好山色!”然后整一整衣袂,飘然前行,被后世的文人学子们传为佳
话。

同是慷慨就义,阎应元大呼:“速杀我!”在那些握着史笔的文人眼里,所见到的只是一片鲜血淋漓的悲壮,而从文化气韵上讲,就浅显得多了。

“纲常”和“节义”是儒家文化中最为神圣的两块基石,当旧王朝覆亡之际,处江湖之
远的江南文化人自然成了送葬队伍中最为痛心疾首的一群,他们祭奠的不仅仅是一个张三或
李四的王朝,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

起初,新王朝的统治者对这群不要命的文化人很有
点不以为然,但问题是他们前仆后继,总也杀不干净,这些江南文人以彬彬弱质支撑着异常
坚挺的文化人格。

事情终于发生了变化,清廷昭令表彰前明忠义,也就是说,对当年那些提着脑袋和他们
拼死作对的人予以褒扬。

于是,小小的阎典史才得以“跟哥哥进城”,在江阴的忠义祠里占
了一席之位。

但小石湾依然寂寞。

几年前,小石湾的江滩上出土了几尊清代道光年间的大炮,人们摩
挲古炮上斑剥的铭文,望大江,思荣辱,但他们不会想到,就在自己脚下的某个地方,英雄
阎应元正孤独地安息着。

①1644年4月,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

6月19日,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弘光”,国号“明”,史称“南明”。

②史可法,抗清被俘,不屈而死,影响巨大,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世称忠烈公。

③刘良佐,原为李自成战将,明崇祯十一年降明军,清顺治二年降清,率兵围攻江阴,作《劝民歌》,让江阴人投降。

④张煌言,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至清康熙三年被俘。

临刑时,他“坐而受刃”,拒绝跪而就戮。

10. 从全文看,典史阎应元具有哪些特点,因而被作者称为“英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根据要求,简要分析下列语句的含意。

(6分)
(1)“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除了作者对此句的解读之外,根据上下文说说阎应元当时说这句话有哪些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山色!”后世的文人学子为何十分欣赏张煌言的临终感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纵观全文,在作者看来,小石湾“寂寞”的原因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不会哀愁了
迟子建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文化底蕴,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

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我视他为当代的蒲松龄,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屈原、杜甫、曹雪芹的作品就是这样。

我发现哀愁也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
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会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欲望膨胀的时代,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
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
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那种散发着哀愁之
气的艺术的生活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
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我们
所创造的有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因为缺少哀愁的情怀,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
装神弄鬼。

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
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尽管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也许只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3. 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哀愁是什么?
14. 作者为什么认为“俄罗斯是不会死的”?
15.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16. 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
13. ①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文化底蕴;②哀愁是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
的大自然扭结在一起奏出的旋律;③哀愁是人类对大自然、艺术品、人生梦想等的严肃思考。

14. ①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拥有大哀愁的民族;②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博大幽深、苍凉辽阔,能发酵庸碌的生活,洞穿人的心灵世界;③他们对世事、人生有着积极的思考。

15. ①揭示了文章写作内容;②设问,引起读者高度注意和深刻思考;③“我们”,表明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责任担当。

16. ①因为失去了哀愁的情怀,人们只能靠貌似饱满、热闹、富足的物质生活聊以自慰;②警示世人
,
不要因为物欲的繁华而忘记哀愁;③提醒人们不要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而冷落充满怜悯之心的哀愁;④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挤走充满梦想的哀愁;⑤呼吁人们亲近自然,拥有哀愁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充盈。

1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辨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文章,找到“真正的哀愁”字眼,然后把解释“真正的哀愁”相关内容圈划下来,最后根据要求“分条”列出来。

第3段有“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文化底蕴”,第6段有“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第7段有“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找到这些句子,再分条概括即可。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作者为什么认为‘俄罗斯是不会死的’”,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作答时先从文本中找到“俄罗斯是不会死的”一句所在的段落,然后把能说明“俄罗斯是不会死的”的相关内容圈划下来。

这句话在文本的第6段,“我发现哀愁也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找到这些句子后,再进行整合,分条概括即可。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首先看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手法的妙处,同样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标题是“我们为什么不会哀愁了”,文中给出了答案,手法上是使用设问的修辞,先回答设问本身的妙处,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结合主旨回答即可。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本题设问手法。

此题从标题运用的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16.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重要句子的含义。

品味句子的含义主要有这几种方法:句子结构分析法、重点词语分析法、回归文本法等等。

此题可以采取后两种。

重点词是“生活富足”和“自慰的空碗”,同时句中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回归文本可以知道,“生活富足”指的是物质生活富裕,“空碗”比喻我们的精神生活。

句子含义答题的模式是:先解释重点词,再连缀起来,最后体现了什么感情,什么主旨。

3. 阅读下面《汉家寨》节选,完成l5~17题。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

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

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

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

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

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

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

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

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

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15.描写汉家寨的人物,作者为什么选取“老汉”和“小女孩”? (3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少两人的汉人服饰? (3分)
答:
17.文中作者描写“老汉”可谓惜墨如金,请据此分析“老汉”这一形象。

(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1分)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几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含,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日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但计投死为国,以义又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好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责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音乐毅走赵,赵玉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己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视同岁中顾:照顾 B.兴举义兵举:发动
C.妄相忖度度:猜测 D.昔乐毅走赵走:投奔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日削同争,以趋于亡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1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3分)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

灭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20.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

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

充分显干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21.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2)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文:
②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文:
参考答案:
17.A(顾:回头)
18.A(A项和例句都是介词,表处置,“用”的意思;B项是连词,表结果,“导致”;C项是介词,表原因,“因为”;D,项是连词,表目的,“用来”)
19.D(①是说自己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是属于自己平素的行为高洁。

③是说自己遇上董卓叛乱时不扩充军队的原因。

⑤是表达自己不称雄的后果。

注意⑥虽然是讲作者自己读乐毅、蒙恬书后的感受,但是同样也从侧面表现了自己志向高洁的情怀)
20.A(文中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他不想多拥有也没有拥有很多兵马,汴水之战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如此再三说明白己的志向本不高)
21.(l)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兄弟/过于三世矣(2)①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龄相等罢了。

②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

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

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

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

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

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

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著当皇后。

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

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

”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

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

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

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

《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

”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

乐毅跪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