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慎词调研究对明清词学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杨慎词调研究对明清词学贡献
左 云 湘潭大学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正德六年辛未,年仅24岁的杨慎,进士及弟,授翰林修撰。
因“议大礼”,被永贬云南永昌,死于戍地。
杨慎以博学著称,正如王世贞所言:“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
”明代三百年,著书之最,唯推杨慎。
其中杨慎的词作备受历代学者推崇,(明)王廷表云:“表尝评杨子词,为本朝第一。
”(明)杨南金所述:“昔人云:吃井水处皆唱柳词;今也不吃井水处亦唱杨词矣。
”周逊:“翁为当代词宗,平日游艺之作,若《长短句》,若《填词选格》,若《词林万选》,若《百琲明珠》,与今《词品》,可谓妙绝古今矣。
”而后胡薇元云:“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
”
杨慎不仅在词创作上有成就,对词理论颇有研究,在其《词品》中可见,其中是对词调研究在明代应居首位。
(清)邹祗谟在《远志齐词衷》中“调名原起辨”条目所言:“调名原起之说,起于杨用修及都元敬,而沈天羽掩杨论为己说。
”认为杨慎是较早对词调来源进行考证的词人之一。
《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名”条目中,杨慎认为词调名源自诗,并考证了“蝶恋花”、“满庭芳”、“点绛唇”、“鹧鸪天”、“惜余春”、“浣溪沙”、“青玉案”等所出之诗。
杨慎考证词调的方法是可行的,正如(清)邹祗谟所言:“宋人词调不下千余,新度者即本词取句命名,余俱按谱填綴,若一一推凿,何能尽符原指。
安知昔人最始命名者,其原词不已失传乎。
且僻调甚多,安能意义传会载籍。
自命稽古学者,宁失阙疑,毋使后人徒资弹射可耳。
”词调自宋发展到明,种类多达千余种,如果将其一一考证,是做不到的。
况且某些词调最初始的词已经失传,无处可究。
有些生僻的词调也没有记录延续下来。
所以,杨慎将词调名来源归于诗是当时最为可信的。
此观点对明清词坛影响较大,纵多词论谈及词调时,常引用杨慎所言。
如(清)沈雄在《古今词话》“疏名”条目写到“杨慎曰:词名多取诗名,如蝶恋花,取梁元帝……潇湘逢故人,柳恽诗也。
粉蝶儿,毛滂词与花同活句也。
菩萨蛮,西域妇人髻也。
苏幕遮,高昌女子所戴油帽。
尉迟杯,尉迟敬德饮酒必用大杯也。
兰陵王,王入阵必先,言其勇也。
生查子,查即古槎字,张骞事也。
多丽、张均妓名,善琵琶者也。
念如娇,玄宗宫人念如也。
见词品”沈雄在评论词曲调名来源时,直接引用杨慎《词品》中所言词曲调名来自诗的原文,虽言语有些许差异,但内容一致。
这也证明了杨慎词调观在清代有一定的影响。
杨慎对词调多有研究,不仅仅在对词曲调名进行考证,而且在《升庵长短句》中也创作自度曲,这也是杨慎对词调的拓展与丰富。
在《升庵长短句》中所自创的自度曲有《误佳期》、《落灯风》、《款残红》三种,分别对应的词如下:
误佳期·壬辰元夕
今夜风光堪爱,可惜那人不在。
临行多是不曾留,故意将人怪。
双木架秋千,两下深深拜。
条香烧尽纸成灰,莫把心儿坏。
款残红二首
花径欵残红,风沼萦新皱。
有意惜余春,无计消长昼。
香醪泻玉洼,瑞脑喷金兽。
谁与共温存,寂寞黄昏后。
频移带眼空,只恁恹恹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爲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生并头莲,好结同心藕。
落灯风·正月十七日留简西嶨
柳外落灯风乍起,杏靥梅钿纷堕蕊。
彩架阁秋千,红绳紧香尘满地,春一分休矣。
银塘初暖湔裙水,催莫愁兰舟遥舣。
沽酒趁梨花,听双歌温柔乡里,且住爲佳耳。
此词予自度曲也。
自“自度曲”出现以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所作之词难以进去选本或者词谱。
但杨慎所作《误佳期》的影响较大,在明代存词有十首之多,明代王屋、彭孙贻、易震吉、李渔、沈谦、毛莹等人都有用此调作词。
如彭孙贻所作:
误佳期·本意
销缴从前别恨,说道那回定准。
起来三次剔银釭,欲咒回心忍。
咒也不相干,薄命前生领。
唧虫声悉瑟窗,没个人儿影。
再如沈谦依杨慎此调,所作两首小令:
写恨
深院斜阳欲坠。
满地平芜剪翠。
此时相遇悄无人,故闪银屏背。
露手不成招,热面翻含愧。
多情全不是书中,此意真难会。
闺怨
闷把阑干猛拍。
一向翠奁尘积。
孤鸾那得影儿双,怕见菱花碧。
梅浅月朦胧,鬓亸云狼藉。
愁容自己也难看。
敢望他怜惜。
之后,易震吉也作了两首,收入于《秋佳轩诗余中》:
误佳期·次韵作
莫是梦中糊作,谩把新郎来贺。
几回江上认归舟,个个舟都错。
一首忆君词,赋就无酬和。
枕边昨夜泪盈盈,宁可挑灯坐。
误佳期·其二
记得那是鸳帐,两个心儿一样。
奴今心里事些些, 下转(第62页)
无计安能放。
折柳向章台,心在章台上。
阿谁心岂似奴心,空把心儿丧。
除了《误佳期》以外,《款残红》与《落灯风》也分别被所用四次和两次。
然词乐在明已经失传,“自度曲”已经不再是像宋词调那样,依照音乐为作词,或者依照词谱所作词。
词作的音乐性已丧失或变味,作词更讲究句法、平仄、韵律。
这就促使“自度曲”变成词人随性而作,并不能让更多的词人获得共鸣。
故“自度曲”在它出现以后,不被看好。
如(清)万树在《词律》中所言:“能深明词理,方可制胜。
若明人则于律吕无所授受,窃恐未能协律。
故如王太仓之《怨朱弦》、《小诺皋》,杨新都之《落灯风》、《款残红》、《误佳期》等,今俱不收。
”又言“世所脍炙之娄东、新都两家,撷芳则可佩”。
“自度曲”虽在明代备受贬议,从上述词人所用杨慎“自度曲”的情况,可见杨慎所创“自度曲”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认可的。
就如(清)邹祗谟所言:“词之歌调既已失传,而后人制调创名者,亦复不乏。
如用修之《落灯风》、《款残红》,元美之《小诺皋》、《怨朱弦》、仲茅之《美人归》,仲醇之《阑干拍》以及《支机集》之《琅天乐》、《天台宴》等类”邹祗谟将杨慎所创的词调,列于例前,由此说明杨慎所创自度曲的成就,在邹祗谟看来当属最高。
明清词人自制词调的情况很是常见,但是杨慎的“自度曲”运用次数在明代“自度曲”中当属前列,说明其价值所在,对词调的丰富和拓展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明]杨慎著.升庵长短句[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1723册.
[2] [明]杨慎著.升庵长短句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1723册.
[3] [明]杨慎著.王文才,万治光编.杨升庵丛书·词品[M].四川:天地出版社.
[4] [明]邹祗谟著.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远志齐词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明]沈雄著.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古今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词品上卷.
[6] [明]彭孙贻著.茗斋诗余[M].业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初版.
[7] [明]沈谦著.东江别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
[8] [明]易震吉著.秋佳轩诗余[M].续修四库全书本.
“它总是闲逛,根本不在圈里呆着”,“学汽笛叫,导致春耕的人提前收工”,“和领导们对战,最后机敏逃走,成为一只野猪”。
[7]
这一只敢于反抗强权人类的“猪”,则正是反映了王小波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意志,也寄托了他一生的痛切的人生体验。
最后“猪兄”义无反顾地走上追求自由的荆棘路,变成了野猪,但也从此逃离了设置生活的人类,挣脱了一切束缚。
最终王小波也在“猪兄”的鼓舞下,脱离“沉默的大多数”,将自己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寄托给了“猪兄”,向强大的“话语霸权”发起挑战,发誓要“一直战斗到死”。
在1992年,他毅然辞去公职,专心从事写作,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三、结语
王小波在给两本杂文集的序里面说到:
“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
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
”[8]
“我的这些看法无非是作者的一些恳求,我对读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的那份恳切而已。
”[9]
将序言里这些真诚的精神自白联系到杂文上,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王小波那轻松戏谑的文字下面,那些他难以忘怀的生命体验和对中国文化苦运的深切反思。
但也如一位学者所言:
“自王小波去世以来,对历史缺乏反思和追问的年轻一代,似乎只愿意沉浸在他趣味盎然的话语世界里进行狂欢,却早已忘记--他那戏谑轻松的调侃后面沉浸着血泪的沉痛思考,还有那份发自内心而没有回音的‘恳切’。
”[10]
今年是2017年,距离王小波逝世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随着1997年的渐渐远去,“王小波热”也变得日趋式微。
纵观这二十年来的研究,更多的学者都将目光放置于王小波小说及其死后引发的“王小波热”这一效应上,而王小波杂文的研究则相对冷门。
其实从王小波的杂文作品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艺术、文化和人的思考,可以看到另一个诗意的世界,他的思想的普遍性价值仍是我们在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而那些“恳切”,也需要一点回音。
参考文献:
[1]张迎娣.论王小波杂文[D].西北大学,2010.
[2]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148页.
[3] [4] [7]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134页,136页.
[5]艾晓明.李银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351页.
[6]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32页.
[8]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1页.
[9]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1页.
[10]郜大军.王小波杂文论:从文体到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上接(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