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由于复习课中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复习课伊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的内在需求。
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教学内容来设置。
一般来说,低中年级可创设生活情境,由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回顾知识。
高年级可创设数学情境,学生在一连串数学问题的引领下自己回顾整理出要复习知识的框架与板块。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梳理是复习课的关键。
要把分散的各种知识,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归类整理,其间应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结构,为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做准备。
归网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要沟通知识之间纵横两方面的联系,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
因此,归网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复习内容在书本中的位置,独立梳理出这些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各自的特点及体现共性的法则或规律等,这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要点提炼过程。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加以具体说明,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要点尝试由薄到厚,用个性化和创造
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知识内涵的丰富理解。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在学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学生作主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也可以是每个学生各介绍一个知识点,交流时要有记录。
教师巡视各小组交流的情况,捕捉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
然后,将小组交流情况汇总到全班,同样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发言,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作适时的点拨引导,特别是在沟通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比较异同方面,教师必要的点评与提炼、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深层追问相当重要。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在本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复习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了解知识整理的多种角度和多种表现形式,把知识网络的建构作为中心任务。
在知识归网之后,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注意到重点难点之所在,并把梳理的知识网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这一环节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可通过情境串的形式呈现综合应用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的纵横联系,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综合应用进一步巩固认知结构,并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