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太和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图一骨耜图二石犁图三铁器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一直以石器为主
C、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始终世界领先
2、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中国的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这里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A、资本
B、黑奴
C、世界市场 D 、原料
4、在当今现代化城市里,看到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景象,不禁让我们想起了100多年前一位与此密切相关的伟大发明家
A.毕升B.爱迪生C.达·芬奇D.达尔文
5、《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该诗主要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实业救国”
6、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发生了巨变。
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该时期的是
①福建厦门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定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曾经允许政府和民间私人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
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8、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
“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
其中①和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9、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最准确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10、近来,大陆与台湾的政界人士的交往对话中,双方多以“先生”“女士”相称。
近代以来中国人际交往中逐步采用“先生”“女士”的称呼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渐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战争日益频繁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12、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并发表鼓舞人心的就职演说。
该演说的核心内容是A.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B.建立雅尔塔体制
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医治”危机中的美国经济
13、罗斯福新政最能体现下列哪一经济学家的思想
A.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
B.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
C.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
”D.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
14、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
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
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
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15、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
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
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
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
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这段话表明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极大的偶然性
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D.新政彻底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6、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17、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这里的“他”指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8、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 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89年
B、1991年
C、1999年
D、
20、俄国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21、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以扩大贸易壁垒为宗旨
C.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货币问题的国际合作
22、9月4日,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
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3、下图是西方一些国家的统一货币。
下列有关这一货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美洲国家的统一货币 B.它于20世纪末正式问世
C.它在2l世纪初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D.它的问世有利于加深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2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困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C.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坚决抵制全球化 D. 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
25、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好地利用了世界范围内的三次大的机遇。
这三次大的机遇应该是
①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②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26题、29题各12分;27题、28题各13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
(6分)(2)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和完善的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6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
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
……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
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6分)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7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4分)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1分)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3分)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趋势(进程)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5分)
29、(12分)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局部到整体、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说明中国宋代的市场活动有何发展变化?(4分)
(2)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市场也就开始具有了国际性。
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则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8分)
安徽省太和第二中学
—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25小题,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29题各12分; 27题、28题各13分,共50分)
26、【参考答案】(12分)
(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和牲畜;补贴遵守缩减任务的农户损失;限定生产数额,对超出产品课以重税。
(任意两点即可,4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美国的经济。
(2分)(2)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或大力干预);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6分)27、【参考答案】(13分)
(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承认市场规律和货币关系。
(3分)
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分)
(2)措施: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
(2分)
认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生产方式及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危机。
(5分)
28、【参考答案】(13分)
(1)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
(4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1分)
(2)“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
性待遇”。
(2分)。
(1分)
(3)经济全球化趋势。
(1分)经济全球化也面临诸多问题: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市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高、技术水平落后等,国家主权及经济安全方面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等);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传染病横行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危及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吸引外资、技术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言之有理即可)(2分)
29、【参考答案】(12分)
(1)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分)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