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9期
林业科学摘要本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追肥次数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造林密度为1650株/hm 2时,桉树生长显著优于造林密度为2000株/hm 2;2次追肥处理桉树生长优于单次追肥处理。
以造林密度为1650株/hm 2与2次追肥处理,桉树生长效果最佳,树高和胸径年增长量分别高达7.30m 和4.65cm ,单株材积年增长量也高达0.0353m 3。
关键词桉树;追肥;造林密度;生长中图分类号S79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9-0132-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9.05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雷定战
欧军黄彩枝
(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广西宁明532500)
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已在全球范围内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推广和引种栽培。
2018年我国桉树人工林面积546.74万hm 2[1],桉树木材产量占我国年采伐量的36%,对我国木材生产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桉树人工林生长快,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3.0~3.5m ,主伐年龄一般为5~6年。
桉树生长对土壤肥力消耗较大,尤其是对氮、磷矿质营养的需求巨大[2]。
轮伐周期短导致土壤肥力
快速被消耗[3],从而引起林地质量下降、林分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4]。
桉树人工林经营要达到定向、速生、丰产、优质、
稳定及高效等目的。
控制造林密度和施肥是桉树速生丰产林栽培中非常重要的营林环节,合理的造林密度直接影响桉树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和功能的发挥,合理施肥是促进桉树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桉树产量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极为重要的经营管理措施。
为了验证桉树经营成效,本文以派阳山林场为例,分析对比了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下桉树林木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差异,以期为合理选用桉树栽培模式和林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与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派阳山林场念克分场8林班。
所使用肥料为华沃特公司桉树专用肥。
1.2试验方法
于2017年1月开始进行造林,设置2个造林密度处理,分别为2000株/hm 2(株行距为2.0m ×2.5m )和1650株/hm 2(株行距为2m ×3m )。
桉树种植前施基肥
800g/株,随后开始追肥。
共设置2种追肥次数处理,
分别为1次追肥800g/株,于2017年5月追肥;2次追肥,第1次于2017年5月追肥400g/株,第2次则于9月追肥400g/株。
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同一试验类型、模式施肥时间保持一致,严格控制好施肥量。
此外,每个试验小区边界用塑料管或者油漆在实地做好标记,并在地形图上进行勾绘标明(图1)。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2018年3月和2019年2月分别在每块重复样地
中选取3株平均木,采用测高器和胸径尺分别测定桉树树高和胸径(取1.3m 处测定胸径值),并记录数据。
1.4数据处理
收集数据用Excel 2010进行统计,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处理胸径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对桉树胸径有影响。
在相同造林密度处理中,同一时间测定胸径发现,单次追肥胸径较2次追肥小,但差异均
收稿日期
2020-11-24
图1试验样
地设计图
132
不显著(P>0.05)。
其中,当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时, 2018年2次追肥桉树胸径较单次追肥提高了6.75%;当造林密度1650株/hm2时,2018年2次追肥桉树胸径较单次提高了1.19%。
当造林密度分别为2000、
1650株/hm2时,2019年2次追肥桉树胸径较单次追肥提高了6.19%、5.95%。
在不同造林密度处理中,2018年3月测定时,各处理桉树胸径差异不显著;但2019年2月测定时,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处理桉树胸径显著高于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处理(P<0.05),单次追肥桉树胸径年均生长幅度小于2次追肥。
当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时,单次追肥和2次追肥桉树胸径年增长分别为3.6、3.8cm;当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时,单次追肥和2次追肥处理桉树胸径年增长分别为4.20、4.65cm。
由此可知,2次追肥处理桉树胸径年增长量较高,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处理桉树胸径增长量也较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处理大幅度提高。
2.2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处理树高差异分析
桉树树高变化与其胸径变化有差异。
由表2可知,当造林密度2000株/hm2时,2次不同测定时期均以2次追肥处理桉树树高高于单次追肥处理,2018年2次追肥处理桉树树高较单次追肥处理提高了1.85%,2019年2月2次追肥处理桉树树高较单次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14.17%。
当造林密度1650株/hm2时,2次追肥处理桉树树高较单次追肥处理低,2018年3月和2019年2月2次追肥处理桉树树高较单次追肥处理分别降低了4.63%和0.80%。
于2018年3月测定时,造林密度和追肥处理对桉树的树高生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
2019年,当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时,追肥2次处理桉树树高生长较单次追肥低。
树高年增长量与胸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即2次追肥处理树高增长幅度较单次追肥大。
当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时,单次追肥和2次追肥处理桉树树高生长分别增长了100.00%和124.18%;当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时,单次追肥和2次追肥处理桉树树高生长分别增长了132.41%和141.75%。
2.3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处理桉树单株材积差异分析
桉树单株材积变化与其胸径、树高趋势基本一致。
由表3可知,当造林密度1650株/hm2时,2018年3月2次追肥处理桉树单株材积较单次追肥处理小幅度下降;当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时,即2次追肥处理桉树单株材积显著高于单次追肥处理(P<0.05)。
2019年2月测定时,同一追肥处理,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处理桉树单株材积显著高于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处理,但是各追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当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时,单次追肥和2次追肥处理桉树单株材积年增长量分别为0.0243、0.0297m3。
当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时,单次追肥和2次追肥处理桉树单株材积年增长量分别为0.0322、0.0353m3。
3结论与讨论
不同追肥次数对桉树的生长几乎无影响,但均以2次追肥方式桉树生长效果更为理想,2次追肥处理桉树胸径大于单次追肥。
这可能是由于2次追肥处理使得土壤的养分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桉树根系的生长和汲取地下部分养分。
此外,2次追肥方式有利于防止土壤养分过度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进而促进桉树生长,这与黄日胜[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不同造林密度下桉树的生长存在一定差异。
本试验中,在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条件下,桉树生长更优,尤其是在追肥后期(2019年2月),桉树树高、胸径以及单株材积均显著高于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处理。
由此可见,本研究中,以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和2次追肥处理桉树生长效果最优,其可显著改善桉树生长状况。
短期内单次追肥有利于桉树生长,如当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时,2018年3月测定单次追肥处理桉树单株材积略高于2次追肥处理。
这可能是因为单次追肥量较多,有利于土壤养分累积,植物吸收和利用的养分增多,但后期养分有效性逐渐下降,桉树生长速度受限。
桉树对养分消耗较大,外源施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桉树生长条件,但仍然无法解决立地质量下
(下转第136页)
表1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处理桉树胸径变化
造林密度/株·hm-2追肥次数/
次
胸径/cm
2018年3月2019年2月
20001 4.15±0.787.75±0.78
2 4.43±0.188.23±0.15 16501 4.20±0.078.40±1.27
2 4.25±0.288.90±0.14造林密度/
株·hm-2
追肥次数/
次
树高/m
2018年3月2019年2月20001 5.40±0.7110.80±0.99
2 5.50±0.1012.33±0.60 16501 5.40±0.2812.55±1.06
2 5.15±0.0712.45±0.50
表2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处理桉树树高变化
造林密度/
株·hm-2
追肥次数/
次
单株材积/m3
2018年3月2019年2月200010.0047±0.00200.029±0.007
20.0053±0.00000.035±0.003 165010.0048±0.00100.037±0.013
20.0047±0.00000.040±0.003表3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处理桉树单株材积变化
雷定战等:不同造林密度和追肥次数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133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9期林业科学
(上接第133页)
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营造桉树混交林可能是解决土壤养分匮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的关键,如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6]和氮素转移[7-8]等途径提高桉树的生产力[9]。
4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森林资源报告[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2019.
[2]ZAGATTO M R G,PEREIRA A P,SOUZA A J,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mesofauna,micro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oil attributes in pure and intercropped Eucalyptus grandis and Acacia mangium plantation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9,433:240-247.
[3]EDUARDO DA S F,RAQUEL S P,ALEXANDRE S R,et al. The microbiome of Eucalyptus root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conditions and its potential for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J].Microbial Ecology,2018,75(1):183-191. [4]HUANG X,LIU S,YOU Y,et al.Microbial community and associated enzymes activity influence soil carbon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Eucalyptus urophylla plantation with mixing N2-fixing species in subtropical China[J].Plant and Soil,2017,
414(1-2):199-212.
[5]黄日胜.施肥模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防护林科
技,2020(5):28-29.
[6]HUANG X M,LIU S R,WANG H,et al.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rough mixing nitrogen-fixing species with Eucalyptus urophylla in subtropical China[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4,73: 42-48.
[7]YAO X Y,LI Y F,LIAO L N,et al.Enhancement of nutrient absorption and interspecific nitrogen transfer in a Eucalyptus urophylla伊Eucalyptus grandis and Dalbergia odorifera mixed plantatio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9,449: 117465.
[8]PAULA R R,BOUILLET J P,TRIVELIN P C O,et al.Evi-dence of short-term below ground transfer of N from Acacia mangium to Eucalyptus grandis trees in a tropical planted forest[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5,91:99-108.
[9]EPRON D,NOUVELLON Y,MARESCHA L,et al.Partitio-ning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Eucalyptus and Acacia stands and in mixed-species plantations:two case-studies in contras-ting tropical environment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3,301:101-111.
3.2.1阳生抗旱型。
①自然式:凤尾兰+新西兰麻+松果菊+墨西哥鼠尾草+紫叶狼尾草+晨光芒+蓝刺头+山桃草+穗花婆婆纳+金叶苔草+千日红+蓝雪花+紫花地丁。
该类花境以观赏草为主景,有杂乱感,更接近自然野趣。
②规则式:美国红枫+结香+新西兰麻+锦葵+翠芦莉+火焰南天竹+金陵黄枫+蓝花鼠尾草+美丽月见草+紫娇花+沿阶草+花叶络石。
该类花境为现有常见的配置模式,偏规则式。
3.2.2半干旱型。
①自然式:南天竹+翠芦莉+矮蒲苇+剑叶金鸡菊+狼尾草+小兔子狼尾草+千叶蓍+德国鸢尾+马蔺+萱草+二月兰+垂盆草+花叶蔓长春。
②规则式:红花檵木球+火棘球+锦绣杜鹃+花叶吴风草+玉簪+小叶栀子+金边阔叶麦冬+四季秋海棠+日本血草+金边过路黄。
3.2.3潮湿型。
①喜阳耐湿型:花叶芦竹+千屈菜+斑叶芒+落新妇+醉鱼草+玉蝉花+溪荪+醉蝶花+晨光芒+花叶燕麦草+百子莲。
选择的植物多喜阳且有一定耐湿能力,适合种植在种植草沟或滨水区域。
②喜阴耐湿型:棣棠+玉带草+翠芦莉+大吴风草+耧斗菜+玉簪+鸢尾+紫娇花+鱼腥草+矾根+万年青。
选择植物有一定的耐阴和耐湿能力,此种模式适合种植在阴地排水不良的区域。
③高温耐湿型:香彩雀+醉蝶花+蓝雪花+翠芦莉+玫红筋骨草+花叶筋骨草+多花筋骨草。
选择了耐高温的花境植物,可在郁密度较高、通风不良且土壤潮湿的区域种植。
3.2.4阴生型。
红枫+绣球+红瑞木+紫金牛+金线石菖蒲+大吴风草+阔叶山麦冬+玉簪+玉带草+蝴蝶花+沿阶草。
适合在干旱的阴地条件下配植。
4结语
综上所述,营造一个高质、优美的花境应该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精心筛选植物,彰显乡土特色;二是简约不简单,注重低维护;三是打造微型景观,营造第二自然;四是突出环境友好,凸显生态效益;五是结合时代需求,推广“花境+”模式。
5参考文献
[1]蔡莹莹.上海地区特色花境的营建和植物应用研究[J].城
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2):187-188. [2]王鑫,弓弼.南京城市公园花境调查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
报,2018,33(4):273-281.
[3]杨红兵.低维护花境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 108-110.
[4]徐洋,董珏.建造生态花境增加城市魅力[J].吉林农业, 2006(6):18.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