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还未展开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讲解
比喻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强喻: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作用:
1、生动形象,凸显特征
2、表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3、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4、引发联想,激发共鸣;
【课堂练习】
1、答案:“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

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3、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

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选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问: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答:“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

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作用:
1、突出事物的特征;
2、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
3、便于抒情,激发想像,加强感染力
1.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

运用比拟表现讨厌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厌恶感。

2.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

3.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课堂练习】
答案: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高考链接】
拟人的表现手法。

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现了作者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参考答案〗诗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

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2、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颈联。

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三四两句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又如:“举酒欲饮无管弦”
4、“门前冷落鞍马稀”。

诗中“鞍马”代客人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万岁山前珠翠绕用“珠翠”代“宫女”。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怎么理解?
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

这是一句评论音乐的妙语,它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作用
1、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
2、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3、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4、表达爱憎感情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对偶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说白鸟“翻空”,透出孩子般的顽皮;说荷花“照”水,俨然顾影自怜的女子形象。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香”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用“细细”这个状态词来修饰,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香清淡,又不绝如缕的特点。

再从整个画面看,蓝天、白鸟、绿水、红蕖,色彩明丽而协调。

两句有动有静,有香有色,不仅意境淡雅清新,而且透着活泼的生机。

【例题】散曲运用了对偶、比喻和夸张三种修辞,下面仅就其中对偶修辞进行分析。

解答分析对偶修辞试题可运用“指→释→点”三步法。

“指”是用“正对、反对、流水对、扇对、鼎足对”等术语准确判定运用了何种对偶。

当不能准确判定正对、反对等具体对偶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对偶”。

【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对偶修辞。

“释”是指出诗中哪几句是对偶,还可结合诗句展开“什么”对“什么”的具体结构分析,【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曲中第一、二句对偶,第三、四句对偶、比喻和夸张兼用,第七、八句对偶,第九、十句对偶。

“点”是用“形式对称、音韵和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鼎足对)、对比鲜明(反对)”等术语,指出对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表达效果。

【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音韵和谐,意境优美。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夸张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要报仇雪恨,与敌人不共戴天。

信念坚定,慷慨激昂。

词中用的都是夸张的手法,才会如此铿锵有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夸张地强调了在战争离乱中人们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夫人歌》)
作用
1、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
2、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3、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4、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课堂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排比
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形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排比的作用:
1、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
2、写景叙事,细致入微
3、用于抒情,酣畅淋漓,增强感染力
4、用于议论,逐层深入地阐述事理,增强说服力
形式的整齐与音节的和谐,带来的是语气与情感的加强,
设问
1、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开头设问,点明主旨,带动全篇
2、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3、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1、开头一句,以问领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地.这第一联,开门见山,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2、诗歌的最后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深化了主题,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

开头一个设问提得十分突兀,但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引入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曹操、孙权、诸葛亮都是英雄。

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抱负的宏愿。

〖参考答案〗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参考答案〗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答案:借代,反问
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笙箫发出的乐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是反问。

反复
边草的反复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写出老兵的空虚彷徨。

明月的反复,写出了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之情。

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2、议论说理,强调强化
3、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双关
上述各例中,例(1)中的“莲子”是谐音双关,“莲子”本指一种水生植物的种子,这里暗指“怜子”。

“怜”,爱慕之意;“子”,第二人称敬称。

所以“莲子”即“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

(2)中的“丝”是“思”,谐音双关;“泪”是语意双关,在这里表面上指烛泪,即融化的蜡液,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

“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语言幽默,饶有生趣,生动活泼,
2、含蓄曲折的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朝歌夜弦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表达方式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记叙:
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详略
与其他表达方式的配合:先叙后议,夹叙夹议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次萧冰崖梅花韵赵希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写,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细节描写
【课堂练习】
1、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2、诗中通过闲敲棋子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焦躁、期望、孤寂、失落的情感。

补充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风雪逢芙蓉山主人》),诗人抓住山区之夜—个具有特征性的细节——狗叫,很生动真实地表观了夜雪归人的情景。

深夜狗叫,突然打破寂静的氛围会给人异样的感觉。

这在“白屋”中人的心里唤起的是期待和猜测,带着热乎乎的感觉:该是主人回来了。

这点睛式的一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能唤起生动具体的联想。

李清照的《点绛唇》下阕:“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写少女荡完秋千,怕人看见,急忙中金钗也滑脱了,也来不及穿鞋,只好让袜子贴着地,含羞逃跑。

又以门遮掩自己的娇羞之状,用青梅掩住自己的脸,只露出那双含情脉脉的眼,回头偷偷看。

词人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细节勾勒艺术形象,生动而形象地勾出了少女含情脉脉的情态。

【高考链接】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答】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

赋《画堂春》。

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

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

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

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

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

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

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

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

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

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

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

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五、观察角度、感官角度
1、【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2、答案:(1)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六、动静
1、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静衬动。

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的声音。

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1、炼字。

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动形象。

“横”字准确传神地写出牧童娴熟的牧牛技巧和聪明活泼的性格
2、动静结合。

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景物层次分明,有机结合,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3、以动衬静。

牧童的短笛衬托出晚村的幽静
4、比拟,“衔”字用比拟的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5 、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诗中的每一处景物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

高考链接(1)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动静结合.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八、虚实结合
例子补充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课堂练习
1、视听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朋友的牵挂。

2、虚实结合(或想象或对面着笔),诗歌前三联实写送别场面,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直接抒发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尾联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巴陵,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这是虚写。

整首诗虚实结合,含蓄委婉,曲折动人。

3、答案: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4、【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

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高考链接
1、【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2、【答案】示例: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