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乡土音乐--花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肃乡⼟⾳乐--花⼉
1、红⾊为已修改的内容
2、绿⾊为需删除的内容
3、蓝⾊为需斟酌、重写的内容
4、注意⽂中有?的地⽅,并加以修改
5、重点修改“花⼉的发展现状”、
“表演特点”两个部分!浅谈⽢肃乡⼟⾳乐--花⼉中⽂摘要(Chinese)“花⼉”是⼴泛流传于中国西北的⽢肃、青海、宁夏、新疆
等地区的⼀种民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本⽂所研究的是“⽢肃花⼉”:⾸先,对⽢肃
“花⼉”的起源、发展历程进⾏了总结,并详细论述了“花⼉”的类型及其特点;其次,从⽂学、艺术、⾳乐的⾓度分析了⽢肃“花⼉”的艺术特征
;最后,对如何传承和保护“花⼉”进⾏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肃“花⼉”;流派;艺术特点;保护与传承Abstract"Flo
wers"iswidelyspreadinthenorthwestofChina,Gansu,Qinghai,
Ningxia,Xinjiangandotherareasofafolksong,inthecourse
ofitsdevelopment,duetotheinfluenceofdifferentregionalcu
lture,formingadifferentschoolsofthoughtsandartisticstyle
,thisis"Gansuflowers".First,originanddevelopmentofGansu
"flowers",aresummarized,anddiscussedindetailthetypesand characteristicsofthe"flowers";secondly,theanalysisofthe 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Gansu"flowers"fromtheangleoflit
erature,art,andmusic.Finally,abouthowtoinheritandprotec tthe"flower"ofthespecificanalysisandresearch.keyword:Gan
su"flowers";schools;artisticcharacteristics;protectionandi
nheritance引⾔随着改⾰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效施⾏,我国社会经济⾯貌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开放前在国家政策的⼤⼒⽀
持引导扶持下,曾经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其经济、政治、⽂化、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
⼈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对及现代⾼产⽂化的有⼒渗透,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化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这些民间艺术往往与⼈民的⽇常基
本⽣活密不可分,甚⾄是以⼈民群众⽣活为基础的.因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临巨⼤的挑战。

作为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流传于多个地区
多个民族的民歌——“花⼉”,在这场⽂化⼤思潮中也没有幸免于难,⾯临着现代⽂化的不断冲击,其发展空间正在不断地缩⼩。

当今社会⾳乐风格
因素多种多样,⼤多数年轻⼈喜爱外来⾳乐、流⾏⾳乐,其喜爱程度更是往往超过传统的乡村⾳乐。

像“花⼉”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乐正逐渐
被新⼀代的年轻⼈所遗忘、所抛弃,其艺术的继承者更是寥寥⽆⼏,甚⾄⾯临失传的可能。

⼀、花⼉的历史缘由1.花⼉的起源我的家乡⽢肃,
属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内蒙古⾼原和黄⼟⾼原的交汇处,这⾥是中华民族灿烂⽂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具有深厚的⽂化历史底蕴。

在这个⼈杰地灵的地⽅,⼏百年来流传着⼀种民歌,叫做“花⼉”。

由于从⼩受祖辈的影响,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美
妙的民歌。

“花⼉”属于民歌范畴,有着最朴实的劳动群众作为基础,它是从农⽥、⼭野中产⽣出来的,原⽣态就是它最⼤的特点。

从“花⼉”中,
你会感受到劳动群众的朴实勤劳、乡间旷野的悠然⾃在、娴静舒适。

和众多的民间传统艺术⼀样,“花⼉”同样作为⼀种媒介,传承着⼀代代勤劳勇
敢的劳动⼈民⾟勤劳作的精神。

⼈们在劳作、对歌的过程中互相传唱,渐渐地,“花⼉”凭借它特有的魅⼒流传于西北地区。

没有劳动⼈民的智慧,
就没有如今这独具特⾊的“花⼉”,是⾟勤的劳动⼈民⽤⾃⼰的智慧和双⼿举为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在我的家乡⽢肃的乡村⽥野
⾥,时不时还会看到:⼀边种庄稼、⼀边赶着⽺群,⼀边唱着“花⼉”的惬意场景。

关于“花⼉”起源的准确时间众说纷纭。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
今⽐较认同的著作是清代诗⼈吴松崖的《我忆临洮好》,书中曾多次出现“花⼉绕⽐兴,番⼥亦风流”的诗句。

“花⼉”的形成有着其独特的⽅式,
西北的历史⽂化背景⼗分丰富,历史过程⼗分特殊,⽐如众所周知的“古丝绸之路”与“花⼉”的形成和传播就息息相关。

丝绸之路让西部地区获得
了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条件,在岁⽉的不断变迁中,受到异域⽂化的影响,花⼉也伴随着丝绸之路,逐渐渗透到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形式、
各具特⾊的花⼉。

“花⼉”的形成途径,与古丝绸之路有关、与历代西北⼈民屯⽥开荒有关、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古道”有关,还与成吉思汗
西征时带回的中亚其他民族⽂化有关……这些经历都是西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程,是西北历史⽂化产⽣的深厚背景。

2.花⼉的发展现状(要
求共600字左右)什么是“花⼉的发展现状”?绿⾊部分的内容与标题⽆关,重写“花⼉”不仅是民歌⼭歌,更是以歌颂爱情为主的民歌。

以爱情作为主线,从花⼉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社会⼈民不同的⽣活状态,同时也体现着劳动⼈民最朴实真挚的情感。

这其中必然包括爱情,其艺
术性不⽤多加赘述,更多的是花⼉可以为后⼈研究当时的⽣活状态提供真实的参考史实资料。

花⼉的内容虽然众多,但最基本的是三种:情歌、⽣活
歌和本⼦歌。

其中情歌是花⼉最主要的内容,其优美的旋律、⾼昂的曲调、⽣动的语⾔是我国劳动⼈民的智慧集中体现,情歌也是花⼉中最能打动⼈
、最精彩、最形象、最具有浪漫主义⾊彩的部分,产⽣的时代悠久,流传的时间悠长,有着多⽅⾯的研究价值。

“花⼉”就是从农⽥和⼭野⾥练出来
的。

⼀些唱得好的⼈被称为“花⼉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后⾃⼰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

现在
最有利于花⼉成长的⽥园牧歌式的农村⽣活逐渐被打破,不少⼩伙⼦和姑娘已经不满⾜原有的⽣存⽅式,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活梦
想,因此,真正热爱“花⼉”并能为此付出努⼒的传唱把式也就不多见了。

⼆、花⼉的主要流派1.洮岷花⼉洮岷花⼉主要流传于⽢肃境内的⼏
个县区,⽐如:临潭、康乐等。

这些主要发展流传的区域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甚⾄在秦代以前就有⼈在那⾥活动。

因此,这个流派的花⼉,受到外来
影响的时间⽐较长、影响⽐较⼤,多数受西域地区的异域风格影响。

洮岷地区民间有⼀种乐器叫“羌笛”,就是从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

这些地区由
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辽阔的西北平原,决定了洮岷花⼉的特点:多是采⽤⽐较⾼亢的表现⼿法,⾳调⽐较⾼,⾳⾊⽐较嘹亮。

这种流派的花
⼉⼀般都是由⽼百姓在劳作的过程中即兴创作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歌声表达出来,⼀般都是在讲述⼀件事情,听上去让⼈感同⾝受。

其风格
也是幽默多变的,歌词是简单明了、的,旋律是朗朗上⼝的,适合于⼈们⼝⼝相授。

⾄于歌曲涉猎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的,⾟勤劳作、⽣活琐事、邻
⾥和睦、爱情憧憬等等,⼗分有趣。

在庆祝传统节⽇的时候,⼈们唱着花⼉,表达⾃⼰的内⼼情感,互相倾诉⾃⼰的⼼事,这是多么祥和的场景。

说到⾄于演唱⽅式,洮岷花⼉⼀般都是采⽤对歌的⽅式进⾏,很少是由⼀个⼈独唱完成的。

在风景优美的⼭头,唱着优美的花⼉这是何等的惬意。


岷花⼉与传统的对歌花⼉不同的是对歌的⼈数,洮岷花⼉多数是集体对歌,最少是三个⼈为⼀组,进⾏集体形式的对歌。

由此,洮岷花⼉的艺术性可
见⼀斑,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乐价值上,语⾔的优美、⽣动、形象更是具有很⾼的⽂学研究价值,歌词中体现的满满都是中国⼈民的智慧与积极
向上的⽣活态度。

热衷于洮岷花⼉的歌⼿来⾃不同的乡镇,涉及全县23个乡镇。

由于洮岷花⼉的局限性少,真实的演唱⽅法深受各个年龄段的喜
爱,演唱者的年龄跨度更是很⼤,上到七⼋⼗岁的⽼⼈,下到七⼋岁的孩童都可以把洮岷花⼉表达得恰如其分,不同年龄层的⼈们⽤花⼉表达⾃⼰的
内⼼情感。

洮岷花⼉涉及的内容特别多,⼈们在⽥间劳作耕⽥、邻⾥唠家常、朋友谈⼼、追求爱⼈、表达理想时都会⽤到洮岷花⼉,从歌词⾥可以看
感受到农村⽣活的美好⼴阔。

春夏秋冬,不管哪个时节都有洮岷花⼉的⾝影,花⼉是唱不完的,花⼉的歌声会⼀直回荡在⼭间乡野中。

据可靠资料
的记载,我国⽬前洮岷花⼉的传承者只剩下41⼈,⼤多是50、60年代⼈,这其中多数⼈的家庭困难,从⼩上不起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义务教
育,有的甚⾄不认识字,⽂化程度总体⼗分低下。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洮岷花⼉就更加是⾮常困难的,都是靠⾃⼰在⽇常的⽣活中不断积累、不断训
练,凭借对⾃⼰家乡的热爱对花⼉的热爱,逐渐成为花⼉歌⼿,为的是让更多的⼈听到花⼉这种民间艺术,把中国⼈的善良智慧⼀代⼀代地传承下去。

反观我们⾝边的90后、00后,由于受到现代新兴⽂化和外来⽂化的影响,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花⼉”这种传统⽂化,也很少有⼈会喜欢这
种⾳乐,他们多数喜爱节奏欢快的现代⾳乐,渐渐遗忘我们的传统艺术,这对他们来说是⼀种悲哀。

2.河州花⼉河州花⼉流派起源于⽢肃的古河
州,从地理⽅位来看以当今的⽢肃南部的⼀个回族⾃治州—临夏州为核⼼辐射源向四周扩散,影响⼗分⼴泛,很多地⽅都⼗分流⾏,⽐如:定西市的
临挑县;临夏州的临夏、永靖、我⽯⼭等⾃治区;甚⾄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周边省市的百姓都⼗分喜欢这种形式的民歌。

河州花⼉的词曲声调在
⽂学上⾃成⼀派,有⾃⼰的声乐体系,声调上多为五声微调,委婉动听。

解构河州花⼉的词曲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基本上每⾸词形式上都是四句式
,前两句通常使⽤⽐兴的修辞⼿法如题,后两句正式切⼊表达的主题。

字数上很有讲究或者采⽤单双交错的排列或者使⽤奇偶相间顺序,这种词曲风
格使得河州花⼉整体的⽂调⼗分优美,不像⼀般民歌那么整齐划⼀,反⽽显得错落有致,⽴体丰满,⼗分便于抒情。

⽽且河州花⼉曲调悠扬,极富韵
律美,使⼈听起来既有⼀种青草拂⾯的清新感,还有⼀种马踏飞燕的豪放感,因⽽对于哼唱者来说更能抒发他们⼼中的⾃由畅快的感觉。

古代河州
地区花⼉从起源到向周边的流传,受当地居民的歌唱习惯和表达⽅式的影响,产⽣了许多变体,基本的调式和旋律都产⽣了很多变化,变体多⼤达⼗
种。

总的来说,在曲调上有慢调和快调之分:快调多为2/4或3/8拍,这种曲调的节拍相对紧凑⽽且时间间隔短⼩,曲风显得较为严谨;这种节
奏鲜明的曲调风格也容易传达⼀种激昂向上的情绪情感,整体的歌唱旋律进程不会太过突兀,显得平稳有序;⼀般歌唱者在演唱时都是使⽤真声歌唱
,使得整个词曲表达⼗分活泼、简洁明快。

慢调多为4/4或6/8拍,相⽐快调⽽⾔,其曲式就⽐较松散,表达⽅式较为散漫,歌唱的速度也⽐
较慢;词曲之间和上下句之间多喜欢⽤衬句拖腔,旋律整体起伏⽐较⼤,上⾏多⽤四度调进?,⾼⾳区多使⽤假声传唱;但是整体的节奏相对⽐较⾃
由,给⼈⼀种声⾳⾼亢、曲调悠长的声乐体验。

河州花⼉对语⾔的内容、结构的完整性要求很⾼,要特别注意对仗⼯整,句式押韵。

河州花⼉更加
注重情感的表达,多采⽤声⾳甜美的⽅式来进⾏演唱,表达形式⽣动,⼈们多⽤河州花⼉来表达⾃⼰的情感,⽆论是喜怒还是哀乐。

河州花⼉同样具
备浪漫的⽓息,⼈们多⽤河州花⼉来追求⾃⼰的爱情,是青年男⼥多⽤的求偶⽅式,也作为普通百姓的娱乐⽣活存在。

河州花⼉最⼤的特点是字与
词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句句都彰显着承上启下的作⽤。

任何⼀句都不随意改动,不然必定会破坏其完整性,影响字词的优美,这正是河州花⼉
最具魅⼒的地⽅。

河州花⼉的旋律在变化中体现优美,其结构性是很奇妙的,特别有助于抒发情感。

三、花⼉的艺术特点1.语⾔特点“花⼉”以
描写爱情为主,通常⽤汉语演唱,主要以临夏地区的地⽅⽅⾔演唱。

由于花⼉流传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每⼀次的流⼊流出的过程中,都会加⼊
本民族的特⾊⽂化或者是⽅⾔⽤语,这就使得花⼉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收受到各族⼈民的喜爱。

花⼉的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内容可分为⽣活歌、
本⼦歌和情歌,它们都有着各⾃的语⾔特点——⽣活歌:顾名思义是从⽣活中提炼出来的,体现的是普通劳动⼈民的喜怒哀乐,从中看到的是⼈民⾯
对艰⾟的⽣活,依然保持乐观⼼情与希望的情景。

“花⼉”就是普通的⽼百姓把⽇常⽣活中的琐事唱进歌⾥。

例如:“黄⽜⿊⽜者驾三对,再架上两
对者五对⼀天的⽇⼦⾥看三回,再看上两回是五回”,体现的是农民⾟苦的农耕⽣活。

(注:农民以⽜犁地,两只⽜并驾,所以称宁为⽜对。

?农民
讲究⽜不成对就不好使⽤。

)本⼦歌:在花⼉的范围⾥有“散花”、“本⼦花”之分。

“散花”也叫“草花”,单只独⽴成篇的“花⼉”作品,情
歌和⽣活歌均属于“散花”的范畴;所谓“本⼦花”是指成套的“花⼉”,种类繁多,素材基本来⾃古典⽂学、通俗⼩说、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
统戏剧这四⼏⼤类型。

这类“花⼉”内容有极强的叙事性,⼤部分是利⽤叙述故事作为⽂本,但主题部分仍然离不开爱情的主题,可见爱情在“花⼉
”的唱词中,占有主导地位。

情歌:情歌是“花⼉”的主体,这类“花⼉”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

因此,其作品数量也最多,质量精良,是“花
⼉”中的精品,所以得到深受⼴⼤群众的喜爱。

爱情“花⼉”根据爱情⽣活的进程与感受,分为以下⼋个层次:赞美——追求——热恋——情变——
别离——思念——重逢——训诫。

花⼉的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演唱,有浓郁的地⽅⽓息。

花⼉的歌唱形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没
有固定的歌词,多为即兴编词,声调⾼亢舒长。

2.曲式特点起⾳:起⾳也叫引⼦,指歌唱开始呼唤性衬词,⼀般由语⽓词构成,如“哎”、“哎
呦”、“哎呦嗬”等。

因为“花⼉”是西北⾼原民歌,在⾼⼭和空旷的⽥野⾥歌唱,使声⾳传得更远,引起听者的注意。

乐段(上句、下句):上
句和下句合起来称为乐段。

这是花⼉的⾻⼲部分。

花⼉的曲调主要是乐段部分,是“花⼉”中最富有变化和⾊彩的部分。

落⾳:落⾳是全曲的结尾
,也是“花⼉”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般以曲尾的衬词衬句做为歌唱的结束句,也有重复最后⼀句做为歌曲的结束,“花⼉”的落⾳分为长落⾳和
短落⾳两种形式。

以《阿哥的⾁令》的第—段唱词为例——起⾳:哎呦^—上乐句:关⽼爷上马的下教场(呀)连接性衬句:(阿哥的⾁啊)
下乐句:好似像(⽼⽼)六⽉的会场落⾳:⼀(呀)3.唱腔特点尖⾳唱法:也称⾼⾳唱法,即假声。

是以假声为主的演唱⽅法。

它的特点是频
率⾼、声带紧、声⾳响并尖利,⽤男声演唱时也不例外,多像⼥⽣⼀样声⾳⽐较尖。

所以男歌⼿⼀般⽤尖⾳唱法的⽐较多。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众
多唱花⼉的地区,⼈们普遍地嗓门⽐较⼤、⾳调⽐较⾼,连说话都是这种习惯,所以有的⽼⼈长期歌来?清脆的⾼腔像极了孩童。

在演唱花⼉的过程
中,往往是以对歌的形式演唱,传播距离较远,为了让⼭那边的⼈可以听到,⾳域⼀定要宽,⾳调⼀定要⾼。

苍⾳唱法:主要是靠真声来演唱的⽅
法,声⾳⽐较厚实有⼒,是⽤⾃⼰真正的声⾳来演唱,⾳调也就相对较低。

与尖⾳唱法相反,苍⾳唱法往往是由⼥声或者唱⾼⾳有困难的歌⼿来演唱
运⽤。

这样就要求演唱歌⼿需注意调节⾃⼰的⽓息,主要⽤胸腔进⾏呼吸,唱出的声⾳要苍劲有⼒。

这种唱法可以把字词咬得很清楚,顿挫鲜明,⽽
且更能突出声⾳原本的特⾊,再加上⽣动形象的语⾳,让听到的⼈更能体会到原⽣态的风格特点。

此类唱法适合演唱速度多变的曲令,演唱象诉述般
亲切,⽤的虽然都是“嘴⽪⼦劲”,即⼤部分靠⼝部与唇部的⼒量,歌唱时⼝唇动作较多且⽤⼒。

苍尖⾳唱法:苍⾳唱法是很多⾳乐歌⼿都喜欢并
且习惯采⽤的⼀种唱法,它是指把真声和假声相结合的⼀种本嗓唱法,这种唱法的起点很髙,与戏曲中的苍⾳⼗分相像,但是发出的声⾳却⽐要苍⾳
要更加婉转和圆润⼀些。

慢调的花⼉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分严苛:⾸先要求⾳域宽、⾳阶的起伏要⼤,演唱时还必须要有⾜够的底⽓;其次,真假声
的转换要⾃然流畅不能突兀,假声的发⽣声不能往后收,声⾳要浑厚⽽且饱满,在发声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假声的发声可以使⽤“关闭”的⽅法,从
⽽使⾼⾳的发⾳表现得更加清亮圆润。

这种唱法是受到许多“花⼉”演唱者的青睐。

它集尖⾳和苍⾳两种不同唱法的优势于⼀⾝,在⾼⾳区和中低声
区分别使⽤⽤假声和真声来演唱,使演唱者的⾳域得到扩展,在发声时不仅能获得浑厚饱满的中、低⾳,还能发出⾼昂嘹亮的⾼⾳。

4.表演特点(
要求共500字左右)这部分没按要求增加内容,继续修改!“花⼉”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花⼉剧上;舞蹈是花⼉剧的重要表现⼿段,它以回族民
间舞蹈动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泛地吸收东乡族、维吾尔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

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宴席曲》中的⼀些动
作外还在民族的⽇常习俗如“礼拜”、“睹⽡”等形式中寻找舞蹈的饿艺术所在,从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并在个别地⽅还⼤胆地借⽤了
回族的民间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某些动作。

四、花⼉的保护与传承1.花⼉的保护对于⽂学艺术⽽⾔,很多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国的艺术
宝库中的典型派别和重要形式都带有民族融合和世界融合的她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学艺术、词曲歌舞都带有民族融合的特点,“花⼉
”作为西北⾼原特有的民间艺术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特⾊,与当地⼈民的⽣活变迁息息相连,直接反应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劳动、
民风民俗、风⼟⼈情、爱情婚姻、⽇常⽣活。

尤其在2006年,“莲花⼭花⼉”和“松鸣岩花⼉”被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之
后,⽢肃“花⼉”更具有了保护和传承的价值。

它不仅含有绚丽多彩的⾳乐形象,⽽且蕴藏了⽢肃劳动⼈民百年积淀的历史⽂化内涵,同时也是当地
劳动⼈民⽣活观念的集中体现,是⽢肃传统⽂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的发展,与西⽅⽂化的结合,对于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及这个民间瑰宝的传承与发
展带来了很⼤的冲击。

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它“花⼉”的学术研究,进⾏合理的发展与保护。

2004年,中国正式加⼊了联合国教科⽂组织的《
保护⾮物质⽂化遗产公约》。

“花⼉”作为我国民歌⼤家庭中的⼀个重要成员,西北的⽂化瑰宝,于2006年被正式列⼊《第⼀批国家级⾮物质⽂
化遗产名录》。

对于原⽣态民歌的当代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青研究员为之作出了确切的评价:“第⼀,持续历史,重新找到我们民族⽂化的根。

第⼆,回归艺术的本真,提倡真情和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的技术⾄上主义和科学主义。

第三,提倡⽂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个艺术领域只有
⼀种声⾳,以保留住我们的民族⽂化基因。

”我们也可以让“花⼉”⾛向电视荧屏,通过这个层⾯渗透到⼴⼤群众当中;可以借助每年的“花⼉会”
搞进⾏⼀些“花⼉”的⽐赛,这样既有娱乐价值,也使“花⼉”得到了更好的推⼴。

正如⽢肃省临夏州委、州政府那样:组织、⽀持“花⼉”歌⼿
参加国内外⼤型演出活动;举办了“中国西部花⼉(民歌)歌⼿邀请赛”和“太⼦⼭民歌(花⼉)⼤奖赛”,还举办了“迎州庆花⼉歌⼿⼤奖赛”。

以上这些⼯作的开展,说明西北⼈民已经意识到了传统艺术⽂化在当下时代⼤潮中发展的⽅向及深远的意义,为弘扬、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花
⼉”⽂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花⼉的传承当我第⼀次为“花⼉”来到兰州,想在省歌舞团、民族歌舞团等专业的演出团体,找⼏位专业演唱“花
⼉”的演员请教学习的时候,这些专业的团体给我答复是:没有专业的“花⼉”演员,⽽剧团⾥的很多民歌演员,虽然会唱⼏⾸“花⼉”,却不是专
业的演唱者。

我认为,成⽴专业的“花⼉”演唱团体很有必要。

应该加⼤旅游开发的⼒度,把“莲花⼭花⼉会”和“松鸣岩花⼉会”发展成为重点旅
游项⽬,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这些⾃然风光秀美、风⼟⼈情浓厚的地⽅来观光,欣赏“花⼉”这项传统艺术所散发出的⽆穷魅⼒。

当然
,这样做的前提是:万万不可破坏“花⼉”的原有特⾊,只有保持其原汁原味,才能凸显传统艺术的魅⼒,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让“花⼉”⾛进
学校⾳乐课堂:民间艺⼈⾛进校园⼰成为各个艺术院校突出民族特⾊、提⾼教学质量的重要⽅式。

通过学校这个重要的载体,⽆疑是对传统⽂化保护
与传承的最佳⽅式之⼀。

在⽢肃省的众多艺术院校以及⾼师⾳乐系的声乐专业中,可以开设“花⼉”演唱专业,⽤以系统地培养“花⼉”的传⼈。


⽴“花⼉”的演唱专业,能够让“花⼉”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书⾯,⽽是有现实⽣活中的活的传⼈,这样才能真正让原⽣态民歌得到保护,得以代代
相传。

结语“花⼉”经过400多年的风吹⾬打,依然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潮流中,依靠的不仅是其独特的艺术魅⼒,更多的是蕴藏其中的中
国劳动⼈民的善良朴实和智慧。

依靠西北地区的独特⽓息,“花⼉”深深地在这⽚⼟地扎根。

“花⼉”以其强⼤的⽣命⼒扎根于⼤西北⾼原,形成了
西北民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中的⽢肃“花⼉”⼜是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的代表,它是千百年来⽣活在这块⼟地上的各族⼈民⽤劳动、⽤
汗⽔、⽤智慧创造出来的艺术⽂化,也是黄河⽂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各地区各民族⼈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西北地区的历史⽂化与地域特征,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是“花⼉”产⽣、发扬、传唱的主要因素。

⽂化是多元的,每种⽂化都有其⾃⾝⽣存、发展的规律,我们千万不可以⼀种事物的发展规律考察另⼀种事物的存在、发展⽅式是否正确与科学。

在今后的⼯作学习中,我将继续关注⽢肃“花⼉”的发展状况,并为其保护与传承⼯作尽⾃⼰的绵薄之⼒。

参考⽂献:(1).张亚雄.《花⼉集》[M].北京:中国⽂联出版公司.1986年8⽉.(2).闰国芳.《“花⼉”的研究概述与学术思考》[J]吉昌学院学报.2005第4期.(3).张喜臻.《“花⼉会”由来演变试说--兼论“花⼉会”与宗教巫术礼仪关系》[J]延安⼤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第4期(4).赵宗福.《西北花⼉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P].民间⽂化论坛.2007年第3期(5).薛忠《影响⽢肃民间⾮物质⽂化遗产流失的因素探析--以松鸣岩花⼉发展为例》[J]⽢肃⾼师学报.2007年第3期(6).郗慧民.《西北花⼉学》[M].兰州:兰州⼤学出版社/1989年8⽉(7).雪犁,柯杨西北花⼉精选》[M].西宁:青海⼈民出版社.1987年8⽉(8).魏泉鸣《花⼉新论》[M],兰州:敦煌⽂艺出版社,1991牟8⽉(9).张君仁《花⼉王朱仲禄⼀⼈类情境学中的民间歌⼿》[M].兰州激煌⽂艺出版社.2004年6⽉(10).王沛.《河州花⼉研究》[M]?兰州:兰州⼤学出版社,1992年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