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历史、地理与蔡人的迁徙论考

合集下载

蔡国历史、地理与蔡人的迁徙论考

蔡国历史、地理与蔡人的迁徙论考
2 0 1 3年 9月 第 9期 ( 总第 2 0 1 期)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na r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S e p. , 2 01 3
No. 9
【 历 史研 究 】
蔡 国历 史 、 地 理 与 蔡 人 的 迁 徙 论 考
焦点。
第 一种 观 点认 为蔡 之始封 之地 当在 今河南 上蔡 县 。《 史记 ・周 本 纪 》载 : “ 武 王追思先圣 王, 乃 褒 封” “ 弟叔度于蔡。 ” 。《 正义》 说: “ 《 括地志》 云:
为中原腹地 , 土地肥沃 , 且处于军事要冲; 管叔 、 蔡叔
二 人 相禄父 、 治殷遗民, 肩 负监 视 武 庚 、 巩 固周 人 既 得 政权 之 重任 。 由此 可 见 管 、 蔡 二 叔 虽 没有 周 公 地
‘ 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 , 古蔡 国。武王封弟叔度 于 蔡 是 也 。县 东 十 里 有 蔡 冈 , 因名也。 ” ⑧《 汉 书 ・地 理 志 上》 “ 汝南郡 ” 载: “ 上蔡 , 故蔡国, 周 武 王弟 叔 度
所 封 。度放 , 成 王 封其 子 胡 , 十八 世 徙 新 蔡 。 ” 《 水
李 绍 文

要: 蔡之始封地在今 河南省上蔡县 , 始封之君 为蔡叔度 , 分 封 时间为西周初 年 , 蔡 国的分封体现 出周初 分封诸
侯国 的政治 目的和战略 意图。蔡平侯 时为避 免晋、 郑等 围攻 而南迁至近 楚 的新蔡 , 蔡 昭侯 为摆脱 楚国又东 迁至吴
地州来 , 史称 下蔡 。蔡 国晚期, 主要依 附吴 、 越两 国, 苦心 经营, 艰难度 日。蔡 国前 后相承 2 6世 , 公 元前 4 4 7年为楚

蔡国

蔡国
?2 (蔡仲胡?) ?蔡胡 ? ? ?续封于蔡
?3 ?(蔡伯荒) 蔡荒? ? ? ?
?4 蔡宫侯? ? ? ? ?
?5 ?蔡厉侯 ? ??—前864年 ? ?
?6 蔡武侯? ? 前863年—前837年? ?27 ?
?7 蔡夷侯? ? 前836年—前809年? ?28 ?
?8 蔡釐侯? ?蔡所事 前808年—前761年? ?48 又作?蔡僖侯
蔡国自蔡叔度就国到蔡侯齐被楚国灭,共历25代君主。立国600余年,蔡国灭亡后,子孙散居楚、秦、晋、齐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编辑本段]蔡国历代国君列表(姬姓蔡氏)
次序? ?谥号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蔡叔度) ?蔡度 ? ? 周文王第五子,参与?三监之乱后被放逐
?9 ?蔡共侯 ?蔡兴 前760年? ?1 ?
?10 ?蔡戴侯 ? 前759年—前750年? ?10 ?
?11 ?蔡宣侯 蔡措父? 前749年—前715年? ?35 ?
?12 蔡桓侯? 蔡封人? ?前714年—前695年 ?20 ?
?13 ?蔡哀侯 ?蔡献舞 前694年—前675年? ?20 ?
?24 ?蔡元侯 ? 前456年—前451年? 6? ?
?25 (蔡侯齐)? ?蔡齐 ?前450年—前447年 4? 前447年,楚惠王灭蔡?
蔡国,西周至春秋时的诸侯国,初建国在今河南上蔡县一带,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姬发之弟叔度(史称“蔡叔度”)。
周灭商后,文王第五子叔度封于蔡,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商的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殷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帅军平叛,杀死武庚,处死管叔,废霍叔为庶人,并将蔡叔放逐。蔡叔度的儿子蔡胡能改行向善,周公荐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称蔡仲。

浅谈蔡姓

浅谈蔡姓

浅谈蔡姓————————————————————————————————作者:————————————————————————————————日期:浅谈蔡姓-旅游管理浅谈蔡姓蔡姓是中国的大姓。

在宋代编修的百家姓里,蔡姓位居第155位。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按中华姓氏人数多少的顺序排名,蔡姓名列第44位。

可以说,蔡姓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群体,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蔡姓的起源在哪里?它又是如何传续、迁徙与发展的?蔡姓源于蔡国,以国为姓,这是历史文献与古今姓氏书藉共同肯定未曾提出异议的。

关于以国为姓的论说,顾炎武《日知录·以国为氏》有段论述:“古人之氏,或以谥,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无以国为氏者。

其出奔他国,然后以本国为氏。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的论述与顾氏类同:“至周而后,讳名用谥,由是氏族之道生焉。

……支庶称氏,未尝称国,或适他国则称国。

……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自此始。

”由此可知,古代的以国为氏,不外两种情况,一是士大夫适他国者常以国为氏,如史书记载中的蔡公子季在陈称蔡湖等。

二是国家灭亡后迁徙他乡的人民常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春秋及战国前期蔡氏的产生播迁,应是在蔡国迁徙与蔡国大夫外流中同时出现的。

蔡姓源地蔡国,蔡国的“蔡”字则源于蔡地。

从上蔡说“蔡”字是个土生土长的字。

《说文解宇》曰:“蔡,草也,从草祭声”,很明显,用草祭祀,而为蔡字。

这个用来祭祀的草就是上蔡的特产蓍草。

蓍草的产地在今上蔡县城东15公里处的白龟庙。

白龟庙又名白龟祠,内有伏羲画卦台,台周围蓍草丛生,台前有蔡沟,“旧有元龟,缟身素甲,浮游其中”。

相传上古时太昊伏羲氏在此地用蓍草和白龟的龟甲演卜易,画八卦。

蔡字由草和祭组合而成,为会意字。

草即蓍草,祭代表祭祀中所用占卜的神龟。

“伏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为蔡”。

蔡氏源于蔡国,要从西周武王封国说起。

《史记·管蔡世家》曰:“蔡叔度者,周文王子武王弟也。

蔡氏文化素材

蔡氏文化素材

蔡氏文化素材
蔡氏以国为姓,在学术界没有争议。

但蔡国两次受封,三次迁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第一次受封,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其五弟叔度为蔡侯。

蔡本为○姓古国,在今河南长桓县东北蔡城。

叔度为姬姓,从此○姬二姓蔡国合二为一,不久就迁至上蔡,这是一封一迁。

第二次受封是在成王时期。

叔度参加武庾叛乱,失败后免爵流放,其子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遂荐胡为鲁卿士,鲁国得到治理,“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于蔡。

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自蔡仲至蔡灵侯,即由西周至春秋初年,蔡国一直在上蔡。

蔡灵侯晚年蔡为楚所灭,三年后,楚允许蔡景侯之子庐(平侯)复国,国都迁至新蔡,从此蔡就听命于楚国。

这是二封二迁。

至蔡昭侯时,为投吴反楚,又将国都迁至州来,即下蔡(安徽凤台县),这是三迁。

昭侯之后,又经四代,至蔡侯齐时,国为楚所灭。

蔡由叔度开始,历经23代,26君,共619年。

蔡国由于三次迁都,其民或迁或留,分布面较广,其民分散到各地,皆以国为姓。

晋有太史蔡墨,楚有大夫蔡鸠居,齐有大夫蔡朝,秦有燕人蔡泽。

正如蔡氏《济阳通谱》所说:“千枝一本,万派同源。

”其本源皆在上蔡,而在千枝万派之中,济阳蔡氏则为蔡氏族中最兴盛显赫的望族。

下面就想着重追溯一下济阳蔡氏形成、发展的历史。

追溯济阳蔡氏的历史,首先必须先谈陈留蔡氏,因为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来的,两者是同根同系,实是一个支派。

蔡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蔡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蔡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5位。

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蔡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蔡姓姓氏源流蔡(Cài)姓源出有三:1、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

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

”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

据《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以国为氏。

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

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

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

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

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

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省),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省徽凤),称为下蔡。

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省)、秦(今属陕西省)、晋(今属山西省)、齐(今属山东省)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3、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女真族乌林答氏、满族蔡佳氏改汉姓为蔡姓。

得姓始祖:蔡仲。

据有关资料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武王大封同姓诸侯于各地,将其弟叔度封于蔡(故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的遗民,称为“三监”。

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于卫。

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因年纪太小,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周公)临朝摄政,叔鲜、叔度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商纣王之子)及东方夷族进行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讨伐,并予以平定,事后处死了武庚与叔鲜(管叔),并将叔度(蔡叔)放逐,不久,蔡叔度死于迁所。

蔡国资料收集

蔡国资料收集

蔡都新蔡试探马世之天中学刊2009年2月第24卷第1期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国之一,从西周初立国,到战国中期灭亡,约历700 个春秋。

历史上的蔡国,初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后为荆楚的北向门户,几度兴亡,多次迁都,历尽坎坷。

从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从其都城的迁徙可以窥见蔡文化的流变。

蔡都新蔡期间,谱写了蔡国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蔡国最初建都于上蔡。

公元前531 年(蔡灵侯十二年),楚派公子弃疾帅师灭蔡,上蔡失陷,成为楚邑。

公元前529 年(楚灵王十二年),楚国发生内乱,公子弃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国旧臣蔡朝吴等率领陈、蔡、不羹、许、叶之军进入楚都郢,发动政变,杀掉太子禄及公子罢敌,楚灵王被迫自缢而死。

经过一场厮杀,最后弃疾得胜即位为楚平王。

楚平王上台后,为了报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稳定政治局势,争取中原诸侯的承认,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庐归国,立为蔡平侯。

同时复国的,还有陈、许、胡、沈等国。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

”蔡虽复国,但楚国仍然占领着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迁,徙都新蔡。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平王封陈、蔡,复迁邑。

”杨伯峻注:“蔡都新蔡。

”蔡侯朱奔楚之原因及其经过,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平侯九年卒,灵侯般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

”《春秋·昭公二十一年》载:“冬,蔡侯朱出奔楚。

”杜预注:“朱为太子则失位,遂微弱,为国人所逐。

故自出以为文。

”又注:“东国,隐太子之子,平侯庐之弟,朱叔父也。

”同年《左传》曰:“蔡侯朱出奔楚。

费无极取货于东国,而谓蔡人曰:‘朱不用命于楚,君王将立东国。

若不先从王欲,楚必围蔡。

’蔡人惧,出朱而立东国。

”东国是朱的叔父,朱奔楚后,蔡立东国为悼侯。

蔡自公元前529 年徙都新蔡,迄公元前493(蔡昭侯二十六年)迁于州来(即下蔡,今安徽凤台一带),先后在新蔡建都时间长达37 年。

蔡国历史地理问题考辨

蔡国历史地理问题考辨

S e p . , 2 01 3 V0 1 . 1 2 . No . 3
古 都 名 城 研 究
蔡国历史地理问题考辨
陈 隆 文 刘 晨 阳
( 郑 州 大学 历 史 学院, 郑州 4 5 0 0 0 1 )

要 : 蔡 国是 周 代 一 个 重要 姬 姓 诸 侯 国 。 它 始封 于今 新 乡卫 辉 市一 带 。 蔡仲复封后 , 蔡 国的 都 城 先 在 上蔡 , 中间
蔡, 这 是有一 定 道理 的 。 据《 史记・ 管蔡 世 家》 : “ 武王
已克殷 纣 。 平 天下 , 封 功 臣 昆弟 。于 是封 叔鲜 于 管 。 封 叔度 于蔡 : 二人 相纣 子武庚 禄 父 , 治殷 遗 民 。” 《 史 记・ 周本纪》 云: “ 武 王 为殷 初 定未 集 , 乃使 其弟 管叔
于蔡 国的史料仍显匮乏 ,它 的一些历史地理 问题 , 学
其 三 为 郑 州 祭说 。郑 杰 祥 先 生 持此 说 法 : “ 按
‘ 祭’ 与‘ 蔡’ 古 音 同属齿 音 月部 。 可相 通假 …… 因此, 笔 者认 为. 位 于今 郑州 西北 郊 的这 处 ‘ 祭’ 地, 也 可 称 为‘ 蔡’ 地, 此 地 位 于 古 敖 山 东麓 、 黄河 南 岸 , 南 距 石 佛镇 f 即我 们称 作 的古 管 地1 约 l 5公 里 , 显然 应 是蔡
即今卫辉市倪湾乡因为在村内发现明万历三十五年修关帝庙碑一座记有大明国河南卫辉府汲县北固社人氏居民人等现在都城村居住等字样f存于卫辉市文化馆可知今倪湾乡应为汲县东北之都城所在地当为蔡叔度的始封地
2 0 1 3年 9月 第1 2卷 第 3期
三 门峡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S a n me n x i a P o l y t e c h n i c

诸侯国:蔡国

诸侯国:蔡国

诸侯国:蔡国地理位置周武王克商后,分封其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国,建都于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历史上蔡国曾被两次灭国、两次被迫迁都,其势力范围在今豫皖交界一带。

蔡国原封地实际疆界: 东至顿国、沈国,南近息国、江国,西临房国、道国、柏国,北有陈国、许国。

地跨汝河、淮河两流域,是当时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蔡国的都城位于今上蔡县芦冈的东坡,故城北及东南是洪水冲击而形成的黄陵陂和蔡塘。

上蔡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四角为圆转角,南墙长约 2700 米,北墙长约 211米,东墙长约 2490 米,西墙长约 3187 米,城周长约为 10490 米,约合 21 华里。

城墙均为夯土建筑,高约 4 至 11 米,宽约 70 至 95 米。

实测与《上蔡县志·舆地志》"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的记载基本相符。

从出土文物看,城墙始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补修。

城墙处有城壕设施,宽约70 至103 米。

""蔡国的都城内有宫殿区,四周筑有夯土墙,称为宫城。

宫城外有郭城,手工业制陶,制铜作坊以及商业和平民的住宅都在这里。

上蔡古城的西南与西北角是墓葬区。

"上蔡古城 1963 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 12 月 29 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 年在上蔡县北四五十里的田庄村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青铜器9 件,陶器6 件。

其中《父辛觚》,口下周围饰四个蕉叶状纹,下绕带状夔龙纹,圈足四壁有铭文曰: "作父辛觚"五字。

有一爵,銴内有铭文四字: "父己卜。

"这些铜器的形制、花纹及铭文均为周初作风,为蔡国早期的历史提供一些线索。

历史沿革初封蔡国蔡叔度,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武王一母同胞的兄弟共有十人。

他们的母亲名叫太姒,是文王的正妻。

她的长子是伯邑考,以下依次是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最小的是冉季载。

蔡氏家族研究综述

蔡氏家族研究综述

蔡氏家族研究综述摘要:对蔡氏家族源流、迁徙、文化及其后世发展的研究,学术界有着丰富的成果,第一,从历史上宏观的分析了蔡氏家族的起源和姓氏形成的社会基础以及早期的发展特征。

第二,详细阐述了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蔡氏家族的迁徙过程以及发展特征,包括国内迁徙和海外移民,在国内迁徙中详细讨论了家族在南方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迁徙到福建地区以及由福建迁徙到其他省份的历史轨迹,体现出向南方迁徙是蔡氏家族的主要方向。

第三,则通过实地考察,针对蔡氏家族中的家族文化共性相通,由于迁徙不同地域而产生其他新的家族文化的特点,对家族祠堂,辈分,家谱,蔡家拳等做了系统的研究。

第四,对蔡氏名人及其后裔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诸如蔡邕蔡襄等。

蔡氏家族源流、迁徙及其家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二:缺乏对家族后续迁徙的完整版,家谱研究不太关注福建除台湾及海外的周围地区,特定家族文化,例如蔡家拳,尚不能弄清楚其源流和发展,对家族迁徙的稍后延续方面尚多存空白等。

关键词:蔡氏家族;起源;迁徙;家族文化蔡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流有三:姬姓、姞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

蔡姓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迁徙,尤以向南方迁徙为主,战国时期,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

秦汉时期,蔡姓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是为济阳堂。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

唐朝时期,蔡姓族人两次大规模移民福建。

宋朝时,蔡姓已散布于江南各地,明末清初蔡姓进入了台湾。

蔡姓在其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其优秀的家族文化,又不断融合迁入地文化,发展形成了以祠堂、家谱、家训、武术为核心的家族文化。

在对蔡氏家族整体的历史研究中,对其来源、迁徙及其文化,学术界有着丰富的成果,对今天进一步观察与认知蔡姓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蔡氏家族起源与早期发展特征研究关于蔡姓的来源,古文献和学界已经有了专门的记载和讨论。

36595307

36595307

城周 围。 东经 I 4 0 ,北 纬 3 。 1 地 跨 芦 岗 、蔡 都两 个 乡 1 。3 3 4 镇 ,西距汝 河 故道 2 5 里 ,高距9 . — 9 . 米 的卧 龙 岗上 。故城 .公 72 7 3 周长 1 4 0 ,略 成 南北 长方 形 ,城墙 高 约4 l 米 , 宽约 l — 2 09米 一 】 5 5 米 ,最 宽处 7— 9 米 。城 墙 均用 夯 土筑 成 。夯 土 一般 为黄 色或 灰 0 5 黄色 ,夯层 厚度 约 8 l厘米 ,夯窝甚 浅 园底 ,直径 2 3 一 4 — 厘米 。城 墙外 面保 贸有 城壕 遗迹 ,宽 1 一 1 3 。从 城墙 和城 壕 的关系看 , O 0米 当 时 应 当 边 挖 壕 、 边筑 城 , 城墙 筑 起 ,壕 亦 挖 成 , 与 《 蔡 县 上 志 》记载 蔡 国故城位 置大 小基 本相 同。 ” 由上 述 记 载 可 知 ,蔡 地 得 名 于 伏 羲 , 蔡姓 来 源 于 蔡 国 ,蔡 国就在 上 蔡勿 庸 置疑 。明代 的 归震 川 《 亭蔡 民新谱 序 》把 蔡 氏 华 来 龙 去脉 交得 更 为清 楚 。该 序文 是 这样 记 载 : “ 蔡之 先 出于 周文 王 ,而 蔡 叔度 、 武王 同母 弟 , 以武 庚之 乱 迁 ,其 子胡 、能改 行 、 率 德驯 善 , 周公 举 以鲁 卿 民、 复封 于 蔡 , 尚书蔡 仲之 命 是也 。其 后 平 侯 徒 居 今 新 蔡 ,昭 候 徒 州 来 ,今 寿 县 也 , 后 二 十六 年 灭 于 楚 。”说 明 蔡姓 在得 姓 之初 主 要繁 衍 在上 蔡县 一带 ,蔡 国在 蔡 建 都50 0 余年 ,历 经2 代 2 君 ,蔡 国 自立 国之 初 曾经 兴 盛一 时 ,据 2 5 《 传 》记 载 ,在春 秋前 期 10 左 4 多个 诸侯 国里 ,蔡国 是十 二个大 国 之 一 , 由于 蔡 国 同周 王 室 关系 密切 ,经常 随周 王 室 南征 北 战 ,最 主 要 战役有 周桓 王七 年 ( 1 年 ) 同周 、 陈、 卫伐郑 , 另外周 桓 前7 3 王 十六 年 ( 0 年 )蔡 人替 陈 国立 厉 公等 等说 明春秋 初年 , 蔡国 前7 4 具有 一定 实 力和 独立 性 ,甚 至 其它 诸 侯 国君废 立 都 有蔡 国 作主 , 蔡 国 曾一 度 强 盛 成 为周 朝 东 方 的 重 要 的诸 侯 国 ,起 着 “ 捍 荆 南 蛮 ,而北 为 中原 之 蔽 ”的 作用 ,后来 逐渐 衰 弱 ,夹 在晋 楚 等大 国 的 中间 ,经 常受 大 国 的侵扰 ,国 君几 经覆 灭 ,二 迁 其 都, 蔡 民不 断迁 徙 。为 求 生存 有 的蔡 民坚 持 生活 在 蔡 国的 故土 上 ,有 的被 掳 往楚 国 ,有 的 出走 江南 沿海 寻 求 吴越 的庇 护 ,有 的 流徙 到 中原 他 乡 ,有 的流 落到 台湾甚 至 漂泊 到 海外 。蔡 民不 管走 到哪 里 总是 把 蔡姓 带到 哪 里 ( 炎武 《 顾 目知 录 》 日 : “ 出奔他 国,然 后 以本 国 为 氏 ”)把 蔡文 化传 播 到 那里 ,涌现 出了许 许 多多 著 名人 物 ,象 蔡伦 、 蔡 邕、 蔡文 姬 ,近 代史 上 有蔡 锷 、蔡 元培 、蔡 和森 等很 多 英杰 , 由于 他们 超 凡 的业 绩 ,为 人类 的进 步 做 出 了卓越 贡 献 ,推 动 了人 类社 会 的发展 。 蔡 文 化 以 伏 羲 和 蔡 国 为 肇 始 ,随 着 社 会 的 变 迁 ,历 史 的 演 进 而 广泛 地 不 断地 吸 收中 华文 化 成果 ,是 中华 文 明的 一部 分 ,正 象 中华 文 化 一 , 不 同 时期 文 化 主 流 不 同 ,春 秋 以前 以道 家 为 样 主 ;战 国至 秦 以法 家 为主 ,两 汉特 别 自董仲 舒 “ 黜 百家 ,独 尊 罢 儒术 ”, 以后 以儒 家思 想 为主 。 蔡文 化春 秋 以 前 ,有伏 羲 在蔡 地 白龟 庙 画卦 亭 演 绎 先 天 八卦 ,是 道 家 文 化 的源 头 :战 国 至 秦 , 有 法 家成 就 最大 ,最 为成 功 的实 践者 蔡 国人 李斯 ; 两汉 以后 以儒 家 思 想为 主 ,孔 予 七十 二 贤上 蔡 得六 人 ,儒 分 八派 上 蔡人漆 雕 氏 为一 派 ,孔 子居 蔡 三年 在 这演 礼 布道 ,留下 很 多遗 存和 生 徒 ,程 朱 理 学有 谢 良佐 ,直到 清代 还 有 世称 “ 儒 ”的上 蔡 人张 沐 。另 纯 外 ,其它 方 面 ,源远 流 长 的 中国 文学 在 蔡地 写 下 了光辉 的 篇章 , 节 奏 优美 的 中 国最 早 的诗 歌总 集 《 经 》 ,唱 处蔡 地 民众 最古 老 诗 的心 声 ,描 绘 了古代 蔡地 汝河 岸 边人 们 生产 和 生活 。 李斯 《 逐 谏 客 书 》是 中 华文 库 中 的魂宝 ,桓 景在 蔡地 重 阳 登高 , 歼启 了尊 老 健 身 之 先 河 ,桓 宽 著 有 《 铁 论 》 是 我 国最 早 的 经 济 学 著 作 之 盐 凡此 种种 说 明 ,源 于 蔡地 这种 以道家 和儒 文化 为主 体 的蔡 文 化 是 中华 文 化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凝聚 着 中华 民族 早 期思 想 ,是 蔡 民长 期活 动 的文 化 结 晶, 为中 华 文明 史注 入 了丰 富 的 内涵 ,这 种 起 蒙 于伏 羲 画卦 形成 于 蔡 国的 蔡文 化 ,是 在漫 长人类 历 史进 程 中 融 汇 、吸 取 、沉 淀不 同时期 、 不 同类 型 的区域 文 化 ,是天 中文化 的一部 分 ,他 不 仅构 成 了天 中 文化 深 厚 的文化 底 蕴 ,也 承载 着 蔡 地 蔡 国特殊 的历 史 , 由于他 太悠 久 、太 古 老 、太 厚重 。厚重 得在 蔡地 随 便捡 一个砖 就 是 一种 文化 的凝聚 ,每片 瓦 就 是 一种 历 史 的 缩影 , 由于他 正 处在 长江 和 黄河 文 化 的中 间地 段 ,兼 融 了长 江文 化和 黄 河文 化 的特 点 , 既有 精华 也 有糟 粕 ,对 后 人来 说 既是 财富 ( 资源 )又 可 能 是包 袱 ,那 么 ,在 新 的形 势下 ,怎样 化包 袱 为财 富 弘扬 古 蔡文 化 呢 ?笔着 认 为 ,必 需 以蔡 文化 为 依托 ,去其 糟粕 取其 精 华 ,赋 予 蔡文 化新 的 时代 精 神 ,聘 请专 家 学者 和广 大 蔡 民 共 同挖 掘 ,在 保护 种 利用 、 传承 中发展 , 创造 出现 代 人认 为 是 品 位 ,后 代人 认 为 是奇 迹 的蔡 文化 ,为上 蔡 平安 崛起 尽 一份 力量 , 为上 蔡 的经 济发 展注 入新 的活 力 。

五年级作文关于蔡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作文关于蔡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作文关于蔡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蔡姓是个很有趣的姓氏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个姓氏但它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陈国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内黄县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陈国的国君是子姓这个姓氏后来就演变成了蔡姓因为古人把"子"字读作"才"据说,蔡姓是因为陈国有个很勇敢的将军叫蔡庄他临危不惧,很有军事才能人们就尊称他为"蔡才",后来"蔡才"就成了一个姓氏从此,蔡姓在中原地区逐渐流传开来并且在后世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物比如我们都听过诗人蔡伸是唐代四大家之一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还有两位蔡姓状元也让蔡姓大放光彩分别是蔡绛和蔡襄他们均是科举考试的状元及第蔡姓在中国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蔡家村很多这些地区也是蔡姓的重要发源地到了今天,蔡姓仍不失光彩许多知名的蔡姓明星让我们对这个姓氏印象深刻比如说电影明星蔡少芬、蔡卓妍以及歌手蔡依林、蔡国袓等总的来说,蔡姓虽然并非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却是一个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的优秀传统姓氏它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足以让我们对它肃然起敬!希望通过这篇小小的报告大家对于蔡姓这个古老而优秀的姓氏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篇2《蔡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蔡姓的历史和现状。

相信很多人都对蔡姓不太了解,但其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先说说蔡姓的来源。

据史书记载,蔡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当时有一位名叫蔡叔度的人,他是周公旦的后代。

周朝灭亡后,蔡叔度的后人就以"蔡"为姓氏了。

所以蔡姓是一个典型的世族姓。

从那时起,蔡姓就在中原地区世代相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蔡姓人在齐国很有影响力。

当时有一位名将叫蔡泽,他是国家元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蔡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200

关于蔡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200

关于蔡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200The history of the Cai surname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China, with its roots in the clan system. 蔡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宗族系统。

The Cai clan originated from the state of Chu, an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y wer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clans in the region. 蔡氏起源于楚国,在春秋时期是该地区最强大和有影响力的宗族之一。

The Cai family played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has produced many famous figures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蔡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几个世纪中产生了许多著名人物。

Their lineage can be found in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due to migration and diaspora. 由于迁徙和移民,他们的族谱可以在中国的各个省份以及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区找到。

In modern times, the Cai surname remains prevalent in Chinese societ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presence in various fields. 在现代,蔡姓在中国社会仍然很普遍,在各个领域有大量的人口和存在。

历史的尘埃——古蔡国三次迁都及其联姻外交

历史的尘埃——古蔡国三次迁都及其联姻外交

历史的尘埃——古蔡国三次迁都及其联姻外交对西周封国蔡国之都,一般以为历上蔡、新蔡、下蔡之变。

本文以为古蔡国最初定都在河南祭城为确,阐述出古蔡国三次迁都之原由。

并通过蔡国之都一而再的“南迁”、单靠其联姻外交是无法挽救灭国之灾的事实,揭示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地处淮河流域的蔡国,河间平原草莾丛生,以狩猎及农耕为主,属“淮汉经济区”1(历史上最早的七大经济区之一)这从陈厉公在蔡地“淫猎”被杀、孔子过蔡见“中耕除草法”2大体可得到印证。

司马迁作《管蔡世家》,主写政治事件,很少涉及经济发展,除体例的原因外,想必与蔡国处“过渡地带”、特色不够显著有关。

蔡国在西周时期尽管受“管蔡之乱”的影响,但公子胡改行德善,随复立国,伴“成康盛世”集聚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春秋以降,多元的政治格局日渐形成。

从公元前655年楚灭弦开始,崛起的楚国不断向东吞并淮河流域国族,疆域很快达于皖东。

至公元前6世纪,吴国崛起于东方,与楚争夺群舒及淮河中下游地区,迫使楚国放慢东扩的进程。

蔡国在这期间饱受“五霸”争战之苦,特别是楚的侵扰,使其一而再“南迁”,都城由居于淮河流域支流的祭城(今河南荥阳西北)、上蔡、新蔡迁至干流的下蔡,渐渐汇入历史嬗变的洪流。

蔡国历近600年,于公元前447年为楚所灭。

今据《左传》、《尚书》、《国语》、《战国策》及有关典籍对蔡史加以整理,对古蔡国三次迁都及其联姻外交进行探讨,以求证于方家。

一、古蔡国的三次迁都蔡叔是蔡国第一位国君。

《史记·管蔡世家》上说,蔡叔是“周文王子而武王弟”。

武王灭殷商,封叔度于蔡。

蔡叔与兄管叔“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由于武王病逝,成王诵年幼继位,周公“专王室”,引发朝野议论纷纷及“群弟流言于国”(《尚书·金滕》)。

周公以成王命发布《大诰》之谕,决定东征,“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史记·鲁周公世家))。

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管蔡世家》)“迁之”迁到哪里?《尚书·蔡仲之命》上有个说法:“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

关于蔡姓的历史 作文

关于蔡姓的历史 作文

关于蔡姓的历史作文要说这蔡姓啊,那可真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蔡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说,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以部落为单位生活,而蔡姓的祖先可能就是某个强大部落中的重要人物。

不过,那时候的历史太过模糊,很多事情都只能靠猜测和想象。

到了周朝,蔡姓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

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其中就有一个叫蔡叔度的人被封在了蔡地,建立了蔡国。

这蔡叔度啊,原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就在如今的河南省上蔡县一带。

蔡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伏伏,经历了多次兴衰。

有时候,蔡国能够在周边诸侯国中占据一席之地;有时候,又会面临外敌的入侵和内部的纷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那可是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

蔡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子过得并不安稳。

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不断地发动战争。

蔡国夹在大国之间,常常左右为难。

有时候不得不依附于强国,有时候又要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在这样的动荡中,蔡国的人民可真是吃了不少苦。

我曾经去过河南上蔡,在那里参观了一些与蔡国相关的历史遗迹。

当我站在那古老的城墙下,抚摸着那些斑驳的砖石,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蔡国人的生活气息。

那城墙虽然已经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

城里面的街道布局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模样,狭窄的小巷,古朴的房屋,让人不禁想起那个久远的时代。

我想象着蔡国的百姓们在这些街道上忙碌地穿梭,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妇女们在门口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唠着家常。

在蔡国的遗址中,还有一座古老的宫殿。

虽然如今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但从那些残存的建筑结构中,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年的宏伟气势。

我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蔡国的君主在宫殿中与大臣们商议国事,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

蔡国的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据说蔡国的音乐和舞蹈在当时非常有名,可惜如今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

但是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还是能够感受到那种艺术的魅力。

后来,蔡国最终还是被灭亡了,但蔡姓的子孙却散布到了全国各地。

关于蔡姓的历史和状况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蔡姓的历史和状况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蔡姓的历史和状况的研究报告作文
一、问题提出
我姓蔡,别人经常说起历史中蔡氏名士,以此鼓励我想向他们学习,我便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了解蔡氏文化与历史,于是我对这个姓氏做了一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阅读有关书籍。

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3、规整资料。

三、蔡姓氏来源
蔡氏相传自黄帝,远祖与黄帝裔孙周文王有关。

据些蔡姓谱牒记载,前后延续约600年。

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移民变改姓蔡。

开始迁居中原各地。

四、蔡姓氏名人
蔡泽,战国秦昭王丞相
蔡义,西汉昭帝丞相
蔡茂,东汉光武帝司徒
蔡邕: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佑西魏文地门下待中,祖先陈留圉县
蔡齐,北宋仁宗参知政事
蔡伦: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
蔡丕:汉末五原太守
蔡文姬: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
蔡确:宋神宗时宰相
蔡元定:南宋著名理学家
五、蔡氏人口数量
全中国大约共有552万人,国外有1,480,000人统计不完全,是中国人口排名第40四位。

六、结论
1、众多说法之一:蔡氏出于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

周朝建立后,蔡国被楚国所灭,蔡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国,就把国名“蔡”作为了姓氏。

2、在历史的光阴里才是人才辈出。

我为我们蔡氏感到自豪并希望自己也能像先祖们学习。

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原文|译文|赏析《管蔡世家》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主要讲述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蔡国与曹国约八百年年的历史,叙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事迹及蔡、曹二国的兴灭历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绍。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管蔡世家》原文作者:司马迁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

厓季载最少。

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

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

於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

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处於霍。

康叔封、厓季载皆少,未得封。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

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而分殷馀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於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

封季载於厓。

厓季、康叔皆有驯行,於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厓季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蔡叔度既迁而死。

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

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

於是周公言於成王,复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馀五叔皆就国,无为天子吏者。

蔡仲卒,子蔡伯荒立。

蔡伯荒卒,子宫侯立。

宫侯卒,子厉侯立。

厉侯卒,子武侯立。

武侯之时,周厉王失国,奔彘,共和行政,诸侯多叛周。

武侯卒,子夷侯立。

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

二十八年,夷侯卒,子釐侯所事立。

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

秦始得列为诸侯。

四十八年,釐侯卒,子共侯兴立。

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

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

关于蔡姓的研究报告五百字

关于蔡姓的研究报告五百字

关于蔡姓的研究报告五百字
蔡姓是中国姓氏中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面就蔡姓的起源、分布和重要人物进行一些研究和分析。

首先,蔡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蔡姓是一个源自古国蔡国的姓氏。

蔡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附近,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家。

蔡国在当时非常强大,其国君也是春秋时期的七雄之一,蔡姓就是由这个国家的国号“蔡”而得名。

其次,蔡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当广泛。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约有3000多万人姓蔡,占中国总人口的约2%。

蔡姓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

同时,蔡姓也分布在其他地区,如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等。

这种分布规律与历史上蔡国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即蔡姓在以蔡国为中心的地区有较高的集中度。

最后,蔡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众多的重要人物。

其中蔡邕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蔡邕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蔡文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才女,她有着高度的文化修养和才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综上所述,蔡姓作为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古国蔡国的历史有关,分布广泛且重要人物较多。

对蔡姓的
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有助于挖掘和传承蔡姓家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九州万国24说蔡国

九州万国24说蔡国

九州万国24说蔡国蔡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开国者是蔡叔度,周武王的五弟。

应该是姬姓侯国。

封地在蔡原,即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

都城名蔡。

初,武王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邶3 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东卫管叔鲜)、蔡叔(西鄘蔡叔度)、霍叔(北邶霍叔处)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后来三监联合武庚作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平之,把三监地域封给康叔,归入卫国。

因为蔡侯参与三监之乱,周公平乱之后,流放了(也有人认为是诛杀了)蔡叔度,周王复封叔度之子胡为蔡侯,迁于上蔡。

上蔡县今属河南省驻马店市,名人辈出,其中宋代理学家谢良佐人称“上蔡先生”。

公元前684年,楚国灭蔡。

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吕亭即今河南省新蔡县。

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都州来,地在今安徽省凤台县。

更古是州来国,历史上曾经称为下蔡,秦设下蔡县。

蔡国最后一个国君是蔡侯齐,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

蔡国由兴而亡,共传二十五世。

扁鹊见蔡桓公之蔡桓公,并非蔡国国君蔡桓侯,而是陈国的国君陈桓公,陈桓公也称蔡侯,所以也叫蔡桓公。

《诗经》中有《鄘风》,共十首诗。

一般当作《卫风》的一部分。

唐昭宗李晔第十七子李佑封蔡王。

唐代杜如晦在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蔡国公,发动马嵬坡之变的将军陈玄礼因功封为蔡国公,宋代吕蒙正曾经被封蔡国公,后改封隋国公、许国公。

元代张柔在元世祖时被封蔡国公。

明代开国大将张国胜封蔡国公。

合肥有蔡国公饼,也叫得胜饼,俗称合肥大麻饼,居合肥四大名点之首。

唐睿宗李旦女有封为蔡国公主者,蔡国蔡叔之后直到蔡国灭亡之后,蔡宗室后裔以国为姓,是蔡姓的主要一支。

蔡姓历史名人有蔡邕、蔡锷、蔡元培等。

与蔡相关的地名,除了前述上蔡、下蔡、新蔡外,还有蔡阳、蔡州。

北魏蔡州治所在新蔡。

北齐废。

西魏蔡州治所在蔡阳(今枣阳市之蔡阳镇),隋于汝南设豫州,不久改蔡州。

后改为汝南郡。

唐改豫州,后避唐代宗李豫讳,再改为蔡州。

公元817年,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之役后,蔡州归唐中央直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国历史、地理与蔡人的迁徙论考作者:李绍文来源:《中州学刊》2013年第09期摘要:蔡之始封地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始封之君为蔡叔度,分封时间为西周初年,蔡国的分封体现出周初分封诸侯国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图。

蔡平侯时为避免晋、郑等围攻而南迁至近楚的新蔡,蔡昭侯为摆脱楚国又东迁至吴地州来,史称下蔡。

蔡国晚期,主要依附吴、越两国,苦心经营,艰难度日。

蔡国前后相承26世,公元前447年为楚所亡。

蔡之后裔南徙,故南方有望蔡、高蔡之名。

关键词:蔡国;蔡国地理;蔡国历史;蔡国青铜器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17—04蔡国始封之君为蔡叔度,本是周文王之子,与武王、周公旦皆为同母兄弟。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

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①管、蔡所封之地均为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且处于军事要冲;管叔、蔡叔二人相禄父、治殷遗民,肩负监视武庚、巩固周人既得政权之重任。

由此可见管、蔡二叔虽没有周公地位之显赫,但也十分受武王所依重。

蔡叔后来参与了武庚的叛乱,以致失国,其子发愤图强,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又复封于蔡。

其子孙先后经过两次迁都,初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后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前后相承26世,为楚所灭。

蔡国是一个历史经历比较复杂的国家,它的兴衰典型地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一个中等国家的命运变迁,它的灭亡昭示着春秋时代正确的外交、治国之策对一个诸侯国存亡的关系。

一、蔡国始封之地从众多的典籍记载来看,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诸侯,而蔡即是周初所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

《史记·管蔡世家》和《史记·周本纪》有相同的记载。

但,周初所封之蔡在何处,却成了史学者争论的焦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蔡之始封之地当在今河南上蔡县。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弟叔度于蔡。

”②。

《正义》说:“《括地志》云:‘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

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是也。

县东十里有蔡冈,因名也。

”③《汉书·地理志上》“汝南郡”载:“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

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

”④《水经注·汝水》:“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

《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

’《竹书纪年》曰:‘魏章率师及郑师伐蔡。

取上蔡也。

’”⑤《汝宁府志》载:“上蔡县城即周初蔡国旧址。

”⑥第二种观点认为,蔡始封之地应在今新乡境内。

蔡之封地在新乡境内之说,源于周武王设“三监”的记载。

《逸周书·作洛解》说:“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

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

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

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

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

”⑦《帝王世纪》也载:“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

是为三监。

”⑧《汉书·地理志》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

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

”⑨《地理志》所载与《逸周书》不同。

从《逸周书·作洛解》所言“建管叔于东”来看,此“东”当为殷都朝歌(今安阳淇县)以东,为管叔所镇守之地,而殷都之南的鄘地当为蔡叔所镇守之地,殷都之北境邶地则为霍叔所辖。

此三地均在故殷都附近,“管叔在卫,今浚县卫贤镇;蔡叔居鄘,在今卫辉市倪湾村;霍叔在邶,在今汤阴的邶城村,三邑对殷都朝歌(今淇县),呈三面包围之势”⑩。

正因蔡叔度曾为周初“三监”之一,所以有学者认为,蔡之始封之地不在上蔡,而在“今卫辉市鄘城无疑”。

我们认为,蔡之始封之地当在上蔡县境而非新乡的卫辉市,其理由有四:1.所监之地与分封地是不同的概念当周武王克商之后,并没有就商之都城而居之,却回到西方旧都,天下初定,商之遗民未能全心归顺,尤其商纣之子武庚禄父仍然在旧商王畿之地统领着商人遗民。

这让武王十分放心不下,所以让自己的三个同母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留守朝歌附近,其用意有二:一是带军队监视武庚,使之不能反叛;二是帮助武庚维持治安。

所以《史记》说管叔、蔡叔二人的任务是:“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但是,蔡叔任职之地并非其分封之地。

这在西周特别是西周初年十分常见:武王封周公旦为鲁公,周公却留相王室并未到封地,成王死后,周公摄政,继续留在都城相成王,让他的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召公封于燕,而本人也未到任,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发现西周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属西周初年器物,其中重要的铜器有克盉、克罍等,克盉盖内器口内侧有铭文43字,记录周成王褒扬太保,令召公之子克代父到燕地就封的历史。

管叔与蔡叔的情况与周公、召公相同,尽管有封地,但却有更加重要的职责,所以并没有及时到封地。

对此有学者认为:“管、蔡、霍三叔未就国而专任其‘三监‘之职,就国者皆应为其长子。

”此说有待商榷,从周公、召公情况来看,周公之子伯禽与召公子克代父就封国的时间都在成王时期,可见,从武王克商分封诸侯到成王初年这五年多时间里,鲁、召之地是无君主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蔡叔被封于蔡地,而蔡叔度和他的儿子可能也并没有对其封地实施管辖权。

有学者认为蔡始封之地不可能在上蔡,因为,“如果蔡叔的最初封地是在今上蔡县,远隔殷都近千里,这怎么能监视武庚呢?一旦有军事行动发生,怎么能调兵呢”,“所以蔡叔的始封地,不应在今上蔡县”。

其原因就是因为错误地把蔡叔的分封地与镇守之地看成了同一区域。

2.从历史记载来看,蔡之始封地也当在上蔡《左传·定公四年》云:“管蔡启商,惎间王室。

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

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

见诸王而命之以蔡。

”从《左传》“蔡蔡叔”和命蔡仲“以蔡”来看,在先秦文献中,蔡叔度所初封之地和蔡仲复封之地都在蔡地。

《史记·管蔡世家》说,蔡叔度死后,其子胡为令德,“周公言於成王,复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

这里所说的“复封”,当即再一次将蔡地分封给蔡叔度之子胡。

亦可证,蔡之始封地为上蔡。

3.封叔度于蔡,充分表现了周王室第一次分封诸侯的战略意图和政治目的从《左传》和《史记》的《周本纪》、《管蔡世家》的记载来看,当武王克商之后,大肆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有四类:其一,分封殷商遗民,将商纣之子禄父封于商之故地。

其二,分封上古各个时代不同部族的后裔,如“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其三,分封异姓功臣和其它参与灭商的部族。

如“封尚父於营丘,曰齐”。

其四,分封同姓,首先是同母兄弟:“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旦于鲁”,“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

其次是同宗:“封召公奭于燕。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路史》说:“周之初兴大封同姓五十有三国,而文武之胙又三十有二。

”这些诸侯国很多是成王、康王时所封,而周初武王所封的同姓诸侯国并不是太多。

当时西方属于周王朝的王畿之地,西方相对安全;以召公奭的燕国镇守北境,节制北方异族;以周公之鲁国守东土,以防东夷;以蔡叔度守淮河上游,这也是西周初年的南土,用来监视南国异族;命管叔扼守中原腹地。

这样初步形成了对宗周的坚固屏障。

所以蔡始封于河南南部的上蔡,合乎西周初年的形势,也体现出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图。

4.考古发现的蔡国故城为蔡国的始封地提供了历史依据蔡国原封地实际疆界:东至顿国、沈国,南近息国、江国,西临房国、道国、柏,北有陈国、许国。

地跨汝河、淮河两流域,是当时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蔡国的都城位于今上蔡县芦冈的东坡,故城北及东南是洪水冲击而形成的黄陵陂和蔡塘。

“上蔡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四角为圆转角,南墙长约2700米,北墙长约2113米,东墙长约2490米,西墙长约3187米,城周长约为10490米,约合21华里。

城墙均为夯土建筑,高约4至11米,宽约70至95米。

实测与《上蔡县志·舆地志》‘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的记载基本相符。

城墙从出土文物看,始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补修。

城墙处有城壕设施,宽约70至103米。

”“蔡国的都城内有宫殿区,四周筑有夯土墙,称为宫城。

宫城外有郭城,手工业制陶,制铜作坊以及商业和平民的住宅都在这里。

上蔡古城的西南与西北角是墓葬区。

”上蔡古城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29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在上蔡县北四五十里的田庄村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青铜器9件,陶器6件。

其中《父辛觚》,口下周围饰四个蕉叶状纹,下绕带状夔龙纹,圈足四壁有铭文曰:“作父辛觚□”五字。

有一爵,銴内有铭文四字:“□父己卜。

”这些铜器的形制、花纹及铭文均为周初作风,为蔡国早期的历史提供一些线索。

二、蔡国之迁徙宋人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云:“蔡君叔度既迁而死,其子胡改德率行,周公闻之,举以为鲁卿士,鲁国治。

于是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其地今蔡州上蔡县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

至平侯,徙居新蔡,今蔡州新蔡是也。

至昭侯衰微,服役于楚,遂徙于州来,谓之九江,下蔡是也。

自昭侯以下春秋后。

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罗泌《路史·后纪十》也说:“蔡叔既蔡于郭凌,子胡改行帅德,周公使为鲁卿,鲁治,乃复之王,邦之,蔡泽是为蔡仲。

子蔡伯生宫侯,至平侯徙新蔡。

益微,每赋役于楚,迁之州来,二十四世而楚灭之。

有蔡氏、辰氏、盱氏、朝氏、归生氏、生氏、太史氏、蔡仲氏、子履氏、大利稽氏。

”这表明,蔡国历史上有过两次重大的举国迁移行动,一迁至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再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县)。

1.蔡平侯徙新蔡从叔度之子胡复封于蔡之后,在整个西周时代,蔡国属于一个二等大国,周边国家无论疆域还是实力都不足以威胁它的生存,所以较为安逸。

而至春秋之后,它却成了多事之地,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左传·隐公四年》载:“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这是蔡国史实首见于《左传》。

不久,楚人北侵,蔡人归附于楚,成了楚国在中原的重要同盟。

此后,夹居于楚与中原诸侯之间的蔡国,或为中原诸侯所围攻,或被迫随楚人参加征伐北方诸侯的战争,国无宁日。

昭公十一年(前531),楚灵王在申地召蔡灵侯而杀之,并率兵灭蔡,杀蔡灵侯之子隐大子以祭冈山,占有蔡国之地,使弃疾为蔡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