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评估古诗的思想内容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高考二轮专题讲解评估古诗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高考对此项内容的考查,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概括内容主旨、分析思想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一、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内容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
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2022·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简析: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慨。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慨,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二、分析思想情感
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例】(202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清楚。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竭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炽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比照。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戳,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像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明快。
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怒,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像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三、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根底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22·湖北高考)读下面一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答复下列问题。
临江仙①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注】①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嘲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表达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1〕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3〕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根本方法:
1. 从诗题入手
诗歌的题目,通常就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能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 抓关键词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关键词句,即诗眼。
能够抓住这个或者几个关键词句,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尤其要注意抒情性、议论性文字。
它们往往是表达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3. 整体把握诗意
读一首诗,如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意的。
古诗讲究“启、承、转、合〞,意思是前面几句往往是为表情达意蓄势,而最后的诗句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旨
4. 从现象到本质
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委婉含蓄,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表现在明说此,实指彼,另一种是用语含蓄隐晦。
要读懂前一种诗歌,需要对相关的人事背景有所了解,要读懂后一种诗歌,注意从全局把握整首诗的意旨。
5. 发挥想像和联想
创作诗歌需要想像和联想,同样地,鉴赏诗歌也离不开联想与想像。
诗歌的语言高度简洁凝练,作者为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自由想像与联想的空间。
透过一些关键字词,读者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像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等,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由己推人,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6. 从背景出发
诗歌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认,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烙印的。
因此,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思想感情,明白作者观点态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而特别提醒,考生千万别无视了诗词后所附的有关注释。
这些解释,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往往能帮助考生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主题,因而不能无视。
7. 从典故解读入手
典故都有出处,因得到文人墨客长期使用而确定了典故所表达的固定的思想内涵。
因此,在不同的作品中使用同一个典故,典故所表达的意思大体相同。
因而,在鉴赏诗词作品、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时,如能从典故出发,也能收到极好的鉴赏效果。
8. 注意诗词的题材类型
不同题材类型的诗词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如果认准了诗词的题材类型就有助于考生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的倾向。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表达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闺怨诗以及羁旅诗,那么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 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赵秉文
四时唯觉漏声长,几度吟残蜡烬缸。
惊梦故人风动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
遥想翠云亭下水,满陂青草鹭鸶双。
诗的前两句写“漏声长〞“蜡烬缸〞,言外之意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内容分析。
答案:前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诗人因思念遥想上京这个自己民族的发祥之地而久久不能入睡,所以能听到深夜的漏声,蜡烛一支接一支地都燃尽了。
3. (202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手法:比照〔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4. (202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意思对即可〕
1. 〔2022·广西梧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甲]参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①无那:无奈。
[乙]参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乙诗第一、二句中的“新〞“旧〞二字有何妙处?
〔2〕甲、乙二诗都写“愁〞,试比较这两首诗的第四句在写“愁〞的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1〕形成比照,“新〞指的是新曲调,“旧〞指的是不变的别情,意在说明无论琵琶曲如何变换新曲调,曲词中依然蕴含着不变的别情,渲染了别情之浓重。
〔2〕甲诗运用虚写〔想像〕手法,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
乙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描绘了秋月高照长城边塞的壮阔之景,渲染了征人深重的思乡之愁绪,含蓄隽永。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答案:〔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
后两句运用比喻、比较、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3. 〔2022·山东日照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气氛,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到达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4. 〔2022·广西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①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说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宫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
说明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
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6. 〔2022·泉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
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①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
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
〔2〕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用语的妙处。
答案:〔1〕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
〔2〕“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空间,到达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7.〔2022·福建省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客发笤溪①
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 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 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8. 〔2022·厦门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答案:(1)在阴云低垂,野草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比照鲜明。
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表现出诗人沉着、超然物外的心境。
(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台城
韦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比照,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只要答出要点即可〕〔2〕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忆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只要答出要点即可〕
10.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
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
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
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
1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答案:(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伤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意思对即可)
12. 〔2022·山西晋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
本诗前六句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
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道出了“倦〞。
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
(2)前六句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
“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
景情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乱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13. 〔2022·山西太原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
曹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
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
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②。
【注】①一种蔓生植物。
②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1〕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答案:〔1〕作者生活在音乐高奏,欢乐宴饮的气氛当中;但他感到的是孤独惆怅,向往的是远离尘嚣的安闲世界。
〔2〕诗歌的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
诗歌的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的手法,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西楼
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