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骨科内固定取出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药指导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9〕12号)要求[1],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减少预防使用和不合理静脉输注。

继续加强Ⅰ类和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状况。

根据要求,为推进我院合
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对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骨科内固定取出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
与分析,了解我院此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特别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调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骨科内固定取出术出院患者病历资料123例,统计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Excel 调查表,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入
出院时间、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术前使用品种和时间、术后使用品种和时间、用药天数等。

评价标准: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2],以下简称《指导原则》),作为判断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

结果患者基本情况:123例患者中,男95例,女28例;平均年龄(46.0±15.7)岁,其中14岁以下4例,65岁以上13例;住院时间1~19d,平均(6.9±3.1)d;既往病史有高血压1例、血脂紊乱2例、糖尿病2例。

所有患者均为正常出院,未
发生切口感染事件。

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术前、术后均使用抗菌药物17例,仅术后使用抗菌药物106例。

使用单一抗菌药物89例(72.4%),使用二联抗菌药物34例(27.6%)。

见表1~3。

讨论
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超我院骨科内固定取出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张勇
221006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徐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32.008
摘要目的:调查骨科内固定取出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的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
物提供参考。

方法: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集骨科内固定取出术出院患者病历资料123例,统计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及感染率情况。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选择不合理、每日给药次数不符合规定、单次
剂量不合理、不适宜的联合用药,此外还有治疗用药疗程过长等。

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较为突出,医院应加
强干预及监管。

关键词
骨科;内固定取出术;抗菌药物
(下转第18页)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分、冲洗腹腔全面、避免遗漏病灶等优点;患者创伤小,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有效预防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的发生,尤其对于高龄患者优势更明显;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有效避免肠梗阻的发生率;避免了传统切口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腹腔镜技术对于高龄、糖尿病等患者身体干扰小,加快了老年人的恢复过程,更多地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通过以往病例对比分析发现,腹腔镜探
查及治疗应用于急腹症中,有效地加速
了患者康复,可早活动、早进食,缩短
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比开腹
手术具有显著优势。

急腹症往往发病急、变化快,我们
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及腹腔镜手
术的操作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早诊
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腹腔
镜探查也有局限性,如操作困难,出现
严重并发症时,要及时中转开腹,避手
术失败给患者带来痛苦。

参考文献
[1]王哲,赵付生,涂云飞,等,急性腹膜炎腹腔
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腹腔镜外
科杂志[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
466-467.
活下来。

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对已用大量阿托品、怀疑可能是阿托品过量抑制的7例患者,果断停药观察,结果4~5h后,昏迷逐渐减轻,有的出现抽搐躁动,慢慢恢复正常。

然后小量维持几天痊愈。

通过这7例患者的观察,可以证实是阿托品用量过多。

此后,我院的有机磷中毒患者住院5~10d的总量平均只有60mg,用量最多一个患者总量312.5mg,皮肤中毒有的总量甚至不到10mg,一次最大用量15mg。

在阿托品大量抑制状态下,患者反应不敏感,可以耐受很大的阿托品用量,然而如果用量(每次剂量与间隔时间)恰好发挥阿托品的最大兴奋作用,很小
量也可使患者致死。

《药理学》第7版中
所说阿托品最小致死量80~130mg说法
有待商榷[10]。

阿托品能否致死决定于用
法与总量。

参考文献
[1]李本强,胡继山,孙元成.大剂量阿托品抢救
有机磷重度中毒-附两例报告[J].泰山医
学院学报,1984,(1):77-79.
[2]张江耀.有机磷农药中毒反跳病例的抢救
要点[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5(4):
1808-1810.
[3]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陈建峰.试论用不同剂量的阿托品治疗有
机磷农药中毒的效果及安全性[J].当代医
药论丛,2016,14(8):106-107.
[5]刘德增.大剂量阿托品抢救重度有机磷中
毒1例报告[J].人民军医,1983,(9):103.
[6]李瑞爱.抢救有机磷中毒的体会[J].福建医
药杂志,1988,10(3):45-46.
[7]车嘉琳.一次性大剂量阿托品抢救重度有
机磷中毒3例成功[J].江西医药,1985,5(3):
118.
[8]刘惠琴.阿托品大量静推治疗有机磷中毒
致血红蛋白尿的教训[J].中国急救医学,
1988,8(3):52-53.
[9]王志君.急性有机磷中毒175例临床探讨
[J].成都医药,1985,7(4):198.
[10]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标:《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为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指导原则》规定,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对于本类手术仅在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患者可考虑预防用药。

本次调查的123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00%,严重超过原卫生部的规定(≤30%)。

品种选择及用法用量不合理: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为一般骨科手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

有17例(13.8%)术前预防用药,其中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9例(52.9%)、头孢尼西5例(29.4%),头孢西丁、克林霉素、依替米星各1例(17.6%)。

有20例(16.3%)在术后使用头孢唑林,用法为2~3g/d溶于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

有5例(4.0%)术后选用左氧氟沙星,并且与克林霉素1例(0.8%)或头孢尼西4例(3.2%)联合使用。

事实上手术部位感染中,80%以上是G+葡萄球菌引起的切口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并不具优
势,喹诺酮类更不应用于泌尿系统以外
的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4]。

联合用药不规范:联合用药应有明
确指征,一般骨科手术不需要联合用
药。

头孢唑林与氨基糖苷类配伍能增加
肾脏毒性。

使用头孢唑林与依替米星联
合应用患者1例。

用药时机不当:为达最佳疗效,预
防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2h内给药,最好
在0.5~1h内给药。

术前2h滴完抗菌药
物5例,术前1h滴完抗菌药物12例,术
前多日使用抗菌药物8例,均属于不合
理用药。

用药时间过长:骨科内固定取出术
为择期手术,手术结束后无须再用药或
用药不超过24h。

仅有2例患者术后使用
1d抗菌药物,其余患者用药直至出院,
最长为19d。

综上所述,我院骨科内固定取出术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存在严重不
合理用药现象。

主要表现在使用率过
高、品种选择及用法用量不合理、联合
用药无指征、配伍不合理、用药时机不
当、用药时间过长等方面。

为提高临床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应多措并举,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领导小组要根据
药剂科的处方、医嘱点评情况对科室及
医生及时干预;定期公示不合理用药情
况;强化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管理知识
培训;制定骨科内固定取出术用药规
范。

响应世界卫生组织“今天不行动,
明天就无药可用”号召,保证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
委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9〕
12号).2019.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办公室,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器材局.关
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的通知[S].(国卫办医发
[2015]43号.2015.
[3]卫生部办公厅.《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
发[2012]32号).2012.
[4]孙淑娟,张才擎.感染性疾病[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2:9.
(上接第15页) (上接第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